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用于制造幅材、尤其是纸或纸板的机器的织物带

用于制造幅材、尤其是纸或纸板的机器的织物带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制造幅材、尤其是纸或纸板的机器的织物带,该织物带包括一个提供幅材接触侧的、通过经纱与纬纱的交织而形成的第一织物层和位于所述第一织物层下面的、通过经纱与纬纱的交织而形成的第二织物层,其中,所述第一织物层的经纱的数目与所述第二织物层的经纱的数目比大于1。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4-10-15

    授权

    授权

  • 2010-03-24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0-01-20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制造幅材、尤其是纸或纸板的机器的织物带。这种类型的织物带例如可以装在作为成型筛的成型部分中。

背景技术

在幅材(例如纸)的制造过程中通常要求在幅材接触侧(即,在与待制造的幅材直接接触的那一侧)应有非常精细的结构,以避免标记效应。在传送侧(与使织物带转向并且向前驱动的各个辊子接触的那一侧)应有尽可能大的摩擦体积或磨损体积或者提供尤其坚固的构造,以便使磨损保持的尽可能小。

由EP0432413Al而公知一种用于机械筛的复合织物,其中,相继的两个织物层设有两层分别直接相叠地布置的横向纱线。纸侧的层的横向纱线的数目相应于机器侧或传送侧的层的横向纱线的数目。在织物纵向上延伸的纱线包含在两个织物层内,并且在两个织物层之间的交叉点交替,以便在两个织物层之间建立结构上的连接。

WO2006/020414A1公开了一种用于造纸机的织物,该织物带有两个相继的、具有经纱和纬纱的织物层。在此,纸侧的织物层中的纬纱数目是传送侧或机器侧的织物层中的纬纱数目的两倍。

WO2004/085740A2公开了一种用于造纸机的织物带,其中,两个织物层之间的连接通过在结构上嵌入它们之中并且在织物层之间的交叉点处交替的经纱实现。织物层还包括各自的纬纱层,其中,纸侧的织物层中的纬纱数目也是传送侧的织物层中的纬纱数目的两倍。

由EP1605095A1公知一种用于造纸机的织物带,其中,两个织物层被设计为带有沿织物带纵向延伸的纱线,其中,在传送侧的织物层中该纱线的数目是纸侧的织物层中的两倍。两个织物层的连接通过与在纵向上延伸的纱线在结构上扎结并且在织物层之间交替的横向纱线实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制造幅材的机器提供一种织物带,该织物带在具有高耐磨性的同时具有非常小的标记特性。

按照本发明,该技术问题通过一种用于制备幅材、尤其是纸或纸板的机器的织物带解决,该织物带包括一个提供幅材接触侧的、带有经纱和纬纱的第一织物层,其中,第一织物层的经纱的数目与第二织物层的经纱的数目的比大于1。

由于根据本发明选择了这样一个经纱比,即,大于1,因而在织物带的幅材接触侧有更高的经纱密度,因此,存在在单位面积上带有更大数目的纬纱弯头点的更密的织物结构。因此可以明显减少标记倾向。在位于其下面的第二织物层中经纱密度更小,因此在第二织物层提供机械接触侧时首先可以通过相应的纱线选择来考虑在此出现的要求。

在一种尤其有利的构造变型中,经纱比不是整数。此外,不大于1.5的经纱比例被证明是非常有利的。

按照本发明的另一种优选的构造规定,第一织物层的纬纱的数目与第二织物层的纬纱的数目的比例大于1,尤其是1.5或2。

为避免由于局部明显不同的脱水功率在纸幅面上造成的液压标记,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的构造中设计为,即,从纬纱的延伸方向看,第一织物层的经纱相对第二织物层的经纱错移地布置。通过这种布置使得脱水功率在织物带的宽度上看是均匀的。

第一织物层和第二织物层优选通过连接纱相互连接,其中,尤其是连接纱成对地设置,连接纱对在与第一和第二织物层的纱线交织时互相交替,并且,连接纱对在从与第一织物层的纱线交织变化为与第二织物层的纱线交织以及反之时通过形成交叉点而交叉。

这意味着,在连接纱对的一根连接纱与第一织物层的纱线交织时,该连接纱对的另一连接纱与第二织物层的至少一根纱线交织,并且,在连接纱对的一根连接纱与第二织物层的至少一根纱线交织时,该连接纱对的另一连接纱与第一织物层的纱线交织,其中,连接纱对的连接纱在从与第一织物层的纱线交织变化到与第二织物层的纱线交织时交叉,并且该交叉点优选设置在第一和第二织物层之间。在此,连接纱线对的连接纱线在与第一织物层的纱线交织时相互这样地交替,使得所述连接纱一起在第一织物层内织成共同的纹路。

本发明的一种具体构造规定,织物带的织物组织图(Webmuster)在整个图案(Rapport)上重复,其中,每个连接纱对的连接纱在整个图案内部形成两个交叉点。

为了减小标记倾向,本发明的一种有利的扩展设计为,不是织物内所有的交叉点都可布置在平行的直线集合(Schar)上。

按照本发明的另一种有利的构造设计为,织物带的至少一部分纬纱是建立第一织物层和第二织物层之间连接的连接纬纱。

以下通常应将第一经纱理解为仅包含在第一织物层中的经纱。第一纬纱应理解为仅包含在第一织物层中的纬纱。另外,第二经纱应理解为仅包含在第二织物层中的经纱,第二纬纱应理解为仅包含在第二织物层中的纬纱。

连接纱优选形成结构并且是第一织物层的组成成分。这意味着,第一织物层的一部分纬纱是第一纬纱,第一织物层的另一部分纬纱是连接纬纱,并且第一织物层的所有经纱是第一经纱。此外还意味着,第一织物层通过第一经纱与第一纬纱和连接纬纱交织形成,其中,第一织物层与第二织物层通过使连接纬纱与第一经纱以及与第二经纱交织而连接。

