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车载多媒体旋钮及旋钮调节装置

车载多媒体旋钮及旋钮调节装置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载多媒体旋钮,包括旋钮盖以及与旋钮盖固定连接的旋钮外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钮盖包括盖顶和带有第一容纳腔的盖体,所述旋钮外圈内设有一支撑组件,该支撑组件包括环状支撑板、支撑柱以及连接部件,所述环状支撑板与支撑柱之间通过连接部件连接,当外界压力通过旋钮盖传递给连接部件,超过连接部件所能承受的最大预设压力时,连接部件断裂,支撑柱进入到盖体的第一容纳腔内且盖体可带动支撑柱转动。本发明不仅符合旋钮的相关法规的要求,从而减少了对乘客的伤害,而且,溃缩后的旋钮可继续使用,从而保证了汽车多媒体系统的正常工作,提高了汽车多媒体系统的使用舒适性和汽车品质。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419616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2-04-1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010292496.6

  • 发明设计人 文明;白胜;

    申请日2010-09-27

  • 分类号G05G1/12;

  • 代理机构

  • 代理人

  • 地址 518118 广东省深圳市坪山新区比亚迪路3009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4:55:43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3-10-30

    授权

    授权

  • 2012-09-05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5G1/12 申请日:20100927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2-04-18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载多媒体旋钮及旋钮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存在的旋钮中,一部分是不可溃缩机构,该种旋钮为保证其手感,一般高度都超过相关法规要求,相关法规规定旋钮顶部至面板顶部的距离在9.5mm以下,这样便降低了汽车内饰防碰撞等级和安全性。但如果将旋钮顶部至面板顶部的距离控制在9.5mm以下,虽然符合了相关法规,汽车内饰防碰撞等级和安全性也提高了,但是旋钮自身的手感降低了,严重影响汽车多媒体系统使用的舒适性。另外一部分旋钮是可以溃缩,主要是集中在欧美市场上的各类汽车内,但这种旋钮在受到较大外力作用时,旋钮虽然溃缩下去了,即符合相关法规要求,但由于溃缩时旋钮机构受到破坏,旋钮功能也就完全丧失,使得汽车多媒体系统不能正常的工作,特别是在一些误操作和破坏时,导致汽车多媒体系统不能正常的工作,将严重影响汽车多媒体系统的使用舒适性和汽车品质。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既保证旋钮高度带来的超好手感,也能符合相关安全法规要求,且具有溃缩功能的车载多媒体旋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载多媒体旋钮,包括旋钮盖以及与旋钮盖固定连接的旋钮外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钮盖包括盖顶和带有第一容纳腔的盖体,所述旋钮外圈内设有一支撑组件,该支撑组件包括环状支撑板、支撑柱以及连接部件,所述环状支撑板与支撑柱之间通过连接部件连接,当外界压力通过旋钮盖传递给连接部件,超过连接部件所能承受的最大预设压力时,连接部件断裂,支撑柱进入到盖体的第一容纳腔内且盖体可带动支撑柱转动。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车载多媒体旋钮调节装置,包括旋钮、面板、PCB板以及固定在PCB板上的编码器,所述面板设有凹槽,PCB板固定在面板的凹槽内,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钮包括旋钮盖以及与旋钮盖固定连接的旋钮外圈,旋钮盖包括盖顶和带有第一容纳腔的盖体,旋钮外圈内设有一支撑组件,该支撑组件包括环状支撑板、支撑柱以及连接部件,所述环状支撑板与支撑柱之间通过连接部件连接,所述编码器与支撑柱相连,当外界压力通过旋钮盖传递给连接部件,超过连接部件所能承受的最大预设压力时,连接部件断裂,支撑柱进入到盖体的第一容纳腔内且盖体可带动支撑柱转动,整个旋钮朝面板方向溃缩。 

