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运动器材的手动式阻力控制装置及应用该装置的运动器材

运动器材的手动式阻力控制装置及应用该装置的运动器材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运动器材的手动式阻力控制装置及应用该装置的运动器材,阻力控制装置包括:一控制组件,活动地设置在运动器材的骨架上,包括有一螺杆部、一操作部及一推抵部;一弹性件,具有位置相错的一第一部位、一第二部位及一第三部位;一阻力组件,连接弹性件的第三部位,具有一朝向飞轮的摩擦面;阻力组件能随弹性件的变形而靠近飞轮,使摩擦面以对应程度触压飞轮的表面。当操作部正转时,能带动螺杆部沿着自身轴向靠近飞轮,当操作部反转时,能带动螺杆部沿着自身轴向远离飞轮。本发明可简化结构,降低生产成本。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1623546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0-01-13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乔山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0810132735.4

  • 发明设计人 陈桂森;陈福安;

    申请日2008-07-11

  • 分类号A63B21/22(20060101);A63B21/00(20060101);A63B23/04(20060101);A63B22/08(20060101);

  • 代理机构11245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王燕秋

  • 地址 台湾省台中县大雅乡忠义村清泉路26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7 23:10:12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03-29

    专利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A63B21/22 登记生效日:20170310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080711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1-11-16

    授权

    授权

  • 2010-03-10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0-01-13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与运动器材有关,特别是指一种运动器材的手动式阻力控制装置及应用该装置的运动器材。

背景技术

如图7所示,为一种公知的健身脚踏车80,其主要包含有一骨架81、一椅座82、一踏板机构83及一飞轮84。使用者可坐在椅座82上,以其双脚踩转踏板机构83的相对二踏板85,使转动的踏板机构83通过一环状链条(图中未示)带动前方的飞轮84原地旋转,由飞轮84本身的重量与转动惯性,获得踩转运动的基本负荷。此外,使用者可操作设置在飞轮84上方的一手动式阻力控制装置90,利用增加或减少施加在飞轮84周面的摩擦阻力,达到调整运动负荷的目的,而且在必要时可使摩擦阻力骤增,让飞轮84立即停止转动。

如图8所示,阻力控制装置90的结构如下:飞轮84上方的骨架81上设有一纵向导管86,导管86内部由上至下依序容纳一螺杆91、一中介弹簧92及一推抵杆93,螺杆91的顶端凸伸于导管86外并固接一旋钮94,螺杆91在导管86内另外螺穿一滑动件95,滑动件95相对于导管86可沿轴向在一限定范围内滑移,但无法旋转。导管86内部底端还容纳有一复位弹簧96,复位弹簧96同轴套设在推抵杆93上,其顶、底二端分别抵接推抵杆93及骨架81,推抵杆93的底端凸伸于导管86外,松动地连接在一杠杆件97的前端,杠杆件97的后端则枢接在骨架81上,而且中间部位枢接一阻力组件98,阻力组件98具有一朝向下方的弧形摩擦面99,可贴触飞轮84的周面。

基于预设的构件关系,推抵杆93一直承受复位弹簧96向上的推力,同时螺杆91也一直承受中介弹簧92向上的推力,使得与螺杆91螺合的滑动件95平时保持于活动范围的上止点。当使用者扭转旋钮94时,螺杆91会相对于固定不动的滑动件95螺旋转动,例如一边正转一边沿轴向往下移动,或是一边反转一边沿轴向往上移动。通过中介弹簧92的缓冲作用,推抵杆93会随着螺杆91的轴向位移以较慢的速率同向位移,使杠杆件97前端逐渐降低或升高,带动阻力组件98增加或减少对飞轮84的施压紧度,达到微幅调整阻力的功能。如果使用者想要快速制止转动中的飞轮84,则可直接按压旋钮94,使螺杆91带着与其螺合的滑动件95一并下移,由中介弹簧92及推抵杆93压迫杠杆件97前端,使阻力组件98的摩擦面99用力抵压飞轮84周面,使飞轮84在最短的时间内停止转动。

另一种类似上述结构的公知阻力控制装置,是用一扭簧取代设置在导管86内的复位弹簧(实质上为一压簧)96,扭簧(图中未示)设置在杠杆件97后端与骨架81之间,其回复弹力使得杠杆件97具有前端升高的扭转倾向,当使用者反转旋钮94或松开按压力量时,杠杆件97能将推抵杆93往上推回,使阻力组件98对应地浮离飞轮84周面,其作用类似直接将推抵杆93向上推顶的复位弹簧96。