此外,由第一经纱与第一纬纱交织形成的织物组织图通过连接纬纱与第一经纱相互交替的交织延伸。

为提供具有高纤维支撑和小标记倾向的幅材接触侧或纸侧,有利的是,使第一织物层形成一平纹组织(Leinwandbindung)。

优选第二织物层所有的纬纱是第二纬纱,即仅包含在第二织物层中的纬纱,并且第二织物层的所有经纱是第二经纱,即仅包含在第二织物层的经纱。在这种情况下,第二织物层通过第二经纱与第二纬纱的交织而形成,并且第一织物层和第二织物层通过使连接纬纱与第一及第二经纱交织而连接。在这种设计中,通过第二经纱与第二纬纱的交织而形成的织物组织图由于连接纬纱与第二经纱相互交替的交织而没有继续发展,也就是说,连接纬纱不是第二织物层的组成成分。

尤其是在这种情形下,连接纱对的分别与第二经纱交织的连接纱在两个相继的交叉点之间在第二织物层的外侧连续地与一根第二经纱或两根相继的第二经纱交叉。如果连接纬纱与两根第二经纱交叉,那么每根连接纱的用于将第一织物层连接在第二织物层上的力将分布在两根经纱上。因此,分别不连接的第二经纱较少地拉向第一织物层。

第二织物层的外侧在此应理解为第二织物层自由放置的一侧,即,第二织物层提供织物带的传送侧或机器接触侧的一侧。

本发明的一种具体的构造设计为,第二织物层的织物组织图包括四个或八个第二经纱。

在第一种情形下,分别通过四个第二纬纱和四个第二经纱形成的织物中的第二织物层的织物组织图优选重复,其中,在第一和第二织物层之间连续地与第二经纱交叉之前,每根第二纬纱在第二织物层的外侧连续地与三根相继的第二经纱交叉。

在后一种情形下,第二织物层的分别通过八根第二纬纱和八根第二经纱形成的织物组织图在织物中重复,其中,在每根第二纬纱在第一和第二织物层之间连续地与第二经纱交叉之前,每根第二纬纱在第二织物层的外侧连续地与七根相继的第二经纱交叉。

本发明的另一种具体的构造规定,连接纱对的分别与第一经纱交织的连接纬纱在两个相继的交叉点之间在第一织物层的外侧连续地与至少两根第一经纱交叉。在此可考虑的是,连接纱对的两根连接纬纱的第一根在相继的交叉点之间在第一织物层的外侧连续地与和连接纱对的在交织第一织物层时的第二连接纬纱相同数目的第一经纱交叉。

第一织物层的外侧在此应理解为第一织物层自由放置的一侧,即,第一织物层提供织物带的纸侧或幅材接触侧的那一侧。

但也可以考虑的是,连接纱对的两根连接纬纱的第一根在相继的交叉点之间在第一织物层的外侧连续地与和该连接纱对的在交织第一织物层时的第二连接纬纱不同数目的第一经纱交叉。

为实现尤其平并且规则的纸侧,有意义的是,连接纬纱对的分别与第一经纱交织的连接纬纱在两个相继的交叉点之间在第一织物层的外侧连续地与奇数根第一经纱交叉,并且这些奇数根第一经纱中央的那根第一经纱与直接相邻的连接纬纱对形成交叉点。

与按本发明的织物带的具体要求有关,如果在相邻的连接纬纱对之间设置一根或两根第一纬纱和/或一根或两根第二纬纱是有意义的。

在一种替代的构造形式中可以设计为,第一织物层的经纱的数目和第二织物层的经纱数目的比例尤其大于或等于1.5,并且第二纬纱的横截面积,也就是与第二织物层的经纱交织的纬纱的横截面积在0.018mm2至0.284mm2之间的范围内,优选在0.023mm2至0.197mm2之间,最优选大于0.1256mm2。在这种大的经纱比例情形下,也可以使用相对密的第二纬纱。通过密集的第二纬纱将明显提高按照本发明的织物带的耐磨性。

本发明的另一种具体的构造规定,第一织物层的经纱数目和第二织物层的经纱数目的比例尤其大于或等于1.5,并且第一经纱的横截面积小于或等于0.018mm2,优选小于或等于0.011mm2,最优选小于或等于0.008mm2。在此可以提供尤其精细并且没有标记的纸侧的第一织物层。

第一经纱具体地可以具有比第二经纱更小的横截面尺寸。也可以考虑的是,第一纬纱具有比第二纬纱更小的横截面尺寸。为尤其是结合第一织物层的平纹组织提供均匀的纸侧,有意义的是,第一纬纱具有基本上和第一经纱相等的横截面尺寸。

此外可考虑的是,第二纬纱具有比第二经纱更大的横截面尺寸。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具体的构造可以设计为,第一织物层中的第一经纱的密度为25根/厘米或更大,优选30根/厘米或更大,尤其优选40根/厘米或更大和/或第一织物层中的第一纬纱的密度为25根/厘米或更大,优选30根/厘米或更大,尤其优选40根/厘米或更大。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种构造,可以用经纱连接的系统替代纬纱连接的系统。在这种情况下,至少一部分经纱是建立第一织物层和第二织物层之间的连接的连接经纱。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织物层的一部分经纱具体可以是第一经纱,第一织物层的另一部分经纱是连接经纱,而第一织物层的所有纬纱是第一纬纱,其中,第一织物层通过第一纬纱与第一经纱和连接经纱交织形成,并且第一织物层与第二织物层通过连接经纱与第一和第二纬纱交织连接。

