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冷轧机组系统及其实现方法

一种冷轧机组系统及其实现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带钢加工领域,公开了一种冷轧机组系统及其实现方法。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冷轧机组系统及其实现方法,由于采用了当第一套辊系的第一工作辊使用到φ370mm不能再用时,就可以对第一工作辊进行二次淬火,用到改造后的第二套辊系作为第二工作辊继续工作。而当改造后的第二套辊系的第二中间辊使用到φ450mm不能再用时,就可以对第二中间辊进行二次淬火,用到第一套辊系作为第一中间辊继续工作。即工作辊直径使用范围扩大为400~340mm,中间辊使用范围扩大为485~415mm;这样就延长了工作辊和中间辊的使用寿命,利旧变新,降低了生产的成本。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078880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1-06-0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佛山市高明基业冷轧钢板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010557397.6

  • 申请日2010-11-24

  • 分类号B21B13/16;

  • 代理机构深圳市君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刘文求

  • 地址 528513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沧江工业园杨和工业区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2:34:45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01-12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B21B13/16 授权公告日:20130529 终止日期:20161124 申请日:20101124

    专利权的终止

  • 2013-05-29

    授权

    授权

  • 2011-07-20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21B13/16 申请日:20101124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1-06-01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带钢加工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冷轧机组系统及其实现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工业的急剧发展,工业、建筑以及民用家电等领域的蓬勃发展,对冷轧带钢的产品需求越来越大。而用于进行加工的冷轧机组使用越来越多。冷轧机组对带钢的加工主要通过工作辊,所以对工作辊的磨损最大。

但是,现有技术的冷轧机组其工作辊利用率不高,现有的工作辊的直径磨损到370mm(毫米)就不能再使用了,即现有技术的工作辊使用范围为φ400/φ370mm时就不能再使用了,只能报废处理。这样,随着生产时间的推移,需报废的工作辊越来越多,加工成本也无法降低。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轧机组系统及其实现方法,把用过的第一工作辊重新利用,延长了工作辊和中间辊的使用寿命,利旧变新,降低了生产的成本。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冷轧机组系统,其中,包括互为主备用的第一套辊系和第二套辊系,及分别与所述第一套辊系、第二套辊系配合使用的第一轧辊轴承座、第二轧辊轴承座;所述第一套辊系通过第一轧辊轴承座安装在机架上,所述第二套辊系通过第二轧辊轴承座安装在机架上;

所述第一套辊系包括两个第一工作辊、两个第一中间辊、两个第一支撑辊;通过所述第一轧辊轴承座分别对称设置在所述机架上;

所述第二套辊系包括两个第二工作辊、两个第二中间辊、两个第二支撑辊;通过所述第二轧辊轴承座分别对称设置在所述机架上;

其中,所述第一工作辊、第一中间辊的直径分别为:400-370毫米、450-415毫米;所述第二工作辊、第二中间辊的直径分别为: 370-340毫米、485- 450毫米。

所述的冷轧机组系统,其中,所述第二工作辊由用过的第一工作辊进行二次淬火,淬火硬度与深度与原第一工作辊一样,不影响生产使用,缩小辊径重新利用而来。

所述的冷轧机组系统,其中,所述第一中间辊由用过的第二中间辊进行二次淬火,淬火硬度与深度与原第二中间辊一样,不影响生产使用,缩小辊径重新利用而来。

所述的冷轧机组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支撑辊的直径范围为:1180-1250毫米。

所述的冷轧机组系统,其中,所述第二支撑辊的直径范围为:1170-1240毫米。

一种冷轧机组系统实现方法,其中,包括步骤:

A、设置互为主备用的第一套辊系和第二套辊系,及分别与所述第一套辊系、第二套辊系配合使用的第一轧辊轴承座、第二轧辊轴承座;所述第一套辊系通过第一轧辊轴承座安装在机架上,所述第二套辊系通过第二轧辊轴承座安装在机架上;

设置所述第一套辊系包括两个第一工作辊、两个第一中间辊、两个第一支撑辊;通过所述第一轧辊轴承座分别对称设置在所述机架上;

所述第二套辊系包括两个第二工作辊、两个第二中间辊、两个第二支撑辊;通过所述第二轧辊轴承座分别对称设置在所述机架上;

其中,所述第一工作辊、第一中间辊的直径分别为:400-370毫米、450-415毫米;所述第二工作辊、第二中间辊的直径分别为: 370-340毫米、485- 450毫米;

B、将用过的第一工作辊进行二次淬火,缩小辊径重新制成第二工作辊;

