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空气混合装置和配备它的采暖、通风和/或空气调节设备

空气混合装置和配备它的采暖、通风和/或空气调节设备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气混合装置和配备它的采暖、通风和/或空气调节设备。本发明还涉及放置在通风、采暖和/或空气调节设备中的至少一个阀的控制装置和配备这样的控制装置的设备。本发明旨在提供控制装置(22),用以操纵放置在汽车通风、采暖和/或空气调节设备(1)中的至少一个阀(15,17,21),包括唯一的操纵机构(23),包含至少一个第一和第二凸轮(24,29,30),其转动分别影响阀(15,17,21)的操作。本发明同样涉及配备这样的控制装置的通风、采暖和/或空气调节设备。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3-12-11

    授权

    授权

  • 2011-05-11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60H1/00 申请日:20090403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0-01-06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特别涉及用于汽车的采暖、通风和/或空气调节设备的领域。更特别地,它旨在提供一种阀板-转筒(volet-tambour)型空气混合装置以及配备这种空气混合装置的采暖、通风和/或空气调节设备。

背景技术

汽车一般配备采暖、通风和/或空气调节设备,用来调节车厢中分布的空气的空气热力学参数,特别是由该设备向车厢内部提供的空气流的温度和速度。就其整体而言,该设备包括外壳,由构成封闭空间的壁界定,其中设置有一些开口,其中有至少一个空气进口和至少一个空气出口。该外壳中安置有压送器,用以使空气流从空气进口向空气出口流通。外壳中还安置有热处理机构,用以对空气流在通过空气出口分配到车厢内部之前进行加热和/或冷却。热处理机构特别是包括:蒸发器,用来冷却穿过的空气并使其去湿;和散热器,如有必要连接有附加散热器,用来加热穿过的空气。

已知诸如上述的设备,其中蒸发器设置在空气进口之后,使得进入外壳内部的全部空气流被蒸发器冷却。接着,这样产生的冷空气流流入主混合室和/或加热室中,所述加热室中安置有散热器和如有必要的附加散热器。该主混合室用来处理用于安装了该采暖、通风和/或空气调节设备的汽车车厢特定区域的一股或多股空气流。它配备有第一混合装置,用以限定冷空气流和从加热室出来并进入主混合室的热空气流的流量比例,以便调整分配到车厢专门区域(一个或多个)的空气流的温度,所述区域特别是前区和后区。目前还要求有独立于后区管理车辆的前区的可能性。为此,该外壳中还安置有次混合室,用来产生次空气流,从而使车厢的次要区域通风,该次要区域诸如车厢的后区等。该次混合室在空气动力学上与加热室连通,接收已经穿过采暖、通风和/或空气调节设备的蒸发器的全部或部分空气流。该次混合室配备了第二混合装置,用以限定冷空气流和从加热室出来并进入该次混合室的热空气流的流量比例,以便调整在后区(一个或多个)分配的空气流的温度。特别是从文献EP0663309A1已知这样一种设备。

根据这样的设备,第一空气混合装置的位置同时确定前热空气流流量、穿过加热室的空气流流量和后空气流流量。这样的设备受到约束,在希望独立自由地管理前区和后区的空气流方面不方便,特别是所有区域的空气流流量都由单一和同一装置管理。

再者,已知的设备不允许独立地调整后区和前区的温度和流量。特别是它不可能使前区和后区空气流分布为具有巨大温度差。

最后,该现有技术的设备不允许隔离分别专用于多个前区和多个后区的两个空气回路,以便按照前区和/或后区的乘客所表达的需求提供温度适当的空气流。

最后,对于通向后区的冷空气流,在通过加热散热器附近时有被部分加热的可能性。这对于乘客的舒适度和后区热点的布置构成重大的不便。

另一方面,这样设备的总体安排使其具有大的外廓尺寸,但人们希望将其缩小。

最后,由此可得出结论,这样的空气混合装置和这种采暖、通风和/或空气调节设备在上面指出的不便之处需要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阀板-转筒型空气混合装置,其能够装备汽车的采暖、通风和/或空气调节设备。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提出一种空气混合装置,它简单,实现成本低,同时提供优异的密封性。本发明同样提出,采暖、通风和/或空气调节设备包括加强该密封性的布置,这些布置不增大设备的外廓尺寸,而且允许彼此独立地分配不同特性的混合空气流。再者,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这样的装置和这样的一种设备,其工作形态不造成噪音公害,也不会使用户特别是在操作该空气混合装置时很费力。

