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钛合金TC18铣削过程铣削力建模方法

钛合金TC18铣削过程铣削力建模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钛合金TC18铣削过程铣削力建模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技术在进行钛合金TC18铣削过程铣削力建模时,不能有效模拟带刀具偏心钛合金TC18铣削过程中出现的等相宽非零铣削力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是既考虑了侧刃参与切削时侧刃和底刃对铣削力的影响,也考虑了侧刃退出切削时底刃对铣削力的影响,克服了现有技术不能有效模拟带刀具偏心钛合金TC18铣削过程中出现的等相宽非零铣削力现象的不足;由于将底刃铣削力系数表示成切屑宽度的指数函数,克服了现有技术无法对底刃切削过程中的尺寸效应进行模拟的不足。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136021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1-07-27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西北工业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110100522.5

  • 发明设计人 万敏;张卫红;杨昀;

    申请日2011-04-21

  • 分类号G06F17/50;

  • 代理机构西北工业大学专利中心;

  • 代理人黄毅新

  • 地址 710072 陕西省西安市友谊西路127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2:51:52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3-03-28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G06F17/50 专利号:ZL2011101005225 申请日:20110421 授权公告日:20120829

    专利权的终止

  • 2012-08-29

    授权

    授权

  • 2011-09-07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6F17/50 申请日:20110421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1-07-27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铣削力建模方法,特别是一种钛合金TC18铣削过程铣削力建模方法。

背景技术

文献1“Y.Altintas,Manufacturing Automa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公开了一种考虑平头立铣刀侧刃切削效果的平均铣削力模型,其基本建模步骤为:

(1)通过测力设备测试铣削力,并求整数个周期内实测铣削力的平均值;

(2)根据侧刃与工件之间的工艺几何关系,通过理论推导建立平均铣削力与铣削力系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将步骤(1)获得的平均铣削力代入第(2)步,求解获得铣削力系数。

文献2“M.Wan,W.H.Zhang,G.H.Qin,G.Tan,Efficient calibration of instantaneouscutting force coefficients and runout parameters for general end mills,Int.J.Mach.ToolsManuf.47(2007)1767-1776”公开了一种考虑平头立铣刀侧刃切削效果的瞬时铣削力模型,其基本建模步骤为:

(1)通过测力设备测试铣削力;

(2)根据侧刃与工件之间的工艺几何关系,通过理论推导建立瞬时铣削力与铣削力系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将步骤(1)获得的瞬时铣削力代入第(2)步,求解获得铣削力系数。

以上文献的典型特点是:由于只考虑了侧刃参与切削时切削刃与工件之间的工艺几何关系对铣削力的影响,不能有效模拟带刀具偏心钛合金TC18铣削过程中出现的等相宽非零铣削力现象。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在进行钛合金TC18铣削过程铣削力建模时,不能有效模拟带刀具偏心钛合金TC18铣削过程中出现的等相宽非零铣削力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钛合金TC18铣削过程铣削力建模方法,通过既考虑侧刃参与切削时侧刃和底刃对铣削力的影响,也考虑侧刃退出切削时底刃对铣削力的影响,建立瞬时铣削力预测模型,可以实现对带刀具偏心钛合金TC18铣削过程中出现的等相宽铣削力的有效模拟,该方法还考虑了铣削力系数的尺寸效应。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钛合金TC18铣削过程铣削力建模方法,其特点是包括以下步骤:

(1)选定立铣刀参数,包括立铣刀的半径R、螺旋角β、刀齿数Nf;设定切削

参数:单齿进给量f、轴向切削深度Rz、径向切削深度Rr、刀具主轴转速。

(2)将铣刀沿轴向划分为N个等高梁段,通过下式计算在t时刻作用在第i个刀

齿上第j个侧刃单元上的切向铣削力FT,F,i,j(t)和径向铣削力FR,F,i,j(t):

