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超大型无核优质珍珠的育成方法

超大型无核优质珍珠的育成方法

摘要

一种超大型无核优质珍珠的育成方法,通过如下步骤育成:种蚌选择,手术接种蚌与小片蚌的选择,接种,手术蚌术后休养,术后休养后注射和珍珠育成。克服了现有淡水超大型珍珠培育周期相对较长、圆珠率低等,这样变相的增加了珠农的成本,降低了生产效益的缺陷,通过本发明养殖出的超大型无核珍珠的比例高达85%以上,优级率达60%以上。本发明培育出的珍珠颗粒大,品质更好,自然销售价格高,这样提高了养殖珍珠的投入产出比,大大提高了珠农的收入,有利于珍珠养殖业的发展。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1653103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0-02-24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湖南文理学院;杨品红;

    申请/专利号CN200910044294.7

  • 发明设计人 杨品红;

    申请日2009-09-05

  • 分类号A01K61/00(20060101);A01K63/04(20060101);C02F3/34(20060101);

  • 代理机构43208 常德市源友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章祖斌

  • 地址 415000 湖南省常德市洞庭大道170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7 23:31:30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8-12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A01K61/00 专利号:ZL2009100442947 申请日:20090905 授权公告日:20130828

    专利权的终止

  • 2013-08-28

    授权

    授权

  • 2010-04-28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01K61/00 申请日:20090905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0-02-24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淡水珍珠的育成方法,具体说是一种超大型无核优质珍珠的育成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世界上采捕珍珠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进行人工养殖珍珠的国家。然而,从13实际到20世纪60年代近800年的时间里,珍珠人工养殖停滞不前,基本依靠采捕天然珍珠。1962年熊大仁教授进行河蚌人工养殖无核珍珠取得成功。1964年后,全国各地相继开展了淡水珍珠养殖,尤其是江苏、浙江、湖南等省发展较快。70年代以后,我国进行了河蚌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并取得突破,特别是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的人工繁育成功,从而确定了三角帆蚌(Hyriopsiscumingii)和褶纹冠蚌在淡水育珠中的地位。使中国人工培育的珍珠产量从10kg/年迅速增长到2000t/年左右。

我国淡水珍珠养殖虽有40多年的历史。至2004年,我国淡水珍珠的产量已逾2000t/年,占全世界总产量的95%。淡水珍珠养殖的地域也已遍布长江中下游淡水区域。但是,与我国淡水珍珠的产量与价值严重不相称。据近10年的统计,在国际珍珠贸易份额中仅占4%~10%。究其原因:虽然我国淡水珍珠养殖技术在经过40多年的研究实验、技术改革、改进成熟、持续发展等四个阶段之后,已掌握了一套成熟的养殖技术和形成了大批的养殖队伍,极大促进了我国淡水珍珠产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地区分布的局限性和文化层次的差异,珍珠产业的整体素质偏低,加之从业人员大部分都是农民。造成珍珠的单产相差很大,养殖5年的珠蚌,单产只有6~30g/蚌不等;珍珠的质量也参差不齐,正圆珠的比率只0%~2%之间;8mm以上粒径的超大型珍珠比率只占10%~30%;珍珠养殖成活率也只有0%~93%;珍珠的色泽极不一致。致使低档珍珠,甚假冒伪劣珍珠充斥市场。无法形成国际品牌,不仅极大地影响了珍珠在国人心中的“珍宝”形象,更主要的是极大地影响了我国淡水珍珠在国际市场上的良好声誉和竞争力。

本申请人于2006年9月1日已就超大型无核优质珍珠的养殖方法申请过专利,公开号为CN101019513A,其中公开了一种超大型无核优质珍珠的养殖方法,经挑选育珠种蚌、选择仔蚌、接种、手术蚌术后休养、珍珠育成这几大步骤培育优质淡水超大型珍珠。但该技术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即培育周期相对较长、圆珠率低等,这样变相的增加了珠农的成本,降低了生产效益。

