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高锗浓度的锗硅外延方法

一种高锗浓度的锗硅外延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锗浓度的锗硅外延方法,当通入硅烷和锗烷气体时,以降低硅烷和锗烷的百分比来增加锗硅外延的锗的含量,在相同的锗源流量时,随着硅源流量的降低,锗浓度有较大的提高,最终能够得到锗原子百分比为25~35%的无缺陷的锗硅外延薄膜。本发明在利用现有设备的前提下,平衡了生长速率与锗的掺杂浓度,获得高锗浓度的同时,外延的生长速率仅有很少的降低,能保证锗硅外延没有缺陷,达到器件要求,同时有足够的产能。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465336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2-05-23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010533250.3

  • 发明设计人 缪燕;季伟;

    申请日2010-11-05

  • 分类号C30B25/14(20060101);C30B25/16(20060101);C30B29/52(20060101);

  • 代理机构31211 上海浦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王函

  • 地址 201206 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桥路1188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5:08:35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4-07-09

    授权

    授权

  • 2014-01-29

    专利申请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C30B25/14 变更前: 变更后: 登记生效日:20140103 申请日:20101105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2-07-04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C30B25/14 申请日:20101105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2-05-23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半导体制造方法,尤其是一种高锗浓度的锗硅外延方法。

背景技术

SiGe是继Si和GaAs之后的又一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具有优于纯Si材料的 良好特性,工艺和制程又可以与硅工艺兼容,SiGe异质结双极型晶体管(HBT) 电性能几乎可达到GaAs等化合物半导体制作同类器件的水平,其在RF(射频) 尤其是超高频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而且其能与CMOS工艺集成,充分发挥CMOS 工艺高集成度、低成本的优势,同时还能实现SiGe/Si HBT的高频性能和低噪 声性能。

锗因为禁带宽度较窄(约0.67eV,硅为1.12eV),与硅结合后在基区形成 加速电场,以达到载流子快速输运特性和器件的高频特性。HBT电流增益β =(NEWEDB/NBWBDE)*exp(ΔEg/kt),锗的浓度增加能够提高β值,这样保证β的 同时可以提高基区掺杂浓度,因而降低基区度越时间,改善高频特性。理论上, 要求锗的浓度尽可能高。从目前的资料来看,锗浓度一般都低于20%(原子百分 比),而且对于较高锗浓度的锗硅外延,没有公开具体的生长方法。这可能基 于以下几方面的限制,第一,考虑到锗硅外延在硅外延上太高的锗浓度,失配 较大,容易弛豫产生缺陷;第二,可以通过外延温度的降低来提高锗浓度,但 外延生长速率会降低很多,我们通过实验得知,温度降低30℃,生长速率降低 为原来的1/3,使得产能降低,同时通过降温这种方式对提高锗浓度有限,温度 降低30℃锗浓度也就提高了2%;第三,可以通过增加锗烷流量来提高锗浓度, 但是随着锗烷流量的增加,外延生长速率增加,这样使得锗浓度的提高有限, 我们把流量开到最大,锗浓度仅提高了2%。因此,第三种方法,想要做到高锗 浓度,必须增加一路锗烷的流量计,目前我们做10%~20%锗浓度,因为需要做出 Ge梯度(即锗浓度从高浓度渐变到低浓度),已经需要两路锗烷流量计,所以 要做高锗浓度外延,必须至少需要三路锗烷,这增加了设备成本及工艺的复杂 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锗浓度的锗硅外延方法,不仅锗浓 度要高,比如达到原子百分比为25~35%,而且能保证锗硅外延没有缺陷,达到 器件要求,同时有足够的产能(Throughput)。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高锗浓度的锗硅外延方法,当通入 硅烷和锗烷气体时,以降低硅烷和锗烷的百分比来增加锗硅外延的锗的含量, 在相同的锗源流量时,随着硅源流量的降低,锗浓度有较大的提高,最终能够 得到锗原子百分比为25~35%的无缺陷的锗硅外延薄膜。

