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音圈马达制作方法、音圈马达外壳及音圈马达

音圈马达制作方法、音圈马达外壳及音圈马达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制作音圈马达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首先,提供用于制作所述音圈马达外壳的基板,其包括第一板体及与第一板体相邻接的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开设有通孔。其次,弯折第一板体并使其两端相接以形成音圈马达外壳的侧壁,该侧壁定义出一收容空间。将弹片与活动装筒依次装合于该收容空间内。再次,沿侧壁与第二板体交界弯折第二板体使其与该侧壁的端部相接。该方法缩短制作周期。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1741164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0-06-16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号CN200810305591.8

  • 发明设计人 张仁淙;

    申请日2008-11-17

  • 分类号H02K5/04;H02K15/14;H02K33/00;

  • 代理机构

  • 代理人

  • 地址 518109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龙华镇油松第十工业区东环二路2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0:31:18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01-04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H02K5/04 授权公告日:20121121 终止日期:20151117 申请日:20081117

    专利权的终止

  • 2012-11-21

    授权

    授权

  • 2011-11-30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H02K5/04 申请日:20081117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0-06-16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音圈马达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制作音圈马达的方法以及音圈马达外壳与音圈马达。

背景技术

音圈马达具有体积小、用电量少及价格低廉等优点,适合作为相机模组(如数码相机、手机、数码摄像机等)中的致动器(请参见Design of a voice coil motor used in thefocusing system of a digital video camera,Magnetics,IEEE Transactions onVolume 41,Issue 10,Oct.2005 Page(s):3979-3981)。

常见的音圈马达主要包括一两端开口的固定架及一个可活动地装设于该固定架内的两端开口的活动装筒、一弹片及用于承载该固定架、活动装筒及弹片的且与该固定架相固定的基座。该活动装筒用来装设镜头模组中的镜筒或变焦镜片等元件。然而,该固定架为已成型为所需形状的框架,因此必须在组装音圈马达前,首先制作与所需固定架相应的模具,然后再使用该模具成型出所需固定架,从而完成与活动装筒、弹片及基座等元件的组装。从而,音圈马达的制作周期可能由于成型过程需要根据需要随时开发新的模具而被延长,成本也会相应的增加,不利于大批量生产时使用。

发明内容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制作音圈马达的方法以及音圈马达外壳与音圈马达,避免采用过多的模具制作音圈马达,缩短制作周期。

以下将以实施例说明一种制作音圈马达的方法以及音圈马达外壳与音圈马达。

一种制作音圈马达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首先,提供用于制作所述音圈马达外壳的基板,其包括第一板体及与第一板体相邻接的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开设有通孔。其次,弯折第一板体并使其两端相接以形成音圈马达外壳的侧壁,该侧壁定义出一收容空间。将弹片与活动装筒依次装合于该收容空间内。再次,沿侧壁与第二板体交界弯折第二板体使其与该侧壁的端部相接。

一种音圈马达外壳,其包括一体相连的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板体经多次弯折并首尾相接从而定义出该外壳的侧壁,该第二板体自与该第一板体的交界处弯折并与该侧壁的端部相接从而定义出该外壳的顶壁。

一种音圈马达,其包括一外壳,安装于外壳内的活动装筒及弹片,该外壳包括一体相连的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板体经多次弯折并首尾相接从而定义出该外壳的侧壁,该第二板体自与该第一板体的交界处弯折并与该侧壁的端部相接从而定义出该外壳的顶壁。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制作音圈马达的方法通过弯折基板形成外壳,并将音圈马达中的活动装筒与弹片安装入外壳内完成组装。该外壳的制作避免采用模具成型而获得,而可通过冲压等简易加工方法弯折基板而获得,从而缩短制作周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方案实施例提供的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方案实施例提供的支撑件固定于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方案实施例提供的基板形成侧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技术方案实施例提供的磁性元件固定于侧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技术方案实施例提供的活动装筒与弹片组装入侧壁时的分解图。

图6是本技术方案实施例提供的活动装筒与弹片组装入侧壁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技术方案实施例提供的音圈马达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方案实施例提供的制作音圈马达的方法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7,本技术方案实施例提供的制作音圈马达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提供基板10。

请参阅图1,该基板10为用于制作音圈马达外壳的板体,其形状与厚度需要根据最终外壳的形状与尺寸而决定。该基板10可采用镍铁合金、导电塑料、表面导电材料、导电玻璃等具有屏蔽电磁波干扰的磁屏蔽材料制成,以消除外部电磁对音圈马达的干扰并防止该音圈马达工作时的产生的电磁波影响其外部电子元件的工作。

本实施例中,基板10包括第一板体110及与第一板体110相邻接的第二板体120,用于形成音圈马达100的立方体结构的外壳200(如图7所示)。该第一板体110用于形成外壳200侧壁101,其沿长度方向包括邻接的第一板块111、第二板块112与第三板块113,以及位于首尾两端的第一连接部114与第二连接部115。该第一连接部114与第二板块112分别与第一板块111相对的两端相连,该第二连接部115与第二板块112分别与第三板块113相对的两端相连。该第二板体120与第一板块111邻接,其用于形成与外壳200的侧壁101相连的顶壁,并开设有通孔121。该通孔121用于光线射入外壳200内。该基板10厚度在0.1mm至0.5mm之间,用于制作微型音圈马达。