FT,F,i,j(t)=KT,F,i,jhF,i,j(t)wz

FR,F,i,j(t)=KR,F,jhF,i,j(t)wz

式中,KT,F,i,j是对应于第i个刀齿上第j个侧刃单元的切向铣削力系数,KR,F,i,j是对应于第i个刀齿上第j个侧刃单元的径向铣削力系数,wz表示对应于第i个刀齿上第j个侧刃单元的轴向高度,hF,i,j(t)表示在t时刻第i个刀齿上第j个侧刃单元的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

(3)将侧刃单元上的铣削力转化到X和Y方向并求和:

FX,F(t)=Σi,j[-FT,F,i,j(t)cosθi,j(t)-FR,F,i,j(t)sinθi,j(t)]

FY,F(t)=Σi,j[FT,F,i,j(t)sinθi,j(t)-FR,F,i,j(t)cosθi,j(t)]

式中,θi,j(t)是刀具旋转角度处与第i个刀齿上第j个侧刃单元对应的切削角度,被定义为从Y向顺时针到第i个刀齿上第j个侧刃单元的中点所转过的角度。

(4)计算在t时刻作用在底刃上的径向铣削力FT,B,i(t)和切向铣削力FR,B,i(t)

①当侧刃参与切削时,

FT,B,i(t)=KT,B,iAB,i(t)

FR,B,i(t)=KR,B,iAB,i(t)

式中,KT,B,i是对应于第i个底刃的切向铣削力系数,KR,B,i是对应于第i个底刃的径向铣削力系数,AB,i(t)是与第i个底刃对应的切屑载荷面积。

②当侧刃退出切削时,

FT,B,i(t)=KT,B,ibi(t)

FR,B,i(t)=KR,B,ibi(t)

式中,KT,B,i是对应于第i个底刃的切向铣削力系数,KR,B,i是对应于第i个底刃的径向铣削力系数,bi(t)是与第i个底刃对应的切屑宽度。

(5)将底刃上的铣削力转化到X和Y方向

FX,B(t)=-FT,B,i(t)cosθi,0(t)-FR,B,i(t)sinθi,0(t)

FY,B(t)=FT,B,i(t)sinθi,0(t)-FR,B,i(t)cosθi,0(t)

式中,θi,0(t)是刀具旋转角度处与第i个底刃对应的切削角度,被定义为该刀刃方向与Y轴正方向之间的夹角。

(6)将作用在各个底刃和侧刃的铣削力求和,得到总铣削力:

F(t)=FX,F(t)FY,F(t)+FX,B(t)FY,B(t)

(7)通过下述方法确定KT,F,i,j、KR,F,i,j、KT,B,i、KR,B,i、AB,i(t)、KT,B,i、KR,B,i和bi(t),并在一个刀具旋转周期内重复执行步骤(1)到(6),获得一个周期内的铣削力分布图。

1)选定立铣刀和工件参数,包括立铣刀的半径R、螺旋角β、刀齿数Nf,,工件几何参数;设定标定试验的切削参数,单齿进给量f、轴向切削深度Rz、径向切削深度Rr、刀具主轴转速。要求:工件为满足测力仪安装的长方体块。

2)根据步骤1)设定的切削参数并测铣削力,要求工件被加工面与刀具轴线垂直。用表示对应于第m个刀齿切削周期内的第n个采样点的相角,将对应于的瞬时铣削力记为和

3)根据步骤2)测得的铣削力标定刀具偏心参数ρ和λ。

4)在每一采样瞬态,根据坐标变换关系式,将步骤2)测得的瞬时铣削力从笛卡尔坐标系转换到局部坐标系,也就是将和转换到局部坐标系下的分量和

5)根据步骤4)的结果,用和除以hF,i,j(t)wz,得到一组与hF,i,j(t)wz对应的离散值,将该组离散值拟合成hF,i,j(t)wz的线性函数,该线性函数的斜率就是标定得到的与所有侧刃单元对应的切向铣削力系数KT,F,i,j和径向铣削力系数KR,F,i,j

6)根据步骤3)和步骤5)的结果,首先根据第(1)步和第(2)步计算与侧刃对应的X向铣削力FX,F(t)和Y向铣削力FY,F(t),然后通过下式计算步骤2)测得的铣削力中与底刃对应的铣削力分量