所述锗硅外延薄膜中的高锗浓度区是通过低硅烷分压来生长的,即以降低 硅烷的流量来实现锗浓度的提高。

所述高锗浓度区生长时其硅烷流量为20~50sccm,锗烷流量为300~500sccm, 硅烷流量/锗烷流量为1/20~1/5。

所述高锗浓度区生长时其硅烷流量为20~50sccm,锗烷流量为300~500sccm, 硅烷流量/锗烷流量为1/12~1/8。

所述锗硅外延薄膜中锗的分布为梯形、矩形或三角形分布。

为了实现锗硅外延薄膜中高锗浓度梯形分布,采用如下方法从右往左依次 生长低锗浓度区、高锗浓度区和低锗浓度区:首先采用高硅烷分压生长低锗浓 度区,高硅烷分压中硅烷流量/锗烷流量为1/3.5~1/0(1/0表示锗烷流量已经 小到为0sccm),锗烷流量为0~100sccm,硅烷流量为50~200sccm;然后再切换 到低硅烷分压生长高锗浓度区,低硅烷分压中硅烷流量/锗烷流量为1/20~1/5, 硅烷流量为20~50sccm,锗烷流量为300~500sccm;最后再切换到高硅烷分压生 长低锗浓度区,高硅烷分压中硅烷流量/锗烷流量为1/3.5~1/0,锗烷流量为 0~100sccm,硅烷流量为50~200sccm。

为了实现锗硅外延薄膜中高锗浓度梯形分布,采用如下方法从右往左依次 生长硅缓冲层、锗硅层和硅覆盖层:首先采用高硅烷分压生长硅缓冲层,该硅 缓冲层生长过程中锗烷流量为0sccm,硅烷流量为50-200sccm,生长出的硅缓 冲层不含锗,即锗浓度为0;然后再切换到低硅烷分压生长锗硅层,低硅烷分压 中硅烷流量/锗烷流量为1/20~1/5,硅烷流量为20~50sccm,锗烷流量为 300~500sccm;最后再切换到高硅烷分压生长硅覆盖层,该硅覆盖层生长过程中 锗烷流量为0sccm,硅烷流量为50-200sccm,生长出的硅覆盖层的锗浓度为0。

所述锗硅外延薄膜单晶区为没有缺陷的单晶体。

所述锗硅外延生长采用减压化学气相淀积工艺,生长压力为60~700Torr, 硅源气体为硅烷,锗源气体为锗烷,载气为氢气,生长温度为600~680℃。

所述锗硅外延薄膜中硼的浓度为1E18~5E20/cm3,所述锗硅外延薄膜中碳的 浓度为1E19~5E20/cm3。

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一种高锗浓度的锗硅 外延方法,其能利用现有设备并不需要添加额外的锗源和流量计,即可在较低 的工艺温度如600~680℃获得较高锗浓度的锗硅外延,Ge的原子百分比浓度约 25~35%,通过该方法,压力控制比较稳定,而且外延出的锗硅薄膜没有缺陷, 满足器件要求,如图4、图5所示,其锗硅外延单晶区为完美的单晶体,没有缺 陷。

附图说明

图1是锗硅外延层深度分布示意图,其中,1是硅覆盖层,2是锗硅层,3 是硅缓冲层,4是低锗浓度区,5是高锗浓度区,6是低锗浓度区;

图2是本发明不同硅源/锗源比的锗掺杂浓度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锗硅外延锗掺杂状态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高锗浓度锗硅外延SEM俯视图;

图5是本发明高锗浓度外延单晶区TEM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高锗浓度的锗硅外延方法,当通入硅烷和锗烷气体时, 如果降低硅烷和锗烷的百分比即可增加锗硅外延的锗(Ge)的含量。如图2所 示本发明不同硅源/锗源比的锗掺杂浓度示意图,在相同的锗源流量时,随着硅 源流量的降低(图2中较低流量SiH4),锗浓度有比较大的提高;同时,锗浓度 也随着锗流量的增大而增大,但锗烷流量的增加对锗浓度增加的影响小于硅烷 流量的降低。

