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防护林体系垂直配置方法

防护林体系垂直配置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护林体系垂直配置方法,涉及林业垂直配置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步骤:S1.根据待配置区域的植被分布情况,对候选建群物种进行聚类分析;S2.根据步骤S1的聚类分析结果,确定所述区域的防护林体系垂直配置。本发明的防护林体系垂直配置方法,由于根据该区域的植被分布情况对候选建群物种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在任一环境因子梯度上,候选物种被分为3-5个簇,并根据每个组群的分布特点,选定最佳分布物种,进而确定出该区域防护林体系垂直配置,能够合理的确定出该区域防护林体系垂直配置。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4-07-09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A01G23/00 授权公告日:20130109 终止日期:20130519 申请日:20110519

    专利权的终止

  • 2013-01-09

    授权

    授权

  • 2012-02-08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01G23/00 申请日:20110519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1-12-21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林业垂直配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护林体系垂 直配置方法。

背景技术

防护林体系垂直配置是防护林体系营造的关键。它不仅关系到防 护林的形成、生产力、经济效益,更影响防护林体系的结构、稳定性 和防护效益。要想充分发挥防护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效应的作用, 必须营造乔、灌、草相结合的多树种、多层次的异龄混交林结构。在 人为活动频繁、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要实行封山育林、育灌、育草, 以改善林分使其形成多层次结构,从而提高其蓄水保土功能。在相同 土壤、地形、气候条件下,森林防护机能的大小是由林分结构特征决 定的。树种组成、林分密度和层次是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结构中 起主导作用的因素。现有的防护林体系垂直配置方法通常是通过经验 和专家知识确定,或根据现状来定性的确定。这种方法经验型较强, 难以合理进行防护林体系的垂直配置。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合理的防护林体系垂 直配置方法。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护林体系垂直配置方法, 该方法包括步骤:

S1.根据待配置区域的植被分布情况,对候选建群物种进行聚类 分析;

S2.根据步骤S1的聚类分析结果,进行所述区域的防护林体系 垂直配置。

其中,步骤S1进一步包括步骤:

S1.1确定所述候选建群物种;

S1.2确定分类的综合变量;

S1.3采用k-均值聚类分析算法,确定簇数。

其中,步骤S1.2中分别以海拔、全氮、坡度、水分作为环境因 子进行分类。

其中,步骤S1.2还包括设置对综合变量分类的环境阈值的步骤, 根据候选建群物种分布的样方环境值,且各环境值的并集,所得环境 值的极大和极小值为综合变量的各环境阈值。

其中,步骤S1.3进一步包括步骤:

S1.31随即指定k个簇(c1,c2,...,ck);

S1.32对每一个样本Xi,找到离它最近的簇ci,并将该样本分配 到ci,标明类Si

S1.33将每一个簇移动到其标明的类的中心;

S1.34根据下式计算偏差:

D=Σi=1kΣXi-Ci|Xi-ci|

其中,1≤i,j≤n,1≤k≤n,簇

ci为每个簇中数据点的均值,m为第k簇包含的样本数,k为簇的个 数;

S1.35若D值收敛,则输出(c1,c2,...,ck)并结束,否则,返 回步骤S1.32。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防护林体系垂直配置方法,由于根据该区域的植被分布 情况对候选建群物种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在任一环境因子梯度上, 候选物种被分为3-5个簇,并根据每个组群的分布特点,选定最佳分 布物种,进而确定出该区域防护林体系垂直配置,能够合理的确定出 该区域防护林体系垂直配置。

附图说明

图1为依照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的防护林体系垂直配置方法流程 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出的防护林体系垂直配置方法,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详细 说明如下。

聚类分析是将数据分类到不同的类或簇的一个过程,所以同一个 簇中的对象有很大的相似性,而不同簇间的对象有很大的相异性,聚 类分析的目标就是在相似的基础上收集数据来分类。

如图1所示,依照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的防护林体系垂直配置方 法包括步骤:

S1.根据待配置区域的植被分布情况,对候选建群物种进行聚类 分析;