7)确定切屑参数AB,i(t)和bi(t)

①当侧刃参与切削时,bi(t)与刀尖位置处对应的侧刃的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相等,该情况下,通过下式计算AB,i(t)

AB,i(t)=[bi(t)/cosη]22tan(β+η)

式中,β表示侧刃螺旋角,η是在与刀具轴线重合的纵向截面内底刃与刀具径向的偏角。

②当侧刃退出切削时,bi(t)通过如下步骤计算得到:

(a)在两个连续刀齿周期内,计算与每一刀尖对应的旋转轨迹的方程Cn,u(n=1,2,...,Nf,u=1,2),将当前刀齿i的轨迹视为选定周期内的最后一条轨迹。

(b)计算当前刀齿i的轨迹中心与刀尖之间连线的方程Li

(c)计算Li与所有轨迹Cn,u之间的交点Zn,u=(xn,u,yn,u)。

(d)通过下式计算Zi,2与其他Zn,u直接的距离

式中,当u=2时n≠i。

(e)通过下式计算bi(t)

bi(t)=max[0,min(ln,u)]

8)根据步骤6)和步骤7)的结果,确定与底刃对应的切向切削力系数和径向铣削力系数。

①当侧刃参与切削时,用FB,M(t)除以AB,i(t),得到一组离散数据,将该组数据拟合成如下与底刃切屑宽度bi(t)对应的指数函数关系式,即得到底刃切削力系数的数学模型。

KT,B,i(t)=kT,B[bi(t)]-mT,B

KR,B,i(t)=kR,B[bi(t)]-mR,B

kT,B、mT,B、kR,B和mR,B是拟合得到的常值系数。

②当侧刃退出切削时,用FB,M(t)除以bi(t),得到一组离散数据,将该组数据拟合成如下与底刃切屑宽度bi(t)对应的指数函数关系式,即得到底刃切削力系数的数学模型。

KT,B,i(t)=kT,B[bi(t)]-mT,B

KR,B,i(t)=kR,B[bi(t)]-mR,B

kT,B、mT,B、kR,B和mR,B是拟合得到的常值系数。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既考虑了侧刃参与切削时侧刃和底刃对铣削力的影响,也考虑了侧刃退出切削时底刃对铣削力的影响,克服了现有技术不能有效模拟带刀具偏心钛合金TC18铣削过程中出现的等相宽非零铣削力现象的不足;由于将底刃铣削力系数表示成切屑宽度的指数函数,克服了现有技术无法对底刃切削过程中的尺寸效应进行模拟的不足。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钛合金TC18铣削过程铣削力建模方法中计算当侧刃退出切削后底刃切屑宽度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方法实施例一中的预测铣削力和实测铣削力对比图。

图3是本发明方法实施例二中的预测铣削力和实测铣削力对比图。

图中,1-当前刀齿i的轨迹Ci,2,2-刀齿i-1的轨迹Ci-12,3-刀齿i-2的轨迹Ci-22,4-当前刀齿i的轨迹中心,5-Zi,2,6-bi(t),7-Zi-12,8-Zi-22,9-当前刀齿i的轨迹中心与刀尖之间连线的方程Li,10-实测铣削力,11-采用本发明的预测铣削力,12-采用文献2方法的预测铣削力,13-Y方向铣削力分量,14-X方向铣削力分量,15-采用文献2方法预测得到的非零铣削力相宽,16-采用本发明方法预测得到的以及试验实测得到的非零铣削力相宽。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1~3,本发明钛合金铣削过程铣削力建模方法以钛合金TC18为例详细说明建模方法。机床为立式三坐标铣床。

实施例一:

(1)选定立铣刀参数:刀具半径R为6mm、螺旋角β为37度、底刃倾角η为3度,刀具齿数Nf为4;铣削方式:顺铣。设定切削参数:刀具主轴转速为600RPM,单齿进给量0.0625mm/齿,轴向切削深度Rz等于0.4mm,径向切削深度Rr等于2mm。