本发明的空气混合装置是一种阀板-转筒型空气混合装置,能够装备汽车的采暖、通风和/或空气调节设备。该空气混合装置包括借助于侧板连接到封闭墙的旋转轴。封闭墙安排在与旋转轴同轴的圆柱形的一部分上。圆柱形的这一部分由彼此之间用两个圆形边缘连接的两个直边缘界定,后者沿着空气混合装置的周边安排。根据本发明,该周边包括由第一侧板的自由边缘构成的第一段,该翼缘在第一段上基本沿着第一侧板的第一横向平面的垂直方向延伸。

这些布置是这样的,其空气密封性是在第一侧板和装有空气混合装置的主混合室第一墙之间令人满意地实现的,该第一墙平行于包含该第一侧板的第一横向平面。另一方面,这样的密封性是在不产生噪音公害,又不需要操作力的情况下保证的。

第二侧板最好由在旋转轴和封闭墙之间的两个连接臂构成,挖空部分设置在该两个连接臂和封闭墙之间。

这些布置的目的是便于第二侧板和主混合室的第二墙之间空气流的流动。

该周边最好包括第二段,该第二段由封闭墙的第二圆形边缘构成,该第二圆形边缘被安排在与第二侧板相距D的位置处。这些布置的目的是禁止空气流不适当地流入主混合室内部。

该第二侧板包括长度为L1的榫舌,由旋转轴构成。该榫舌被安置成与包含第二侧板的第二横向平面垂直。该榫舌允许保证第二侧板和第二墙之间的机械连接,以便允许空气混合装置的封闭墙的旋转。

沿着第二段,该翼缘最好包括与第二圆形边缘连接的区域。该连接区域最好成形为卡子(étrier),后者的分支紧裹着第二圆形边缘。再者,该翼缘包括使连接区域延伸(prolonger)的滑片。该滑片最好包括采用密封性凸缘形式的远侧末端。

该周边最好包括第三和第四段,该第三和第四段分别由该封闭墙的直边缘构成。沿着封闭墙的每一个直边缘,该翼缘最好按照径向平面安排,所述径向平面分别包括旋转轴和相应直边缘。

本发明的目的同样在于提出一种采暖、通风和/或空气调节设备,它包含外壳,在该外壳内部安置有主混合室。该主混合室中安置有主空气混合装置,该主空气混合装置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一位置上主空气混合装置禁止主热空气流从加热室流向该主混合室,但同时允许主冷空气流从冷空气室流向该主混合室,而在第二位置上主空气混合装置禁止主冷空气流从冷空气室流向该主混合室,但同时允许主热空气流从加热室流向该主混合室。根据本发明,主空气混合装置如同先前所描述的一样。

这样的主空气混合装置,无区别地放置在第一或第二位置上,针对可能的空气渗漏赋予主混合室令人满意的密封性,而不引起噪音公害和/或不会使用户方面在操作所述主装置时需要巨大的力。

该外壳最好安排为使冷空气室与次混合室借助于冷空气次风道在空气动力学上连通,所述冷空气次风道通向该次混合室的内部。

阻隔墙最好安插在冷空气次风道和加热室之间,后者安排在外壳内部。

这些布置是这样的,使得在冷空气次风道内部的从冷空气室流向次混合室的次冷空气流流通,在热力学上不受安置在加热室内部的散热器和/或附加散热器影响。由此可得出结论,次混合室能够接收其温度等于包含在冷空气室中的空气的温度的次冷空气流,即使该散热器工作时也是如此。最后的结果是,无论该设备的其它部件处于何种工作形态,都能够以高流量向次混合室提供冷空气流。