发明内容

为克服我国现有淡水珍珠养殖业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超大型无核优质珍珠培育的新方法,以提高珍珠的产量和品质,树立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根据淡水珍珠形成的生物学、生理学、病理学、营养学、养殖学原理,以提高其育珠蚌的珠质分泌生理机能来达到其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超大型淡水无核优质珍珠的养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种蚌,手术接种蚌与小片蚌的选择,接种,手术蚌术后休养和珍珠育成,其特征在于:

种蚌选择:按照本申请人2009年3月3日申请并已公开的“淡水育珠蚌家系的建立及其选育方法”(公开号为CN101491222,通过对淡水育珠蚌不同家系的建立,选育出优质、高产、稳产、抗病力强,且适合我国养殖环境的淡水育珠蚌家系。选育出的淡水育珠蚌可提高产珠能力20%以上)所育的蚌作为种蚌,进行自交或杂交,培育成的小蚌作为手术接种蚌或小片蚌的备选蚌;

手术接种蚌与小片蚌的选择:在1-2龄小蚌中,选择同龄同批全长达12~15cm的小蚌作为再选蚌和小片蚌,在再选蚌中选取相同全长,但全重大于同批小蚌平均重20%以上的小蚌再作为备选蚌,然后从这些备选蚌中选取壳宽大于同批小蚌平均壳宽15%以上的小蚌,作为手术接种蚌;

在接种步骤中:将小片蚌制成的厚度为0.8~1.5mm的外套膜外表皮切成长0.7~0.8mm,宽0.5~0.6mm的小片,并用含有G蛋白和生长抑素SS的组织液处理小片,再将小片按每厘米接种蚌长植入2.5~4片小片的比例植入手术接种蚌外套膜中;(如:12cm的接种蚌可植入30~48片);

在接种步骤后,增加术后休养后注射步骤,小片植入术后休养20~27天后,即待伤口愈合,按每只蚌体重0.03~0.5mg/kg的标准,注射G蛋白和生长抑素SS;

在珍珠育成步骤中,控制吊养量和吊养深度,其中吊养量:1龄蚌的吊养密度为0.5~2.4万只/hm2,2~4龄蚌的吊样密度为0.3~0.9万只/hm2,吊样深度一般为0.6~1.0倍透明度处。

同时可在养殖珍珠的水域里,放养如鲢、鳊、鲫、鲤、翘鲌等鱼类,放养量为300-1000kg/hm2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选用“淡水育珠蚌家系的建立及其选育方法”(公开号为CN101491222)培育出来的种蚌,进行自交或杂交培育的小蚌比普通蚌可提高产珠能力20%以上,并且产生大个珍珠的概率高20%到30%。取厚度为0.8~1.5mm的外套膜外表皮作为小片,因小片厚度大,造成珍珠囊大而圆鼓,容易生成超大型的珍珠和提高珍珠圆润度,珍珠光洁高,使珍珠整体品质都大大的提高。给小片用G蛋白和生长抑素SS处理,并且待手术蚌伤口愈合后给小蚌注射G蛋白和生长抑素SS,加速伤口愈合,增强了蚌的抵抗能力和珠质分泌能力。在珍珠育成步骤中减少养殖量,可充分保证每只蚌的饵料与营养。总之,通过上述措施,可大大缩短了育珠周期一年以上,生产出的大型无核优质珍珠的比率可提高10%以上,改善珍珠的品质也超过10%。

其中养殖出超大型无核珍珠的比例高达85%以上,优级率达60%以上。本发明培育出的珍珠颗粒大,品质更好,自然销售价格高,这样提高了养殖珍珠的拖入产出比,大大提高了珠农的收入,有利于珍珠养殖业的发展。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叙述:

实施1

(1)种蚌选择:按照本申请人2009年3月3日申请并已公开的“淡水育珠蚌家系的建立及其选育方法”(公开号为CN101491222)所育的蚌作为种蚌,进行自交或杂交,培育成的小蚌作为手术接种蚌或小片蚌的备选蚌;