(2)将铣刀沿轴向划分为400个等高梁段,通过下式计算在t时刻作用在第i个刀齿上第j个侧刃单元上的切向铣削力FT,F,i,j(t)和径向铣削力FR,F,i,j(t):

FT,F,i,j(t)=KT,F,i,jhF,i,j(t)wz

FR,F,i,j(t)=KR,F,j,jhF,i,j(t)wz

式中,KT,F,i,j是对应于第i个刀齿上第j个侧刃单元的切向铣削力系数,KR,F,i,j是对应于第i个刀齿上第j个侧刃单元的径向铣削力系数,wz表示对应于第i个刀齿上第j个侧刃单元的轴向高度,hF,i,j(t)表示在t时刻第i个刀齿上第j个侧刃单元的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

(3)将侧刃单元上的铣削力转化到X和Y方向并求和:

FX,F(t)=Σi,j[-FT,F,i,j(t)cosθi,j(t)-FR,F,i,j(t)sinθi,j(t)]

FY,F(t)=Σi,j[FT,F,i,j(t)sinθi,j(t)-FR,F,i,j(t)cosθi,j(t)]

式中,θi,j(t)是刀具旋转角度处与第i个刀齿上第j个侧刃单元对应的切削角度,被定义为从Y向顺时针到第i个刀齿上第j个侧刃单元的中点所转过的角度。

(4)计算在t时刻作用在底刃上的径向铣削力FT,B,i(t)和切向铣削力FR,B,i(t)①当侧刃参与切削时,

FT,B,i(t)=KT,B,iAB,i(t)

FR,B,i(t)=KR,B,iAB,i(t)

式中,KT,B,i是对应于第i个底刃的切向铣削力系数,KR,B,i是对应于第i个底刃的径向铣削力系数,AB,i(t)是与第i个底刃对应的切屑载荷面积。

②当侧刃退出切削时,

FT,B,i(t)=KT,B,ibi(t)

FR,B,it)=KR,B,ibi(t)

式中,KT,B,i是对应于第i个底刃的切向铣削力系数,KR,B,i是对应于第i个底刃的径向铣削力系数,bi(t)是与第i个底刃对应的切屑宽度。

(5)将底刃上的铣削力转化到X和Y方向

FX,B(t)=-FT,B,i(t)cosθi,0(t)-FR,B,i(t)sinθi,0(t)

FY,B(t)=FT,B,i(t)sinθi,0(t)-FR,B,i(t)cosθi,0(t)

式中,θi,0(t)是刀具旋转角度处与第i个底刃对应的切削角度,被定义为该刀刃方向与Y轴正方向之间的夹角。

(6)将作用在各个底刃和侧刃的铣削力求和,得到总铣削力:

F(t)=FX,F(t)FY,F(t)+FX,B(t)FY,B(t)

(7)将通过如下方法确定的对应于第i个刀齿上第j个侧刃单元的切向铣削力系数KT,F,i,j、对应于第i个刀齿上第j个侧刃单元的径向铣削力系数KR,F,i,j、对应于第i个底刃的切向铣削力系数KT,B,i、对应于第i个底刃的径向铣削力系数KR,B,i、与第i个底刃对应的切屑载荷面积AB,i(t)、以及与第i个底刃对应的切屑宽度bi(t)代入以上公式中,在一个刀具旋转周期内重复执行步骤(1)到(5),即可获得一个周期内的铣削力分布图。

1)设定标定试验的切削参数,刀具主轴转速为600RPM,单齿进给量0.083mm/齿,轴向切削深度Rz等于0.5mm,径向切削深度Rr等于2.5mm。要求:工件为满足测力仪安装的长方体块。