冷空气次风道最好通过配备有第一附加空气混合阀的第一空气入口在空气动力学上与加热室连通,该阀可在开启位置和关闭之间移动,在开启位置上它允许次冷空气流的第一部分从冷空气次风道流向加热室,而在关闭位置上它禁止这样的流通。

这些布置是这样的,可能把次冷空气流的第一部分放入加热室,以便对其进行加热并在此后或者提供给主混合室内部或者提供给次混合室内部。更特别地,这样的第一附加空气混合阀允许与所有其它供应独立地管理该加热室待加热空气流的供应。另一方面,当主空气混合装置处于第一位置时,处于关闭位置的第一附加混合阀允许优化该主混合室的密封性。事实上,在第一附加混合阀处于关闭位置时,加热室不接收空气流,使得在热空气流主入口处不会建立倾向于促使空气渗漏的任何正压。

该设备最好配备主空气混合装置的位置和第一附加空气流阀位置的随动机构。

该冷空气次风道最好通过第二空气入口与加热室在空气动力学上连通。所述第二空气入口穿过从次冷空气流的流动方向看处于第一空气入口下游的阻隔墙。

该设备最好配备次空气混合装置,该次空气混合装置可在关闭位置和开启位置之间移动,在关闭位置上次空气混合装置禁止次冷空气流从冷空气次风道流向次混合室,但同时允许次冷空气流的第二部分从冷空气次风道流向加热室,而在开启位置上次空气混合装置禁止次冷空气流的第二部分从冷空气次风道流向加热室,但同时允许次冷空气流从冷空气次风道流向次混合室。

这些布置是这样的,使得可能同时以大流量向主混合室和次混合室供给热空气流。更特别地,这样的次空气混合装置可以与所有其它供应独立地管理该次混合室的冷空气流的供应。

加热室最好在空气动力学上与次混合室连通。该加热室配备有附加阀,该附加阀可在开启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移动,在开启位置上它允许次热空气流从加热室流向次混合室,而在关闭位置上它禁止这样的流通。这样的附加阀可以与所有其它供应独立地管理该次混合室的热空气流的供应。附加阀的功能同样保证热空气流向车厢一个专用区域的全部分配。特别地,当用户请求时,这个阀允许保证所有热空气向“除霜”出口输送。因而这涉及该设备功能的安全。

附图说明

参照附图阅读对推荐的实现方式的描述,将能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并看出相关的细节。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采暖、通风和/或空气调节设备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2至4是根据本发明的不同配置的采暖、通风和/或空气调节设备的示意性断面图;

图5和6是根据本发明的设备的细部视图;

图7至9是根据本发明的设备的主空气混合装置的透视图;和

图10是装有根据图7至9的主空气混合装置的翼缘的部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表示采暖、通风和/或空气调节设备1,用来装备汽车,用以调节在车辆车厢内部分布的空气的空气热力学参数。设备1包括外壳2,由罩子3限定,罩子3包括图中未示出的空气进口;和多个空气出口5,在该实施例中其数量为九。图中未示出的压送器被安排在空气进口的下游,用以使空气流6从空气进口进入设备1中进行流通,然后流向空气出口5。空气流6通过进口4进入设备1的外壳2中。

每一个空气出口5用来向车厢各特定区域提供空气流,诸如区分为右前区和左前区的前区;区分为右后区和左后区的后区;或者车厢的所有其它特殊区域,特别是“足部”区域,用来把空气流分配到车厢下部,或“除霜”区域,用来把空气流分配到挡风窗的位置。本实施例包括九个空气出口,是专用于四个区域的设备。但是,本发明同样涵盖针对两个区域或三个区域的设备。在这些的安排中,空气出口的数目可以在九个以内。出口的数目不被限定,因而随着所考虑的空气要分配的区域数目而变化。