除了上述健身脚踏车,此类手动式阻力控制装置也可应用在其他能以飞轮作为阻力机构的运动器材,例如椭圆机(elliptical)、踏步机、滑步机……等。相比于通过仪表下达指令的电控式阻力控制装置,上述手动式阻力控制装置的成本明显较低,适合运用在家用的、简易型的运动器材上。

上述公知的阻力控制装置的调整阻力、快速煞停功能,以及使用者的操作动作并无不妥,然而,上述公知装置的结构仍不够精简,有待进一步简化以降低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运动器材的手动式阻力控制装置及应用该装置的运动器材,其比现有装置的结构更为精简、生产成本较低。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运动器材的手动式阻力控制装置,所述运动器材包含有一骨架、可活动地设在所述骨架上的一运动机构以及枢设在所述骨架上的一飞轮,所述运动机构供使用者进行肢体运动,所述飞轮被所述运动机构带动旋转;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力控制装置包括:一控制组件,活动地设置在所述骨架上,包含有一螺杆部、一操作部及一推抵部,所述螺杆部轴向二端中的第一端远离所述飞轮、第二端靠近所述飞轮,所述操作部连接在所述螺杆部的第一端,所述推抵部连接在所述螺杆部的第二端;所述操作部供所述使用者扭转,当所述操作部正转时,能带动所述螺杆部沿着自身轴向靠近所述飞轮,当所述操作部反转时,能带动所述螺杆部沿着自身轴向远离所述飞轮;所述推抵部沿所述螺杆部的轴向位移;一弹性件,具有位置相错的一第一部位、一第二部位及一第三部位,所述第一部位连接所述骨架,所述第二部位与所述控制组件的推抵部连接,能被所述推抵部往所述飞轮的方向推抵,使所述弹性件产生对应变形;一阻力组件,连接所述弹性件的第三部位,具有一朝向所述飞轮的摩擦面;所述阻力组件能随所述弹性件的变形而靠近所述飞轮,使所述摩擦面以对应程度触压所述飞轮的表面。

上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弹性件具有相对二端,所述二端分别形成所述第一部位及第二部位。

上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弹性件是一扭簧,具有一线圈部及由所述线圈部分别朝相反方向延伸而出的一第一扭杆部及一第二扭杆部,所述第一扭杆部的外端形成所述第一部位,所述第二扭杆部的外端形成所述第二部位,所述线圈部则形成所述第三部位;所述控制组件的推抵部对所述弹性件的第二部位推抵的方向,对应于所述第二扭杆部相对于所述线圈部的扭转方向。

上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弹性件的第一部位固接在所述骨架上。

上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组件枢接在所述弹性件的第三部位,且其枢接轴线对应于所述线圈部的螺绕轴线。

上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弹性件的第一扭杆部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扭杆部的长度。

上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组件具有一由所述螺杆部的第二端往所述飞轮的方向一体延伸的长杆部,所述长杆部靠近所述飞轮的一端具有所述推抵部,所述推抵部抵接在所述弹性件的第二部位,能相对于所述第二部位依所述螺杆部的轴向旋转。

上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组件具有一推抵杆,其轴向对应于所述螺杆部的轴向,所述推抵杆远离所述飞轮的一端抵接所述螺杆部的第二端,所述推抵杆靠近所述飞轮的一端具有所述推抵部。

上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组件还包括一滑动件,所述滑动件具有一与所述螺杆部螺合的贯穿螺孔,而且所述滑动件相对于所述骨架能沿着所述螺杆部的轴向在预定范围内滑移,但不能旋转;所述操作部固接在所述螺杆部的第一端。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应用该手动式阻力控制装置的运动器材,其包括:一骨架;一运动机构,活动地设置在所述骨架上,供使用者进行肢体运动;一飞轮,枢设在所述骨架上,由所述运动机构带动旋转;一阻力控制装置,包括一控制组件、一弹性件及一阻力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组件,活动地设置在所述骨架上,包含有一螺杆部、一操作部及一推抵部,所述螺杆部轴向二端中的第一端远离所述飞轮、第二端靠近所述飞轮,所述操作部连接在所述螺杆部的第一端,所述推抵部连接在所述螺杆部的第二端;所述操作部供所述使用者扭转,当所述操作部正转时,能带动所述螺杆部沿着自身轴向靠近所述飞轮,当所述操作部反转时,能带动所述螺杆部沿着自身轴向远离所述飞轮;所述推抵部能沿所述螺杆部的轴向位移;所述弹性件,具有位置相错的一第一部位、一第二部位及一第三部位,所述第一部位连接所述骨架,所述第二部位与所述控制组件的推抵部连接,能被所述推抵部往所述飞轮的方向推抵,使所述弹性件产生对应变形;所述阻力组件,连接在所述弹性件的第三部位,具有一朝向所述飞轮的摩擦面;所述阻力组件能随所述弹性件的所述变形而靠近所述飞轮,使所述摩擦面以对应程度触压所述飞轮的表面。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弹性件可兼具公知装置中的中介弹簧、复位弹簧及杠杆件的功能,以一扭簧或类似元件达到上述三构件的功能,使得阻力控制装置的结构更为精简,能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提供的手动式阻力控制装置应用于一健身脚踏车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图1中的阻力控制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图1中的阻力控制装置的侧面剖视图,示意使用者可扭转控制组件以微调阻力时的使用状态;