从本发明提供的车载多媒体旋钮及车载多媒体旋钮调节装置技术方案可以看出,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制造的车载多媒体旋钮,既保证旋钮高度带来的超好手感,也能符合相关安全法规要求。当受到意外事故时,该车载多媒体旋钮受到外力作用,若该外力超过连接部件所能承受的最大预设压力时,连接部件断裂,支撑柱进入到盖体的第一容纳腔内且盖体可带动支撑柱转动,整个旋钮朝面板方向溃缩。这样,一方面,在受到超过连接部件所能承受的外力作用时,连接部件断裂,整个旋钮朝面板方向溃缩,使得整个旋钮相对于面板的距离下降,达到相关法规的安全高度要求(旋钮顶部至面板顶部的距离控制在9.5mm以下),从而减少了对乘客的伤害,另一方面,由于车载多媒体旋钮溃缩时,支撑柱进入到盖体的第一容纳腔内且盖体可带动支撑柱转动,这样使得溃缩后的旋钮可继续使用,从而保证了汽车多媒体系统的正常工作,提高了汽车多媒体系统的使用舒适性和汽车品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实施例车载多媒体旋钮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一实施例车载多媒体旋钮调节装置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一实施例溃缩前的车载多媒体旋钮调节装置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一实施例溃缩后的车载多媒体旋钮调节装置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实施例车载多媒体旋钮结构分解示意图,参阅图1,车载多媒体旋钮包括旋钮盖1和旋钮外圈2,其中旋钮盖1包括盖顶10和带有第一容纳腔12的盖体11,旋钮外圈2内设有一支撑组件20,该支撑组件20包括环状支撑板21、支撑柱22以及连接部件23,环状支撑板21与支撑柱22之间通过连接部件23连接。优选地,所述支撑柱22包括自连接部件23背离旋钮盖1延伸形成的具有第二容纳腔28的支撑体29,以及自连接部件23朝旋钮盖1凸起的凸台(图中未画出),该凸台与支撑体29一体形成,且该凸台嵌套在盖体11的第一容纳腔12的开口处,当连接部件23断裂时,支撑体29以及凸台进入到盖体11的第一容纳腔12内,且支撑体29的外表面与盖体11的第一容纳腔12内表面贴合。上述设置凸台的目的是,当连接部件23承受较大外力作用,即达到其断裂的条件,连接部件23断裂时,凸台的设置对于支撑柱22进入到盖体11的第一容纳腔12起到了很好地导向作用,这样便进一步保证了支撑柱22快速地进入到盖体11的第一容纳腔12内,从而使得本发明的车载多媒体旋钮的高度符合相关安全法规的要求,避免了对乘客的人身伤害。

上述连接部件23优选由四根筋条组成,且四根筋条均匀设置于环状支撑板21的周边,旋钮盖1的盖顶10上设有两个螺钉柱13,所述旋钮外圈2的环状支撑板21上设有与两个螺钉柱13分别对应的两个螺钉孔24,通过两个螺钉25将旋钮盖1固定在旋钮外圈2的环状支撑板21上。盖顶10上还设有两个定位柱14,环状支撑板21上设有两个分别与定位柱14对应的定位孔26。当外界压力通过旋钮盖1传递给连接部件23,超过连接部件23所能承受的最大预设压力(例如378N)时,连接部件23则断裂,从而支撑体29和凸台则进入到盖体11的第一容纳腔12内且由于支撑体29的外表面与盖体11的第一容纳腔12内表面贴合,使得盖体11可带动支撑体29及凸台转动。

上述支撑体29和盖体11的横截面均为半圆形,这是一种优选方式,目的是进一步防止支撑体29相对盖体11的第一容纳腔12作轴向旋转。当然,所述支撑体29和盖体11的横截面不限于上述形状,还可为扇形、三角形等其他形状。所述盖体11的第一容纳腔12内侧还设有多根用于与支撑柱22的支撑体29紧密配合的凸条,目的是防止支撑柱22的支撑体29相对于盖体11的第一容纳腔12相对滑动。当然,所述盖体11的第一容纳腔12内侧不限于设置多根凸条,还可设置多条螺纹等其它形状。