如果是结构连接的系统,那么通过连接经纱与第一纬纱的相互交替的交织而继续发展由于第一经纱与第一纬纱的交织而形成的织物组织图。

在这种情形下第一织物层也优选形成平纹组织。

如果连接纱不是第二织物层的一体组成部分,那么第二织物层所有的经纱是第二经纱,而第二织物层的所有纬纱是第二纬纱,其中,第二织物层通过第二纬纱与第二经纱交织形成,而第一织物层与第二织物层通过使连接经纱与第一和第二纬纱交织而连接。

在另一种构造变型中可以设置第三织物层,该第三织物层提供机械接触侧。在此也可以设计为,第一织物层的经纱的数目大于第三织物层的经纱的数目。

经纱可以这样地定向,使得经纱沿织物带纵向延伸,那么纬纱在织物带横向上延伸,因此建立第一织物层和第二织物层之间的连接。

按本发明的织物带优选作为造纸机的成型器内的成型筛,该造纸机制造可打印的纸,尤其是超级压光纸(SC)、涂布杂志纸(LWC)或新闻纸。在此,成型筛优选应用在成型器、尤其是夹网成型器或纵向筛成型器(Langsiebformer)或混合成型器的下部筛位置。

由于按本发明的成型筛的高耐磨性,可以有利地应用在这样的造纸机中,该造纸机在机器速度为1800米/分或更大,尤其是2000米/分或更大的速度下工作。

附图说明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图中:

图1是经纱比例为3∶2的织物带的原理图,

图2是相应于图1的视图,其中经纱比例为5∶2,

图3是具有图1所示的经纱比例3∶2的织物带的第一种实施形式完整连接图案的纬纱走向;

图4是具有图1所示的经纱比例3∶2的织物带的第二种实施形式完整连接图案的纬纱走向,

图5是具有图1所示的经纱比例3∶2的织物带的第三种实施形式完整连接图案的纬纱走向,

图6是具有图1所示的经纱比例3∶2的织物带的第四种实施形式完整连接图案的纬纱走向,

图7是具有图1所示的经纱比例3∶2的织物带的第五种实施形式完整连接图案的纬纱走向,

图8是具有图1所示的经纱比例3∶2的织物带的第六种实施形式完整连接图案的纬纱走向,

图9是纱线比为3∶2的经纱连接的织物带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以原理图示出总体用100表示的、用于制造幅材,如纸或类似物的织物带,其中,该织物带100例如可以有利地用作成型筛。

织物带100包括两个织物层101,102,其中,第一织物层101在图1中是提供幅材接触侧103的上侧,该上侧是第一织物层101的外侧。待制造的幅材(例如纸)与该幅材接触侧103直接接触。下面的或第二织物层102提供机器接触侧104。织物带100以该机器接触侧104与用于制造幅材的机器的各种导引、驱动该织物带或使该织物带转向的辊子接触。

由图1可见,提供幅材接触侧103的第一织物层101用经纱OK构成,而同样地第二织物层102用经纱UK构成。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在第一织物层101的经纱OK和第二织物层102的经纱UK之间的经纱比例为3∶2。这意味着,在织物带100中(例如关于连接图案或整个织物带),第一织物层101的经纱OK的数目是第二织物层102的经纱UK的数目的1.5倍大。这个大于1但不大于1.5且不是整数的经纱比例带来了各种优点。如由图1可知,首先可以为第一织物层101使用比第二织物层102的经纱UK更薄的经纱OK。这又导致幅材接触侧103更精细的纺织结构,因此可以降低标记倾向。在机器接触侧104,较厚的经纱UK在其尺寸设计以及材料选择方面以在此出现的高耐磨要求为导向,并因此有助于优化的磨损体积。

两个在图1中可见的织物层101,102或经纱OK、UK同样可以与纬纱交织,所述纬纱一方面形成结构地包含在各织物层,尤其是织物层101中,例如在织物层形成平纹组织;另一方面,纬纱也在织物层101,102之间交替,并且以这种类型和方式实现两个织物层的固定连接。为此,图3既在经纱方向也在纬纱方向为连接图案(Bindungsrapport)示出了分别与织物层101的经纱和织物层102的经纱交织的纬纱的走向。

图3所示的织物带100是纬纱连接的织物,即,第一织物层101与第二织物层通过连接纬纱连接。

在图3至图8中,第一织物层101的经纱OK是第一经纱,亦即仅包含在第一织物层中的经纱。另外,在图3至图8中,第二织物层102的经纱UK是第二经纱,亦即仅包含在第二织物层中的经纱。

因此,经纱1,3,5,6,8,10,11,13,15,16,18,20,21,23,25,26,28,30,31,33,35,36,38,40,41,43,45,46,48,50相应于第一织物层101的经纱OK,而经纱2,4,7,9,12,14,17,19,22,24,27,29,32,34,37,39,42,44,47,49相应于第二织物层102的经纱UK。

在连接图案中存在的纬纱分别成对地相叠布置,其中,分别仅仅包含在在上面的织物层101或下面的织物层102中的一对纬纱却交替地与交织在两个织物层101,102中的一对纬纱在交叉点交替,这种交替中不仅是为了形成结构,而且也是为了使两个织物层101,102相互有效地连接。在图3中在最上面一行可看到两个纬纱OS1和US1,其中,纬纱OS1仅包含在织物层101中并且同样按平纹组织的类型与经纱OK连接。纬纱US1仅包含在织物层102中,并且具体地是使纬纱在外侧、亦即传送侧具有相对长的浮动部分,以便在该侧提供尽可能高的磨损体积。

之后,沿经纱方向跟随有一对纬纱B1和B2,所述纬纱在第一织物层101和第二织物层102之间交替。两根纬纱B1,B2通过这种类型和方式在织物层101中实际形成唯一的纬纱,该纬纱又按平纹组织的形式与此处的经纱OK扎结。之后又跟随有纬纱对OS2、US2,其中,纬纱对OS2如前述纬纱OS1一样地扎结,而纬纱US2通过织物层102的另一经纱UK扎结。