第二步,弯折第一板体110并使其两端相接以形成音圈马达外壳200的侧壁101,该侧壁101定义出一收容空间103。

请参阅图2与图3,本实施例中,在弯折第一板体110之前间隔地固定多个支撑件20于第一板体110上,并沿每个支撑件20的边缘弯折第一板体110,固定第一板体首尾两端部,形成外壳200的侧壁101。由此可通过调整支撑件20的放置位置控制由第一板体110弯折形成音圈马达外壳200的侧壁101的形状。

首先,将该四个支撑件20间隔地固定于第一板体110,即第一连接部114与第一板块111、第一板块111与第二板块112、第二板块112与第三板块113及第三板块113与第二连接部115的交界处分别固定一支撑件20。

该支撑件20包括主体210及设置于主体210外围的延伸部220,其可采用塑料或金属制作。该主体210为柱体,其轴向长度大于延伸部220沿其轴向的长度。该支撑件20具有位于与第二板体120同侧的第一端部211及与第一端部211相对的第二端部212。该第一端部211收容于侧壁101围合的空间内,该第二端部212自该侧壁101向外延伸出来。该延伸部220包括自主体210向外延伸的限位部221,用于与侧壁101形成限位槽102,以固定磁性元件。本实施例中,采用黏接剂将支撑件20固定于第一板体110。

然后,以支撑件20作为支撑沿第一连接部114、第一板块111、第二板块112、第三板块113、及第二连接部115交界处弯折第一板体110并使第一连接部114与第二连接部115相连(如:通过铆接相连),从而形成外壳200的侧壁101。即:沿每个支撑件20的边缘弯折第一板体110。具体地,可采用人工或机械的方式(如:冲压)弯折第一板体110。

当然,也可根据设计直接弯折第一板体110形成所需音圈马达外壳的侧壁101的形状,随后再将多个支撑件20固定于位于收容空间103内侧壁101的弯折处即可。

第三步,将磁性元件30固定于该侧壁101内侧,使每个磁性元件30位于相邻两支撑件20之间。

请参阅图4,本实施例中,将四个片状的磁性元件30通过黏接剂固定于侧壁101内侧。该磁性元件30的相对两端部设置于限位部221与侧壁101形成限位槽102内,使磁性元件30与侧壁101固定更加牢固。

第四步,将活动装筒40、弹片50依次安装入该侧壁101围合的收容空间103内,使磁性元件30环绕于活动装筒40周围。

请参阅图5与图6,该活动装筒40开设有第一收容通孔410。该弹片50开设有第二收容通孔510与位于顶角位置的定位孔520。本实施例中,安装活动装筒40与两个弹片50于收容空间103内,该两个弹片50沿光入射方向位于活动装筒40的相对两侧,使该第一收容通孔410与第二收容通孔510同轴设置,以供光通过。该支撑件20的第一、二端部211、212分别穿设于两个弹片50的定位孔520,并通过点胶将弹片50与支撑件20相固定。

另外,将侧壁101与第二板体120相对的另一端固定于具有第三收容通孔610的基座60上,用于使用中承载该侧壁101、活动装筒40及弹片50。该第三收容通孔610与第一、二收容通孔410、510同轴设置,以供光通过。

第五步,沿侧壁101与第二板体120交界弯折第二板体120使其与该侧壁101的端部相接。

请参阅图6与图7,沿侧壁101与第二板体120交界向靠近侧壁101的方向弯折第二板体120,并将第二板体120与侧壁101的端部相固定,形成具有一开口端201的外壳200,使活动装筒40与弹片50收容于外壳200内。该第一收容通孔410、第二收容通孔510与通孔121同轴设置。该外壳200包括一体相连的第一板体110与第二板体120。该第一板体110经多次弯折并首尾相接从而定义出该外壳200的侧壁101。该第二板体120自与该第一板体110的交界处弯折并与该侧壁101的端部相接从而定义出该外壳200的顶壁。

请参阅图5,本实施例中,该基座60固定于支撑件20的第二端部,使基座60固定于外壳200的开口端201一侧,第一、二、三收容通孔410、510、610与通孔121同轴设置,从而完成音圈马达100的组装。由该外壳200制作的音圈马达100,其包括安装于外壳200内的活动装筒40及弹片50。该音圈马达的第一、二、三收容通孔410、510、610与通孔121用于收容镜头模组,使光可射入镜头模组内。

当然,第四步中固定基座60于外壳200的侧壁101的步骤,也可在弯折第二板体120形成外壳200后进行,即:将基座60固定于外壳200的开口端201,以承载该外壳200、活动装筒40及弹片50。

可以理解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与变形,而所有这些改变与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