具体实施中,连接部件23不限于上述情况(由四根筋条组成),所述连接部件23可为多根筋条组成,或者所述连接部件23还可为两侧带有筋条的连接板等各种形状,只需满足下述条件即可,连接于环状支撑板21与支撑柱22之间,且承受预设压力便可断裂。其中,预设压力可由设计者根据具体需要设定,例如,受到意外事故时受到的碰撞压力一般为300N~378N。为了满足连接部件23在预设压力便可断裂的条件,可对于连接部件23的形状、材质以及连接部件23的厚度综合考虑,并通过计算及实验得到,由于这是本领域技术的现有技术,因此在此不做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中,上述螺钉柱13、螺钉孔24以及螺钉25不限于两个,可为多个,其数量可根据设计者合理决定,因为上述螺钉柱13、螺钉孔24以及螺钉25的数量越多,连接越紧固,但成本较高,而当数量越少,成本越低,但连接不够紧固等等,由上可知,上述螺钉柱13、螺钉孔24以及螺钉25所用的数量多或少有利有弊,设计者可根据具体要求综合考虑。同理定位柱14以及定位孔26也不限于两个,其数量也可根据设计者综合考虑决定。

具体实施中,所述旋钮外圈2和支撑组件20可通过模具一体成型,其中支撑组件20包括环状支撑板21、支撑柱22以及连接部件23,目的是,一方面缩短了旋钮外圈2以及支撑组件20的制作时间,另一方面,也保证了旋钮外圈2和支撑组件20的紧密连接。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一实施例车载多媒体旋钮调节装置结构分解示意图,参阅图2,车载多媒体旋钮调节装置,包括旋钮、面板3、PCB板6以及固定在PCB板6上的编码器5,所述面板3设有凹槽30,PCB板6固定在面板3的凹槽30内,编码器5具有可上下移动的中心轴50,所述旋钮包括旋钮盖1以及与旋钮盖1固定连接的旋钮外圈2,旋钮盖1包括盖顶10和带有第一容纳腔12的盖体11,旋钮外圈2内设有一支撑组件20,该支撑组件20包括环状支撑板21、支撑柱22以及连接部件23,所述环状支撑板21与支撑柱22之间通过连接部件23连接,该连接部件23由四根筋条组成,且四根筋条均匀设置于环状支撑板21的周边,旋钮盖1的盖顶10上设有两个螺钉柱13,所述旋钮外圈2的环状支撑板21上设有与螺钉柱13分别对应的两个螺钉孔24,通过两个螺钉25将旋钮盖1固定在旋钮外圈2的环状支撑板21上。盖顶10上还设有两个定位柱14,环状支撑板21上设有与定位柱14分别对应的定位孔26,所述编码器5与支撑柱22相连,当外界压力通过旋钮盖1传递给连接部件23,超过连接部件23所能承受的最大预设压力(例如378N)时,连接部件23断裂,支撑柱22进入到盖体11的第一容纳腔12内且盖体11可带动支撑柱22转动,整个旋钮朝面板3方向溃缩。这样既符合了相关法规的安全高度要求(旋钮盖1顶部至面板3顶部的距离控制在9.5mm以下),从而减少了对乘客的伤害,而且,由于车载多媒体旋钮溃缩时,支撑柱22进入到盖体11的第一容纳腔12内且盖体11可带动支撑柱22转动,这样使得溃缩后的旋钮可继续使用,从而保证了汽车多媒体系统的正常工作,提高了汽车多媒体系统的使用舒适性和汽车品质。