图案随各对连接纬纱的纬纱之间的交叉点的交替位置以及仅包含在下面的织物层102中的纬纱US的扎结点的交替位置而在完整的连接图案上继续发展。当然,在图3中示出的连接图案仅仅是经纱比例为3∶2的织物带100的结构的一个例子。在此,对纱线延伸、连接结构、交叉点的位置等等进行各种变换。此外显然的是,可以选择其它经纱比例,例如4∶3,5∶3,5∶4等等。所有的经纱比例的特征在于它们大于1,但不大于1.5,并且不是整数。这些比例的一个优点是,使得可以获得非常小的织物厚度,其中同时保证了非常好的脱水能力以及在小的空腔容积的情况下保证了小的水阻力效应(Wasserschleppeffekt)。

当前,第二织物层102的织物组织图在分别通过五个第二纬纱(例如US1-US5)和五个经纱(例如2,4,7,9,12)形成的织物中重复。在此,在每个第二纬纱US1-US5在第一织物层101和第二织物层102之间连续地与第经纱交叉之前,每个第二纬纱US1-US5在第二织物层102的外侧连续地与四个相继的第二经纱交叉。

织物带100的织物组织图在整个图案上重复,其中,每个连接纱对的连接纱B1-B20在整个图案内形成多于两个、也即在具体情况下形成六个交叉点X。例如连接纱对B1,B2在织物带100的织物内部形成交叉点X1-X6。

沿纬纱的延伸方向看,第一织物层101的经纱相对第二织物层102的经纱错移地布置。

此外,第一织物层101的纬纱(即第一纬纱OS1-OS10和连接纬纱对)的数目与第二织物层102的纬纱(即第二纬纱US1-US10)的数目的比例大于1。这导致,因为每个连接纬纱对与第一经纱一起织成一与第一纬纱的纹路相应的纹路,也就是说,连接纬纱是第一织物层101的一体组成部分,反之,连接纬纱不是第二织物层102的组成部分。

第一织物层101的纬纱的数目与第二织物层102的纬纱的数目的比例具体是2.0。

此外,分别与第一经纱1,3,5,6,8,10,11,13,15,16,18,20,21,23,25,26,28,30,31,33,35,36,38,40,41,43,45,46,48,50交织的每个连接纬纱对的连接纬纱B1-B20在两个相继的交叉点X之间在第一织物层10的外侧连续地与至少两个第一经纱交叉。具体是连接纬纱对的分别与第一经纱1,3,5,6,8,10,11,13,15,16,18,20,21,23,25,26,28,30,31,33,35,36,38,40,41,43,45,46,48,50交织的连接纬纱B1-B20在两个相继的交叉点X之间在第一织物层101的外侧连续地与或者两根或者三根第一经纱交叉。

此外,连接纱对的分别与第二经纱2,4,7,9,12,14,17,19,22,24,27,29,32,34,37,39,42,44,47,49交织的连接纱在两个相继的交叉点X之间在第二织物层102的外侧连续地仅与一根第二经纱交叉。

例如,连接纱对B1,B2的分别与第二经纱交织的连接纱B1在两个相继的交叉点X1,X2之间在第二织物层102的外侧连续地与第一经纱12交叉。

在当前的实施形式中,在相邻的连接纬纱对B1-B20之间设置第一纬纱OS1-OS10和第二纬纱US1-US10。例如在相邻的连接纬纱对B1,B2和B3,B4之间设置第一纬纱OS2和第二纬纱US2。

图2示出了一种替代的实施形式。由图可见,织物带100还是由两个织物层101和102构成,其中,然而现在第一织物层101的经纱OK与第二织物层102的经纱UK的比例为5∶2。这使得可以为传送侧的织物层102使用更紧密并因此更耐磨的经纱UK。这导致,织物层102的经纱UK的质量相比于第一织物层101的经纱UK的质量明显更大,这导致一种非常运行安静的构造形式。此外,在大于1.5的经纱比例时有利的是,使用横截面积大于0.1256mm2的纬纱。这尤其适用于最初与第一织物层101的经纱OK交织的纬纱,也有助于提供机器接触侧所需的强度。

最后要指出的是,显然本发明的原理也可以应用在具有多于两个织物层的织物带中。例如可以存在图中未示出的第三织物层,该织物层提供机器接触侧,因此,在图中示出的第二织物层102是中间的织物层。幅材侧的织物层101的经纱的数目相比于第三织物层也可以更大,因此在幅材侧的织物层和传送侧的织物层之间存在大于1的经纱比例。

此外要指出的是,经纱有利地在织物带纵向延伸,而纬纱在织物带横向延伸。以这种类型和方式可通过在织物带纵向并因此在织物带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经纱产生具有几乎任意的、且与长度要求相适应的编织尺寸的织物带。

图4示出了用于具有图1所示的经纱比例3∶2的织物带的第二种实施形式的完整连接图案的纬纱延伸。

织物带100具有第一织物层101和第二织物层102。第一织物层101和第二织物层102通过连接纱B1-B8相互连接。

当前连接纱为连接纬纱并且成对地布置。在此,连接纱对的连接纱B1-B8,例如B1,B2或B3,B4或B5,B6在与第一织物层101和第二织物层102的纱线交织时相互交替。此外,连接纱对的连接纱在从与第一织物层101的纱线交织变换到与第二织物层102的纱线交织或反之时在形成交叉点X的情形下交叉。

第一织物层101通过第一纱线1,3,5,8,10,11,13,15,16,18和20与第一纬纱OS1-OS8以及与连接纬纱B1-B8的交织而形成。换句话说,第一织物层101的一部分纬纱是第一纬纱OS1-OS8,第一织物层101的另一部分纬纱是连接纬纱B1-B8,而第一织物层101所有的经纱是第一经纱1,3,5,8,10,11,13,15,16,18和20。