在进口4之后,按照空气流6的流动方向,在外壳2中安置有过滤器10,用来滤除空气流6所携带的颗粒。

外壳2中还安置有热处理机构,包括蒸发器7(图1中未示出,在图2至6中显示),加热散热器8和/或附加散热器9,特别是包括正温度系数加热元件(CTP)的电散热器。热处理机构7、8和9允许把空气流6分别冷却和/或加热为冷空气流和热空气流。

冷空气流是来自通过蒸发器7的空气流6,而热空气流是冷空气流全部或部分通过加热散热器8和/或附加散热器9的结果。

这样,如图1所示,外壳2中安置有蒸发器7等,用来冷却经过进口4进入设备1内部的空气流6。在蒸发器7的下游,外壳2中安置有冷空气室11,接收被蒸发器7冷却的空气流6。外壳2中还安置有加热室12,该加热室中安置有散热器8等,散热器8连接到附加散热器9,附加散热器9构成补充加热机构,用以加热放入加热室12内部的空气流,该补充加热机构例如可以用电阻实现,特别是正温度系数(CTP)电阻。

冷空气流和/或热空气流被送入安排在外壳2中的混合室,该混合室能够向前面详细说明的车厢每一个区域提供各混合空气流。

从图2至4可以看出,冷空气室11与冷空气主风道13在空气动力学上连通,该主风道通向主混合室14内部。冷空气主风道13用来把冷空气流16从冷空气室11输送到主混合室14。冷空气室11在空气动力学上还与冷空气次风道17连通,该次风道通向次混合室18的内部。冷空气次风道17用来把次冷空气流20从冷空气室11输送到次混合室18。

根据本发明,主冷空气流16和次冷空气流20从冷空气室11出来后自由地和彼此独立地流通。主空气混合装置21和次空气混合装置22被分别安排在主混合室14和次混合室18的附近或内部。这些布置使得主冷空气流16和次冷空气流20的流量只受空气混合装置21和22影响。这样便可以方便而自由地在主混合室14和次混合室18的进口处管理空气流的产生。

根据一个实施模式,诸如附图所示,冷空气主风道13和冷空气次风道17被安排在彼此基本上垂直的方向上。在本发明的意义上,这种安排不是排他性的。这两个方向限定一角扇形,在其内部安置有加热室12。结果设备1整体外廓尺寸最小化。

为了避免主冷空气流16和次冷空气流20在接触散热器8时被“干扰(parasite)”加热,阻隔墙26在加热室12的上游展开,把加热室与冷空气主风道13和冷空气次风道17隔开。

阻隔墙26包括第一空气入口27,次冷空气流20的第一部分28能够通过它流通,以便穿过加热散热器8和/或附加散热器9。第一空气入口27配备有第一附加空气混合阀29,该阀可在开启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移动,在开启位置上允许次冷空气流20的第一部分28从冷空气次风道17流向加热室12,而在关闭位置上禁止这样通行。

阻隔墙26还包括第二空气入口30,次冷空气流20的第二部分31能够通过它流通,以便穿过加热散热器8和/或附加散热器9。第二空气入口30可以借助于次空气混合装置22封闭。

主空气混合装置21可在关闭位置或“全热”位置和开启位置或“全冷”位置之间移动,在关闭位置上,如图3所示,主空气混合装置21禁止主冷空气流16从冷空气室11流向主混合室14,同时允许从加热室12出来的热空气流流向主混合室14;而在开启位置上,如图2所示,主空气混合装置21允许主冷空气流16从冷空气室11流向主混合室14,而同时禁止从加热室12出来的热空气流流向主混合室14。

次空气混合装置22可在关闭位置或“全热”位置和开启位置或“全冷”位置之间移动,在关闭位置上,如图3所示,次空气混合装置22禁止次冷空气流20从冷空气次风道17流向次混合室18,但同时允许次冷空气流20的第二部分31从冷空气次风道17流向加热室12;而在开启位置上,如图2所示,次空气混合装置22禁止次冷空气流20的第二部分从冷空气次风道17流向加热室12,但同时允许次冷空气流20从冷空气次风道17流向次混合室18。