图4是沿图3中IV-IV剖线的剖视图;

图5类似图4,但示意使用者按压控制组件以急速增大阻力时的使用状态;

图6是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提供的手动式阻力控制装置的侧面剖视图;

图7是一种公知的具有手动式阻力控制装置的健身脚踏车的侧视图;

图8是图7中的公知阻力控制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结构、特点及所达到的功效,现举以下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说明如下。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手动式阻力控制装置应用在一运动器材10上的整体形态,此处是以健身脚踏车为范例,但本发明也可应用在其他种类的室内运动器材上,特别是主要用于进行下半身运动的椭圆机、踏步机、滑步机……等。

运动器材10具有一可稳定架设在地面上的骨架11,骨架11上设有一可供使用者进行肢体运动的运动机构14,在健身脚踏车的例子中,运动机构14指的是设在椅座12下方、供使用者进行踩转运动的踏板机构,其具有可绕同一圆心回转的相对二踏板15。在其他种类的运动器材中,该运动机构依情况可能是指可供进行类似跑步运动的踏板机构、可供进行踏步运动的踏板机构或是可供进行滑步运动的踏板机构……等。

此外,骨架11上还设有一可被运动机构14带动而原地旋转的飞轮16,例如在图1所示的健身脚踏车中,飞轮16的大小及设置位置模拟一般自行车的前轮,而且,在踏板机构(即运动机构14)的曲柄轴心,以及飞轮16的轴心部位,各自同轴固接一链轮(图中未示),二链轮之间绕套着一环状链条(图中未示),如此,当使用者踩转二踏板15时,便会通过链条带动飞轮16旋转。值得一提的是,在此应用例中,健身脚踏车的踏板机构与飞轮16之间为双向带动(注:一般自行车或某些健身脚踏车,踏板机构的曲柄轴心装设单向轴承,仅在往前踩转时才会带动链条或皮带),也就是,使用者往前或往后踩转二踏板15,分别会带动飞轮16正转或反转,换言之,当踏板15及飞轮16其中的一个转动或静止时,另一个必定受到前述链条制约而同向转动或静止。不过,在本发明的其他应用例中,运动机构14可能仅在特定运动方向时才会带动飞轮16,也就是反向运动或静止不动时并不需负荷飞轮16的重量(及转动惯性)。

本实施例的手动式阻力控制装置30设置在飞轮16的上方,并位于脚踏车握把13的正后方,可供使用者在运动中以任何一手单手操作。如图2、图3所示,阻力控制装置30主要包含一由多个零件纵向串接而成的控制组件40、一横向连接在控制组件40底端及骨架11之间的弹性件60、以及一连接在弹性件60上的阻力组件70。控制组件40的顶端凸露在骨架11上,供使用者扭转或按压,阻力组件70的底面可触压飞轮16的顶侧周面,施加预定的摩擦力。

如图2及图3所示,飞轮16上方的骨架11的预定位置焊接有一纵向贯通的金属导管21,导管21的内部底端另外固设一导环22,使得管道底端部分的孔径较小。

控制组件40主要包含一滑动件41、一螺杆44、一旋钮45、一推抵杆49及一接合件51。其中,滑动件41呈圆柱体,其外径配合导管21的内径,并且同轴容纳在导管21内部的顶端位置。滑动件41具有一贯穿轴心的螺孔42,而且外周面的其中一侧设有一沿轴向延伸(但未穿出端面)的沟槽43,同时,导管21对应侧边的管壁上设有一沿径向穿通的销孔23,销孔23螺合着一螺销24,而螺销24内端突入滑动件41的沟槽43内(如图3、图4所示),使得滑动件41相对于导管21仅能沿着轴向在限定范围内滑移,但无法旋转(注:其目的与上述公知结构相同,后文中会再次说明)。关于上述“仅能轴向位移但无法旋转”,另一种方法是让导管21的管道截面呈多边形(例如正方形或正六边形等),而滑动件41为截面配合的多角柱体,也可达到相同目的。