2)根据步骤1)设定的切削参数并测铣削力,要求工件被加工面与刀具轴线垂直。用表示对应于第m个刀齿切削周期内的第n个采样点的相角,将对应于的瞬时铣削力记为和

3)根据步骤2)测得的铣削力,然后采用文献2“M.Wan,W.H.Zhang,G.H.Qin,G.Tan,Efficient calibration of instantaneous cutting force coefficients and runout parametersfor general end mills,Int.J.Mach.Tools Manuf.47(2007)1767-1776”中的方法标定刀具偏心参数ρ和λ。标定结果为:ρ=18.51μm,λ=96.06°。

4)在每一采样瞬态,根据坐标变换关系式,将步骤2)测得的瞬时铣削力从笛卡尔坐标系转换到局部坐标系,也就是将和转换到局部坐标系下的分量和

5)根据步骤4)的结果,用和除以hF,i,j(t)wz,得到一组与hF,i,j(t)wz对应的离散值,将该组离散值拟合成hF,i,j(t)wz的线性函数,该线性函数的斜率就是标定得到的与所有侧刃单元对应的切向铣削力系数KT,F,i,j和径向铣削力系数KR,F,i,j,结果为:KT,F,i,j=2199.6N/mm2 and KR,F,i,j=4090.7N/mm2

6)根据步骤3)和步骤5)的结果,首先根据第(1)步和第(2)步计算与侧刃对应的X向铣削力FX,F(t)和Y向铣削力FY,F(t),然后通过下式计算步骤2)测得的铣削力中与底刃对应的铣削力分量

7)确定切屑参数AB,i(t)和bi(t)

①当侧刃参与切削时,bi(t)与刀尖位置处对应的侧刃的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相等,该情况下,通过下式计算AB,i(t)

AB,i(t)=[bi(t)/cosη]22tan(β+η)

式中,β表示侧刃螺旋角,η是在与刀具轴线重合的纵向截面内底刃与刀具径向的偏角。

②当侧刃退出切削时,bi(t)通过如下步骤计算得到:

(a)在两个连续刀齿周期内,计算与每一刀尖对应的旋转轨迹的方程Cn,u(n=1,2,...,Nf,u=1,2),将当前刀齿i的轨迹视为选定周期内的最后一条轨迹。

(b)计算当前刀齿i的轨迹中心与刀尖之间连线的方程Li

(c)计算Li与所有轨迹Cn,u之间的交点Zn,u=(xn,u,yn,u)。

(d)通过下式计算Zi,2与其他Zn,u直接的距离

式中,当u=2时n≠i。

(e)通过下式计算bi(t)

bi(t)=max[0,min(ln,u)]

8)根据步骤6)和步骤7)的结果,确定与底刃对应的切向切削力系数和径向铣削力系数。

①当侧刃参与切削时,用FB,M(t)除以AB,i(t),得到一组离散数据,将该组数据拟合成如下与底刃切屑宽度bi(t)对应的指数函数关系式,即得到底刃切削力系数的数学模型。

KT,B,i(t)=85.79[bi(t)]-2.03,N/mm2

KR,B,j(t)=99.98[bi(t)]-2.07,N/mm2

②当侧刃退出切削时,用FB,M(t)除以bi(t),得到一组离散数据,将该组数据拟合成如下与底刃切屑宽度bi(t)对应的指数函数关系式,即得到底刃切削力系数的数学模型。

KT,B,i(t)=58.65[bi(t)]-0.755,N/mm

KR,B,i(t)=78.10[bi(t)]-0.816,N/mm

通过以上步骤,得到的预测铣削力与实测铣削力的对比图,如图2。

实施例二:

(1)选定立铣刀参数:刀具半径R为6mm、螺旋角β为37度、底刃倾角η为3度,刀具齿数Nf为4;铣削方式:顺铣。设定切削参数:刀具主轴转速为800RPM,单齿进给量0.03125mm/齿,轴向切削深度Rz等于0.4mm,径向切削深度Rr等于2.5mm。

(2)将铣刀沿轴向划分为400个等高梁段,通过下式计算在t时刻作用在第i个刀齿上第j个侧刃单元上的切向铣削力FT,F,i,j(t)和径向铣削力FR,F,i,j(t):