S2.根据步骤S1的聚类分析结果,进行所述区域的防护林体系 垂直配置。

本实施方式中,根据待配置区域的植被分布情况对候选建群物种 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由于在被分为3-5个簇时,相异性和分散度都 相对较好,因此,在任一环境因子梯度上,优选地,候选物种被分为 3-5个簇,并根据每个组群的分布特点,选定最佳分布物种,利用 以下公式合理的确定该区域防护林体系垂直配置方案,进行垂直配 置:

ci=1mΣi=1miXi,k=1,2,3....k,式中:

ci为每个簇中数据点的均值;

m为第k簇包含的样本数(即候选物种数);

k为簇的个数。

具体地,步骤S1进一步包括步骤:

S1.1对该区域防护林优势树种样地进行调查,确认候选建群物种 的科、属、种等数据(可通过现有的资料获得);

S1.2分别以海拔、全氮(N)、坡度、以及水分作为环境因子进 行分类;

S1.3采用k-均值聚类分析算法,确定簇数。

步骤S1.3进一步包括:

S1.31随即指定k个簇(c1,c2,...,ck);

S1.32对每一个样本Xi,找到离它最近的簇ci,并将该样本分配 到ci,标明类Si

S1.33将每一个簇移动到其标明的类的中心;

S1.34根据下式计算偏差:

D=Σi=1kΣXi-Ci|Xi-ci|

其中,1≤i,j≤m,1≤k<m,簇

S1.35若D值收敛,则输出(c1,c2,...,ck)并结束,否则,返 回步骤S1.32。

实施例

本事实例以防护林体系中乔木层为例,尝试对乔木树种进行2、 3、4、5、6个组群的划分。在分为2、3、4个组群的时候,聚类结 果相异性不大;在分为6个组群的时候,又太过分散;而在分为5个 组群的时候,相异性和分散度都比较好,所以最终在综合变量(可由 各环境因子加和得到)上将乔木树种分为5个组群。

如表1所示,在综合变量上,物种被划分为5个组群。但是对于 综合变量分类的环境阈值,需要将各个组群的树种分布的样方环境值 列出,求各环境值的并集。最后所得环境值的极大和极小值为综合变 量各个环境阀值。

表1综合变量上的乔木分组

在综合变量上,第一组群的物种有臭椿、杜梨、栾树、山杏;第 二个组群的物种有鹅耳枥、辽东栎、蒙古栎;第三个组群的物种有侧 柏、刺槐、油松;第四个组群的物种有白蜡、北京丁香、臭檀、椴树、 蒙椴、黑桦、平榛、胡桃楸、山榆;第五个组群的物种有:糠椴、元 宝槭。

根据各个组群物种分布样方的环境数据,列出5个组群的环境分 布阈值。

第一个组群:海拔320.5-395.3、全N1.830-2.923、坡度5-43、 土壤水分0.095-0.180;

第二个组群:海拔580-762.4、全N1.642-2.945、坡度35-47、土 壤水分0.096-0.345;

第三个组群:海拔572.2-634.1、全N1.642-2.923、坡度35-50、 土壤水分0.096-0.345;

第四个组群:海拔226.2-395.3、全N0.858-1.830、坡度5-43、土 壤水分0.079-0.197;

第五个组群:海拔386.8-662、全N1.642-2.423、坡度35-50、土 壤水分0.124-0.274。

可知在研究区乔木层建群种中,臭椿、杜梨、栾树、山杏分布在 低海拔、土壤水分偏低区域;鹅耳枥、辽东栎、蒙古栎分布在海拔偏 高、坡度较陡区域;侧柏、刺槐、油松适合分布在海拔偏高区域;白 蜡、北京丁香、臭檀、椴树、小叶椴、黑桦、平榛、胡桃楸、山榆适 合分布在低海拔、土壤水分含量不特别高的区域;糠椴、元宝槭适合 分布在全N含量偏高的陡坡区,在海拔梯度上分布比较广。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有关 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 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和变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属于本发明 的范畴,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应由权利要求限定。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