(2)手术接种蚌与小片蚌的选择:在上述备选蚌中,选择1龄蚌中同批全长达12cm的小蚌作为再选蚌和小片蚌,在再选蚌中选取相同全长,但全重大于同批小蚌平均重20%的小蚌再作为备选蚌,然后从这些备选蚌中选取壳宽大于同批小蚌平均壳宽15%的小蚌,作为手术接种蚌;

(3)接种:用步骤(2)中所选择的蚌,将小片蚌制成的厚度为0.8mm的外套膜外表皮切成长0.7mm,宽0.5mm的小片,并用含有G蛋白和生长抑素SS的组织液处理小片,再将小片按每厘米接种蚌长植入2.8片小片的比例植入手术接种蚌外套膜中,即12cm的手术接种蚌可植入34片;

(4)手术蚌术后休养:接种后的手术接种蚌,暂养于水深1.8m,溶氧量7.5mg/L,浮游藻类量达30mg/L,pH值7~10的微流水中,养殖20天;

(5)注射生长素:术后休养20天后,即待伤口愈合,按每只蚌体重0.03mg/kg的标准,注射G蛋白和生长抑素SS;

(6)珍珠育成:

A.控制吊养量和吊养深度:吊养量:1龄珠蚌的吊养密度为1.0万只/hm2,2~4龄珠蚌的吊养密度为0.5万只/hm2,吊养深度一般为0.7倍透明度处;

B.人工测水施肥:肥料中磷占48~51%,氮占22~65%,有机肥20~22%,微量元素1~10%;在珠蚌生长季节每月施肥3~4次,每次施0.1-0.4Kg/m3

C.施有益微生物:在养殖水体中投放的有益微生物,包括芽孢杆菌Gemmabacillus约50~80%,光合细菌即球形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ussphaeroides约10~40%,其余为噬菌蛭弧菌Bdellovibriobacteriovorus、放线菌Actinomyces、乳酸菌Lacticacid fungus等,每年投放2~4次,每次用量达3~9g/m3,同时控制水体生态,降低NH3、NO-等有害物质的含量,抑制有害菌;

D、调节养殖环境:使养殖水体的透明度为15~60cm、藻量100~~250g/m3,pH值6.5~10、溶氧含量5~12mg/L,Ca含量30~35mg/L;

E、加强病害预防工作:主要用生石灰与微生物,生石灰每年撒3~5次,用量为10~50g/m3

F、放养鱼类:如鲢、鳊、鲫、鲤、翘鲌等鱼类,放养量为400kg/hm2

实施2

(1)种蚌选择:按照本申请人2009年3月3日申请并已公开的“淡水育珠蚌家系的建立及其选育方法”(公开号为CN101491222)所育的蚌作为种蚌,进行自交或杂交,培育成的小蚌作为手术接种蚌或小片蚌的备选蚌;

(2)手术接种蚌与小片蚌的选择:在上述备选蚌中,选择2龄蚌中同批全长达14cm的小蚌作为再选蚌和小片蚌,在再选蚌中选取相同全长,但全重大于同批小蚌平均重40%的小蚌再作为备选蚌,然后从这些备选蚌中选取壳宽大于同批小蚌平均壳宽35%的小蚌,作为手术接种蚌;

(3)接种:用步骤(2)中所选择的蚌,将小片蚌制成的厚度为1.5mm的外套膜外表皮切成长0.8mm,宽0.6mm的小片,并用含有G蛋白和生长抑素SS的组织液处理小片,再将小片按每厘米接种蚌长植入4片小片的比例植入手术接种蚌外套膜中,即14cm的手术接种蚌可植入56片;

(4)手术蚌术后休养:接种后的手术蚌,暂养于水深1.8m,7.5mg/L,浮游藻类量达30mg/L,pH值7~10的微流水中,养殖27天;

(5)注射生长素:术后休养27天后,即待伤口愈合,按每只蚌体重0.2mg/kg的标准,注射G蛋白和生长抑素SS;

(6)珍珠育成:

A.控制吊养量和吊养深度:吊养量:1龄珠蚌的吊养密度为1.5万只/hm2,2~4龄珠蚌的吊养密度为0.8万只/hm2,吊养深度一般为0.7倍透明度处;