FT,F,i,j(t)=KT,F,i,jhF,i,j(t)wz

FR,F,i,j(t)=KR,F,i,jhF,i,j(t)wz

式中,KT,F,i,j是对应于第i个刀齿上第j个侧刃单元的切向铣削力系数,KR,F,i,j是对应于第i个刀齿上第j个侧刃单元的径向铣削力系数,wz表示对应于第i个刀齿上第j个侧刃单元的轴向高度,hF,i,j(t)表示在t时刻第i个刀齿上第j个侧刃单元的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

(3)将侧刃单元上的铣削力转化到X和Y方向并求和:

FX,F(t)=Σi,j[-FT,F,i,j(t)cosθi,j(t)-FR,F,i,j(t)sinθi,j(t)]

FY,F(t)=Σi,j[FT,F,i,j(t)sinθi,j(t)-FR,F,i,j(t)cosθi,j(t)]

式中,θi,j(t)是刀具旋转角度处与第i个刀齿上第j个侧刃单元对应的切削角度,被定义为从Y向顺时针到第i个刀齿上第j个侧刃单元的中点所转过的角度。

(4)计算在t时刻作用在底刃上的径向铣削力FT,B,i(t)和切向铣削力FR,B,i(t)

①当侧刃参与切削时,

FT,B,i(t)=KT,B,iAB,i(t)

FR,B,i(t)=KR,B,iAB,i(t)

式中,KT,B,i是对应于第i个底刃的切向铣削力系数,KR,B,i是对应于第i个底刃的径向铣削力系数,AB,i(t)是与第i个底刃对应的切屑载荷面积。

②当侧刃退出切削时,

FT,B,i(t)=KT,B,ibi(t)

FR,B,i(t)=KR,B,ibi(t)

式中,KT,B,i是对应于第i个底刃的切向铣削力系数,KR,B,i是对应于第i个底刃的径向铣削力系数,bi(t)是与第i个底刃对应的切屑宽度。

(5)将底刃上的铣削力转化到X和Y方向

FX,B(t)=-FT,B,i(t)cosθi,0(t)-FR,B,i(t)sinθi,0(t)

FY,B(t)=FT,B,i(t)sinθi,0(t)-FR,B,i(t)cosθi,0(t)

式中,θi,0(t)是刀具旋转角度处与第i个底刃对应的切削角度,被定义为该刀刃方向与Y轴正方向之间的夹角。

(6)将作用在各个底刃和侧刃的铣削力求和,得到总铣削力:

F(t)=FX,F(t)FY,F(t)+FX,B(t)FY,B(t)

(7)将通过如下方法确定的对应于第i个刀齿上第j个侧刃单元的切向铣削力系数KT,F,i,j、对应于第i个刀齿上第j个侧刃单元的径向铣削力系数KR,F,i,j、对应于第i个底刃的切向铣削力系数KT,B,i、对应于第i个底刃的径向铣削力系数KR,B,i、与第i个底刃对应的切屑载荷面积AB,i(t)、以及与第i个底刃对应的切屑宽度bi(t)代入以上公式中,在一个刀具旋转周期内重复执行步骤(1)到(5),即可获得一个周期内的铣削力分布图。

1)设定标定试验的切削参数,刀具主轴转速为600RPM,单齿进给量0.083mm/齿,轴向切削深度Rz等于0.5mm,径向切削深度Rr等于2.5mm。要求:工件为满足测力仪安装的长方体块。

2)根据步骤1)设定的切削参数并测铣削力,要求工件被加工面与刀具轴线垂直。用表示对应于第m个刀齿切削周期内的第n个采样点的相角,将对应于的瞬时铣削力记为和

3)根据步骤2)测得的铣削力,然后采用文献2“M.Wan,W.H.Zhang,G.H.Qin,G.Tan,Efficient calibration of instantaneous cutting force coefficients and runout parametersfor general end mills,Int.J.Mach.Tools Manuf.47(2007)1767-1776”中的方法标定刀具偏心参数ρ和λ。标定结果为:ρ=18.51μm,λ=96.06°。