本实施例还包括导光圈4,该导光圈3置于面板3的凹槽30内,面板3的凹槽30内侧设有卡槽31,导光圈4外侧设有与凹槽30的卡槽31对应的卡扣41,这样可通过卡扣41和卡槽31的配合使用将导光圈4固定在凹槽30内,当然,可在导光圈4外侧设有卡槽31,而在面板3的凹槽30内侧设有与导光圈4的卡槽31对应的卡扣41,或者通过其他方式将导光圈4固定在面板3的凹槽30内,如焊接、螺栓等。所述编码器5的中心轴50贯穿导光圈4与旋钮的支撑柱22相连。其中,设置导光圈的目的是,便于用户晚上使用车载多媒体旋钮调节装置。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一实施例旋钮溃缩前的车载多媒体旋钮调节装置剖视图,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一实施例旋钮溃缩后的车载多媒体旋钮调节装置剖视图。参阅图3和图4可知,本发明的车载多媒体旋钮调节装置包括两种状态,旋钮溃缩前状态和旋钮溃缩后状态。

现就旋钮溃缩前的车载多媒体旋钮调节装置(参阅图3)进行详细描述。

车载多媒体旋钮调节装置,包括旋钮、面板3、导光圈4、编码器5和PCB板6,所述PCB板6固定在面板3上,所述带有可上下移动的中心轴50的编码器5固定在PCB板6上,所述面板3设有凹槽30,该凹槽30内固定设有导光圈4。其中,旋钮包括旋钮盖1以及旋钮外圈2,旋钮盖1又包括盖顶10和带有第一容纳腔12的盖体11,旋钮外圈2内设有一支撑组件20,该支撑组件20包括环状支撑板21、支撑柱22以及连接部件23,环状支撑板21与支撑柱22之间通过连接部件23连接,旋钮盖1的盖顶10上设有两个螺钉柱13,所述旋钮外圈2的环状支撑板21上设有与螺钉柱13分别对应的两个螺钉孔24,通过两个螺钉25将旋钮盖1固定在旋钮外圈2的环状支撑板21上。盖顶10上还设有两个定位柱14,环状支撑板21上设有与定位柱14分别对应的定位孔26,所述编码器5的中心轴50贯穿导光圈4与旋钮的支撑柱22相连。图中的b是指盖体11的第一容纳腔12的底部到支撑柱22的顶端的距离(旋钮溃缩前),c是指溃缩前旋钮外圈2下端面27到导光圈4内底面42的距离。当然,若具体实施中,未设置导光圈4,则c是指溃缩后旋钮外圈2下端面27到凹槽30内底面(图中未画出)的距离。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一实施例旋钮溃缩后的车载多媒体旋钮调节装置剖视图,参阅图4可知,当外界压力通过旋钮盖1传递给连接部件23,超过连接部件23所能承受的最大预设压力(如378 N)时,连接部件23断裂,支撑柱22进入到盖体11的第一容纳腔12内且支撑柱22与盖体11的第一容纳腔12过盈配合,使得盖体11可带动支撑柱22转动,这样,不仅符合相关法规对于旋钮高度的要求,即旋钮盖1顶部至面板3顶部的距离控制在9.5mm以下。当然,可以通过控制b的距离,从而具体控制旋钮溃缩前的旋钮盖1顶部至面板3顶部的距离(满足人调节旋钮时的手感要求)以及旋钮溃缩后的旋钮盖1顶部至面板3顶部的距离(符合相关法规要求)。另外,由于旋钮溃缩后,支撑柱22进入到盖体11的第一容纳腔12内且盖体11可带动支撑柱22转动,整个旋钮朝面板3方向溃缩,使得溃缩后的旋钮仍然可以与编码器5的中心轴50配合使用,这样就使得旋钮可再次使用。图中a是指溃缩后旋钮外圈2下端面27到导光圈4内底面42的距离,其中a应当大于编码器5的中心轴50可移动的最大行程。当然,若具体实施中,未设置导光圈4,则a是指溃缩后旋钮外圈2下端面27到凹槽30内底面(图中未画出)的距离。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