当第一附加空气混合阀29位于开启位置时,通过第一空气入口27,或者是当次空气混合装置22位于关闭位置时,通过第二空气入口30,或者当上述的两个配置同时联合(réunir)时,这些布置使得空气流能够进入加热室12内部。

另一方面,加热室12在空气动力学上与次混合室18连通。附加管理阀34安排为可在开启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移动,在开启位置上允许次热空气流35从加热室12流向次混合室18,而在关闭位置上禁止这样通行。

主混合阀21和次混合阀22以及附加混合阀29和附加管理阀34的存在,允许以特别适应和最优的方法管理不同区域的温度,以便保证在分布有已处理空气的区域,其用户有最优的舒适度。

这样,设备1允许获得具有不同温度的前区空气流23和后区空气流24。

上述不同的阀还可以具有中间位置,在这些位置,它们局部打开和关闭在空气动力学上连通的不同风道以及进入主和次混合室和加热室的通道。这样的中间位置允许限定进入不同混合室和在空气动力学上连通的不同风道的热空气流和冷空气流的可变的流量比例。

图2至4是外壳1的剖面图,表示设备的一半。因而,图2至4表示车辆车厢左前区和左后区的分配和温度改变的示例。相对于剖切平面存在对称关系,以便管理车辆车厢右前区和右后区的分配和温度。

根据一个实施方案,为了便于实施,设备1配备有主空气混合装置21和第一附加空气混合阀29的位置随动机构32,使得当主空气混合装置21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附加空气混合阀29处于关闭位置,如图2和图6所示,而当主空气混合装置21处于第二位置时,该第一附加空气混合阀29处于开启位置,如图3和5所示。

可是,本发明同样涵盖这样的实施方式,即不同的阀彼此独立地通过独立的控制机构来管理,例如通过微型马达管理。

接着,将参照图2至4描述设备1在不同的阀的配置下的不同模式。

更具体地说,图2表示“全冷”配置。事实上,主空气混合装置21处于开启位置或“全冷”位置,在该位置中,主空气混合装置21关闭加热室12和主混合室14之间的空气流通,而第一空气分配阀29处于关闭位置,禁止次冷空气流20的第一部分28从冷空气次风道17流向加热室12。另一方面,次空气混合装置22处于开启位置或“全冷”位置,在该位置中,次空气混合装置22禁止次冷空气流20的第二部分从冷空气次风道17流向加热室12,但同时允许次冷空气流20从冷空气次风道17流向次混合室18,而附加管理阀34处于关闭位置,在该位置中,禁止次热空气流35从加热室12流向次混合室18。这个配置可以提供冷的前区空气流23和提供同样是冷的后区空气流24。这样的配置可以称为“全冷”配置。

图3的安排是主空气混合装置21处于关闭位置或“全热”位置,在该位置中,主空气混合装置21禁止主冷空气流16从冷空气室11流向主混合室14,但同时允许从加热室12出来的主热空气流74流向主混合室14,而次空气混合装置22处于关闭位置或“全热”位置,在该位置中,次空气混合装置22禁止次冷空气流20从冷空气次风道17流向次混合室18,同时允许次冷空气流20的第二部分31从冷空气次风道17流向加热室12。再者,第一附加空气混合阀29处于开启位置,在该位置中,它允许次冷空气流20的第一部分28从冷空气次风道17流向加热室12。另一方面,附加管理阀34处于关闭位置,在该位置中,它禁止次热空气流35从加热室12流向次混合室18。次冷空气流20的第一部分28和第二部分31被送往加热室12,以便形成主热空气流74。这个配置可以提供热的前区空气流23,但不向后区提供空气流。在这种情况下,前区空气流23可以用来使除霜区域通风,为此它能够最大程度地限制后区空气流,以便用设备1的全部热功率向“除霜”区域分布。