在此要注意的是,第一经纱和第一纬纱仅用于交织成第一织物层101,并因此仅包含在第一织物层101中,也就是说,第一经纱和第一纬纱对第二织物层102的形成没有贡献。

如由图4可知,连接纱对的连接纱在与第一织物101的纱线交织时相互这样地交替,使得这些纱线一起织成一共同的纹路。例如,连接纱对的两个连接纱B1,B2与第一经纱1,3,5,8,10,11,13,15,16,18和20一起织成一纹路,即,连接纱对的两个连接纱B1,B2在与第一经纱1,3,5,8,10,11,13,15,16,18和20交织时相互补充。

通过第一经纱1,3,5,8,10,11,13,15,16,18和20与第一纬纱OS1-OS8交织形成的织物组织图由于连接纬纱B1-B8与第一经纱1,3,5,8,10,11,13,15,16,18和20相互交替地交织而继续发展。这意味着,连接纱在第一织物层101中形成结构。如由图4可知,第一织物层101形成平纹组织。

第二织物层102通过第二经纱2,4,7,9,12,14,17和19与第二纬纱US1-US8的交织而形成。换句话说,第二织物层102的所有纬纱是第二纬纱US1-US8,而第二织物层102的所有经纱是第二经纱2,4,7,9,12,14,17和19。在此,第一织物层101和第二织物层102通过使连接纬纱B1-B8与第一经纱1,3,5,8,10,11,13,15,16,18和20以及与第二经纱2,4,7,9,12,14,17和19交织而连接。

在此要注意的是,第二经纱和第二纬纱仅用于交织成第二织物层101,也就是说,第二经纱和第二纬纱不用于形成第一织物层102。

当前,第二织物层102的织物组织图在图案(Rapporten)上重复,其分别通过八个第二纬纱US1-US8和八个第二经纱2,4,7,9,12,14,17和19形成。在此,在每根第二纬纱2,4,7,9,12,14,17和19在第一织物层101和第二织物层102之间连续地与第二经纱交叉之前,每根第二纬纱2,4,7,9,12,14,17和19在第二织物层102的外侧连续地与七根相继的第二经纱交叉。

织物带100的织物组织图在整个图案上重复,其中,每个连接纱对的连接纱B1-B8在整个图案内部形成两个交叉点X。例如,连接纱对B1,B2在织物带100的图案内部形成交叉点X1和X2。

按照本发明,第一织物层101的经纱(当前是第一经纱1,3,5,8,10,11,13,15,16,18和20)的数目与第二织物层102的经纱(当前是第二经纱2,4,7,9,12,14,17和19)的数目的比例大于1。该比例在具体情况下为1.5。

沿纬纱的延伸方向看,第一织物层101的经纱(当前是第一经纱1,3,5,8,10,11,13,15,16,18和20)相对第二织物层102的经纱(当前是第二经纱2,4,7,9,12,14,17和19)错移地布置。

此外,第一织物层101的纬纱(即第一纬纱OS1-OS8和连接纬纱对)的数目与第二织物层102的纬纱(即第二纬纱US1-US8)的数目的比例大于1。因为,每个连接纬纱对与第一经纱一起形成与第一纬纱的纹路相应的纹路,也就是说连接纬纱是第一织物层101的一体组成部分,相反,连接纬纱不是第二织物层102的组成部分。

具体是第一织物层101的纬纱的数目与第二织物层102的纬纱的数目的比例为1.5。

此外,每个连接纱对的分别与第一经纱1,3,5,8,10,11,13,15,16,18和20交织的连接纬纱B1-B8在两个相继的交叉点X之间在第一织物层101的外侧连续地与至少两个第一经纱交叉。连接纱对的分别与第一经纱1,3,5,8,10,11,13,15,16,18和20交织的连接纱B1-B8具体在两个相继的交叉点X之间在第一织物层101的外侧连续地与三个(即奇数个)第一经纱交叉,其中,三根第一经纱中的中央一根形成直接相邻的连接纬纱对的交叉点。

例如,连接纬纱对B1,B2的分别与第一经纱1,3,5,8,10,11,13,15,16,18和20交织的连接纬纱B1在两个相继的交叉点X1,X2之间在第一织物层101的外侧连续地与三根第一经纱6,8和10交叉,其中,三根第一经纱中的中央一根(即第一经纱10)形成两对直接相邻的连接纬纱B3,B4和B7,B8的交叉点X4和X7。

如由图4可知,每个连接纱对的每根连接纱在两个相继的交叉点之间在第一织物层的外侧连续地与相同数目的第一经纱交叉,在具体情况下是三根第一经纱。

此外,每个连接纱对分别与第二经纱2,4,7,9,12,14,17和19交织的连接纱在两个相继的交叉点X之间在第二织物层102的外侧连续地与两根相继的第二经纱2,4,7,9,12,14,17和19交叉。

例如,连接纬纱对B1,B2的分别与第二经纱交织的连接纬纱B2在两个相继的交叉点X1,X2之间在第二织物层102的外侧连续地与两根相继的经纱9和12交叉。

在当前的实施形式中,在相邻的连接纬纱对B1-B8之间设置两个第一纬纱OS1-OS8和两个第二纬纱US1-US8。例如在相邻的纱对B12,B2和B3,B4之间设置两根第一纬纱OS3,OS4和两根第二纬纱US3,US4。

图5示出了用于具有图1所示的经纱比例3∶2的织物带100的第三种实施形式的完整连接图案的纬纱走向。

织物带100具有第一织物层101和第二织物层102。第一织物层101和第二织物层102通过连接纱B1-B16相互连接。

当前,连接纱是连接纬纱并且成对布置。在此,连接纱对的连接纱B1-B16,例如B1,B2或B3,B4或B5,B6在与第一织物层101或第二织物层102的纱线交织时相互交替。此外,连接纱对的连接纱在从与第一织物层101的纱线交织转换为与第二织物层102的纱线交织及反之的情况下通过形成交叉点X1-X16而交叉。