C、将用过的第二中间辊进行二次淬火,缩小辊径重新制成第一中间辊。

有益效果: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冷轧机组系统及其实现方法,由于采用了当第一套辊系的第一工作辊使用到φ370mm不能再用时,就可以对第一工作辊进行二次淬火,用到改造后的第二套辊系作为第二工作辊继续工作。而当第二套辊系的第二中间辊使用到φ450mm不能再用时,就可以对第二中间辊进行二次淬火,用到第一套辊系作为第一中间辊继续工作。即工作辊使用范围扩大为400~340mm,中间辊使用范围扩大为485~415mm;这样就延长了工作辊和中间辊的使用寿命,利旧变新,降低了生产的成本。

并且改造后的第二套辊系的第二工作辊直径减小,使轧制力和力矩降低,轧辊弹性压扁减小,可以承受轧薄时更大的轧制力,增加了道次压下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冷轧机组系统安装第一套辊系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套辊系及适配的轧辊轴承座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当使用第二套辊系时需改动的万向接轴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冷轧机组系统及其实现方法,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冷轧机组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机架900,及固定在所述机架900上的用于安装各个轧辊的轧辊轴承座910,其还包括互为主备用的第一套辊系100(如图1所示)和第二套辊系200(如图2所示)。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套辊系100通过一对与其适配的第一轧辊轴承座110安装在机架900上。同样所述第二套辊系200专门设置有一对与之适配的第二轧辊轴承座210,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套辊系200通过第二轧辊轴承座210安装在机架900上。

其中,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套辊系100包括两个第一工作辊101和102、两个第一中间辊103和104、两个第一支撑辊105和106;通过所述第一轧辊轴承座110分别对称设置在所述机架上;

同样,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套辊系200包括两个第二工作辊201和202、两个第二中间辊203和204、两个第二支撑辊205和206;用于通过所述第二轧辊轴承座210分别对称设置在所述机架900上;即当第一套辊系100用过之后,可把第二套辊系200通过所述第二轧辊轴承座210分别对称安装在所述机架900,继续工作。

本发明中,所述第一工作辊101和102的直径范围较佳为400-370mm(毫米),第一中间辊103和104的直径范围较佳为450-415mm,第一支撑辊105和106的直径范围较佳为:1180-1250mm;

而所述第二工作辊201和202的直径范围较佳为370-340毫米,第二中间辊203和204的的直径范围较佳为:485- 450毫米,第二支撑辊205和206的直径范围较佳为:1170-1240mm。

这样,所述第二工作辊201和202就可以由用过的第一工作辊101和102进行二次淬火,要保证其工作辊辊身不变外,其它地方要跟椐第二轧辊轴承座210做相应的缩小,缩小辊径重新利用而来,淬火硬度与深度与原第一工作辊一样,不影响生产使用。

而所述第一中间辊103和104就可以由用过的第二中间辊203和204进行二次淬火,缩小辊径重新利用而来,淬火硬度与深度与原第二中间辊一样,不影响生产使用。

譬如,在具体实施时,由于现有技术的冷轧机组其工作辊利用率不高,现有的工作辊的直径磨损到370mm(毫米)就不能再使用了,本发明就通过改造后轧机采用两套辊系并存使用:采用当第一套辊系100的第一工作辊(如图1所示的101和102,其直径范围为400-370mm,使用到φ370mm不能再用时,不报废,而直接对第一工作辊101和102进行二次淬火,用到改造后的第二套辊系200作为第二工作辊(如图2所示的201和202,其直径范围为370-340毫米)继续工作。即工作辊使用范围扩大为400~340mm,这样,可以延长工作辊的使用寿命30毫米,利旧变新,降低了生产的成本。

而当第二套辊系200的第二中间辊(如图2所示的203和204,直径范围为485- 450毫米)使用到φ450mm不能再用时,也不作报废,直接对第二中间辊203和204进行二次淬火,用到第一套辊系100作为第一中间辊(如图1所示的103和104,其直径范围为450-415mm)继续工作。同样,中间辊使用范围扩大为485~415mm;这样同样延长了中间辊的使用寿命,利旧变新,降低了生产的成本。

由上可见,改造后的第二套辊系200的第二工作辊直径减小了30mm,第二中间辊直径加大了35mm,如果第一套辊系和第二套辊系两套辊系并存使用则工作辊辊径的使用范围加大到:φ340~φ400mm,中间辊辊径的使用范围加大到:φ415~φ480mm,辊径范围的加大就延长了轧辊的使用寿命,达到减少辊耗使生产成本降低的目的。