B.人工测水施肥:肥料中磷占48~51%,氮占22~65%,有机肥20~22%,微量元素1~10%;在珠蚌生长季节每月施肥3~4次,每次施0.3-0.5Kg/m3

C.施有益微生物:在养殖水体中投放的有益微生物,包括芽孢杆菌Gemmabacillus约50~80%,光合细菌即球形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ussphaeroides约10~40%,其余为噬菌蛭弧菌Bdellovibriobacteriovorus、放线菌Actinomyces、乳酸菌Lactic acid fungus等,每年投放2~4次,每次用量达3~9g/m3,同时控制水体生态,降低NH3、NO-等有害物质的含量,抑制有害菌;

D、调节养殖环境:使养殖水体的透明度为15~60cm、藻量100~~250g/m3,pH值6.5~10、溶氧含量5~12mg/L,Ca含量30~35mg/L;

E、加强病害预防工作:主要用生石灰与微生物,生石灰每年撒3~5次,用量为10~50g/m3

F、放养鱼类:如鲢、鳊、鲫、鲤、翘鲌等鱼类,放养量为800kg/hm2

实施3

(1)种蚌选择:按照本申请人2009年3月3日申请并已公开的“淡水育珠蚌家系的建立及其选育方法”(公开号为CN101491222)所育的蚌作为种蚌,进行自交或杂交,培育成的小蚌作为手术接种蚌或小片蚌的备选蚌;

(2)手术接种蚌与小片蚌的选择:在上述备选蚌中,选择1龄蚌中同批全长达15cm的小蚌作为再选蚌和小片蚌,在再选蚌中选取相同全长,但全重大于同批小蚌平均重30%的小蚌再作为备选蚌,然后从这些备选蚌中选取壳宽大于同批小蚌平均壳宽25%的小蚌,作为手术接种蚌;

(3)接种:用步骤(2)中所选择的蚌,将小片蚌制成的厚度为1.2mm的外套膜外表皮切成长0.7mm,宽0.6mm的小片,并用含有G蛋白和生长抑素SS的组织液处理小片,再将小片按每厘米接种蚌长植入3.2片小片的比例植入手术接种蚌外套膜中,即15cm的手术接种蚌可植入48片;

(4)手术蚌术后休养:接种后的手术蚌,暂养于水深1.8m,溶氧量7.5mg/L,浮游藻类量达30mg/L,pH值7~10的微流水中,养殖24天;

(5)注射生长素:术后休养24天后,即待伤口愈合,按每只蚌体重0.5mg/kg的标准,注射G蛋白和生长抑素SS;

(6)珍珠育成:

A.控制吊养量和吊养深度:吊养量:1龄珠蚌的吊养密度为2.2万只/hm2,2~4龄珠蚌的吊养密度为0.9万只/hm2,吊养深度一般为0.7倍透明度处;

B.人工测水施肥:肥料中磷占48~51%,氮占22~65%,有机肥20~22%,微量元素1~10%;在珠蚌生长季节每月施肥3~4次,每次施0.3-1.0Kg/m3

C.施有益微生物:在养殖水体中投放的有益微生物,包括芽孢杆菌Gemmabacillus约50~80%,光合细菌即球形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ussphaeroides约10~40%,其余为噬菌蛭弧菌Bdellovibriobacteriovorus、放线菌Actinomyces、乳酸菌Lactic acid fungus等,每年投放2~4次,每次用量达3~9g/m3,同时控制水体生态,降低NH3、NO-等有害物质的含量,抑制有害菌;

D、调节养殖环境:使养殖水体的透明度为15~60cm、藻量100~~250g/m3,pH值6.5~10、溶氧含量5~12mg/L,Ca含量30~35mg/L;

E、加强病害预防工作:主要用生石灰与微生物,生石灰每年撒3~5次,用量为10~50g/m3

F、放养鱼类:如鲢、鳊、鲫、鲤、翘鲌等鱼类,放养量为500kg/hm2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