按照图4的布置是主空气混合装置21处于开启位置或“全冷”位置,在该位置中,主空气混合装置21关闭位于加热室12和主混合室14之间的空气通道,而第一空气分配阀29处于关闭位置,禁止次冷空气流20的第一部分28从冷空气次风道17向加热室12流通。另一方面,次空气混合装置22处于中间位置,在该位置中,次空气混合装置22允许次冷空气流20的第二部分的一部分从冷空气次风道17流向加热室12,同时允许次冷空气流20的第二部分的剩余部分从冷空气次风道17流向次混合室18。最后,附加管理阀34处于开启位置,在该位置中,它允许次热空气流35从加热室12流向次混合室18。这个配置允许提供冷的前区空气流23和混合的后区空气流24,就是说通过按限定的比例混和来自次冷空气流20和来自次热空气流35的空气,使温度适中。

根据一个没有示出的实施模式,很显然可以使前区空气流23同样是适中的空气流。为此,主空气混合装置21处于中间位置。这样,向主混合室14提供主热空气流74和主冷空气流16,其比例通过主空气混合阀21的位置调节。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设备1可以方便自如而独立地管理前区空气流23和后区空气流24。从这些布置的组合同样可以得出结论,前区空气流23的特性是通过主空气混合装置21和第一附加空气混合阀29的各自位置组合来控制的,这些特性诸如是前区空气流的温度和流量。后区空气流24的特性通过次空气混合装置22和附加管理阀34的各自位置组合来控制。最后可以得出结论,对这些前区空气流23和后区空气流24的特性,可以自主管理。

接着参见图5和6。图5更具体地表示处于关闭位置或“全热”位置的设备1,而图6更具体地表示主空气混合装置21处于开启位置或“全冷”位置的设备1。

再者,主混合室14配备有止挡件36,用来限制主空气混合装置21的移动。这样,在关闭位置或“全热”位置上,如图3和5所示,主空气混合装置21禁止主冷空气流从冷空气室11流向主混合室14,但同时允许从加热室12出来的热空气流流向主混合室14。为了保证关闭位置的密封性,主空气混合装置21的边缘顶住止挡件36。

在开启位置或“全冷”位置上,如图2和6所示,主空气混合装置21允许主冷空气流16从冷空气室11流向主混合室14,但同时禁止从加热室12出来的热空气流流向主混合室14。在这个位置上,主空气混合装置21的边缘顶住外壳2的壁并承靠在阻隔墙26上。

为了进一步加强前区空气流23和/或后区空气流24管理的自主性(autonomie)并避免前区空气流23对后区空气流的影响,反之亦然,本发明提出设备1最好配备有阻隔墙26、第一附加空气混合阀29和附加管理阀34,以便使前区空气流23和后区空气流24完美地阻隔。

另外,为了进一步改善前区空气流23和后区空气流24的隔离,在设备1的外壳2中设置有补充阻隔设置。这些阻隔设置最好单独或彼此结合地采用:

-将加热室12与冷空气室11、冷空气主风道13和冷空气次风道17隔离的阻隔墙(paroi d’isolation)26,

-第一空气分配阀29,处于关闭位置,以密封方式使加热室12与冷空气次风道17阻隔,

-设置在主空气混合装置21的周边57上的翼缘37,

-主空气混合装置21在主混合室14内部的偏心装配。

图7至9表示主空气混合装置21的细节。主空气混合装置21是阀板-转筒型。

从图7和8可以看出,主空气混合装置21包括旋转轴38,借助于第一侧板40和第二侧板41连接在封闭墙(paroi d’obturation)39上。封闭墙39的形状是圆柱形的一部分。该圆柱形的对称轴与旋转轴38重合。封闭墙39由平行的第一直边缘43和第二直边缘62界定。这些第一和第二直边缘43和62放置为彼此平行,并彼此之间用第一圆形边缘44和第二圆形边缘45连接,这两个边缘被安排在垂直于主空气混合装置21的旋转轴38的第一横向平面46和第二横向平面47中。根据所描述的实施例,第一和第二圆形边缘44和45是彼此相对放置的。