降低硅烷/锗烷的分压比(锗烷流量不变,硅烷流量降低),外延的淀积速 率会降低。如硅烷流量从60sccm降至40sccm,外延的淀积速率降低约10%。淀 积速率的降低将会提高Ge掺杂浓度,同时Ge浓度的提高又提高了淀积速率, 所以外延的淀积速率降低仅为约10%,小于硅烷流量降低的百分比,本发明最终 能够得到Ge浓度原子百分比为25~35%的无缺陷的锗硅外延。

本发明的锗硅外延生长采用减压化学气相淀积工艺(RPCVD),生长压力为 60~700Torr,硅源气体为硅烷(SiH4),锗源气体为锗烷(GeH4),载气为氢气 (H2),生长温度为600~680℃。

本发明的优点是在利用现有设备的前提下,平衡了生长速率与Ge的掺杂浓 度,获得高Ge浓度的同时,外延的生长速率仅有很少的降低,这是本发明的重 点。

如图1,是锗硅外延层深度分布示意图,Ge的浓度呈梯形分布,其最高浓 度为25~35%原子百分比,其中4和6是低锗浓度区,5是高锗浓度区。图3是 本发明锗硅外延锗掺杂状态图,锗硅外延的锗掺杂方案是:首先高硅烷分压生 长低锗浓度区,然后低硅烷分压生长高锗浓度区,最后高硅烷分压生长低锗浓 度区。其中,高硅烷分压指硅烷流量/锗烷流量(硅烷流量与锗烷流量之比)较 大时,而低硅烷分压指硅烷流量/锗烷流量较小时。本发明锗硅外延中高锗浓度 区的生长是通过低硅烷分压来实现的,即可以降低硅烷的流量来提高锗烷浓度, 这区别于通常增加锗烷流量来实现锗浓度的提高。高锗浓度区生长时其硅烷流 量为20~50sccm,锗烷流量为300~500sccm,硅烷流量/锗烷流量为1/20~1/5, 或者硅烷流量/锗烷流量为1/12~1/8。锗硅外延中锗的分布可以为梯形、矩形或 三角形分布。

对于图1的锗硅外延层深度分布示意图,生长顺序为从右往左,即从低锗 浓度区6->高锗浓度区5->低锗浓度区4。

为了实现图1锗浓度梯形分布,实施例一:可以首先采用高硅烷分压(硅 烷流量/锗烷流量为1/3.5~1/0,1/0表示锗烷流量已经小到为0sccm,锗烷流量 为0~100sccm,硅烷流量为50~200sccm)生长低锗浓度区6(步骤110);然后 再切换到低硅烷分压(硅烷流量/锗烷流量为1/20~1/5,硅烷流量为20~50sccm, 锗烷流量为300~500sccm)生长高锗浓度区5(步骤120);最后再切换到高硅烷 分压(硅烷流量/锗烷流量为1/3.5~1/0,1/0表示锗烷流量已经小到为0sccm, 锗烷流量为0~100sccm,硅烷流量为50~200sccm)生长低锗浓度区4(步骤130), 最终形成所需的杂质深度分布如图1所示。

为了实现图1锗浓度梯形分布,实施例二:可以首先采用高硅烷分压(硅 烷流量/锗烷流量为1/0,即锗烷流量为Osccm,硅烷流量为50-200sccm)生长 硅缓冲层3(不含锗,即锗浓度为0)(步骤110);然后再切换到低硅烷分压(硅 烷流量/锗烷流量为1/20~1/5,硅烷流量为20~50sccm,锗烷流量为 300~500sccm)生长锗硅层2(步骤120);最后再切换到高硅烷分压(硅烷流量 /锗烷流量为1/0,即锗烷流量为Osccm,硅烷流量为50-200sccm)生长硅覆盖 层1(不含锗,即锗浓度为0)(步骤130),最终形成所需的杂质深度分布如图 1所示。

上述方法同样适合于锗硅外延中硼(B)或碳(C)浓度的提高。

采用本发明方法生长的锗硅外延薄膜中,B的浓度为1E18~5E20/cm3,C 的浓度为1E19~5E20/cm3。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