第一织物层101通过第一经纱1,3,5,8,10,11,13,15,16,18和20与第一纬纱OS1-OS8以及与连接纬纱B1-B16形成。换句话说,第一织物层101的一部分纬纱是第一纬纱OS1-OS8,第一织物层101的另一部分纬纱是连接纬纱B1-B16,而第一织物层101所有的经纱是第一经纱1,3,5,8,10,11,13,15,16,18和20。

在此要注意的是,第一经纱和第一纬纱仅用于交织成第一织物层101,也就是说,第一经纱和第一纬纱对第二织物层102的形成没有贡献。

如由图5可知,连接纱对的连接纱在与第一织物层101的纱线交织时相互这样地交替,使得这些纱线一起织成共同的纹路。例如连接纱对的两根连接纱B1,B2与第一经纱1,3,5,8,10,11,13,15,16,18和20一起织成纹路,也就是说,连接纱对的连接纱B1,B2在与第一经纱1,3,5,8,10,11,13,15,16,18和20交织时相互补充。

通过第一经纱1,3,5,8,10,11,13,15,16,18和20与第一纬纱OS1-OS8交织形成的织物组织图由于连接纬纱B1-B16与第一经纱1,3,5,8,10,11,13,15,16,18和20相互交替的交织而继续发展。这意味着,连接纱在第一织物层101中形成结构。如由图5可知,第一织物层101形成平纹组织。

第二织物层102通过第二经纱2,4,7,9,12,14,17和19与第二纬纱US1-US8的交织而形成。换句话说,第二织物层102的所有纬纱是第二纬纱US1-US8,而第二织物层102的所有经纱是第二经纱2,4,7,9,12,14,17和19。在此,第一织物层101与第二织物层102通过使连接纬纱B1-B16与第一经纱1,3,5,8,10,11,13,15,16,18和20以及与第二经纱2,4,7,9,12,14,17和19的交织而连接。

当前,第二织物层102的织物组织图在图案中重复,该图案分别通过八根第二纬纱US1-US8和八根第二经纱2,4,7,9,12,14,17和19形成。在此,在每根第二纬纱US1-US8在第一织物层101和第二织物层102之间连续地与第二经纱交叉之前,每根第二纬纱US1-US8在第二织物层102的外侧连续地与七根相继的第二经纱交叉。

织物带100的织物组织图在整个图案上重复,其中,每个连接纱对的连接纱B1-B16在整个图案内部形成两个交叉点X。例如,连接纱对B1,B2在织物带100的织物内形成交叉点X1和X2。

按照本发明,第一织物层101的经纱(当前为第一经纱1,3,5,8,10,11,13,15,16,18和20)的数目与第二织物层102的经纱(当前为第二经纱2,4,7,9,12,14,17和19)的数目的比例大于1。在具体情况下该比例为1.5。

沿纬纱的延伸方向看,第一织物层101的经纱(当前为第一经纱1,3,5,8,10,11,13,15,16,18和20)相对第二织物层102的经纱(当前为第二经纱2,4,7,9,12,14,17和19)错移地设置。

此外,第一织物层101的纬纱(即第一纬纱OS1-OS8和连接纬纱对)的数目与第二织物层102的纬纱(即第二纬纱US1-US8)的数目的比例大于1。因为,每个连接纬纱对与第一经纱一起形成与第一纬纱的纹路相应的纹路,也就是说连接纬纱是第一织物层101的一体组成部分,相反,连接纬纱不是第二织物层102的组成部分。

第一织物层101的纬纱的数目与第二织物层102的纬纱的数目的比例具体为2.0。

此外,每个连接纬纱对的分别与第一经纱1,3,5,8,10,11,13,15,16,18和20交织的连接纬纱B1-B16在两个相继的交叉点X之间在第一织物层101的外侧连续地与至少两根第一经纱交叉。具体是连接纬纱对的分别与第一经纱1,3,5,8,10,11,13,15,16,18和20交织的连接纬纱B1-B16在两个相继的交叉点X之间在第一织物层101的外侧连续地与三根第一经纱交叉。

例如,连接纬纱对B1,B2的分别与第一经纱1,3,5,8,10,11,13,15,16,18和20交织的连接纬纱B1在两个相继的交叉点X1,X2之间在第一织物层101的外侧连续地与三根第一经纱11,15和18交叉。

此外,不是织物带100的图案内所有的交叉点X1-X16都可布置在平行的直线集合上。

如由图5可知,每个连接纱对的每根连接纱在两个相继的交叉点X之间在第一织物层101的外侧连续地与相同数目的第一经纱交叉,在具体情况下是三根第一经纱。

此外,每个连接纱对的分别与第二经纱2,4,7,9,12,14,17和19交织的连接纱在两个相继的交叉点X之间在第二织物层102的外侧连续地与两根相继的第二经纱2,4,7,9,12,14,17和19交叉。

例如,连接纱对B1,B2的分别与第二经纱交织的连接纱B2在两个相继的交叉点X1,X2之间在第二织物层102的外侧连续地与两根相继的经纱4和7交叉。

在当前的实施形式中,在相邻的连接纬纱B1-B16的连接纬纱对之间设置一根第一纬纱OS1-OS8和一根第二纬纱US1-US8。例如在相邻的纱对B1,B2和B3,B4之间设置第一纬纱OS2和第二纬纱US2。