4)在每一采样瞬态,根据坐标变换关系式,将步骤2)测得的瞬时铣削力从笛卡尔坐标系转换到局部坐标系,也就是将和转换到局部坐标系下的分量和

5)根据步骤4)的结果,用和除以hF,i,j(t)wz,得到一组与hF,i,j(t)wz对应的离散值,将该组离散值拟合成hF,i,j(t)wz的线性函数,该线性函数的斜率就是标定得到的与所有侧刃单元对应的切向铣削力系数KT,F,i,j和径向铣削力系数KR,F,i,j,结果为:KT,F,i,j=2199.6N/mm2 and KR,F,i,j=4090.7N/mm2

6)根据步骤3)和步骤5)的结果,首先根据第(1)步和第(2)步计算与侧刃对应的X向铣削力FX,F(t)和Y向铣削力FY,F(t),然后通过下式计算步骤2)测得的铣削力中与底刃对应的铣削力分量

7)确定切屑参数AB,i(t)和bi(t)

①当侧刃参与切削时,bi(t)与刀尖位置处对应的侧刃的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相等,该情况下,通过下式计算AB,i(t)

AB,i(t)=[bi(t)/cosη]22tan(β+η)

式中,β表示侧刃螺旋角,η是在与刀具轴线重合的纵向截面内底刃与刀具径向的偏角。

②当侧刃退出切削时,bi(t)通过如下步骤计算得到:

(a)在两个连续刀齿周期内,计算与每一刀尖对应的旋转轨迹的方程Cn,u(n=1,2,...,Nf,u=1,2),将当前刀齿i的轨迹视为选定周期内的最后一条轨迹。

(b)计算当前刀齿i的轨迹中心与刀尖之间连线的方程Li

(c)计算Li与所有轨迹Cn,u之间的交点Zn,u=(xn,u,yn,u)。

(d)通过下式计算Zi,2与其他Zn,u直接的距离

式中,当u=2时n≠i。

(e)通过下式计算bi(t)

bi(t)=max[0,min(ln,u)]

8)根据步骤6)和步骤7)的结果,确定与底刃对应的切向切削力系数和径向铣削力系数。

①当侧刃参与切削时,用FB,M(t)除以AB,i(t),得到一组离散数据,将该组数据拟合成如下与底刃切屑宽度bi(t)对应的指数函数关系式,即得到底刃切削力系数的数学模型。

KT,B,i(t)=85.79[bi(t)]-2.03,N/mm2

KR,B,i(t)=99.98[bi(t)]-2.07,N/mm2

②当侧刃退出切削时,用FB,M(t)除以bi(t),得到一组离散数据,将该组数据拟合成如下与底刃切屑宽度bi(t)对应的指数函数关系式,即得到底刃切削力系数的数学模型。

KT,B,i(t)=58.65[bi(t)]-0.755,N/mm

KR,B,i(t)=78.10[bi(t)]-0.816,N/mm

通过以上步骤,得到的预测铣削力与实测铣削力的对比图,如图3。

为了验证本发明方法的预测效果,将参考文献2“M.Wan,W.H.Zhang,G.H.Qin,G.Tan,Efficient calibration of instantaneous cutting force coefficients and runout parametersfor general end mills,Int.J.Mach.Tools Manuf.47(2007)1767-1776”中的公开的模型的预测结果也画在图2和图3中进行比较。从图2和图3可以看出:

(a)采用本发明方法预测得到的铣削力,其非零铣削力相宽、曲线形态、峰值大小与实测铣削力能较好吻合。

(b)由于文献2没有考虑侧刃退出切削后底刃对切削力的影响,其非零铣削力的预测相宽与实测值之间存在较大偏差,对于单齿进给量较小的试验2,对应于第4个刀齿的预测铣削力的峰值与试验值之间的偏差也较大。

以上预测结果和试验结果表明:现有技术不能准确钛合金TC18铣削过程中的铣削力,尤其是非零铣削力相宽,然而本发明方法可以模拟反映实际情况的非零铣削力相宽。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