改造后的第二套辊系200,其工作辊最小能使用到φ340mm,支承辊最小能使用到φ1170mm(原来最小只能使用到φ1180mm),中间辊当使用到最小直径φ450mm,还能和未改造的第一套辊系使用,这样相当于中间辊和支承辊的使用寿命都增加了。而改造后的第二套辊系的第二工作辊直径减小,使轧制力和力矩降低,轧辊弹性压扁减小,可以承受轧薄时更大的轧制力,增加了道次压下量。

即第二套辊系相对第一套辊系100的改造包括:

1、工作辊径由φ400/φ370mm改为φ370/φ340mm;

2、中间辊辊径由φ450/φ415mm加大为φ485/φ450mm;

3、支撑辊径由φ1180/φ1250mm改为φ1170/φ1240mm

同样,第二轧辊轴承座210的也需改造,与第二套辊系100相比,由于第二工作辊201和202及第二中间辊203和204直径的变化,与工作辊和中间辊适配的轴承座都要重新制作,第二工作辊的滚动轴承减小了一个规格,中间辊仍沿用原有的滚动轴承,以便减少轴承备件的规格数量,如图2所示的210。

另外,如图1所示,使用第一套辊系100的万向接轴901和902平行设置。而使用第二套辊系200的万向接轴也需改造,如图3所示,由于第二套辊系的第二工作辊直径的减小,为避免小辊径时上下接轴轴头相干涉,要将轴头相错开。参见图3,上辊万向接轴(相当于图1的902)长度不变仍为2600mm,下辊万向接轴(相当图1的901)长度缩短为2217mm。

同时,接轴夹紧装置也需改造,由于第二套辊系的工作辊辊径的减小,在换辊位置上下工作辊间距减小了30mm,所以要对接轴夹紧装置的夹紧块作适当调整。

而对于本发明的支撑辊辊径,改造后的第二辊系200,当工作辊和中间辊辊径为最大时:即第二工作辊D工作辊=370mm;第二中间辊 D中间辊=485mm

则第二支撑辊辊径不能超过1240mm,超过1240mm将超出平衡缸的使用范围。

而当工作辊和中间辊辊径:D工作辊+D中间辊≤845mm时,可以使用最大辊径的支撑辊即:1250mm。当工作辊和中间辊辊径:D工作辊+D中间辊≥850mm时,可以使用最小支撑辊径即:1160mm。

基于上述实施例的冷轧机组系统,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冷轧机组系统实现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参见图1和图2,设置互为主备用的第一套辊系100和第二套辊系200,及分别与所述第一套辊系100、第二套辊系200配合使用的第一轧辊轴承座110、第二轧辊轴承座210;所述第一套辊系100通过第一轧辊轴承座110安装在机架900上,所述第二套辊系200通过第二轧辊轴承座210安装在机架900上;

设置所述第一套辊系100包括两个第一工作辊101和102、两个第一中间辊103和104、两个第一支撑辊105和106;通过所述第一轧辊轴承座110分别对称设置在所述机架900上;

所述第二套辊系200包括两个第二工作辊201和202、两个第二中间辊203和204、两个第二支撑辊205和206;通过所述第二轧辊轴承座210分别对称设置在所述机架900上;

其中,所述第一工作辊101和102、第一中间辊103和104的直径分别为:400-370毫米、450-415毫米;所述第二工作辊201和202、第二中间辊203和204的直径分别为: 370-340毫米、485- 450毫米;

第二步、将用过的第一工作辊101和102进行二次淬火,缩小辊径重新制成第二工作辊201和202;

第三步、将用过的第二中间辊203和204进行二次淬火,缩小辊径重新制成第一中间辊103和104。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冷轧机组系统及其实现方法,由于采用了当第一套辊系的第一工作辊使用到φ370mm不能再用时,就可以对第一工作辊进行二次淬火,用到改造后的第二套辊系作为第二工作辊继续工作。而当第二套辊系的第二中间辊使用到φ450mm不能再用时,就可以对第二中间辊进行二次淬火,用到第一套辊系作为第一中间辊继续工作。即工作辊使用范围扩大为400~340mm,中间辊使用范围扩大为485~415mm;这样就延长了工作辊和中间辊的使用寿命,利旧变新,降低了生产的成本。

并且改造后的第二套辊系的第二工作辊直径减小,使轧制力和力矩降低,轧辊弹性压扁减小,可以承受轧薄时更大的轧制力,增加了道次压下量。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