图6示出了用于具有图1所示的经纱比例3∶2的织物带100的第三种实施形式的完整连接图案的纬纱走向。

织物带100具有第一织物层101和第二织物层102。第一织物层101和第二织物层102通过连接纱B1-B16相互连接。

当前,连接纱是连接纬纱并且成对布置。在此,连接纱对的连接纱B1-B16,例如B1,B2或B3,B4或B5,B6在与第一织物层101和第二织物层102的纱线交织时相互交替。此外,连接纱对的连接纱在从与第一织物层101的纱线交织转换为与第二织物层102的纱线交织及反之的情况下通过形成交叉点X1-X16而交叉。

第一织物层101通过第一经纱1,3,5,8,10,11,13,15,16,18和20与第一纬纱OS1-OS8以及与连接纬纱B1-B16的交织而形成。换句话说,第一织物层101的一部分纬纱是第一纬纱OS1-OS8,第一织物层101的另一部分纬纱是连接纬纱B1-B16,而第一织物层101所有的经纱是第一经纱1,3,5,8,10,11,13,15,16,18和20。

在此要注意的是,第一经纱和第一纬纱仅用于交织成第一织物层101,也就是说,第一经纱和第一纬纱对第二织物层102的形成没有贡献。

如由图6可知,连接纱对的连接纱在与第一织物层101的纱线交织时相互这样地交替,使得这些纱线一起织成共同的纹路。例如连接纱对的两根连接纱B1,B2与第一经纱1,3,5,8,10,11,13,15,16,18和20一起织成纹路,也就是说,连接纱对的两根连接纱B1,B2在与第一经纱1,3,5,8,10,11,13,15,16,18和20交织时相互补充。

通过第一经纱1,3,5,8,10,11,13,15,16,18和20与第一纬纱OS1-OS8交织形成的织物组织图由于连接纬纱B1-B16与第一经纱1,3,5,8,10,11,13,15,16,18和20相互交替的交织而继续发展。这意味着,连接纱在第一织物层101中形成结构。如由图6可知,第一织物层101形成平纹组织。

第二织物层102通过第二经纱2,4,7,9,12,14,17和19与第二纬纱US1-US8交织形成。换句话说,第二织物层102的所有纬纱是第二纬纱US1-US8,而第二织物层102的所有经纱是第二经纱2,4,7,9,12,14,17和19。在此,第一织物层101与第二织物层102通过使连接纬纱B1-B16与第一经纱1,3,5,8,10,11,13,15,16,18和20以及与第二经纱2,4,7,9,12,14,17和19交织而连接。

当前,第二织物层102的织物组织图在图案中重复,该图案分别通过四根第二纬纱US1-US8和四根第二经纱2,4,7,9,12,14,17和19形成。在此,在每根第二纬纱US1-US8在第一织物层101和第二织物层102之间连续地与第二经纱交叉之前,每根第二纬纱US1-US8在第二织物层102的外侧连续地与三根相继的第二经纱交叉。

织物带100的织物组织图在整个图案上重复,其中,每个连接纱对的连接纱B1-B16在整个图案内部形成两个交叉点X。例如,连接纱对B1,B2在织物带100的图案内形成交叉点X1和X2。

按照本发明,第一织物层101的经纱(当前为第一经纱1,3,5,8,10,11,13,15,16,18和20)的数目与第二织物层102的经纱(当前为第二经纱2,4,7,9,12,14,17和19)的数目的比例大于1。在具体情况下该比例为1.5。

沿纬纱走向的方向看,第一织物层101的经纱(当前为第一经纱1,3,5,8,10,11,13,15,16,18和20)相对第二织物层102的经纱(当前为第二经纱2,4,7,9,12,14,17和19)错移地设置。

此外,第一织物层101的纬纱(即第一纬纱OS1-OS8和连接纬纱对)的数目与第二织物层102的纬纱(即第二纬纱US1-US8)的数目的比例大于1。因为,每个连接纬纱对与第一经纱一起形成与第一纬纱的纹路相应的纹路,也就是说连接纬纱是第一织物层101的一体组成部分,相反,连接纬纱不是第二织物层102的组成部分。

第一织物层101的纬纱的数目与第二织物层102的纬纱的数目的比例具体为2.0。

此外,每个连接纬纱对的分别与第一经纱1,3,5,8,10,11,13,15,16,18和20交织的连接纬纱B1-B16在两个相继的交叉点X之间在第一织物层101的外侧连续地与至少两根第一经纱交叉。具体是连接纬纱对的分别与第一经纱1,3,5,8,10,11,13,15,16,18和20交织的连接纬纱B1-B16在两个相继的交叉点X之间在第一织物层101的外侧连续地与三根第一经纱交叉。

例如,连接纬纱对B1,B2的分别与第一经纱1,3,5,8,10,11,13,15,16,18和20交织的连接纬纱B 1在两个相继的交叉点X1,X2之间在第一织物层101的外侧连续地与三根第一经纱5,8和11交叉。

此外,不是织物带100的图案内所有的交叉点X1-X16都可布置在平行的直线集合上。

如由图6可知,每个连接纱对的每根连接纱在两个相继的交叉点X之间在第一织物层101的外侧连续地与相同数目的第一经纱交叉,在具体情况下是三根第一经纱。

例如,连接纱对B1,B2的第一连接纱B1在两个相继的交叉点X1,X2之间在第一织物层101的外侧连续地与三根相继的第一经纱5,8,11交叉,并且连接纱对B1,B2的第二连接纱B2在两个相继的交叉点X1,X2之间在第一织物层101的外侧连续地与三根相继的第一经纱1,15,18交叉。

此外,如果每个第二连接纱对的纱线与第二经纱2,4,7,9,12,14,17和19交织,那么每个第二连接纱对的连接纱在两个相继的交叉点X之间在第二织物层102的外侧连续地与两根相继的第二经纱2,4,7,9,12,14,17和19交叉,相反,如果每个第一连接纱对的纱线与第二经纱2,4,7,9,12,14,17和19交织,那么每个第一连接纱对的连接纱在两个相继的交叉点X之间在第二织物层102的外侧连续地仅与一根第二经纱2,4,7,9,12,14,17和19交叉。如由图6可见,在两个第二连接纱对之间各设置第一连接纱对,如同每个第二连接纱对设置在两个第一连接纱对之间一样。