第一侧板40从第一圆形边缘44延伸到旋转轴38。第一侧板40被安排在与限定封闭墙39的圆柱形一部分相同构造的圆形部分中。第一侧板40由径向延伸的第一自由边缘48和第二自由边缘49界定,这两个边缘彼此构成一个角。这些第一和第二自由边缘48和49彼此之间用第一圆形边缘44连接。根据本实施例,第一板40包含在该第一横向平面46中。

第二侧板41由第一臂50和第二臂51构成。根据本实施模式,第一和第二臂50和51分别平行于第一侧板40的第一和第二自由边缘48和49。这些第一和第二臂50和51构成旋转轴38与封闭墙39的连接机构。第一和第二臂50和51在它们与封闭墙39之间形成挖空部分52,用以允许前区空气流23侧向分配到主空气混合装置21,即沿与主空气混合装置21旋转轴38相同的方向分配到主空气混合装置。第二侧板41被安排在与封闭墙39的第二圆形边缘45相距D的位置。根据本实施例,第二板41包含在平行于第二横向平面47的平面中,并与第二横向平面相隔一段距离D。

根据未示出的实施方案,主空气混合装置21可以用另一形式实现,比如说“转筒(tambour)”型阀。特别是侧板40和41可以类似于或不同于图7至9所描述的。同样,本发明还涵盖侧板40和41的延伸平面彼此之间不平行的布置方式,也就是说,横向平面46和47彼此之间不平行的布置。

主空气混合装置21包括榫舌56,该榫舌把第二板41的第一和第二臂50和51连接到主混合室14的第一墙55。榫舌56在第二板41和第一墙55之间延伸一长度L1。再者,主空气混合装置21包括凸销54,沿着旋转轴38轴向延伸,把第一侧板40连接到主混合室14的第二墙。在针对多个区域的设备1的情况下,第二墙是包含在设备1对称平面中的墙。

再者,安排在主空气混合装置21的周边57上的翼缘37由下列构成:

-第一段58,沿着第一侧板40的自由边缘48和49延伸;

-第二段59,沿着封闭墙39的第二圆形边缘45延伸;

-第三段60和第四段61,分别沿着封闭墙39的直边缘43和62延伸。

在第一和第二段58和59上,翼缘37最好基本上垂直于横向平面46和47延伸。在第二段59上,翼缘37包括宽度为L3的连接区域64,在第二圆形边缘45和翼缘37之间构成连接。该连接区域64包括设置在第二圆形边缘45的两侧的分支。连接区域64从滑片65延伸有宽度L2,以便沿着圆形肋条66滑动,该肋条被设置为垂直于主混合室14的第一墙55。另一方面,滑片65包括位于密封凸缘67中的远侧末端。

因而,翼缘37的装置最好满足下列关系:

L1=L2+L3+D和L3=L2

在第三和第四段60和61上,翼缘37按照包含旋转轴38且分别包括第一直边缘43和第二直边缘62的径向平面安排。这些布置使翼缘37构成阻挡件,该阻挡件在主空气混合装置21分别处于关闭位置和开启位置时形成主冷空气流13和主热空气流74的流通障碍。

翼缘37最好通过复制主空气混合装置21的模型而得出,而且最好用橡胶类型等柔软的塑性材料制成。

为了改善通过翼缘37获得的密封性,最好使主空气混合装置21偏心装配。事实上,圆形肋条66具有回转轴71。因而,封闭墙39的旋转轴38相对于圆形肋条66的旋转轴71是偏移的。由此得出结论,在主空气混合装置21的旋转过程中为了从开启位置转向关闭位置,翼缘37不遵循圆形肋条66的回转轴71所遵循的圆形动作。这样的动作使得主空气混合装置21的过程结束时,翼缘37与圆形肋条66的上部接触,那时它产生顶向圆形肋条66的力,这样便可以建立强化的密封性。

按照本发明的混合装置在汽车采暖、通风和/或空气调节设备,特别是在集成在这些设备中的汽车用热交换器的实现中特别有用。

很显然,上述实施方式仅仅作为示例提供,本发明不限于此,并包含技术人员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特别是上述不同的实施方式的所有结合中能够想出的其它方案。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