例如连接纱对B1,B2的分别与第二经纱交织的连接纱在两个相继的交叉点之间在第二织物层102的外侧连续地与两个相继的经纱4和7交叉,相反,连接纱对B3,B4分别与第二经纱交织的连接纱在两个相继的交叉点之间在第二织物层102的外侧连续地分别仅与一根经纱交叉

前述第一和第二连接纱对的布置不仅限于图6所示的实施形式,而且可以转用到按本发明的织物带的多种构造中。

在当前的实施形式中,在相邻的连接纬纱B1-B16的连接纬纱对之间设置一根第一纬纱OS1-OS8和一根第二纬纱US1-US8。例如在相邻的纱对B1,B2和B3,B4之间设置第一纬纱OS2和第二纬纱US2。

图7示出了用于具有图1所示的经纱比例3∶2的织物带100的第二种实施形式的完整连接图案的纬纱走向。

织物带100具有第一织物层101和第二织物层102。第一织物层101和第二织物层102通过连接纱B1-B8相互连接。

在图7中所示的织物带与图4中所示的织物带的区别基本上在于,第二织物层102的织物组织图在图案中重复,该图案分别通过四根第二纬纱US1-US8和四根第二经纱2,4,7,9,12,14,17和19形成。在此,在每根第二纬纱US1-US8在第一织物层101和第二织物层102之间连续地与一根第二经纱交叉之前,每根第二纬纱US1-US8在第二织物层102的外侧连续地与三根叠放的第二经纱交叉。

此外,两种织物带的区别还在于,在图7所示的织物带中,连接纱对的分别与第二经纱2,4,7,9,12,14,17和19交织的连接纱在两个相继的交叉点X之间在第二织物层102的外侧连续地仅与一根第二经纱2,4,7,9,12,14,17和19交叉。

例如连接纱对B1,B2的分别与第二经纱交织的连接纱B2在两个相继的交叉点X1,X2之间在第二织物层102的外侧连续地与第二经纱12交叉。

图8示出了用于具有图1所示的经纱比例3∶2的织物带100的第二种实施形式的完整连接图案的纬纱走向。

织物带100具有第一织物层101和第二织物层102。第一织物层101和第二织物层102通过连接纱B1-B8相互连接。

在图8中示出的织物带与图7所示的织物带的区别基本上在于,在相邻的连接纬纱B1-B16的连接纬纱对之间分别设置一第一纬纱OS1-OS8和仅一根第二纬纱US1-US8。例如在相邻的连接纱对B1,B2和B3,B4之间设置第一纬纱OS2和第二纬纱US2。由此获得的第一织物层101的纬纱的数目与第二织物层102的纬纱的数目的比例为2.0。

如果连接纱在第二织物层的外侧与一根或两根相继的第二经纱2,4,7,9,12,14,17和19交叉,那么将形成一个包括一根或两根第二经纱的连接点。在图4,图5,图7和图8所示的织物带中,所有的连接纱对中的两个连接点之间的间距或者为两个相继的第二经纱(见图4和图5),或者是三个相继的下部的经纱(见图7和图8)。

在图6所示的织物带中,第二连接纱对中的两个连接点之间的间距为两个相继的第二经纱,而在第一连接纱对中为三个相继的下部经纱,其中,第一和第二连接纱对相互交替地布置。

在所有示出的织物带中,第一经纱可以具有比第二经纱更小的横截面尺寸。此外,第一纬纱可以具有比第二纬纱更小的横截面尺寸。此外,第一纬纱具有与第一经纱相等的横截面尺寸。此外,第二纬纱具有比第二经纱更大的横截面尺寸。

在所示的织物带中,第一织物层中的第一经纱的密度还可以为25根/厘米或更大,优选30根/厘米或更大,尤其优选40根/厘米或更大,如第一织物层中的第一纬纱的密度为25根/厘米或更大,优选30根/厘米或更大,尤其优选40根/厘米或更大。

此外有意义的是,如果经纱沿织物带的纵向走向而纬纱沿织物带的横向走向。

图9示出了与图1-图8所示的织物带不同的织物带200,其中第一织物层201和第二织物层202通过连接经纱BK的连接经纱对相连接。

在此,一对连接纱对的连接纱BK在与第一和第二织物层的纱线交织时交替,并且在从与第一织物层201的纱线交织转换为与第二织物层202的纱线交织或反之的情况下通过形成交叉点而交叉。

在此,一对连接经纱对的连接经纱BK在与第一织物层201的纱线交织时相互这样地交替,使得这些纱线在织成第一织物层201时编织成一公共的纹路。连接经纱对的两根连接经纱BK因此如同第一纬纱一样织成第一织物层201。

通过第一经纱OK与第一纬纱交织形成的织物组织图由于连接经纱BK与第一纬纱的相互交替交织而继续发展。

因此,第一织物层201的一部分经纱是第一经纱OK,第一织物层201的另一部分经纱是成对设置的连接经纱BK,而第一织物层201的所有纬纱是第一纬纱。因为成对设置的连接经纱形成结构,所以第一织物层201通过第一纬纱与第一经纱OK以及连接经纱BK的交织而形成。

反之,第二织物层202的所有经纱是第二经纱UK,而第二织物层的所有纬纱是第二纬纱,因此,第二织物层202仅通过第二纬纱与第二经纱UK的交织而形成。连接经纱在此对第二织物层202的织物结构的形成没有贡献。

根据本发明,第一织物层201的经纱OK,BK的数目与第二织物层的经纱UK的数目的比例大于1,并且在具体情况下大于1.5。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