螺杆44螺穿滑动件41的螺孔42,因此,螺杆44至少保持下半段容纳在导管21内部,相对的,螺杆44的顶端凸伸于导管21外部,并且与旋钮45同轴固接。由于滑动件41无法旋转,因此扭转旋钮45可直接带动螺杆44相对于滑动件41螺旋转动。在本实施例中,螺杆44的底端及顶端分别螺合固定一下止螺帽47及一上止螺帽48,二螺帽47、48分别位于滑动件41的下方及上方,用于限定螺杆44相对于滑动件41的轴向位移范围。此外,下止螺帽48同时将一管套46夹固在螺杆44与旋钮45之间,管套46的圆形管壁同轴包围在螺杆44外围,且其内径略大于导管21的外径,并且环覆着导管21顶端,以遮蔽螺杆44凸伸于导管21外的部分。

推抵杆49大半容纳在导管21内,且其杆身外径配合导管21底端的导环22内径,可沿导管21轴向上下滑移。推抵杆49的顶端与螺杆44的底端抵接,推抵杆49的底端则凸伸于导管21外部,并且螺合固定接合件51。接合件51的底面设有一开口朝下且横贯左右方向的凹沟52。

弹性件60由单一钢线绕折而成,形式上为一扭簧,具有一线圈部61,以及分别由线圈部61朝相反方向延伸而出的一第一扭杆部62及一第二扭杆部63。如图2所示,线圈部61的螺绕轴线对应于左右方向,而且线圈部61由相隔预定距离的左、右二组线圈所构成,再由该二组线圈顺势朝后及朝前各延伸出平行二杆条,构成第一及第二扭杆部62、63。而且,构成第二扭杆部63的前述二杆条,其远离线圈部61的外端(即前端)一体相连,形成一左右走向的杆状嵌卡部65。另一方面,构成第一扭杆部62的前述二杆条,其远离线圈部61的外端(即后端),各自形成一U形回绕且开口朝前的钩部64。如图2所示,第一扭杆部62明显长于第二扭杆部63,换言之,钩部64距离线圈部61相对较远,嵌卡部65距离线圈部61相对较近。

弹性件60的前、后二端分别连接于控制组件40的底端以及骨架11。其中,弹性件60前端以嵌卡部65嵌卡在控制组件40最底端的凹沟52内,弹性件60后端则锁固在骨架11所预设的一凸耳25上,凸耳25概呈开口朝下的U形板片(如图2所示),具有左右相对平行的二壁板,而且壁板上设有相对的穿孔26,弹性件60后端的二钩部64介于凸耳25的左、右二壁板之间,而且左、右二钩部64之间夹着一左右轴向的间隔环66,然后利用一第一螺栓27同时穿通凸耳25的穿孔26、钩部64的凹空部位、以及间隔环66的轴孔,再将尾端用一第一螺帽28锁紧,由此将弹性件60后端固定在骨架11上。

基于预设的构件配合关系,弹性件60始终会对控制组件40提供一向上的推力,进一步而言,即使控制组件40的螺杆44相对于滑动件41位于上止点(即上止螺帽47卡抵于滑动件41的底端面),弹性件60的回复弹力仍未完全释放,换言之,弹性件60的前端(即嵌卡部65)会弹性地托撑于推抵杆49底端(即接合件51),使推抵杆49顶端保持抵接于螺杆44底端,并使螺杆44带动滑动件41相对于导管21卡止在活动范围的上止点(如图3、图4所示)。

阻力组件70大体上是由一以金属板片折成的基座及一摩擦片74所组成。该基座具有一前后较长的长方形底板71,由底板71的左、右二侧缘向上延伸平行二壁板72,而且壁板72上设有相对的壁孔73。摩擦片74是以纤维材质制成、具有适度膨缩弹性的块片状物体,俗称“羊毛毡”,是业界惯用的习知材料。当然,本发明也可采用具有类似特性的其他材料作为摩擦片,例如橡胶或泡棉等。摩擦片74紧粘在底板72的底部,其底面形成一凹弧状的摩擦面75,而且弧度配合飞轮16的圆周弧度,使其可吻合的服贴飞轮16周面。

阻力组件70以左右轴向枢接在弹性件60的线圈部61位置,如图4所示,弹性件60的线圈部61中心孔洞插着一轴管67,轴管67的外径与线圈部61的内径之间保留适当间隙,而轴管67的轴向(即左右向)长度略大于线圈部61的轴向长度,阻力组件70的左、右二壁板72夹在轴管67的左、右二侧,然后利用一第二螺栓76同时穿通壁板72的壁孔73以及轴管67的轴孔,再将尾端用一第二螺帽77锁紧,由此将阻力组件70以可偏转的方式连接在弹性件60的线圈部61位置。如图3所示,组装完成时,阻力组件70底部的摩擦面75紧邻于飞轮16的顶侧周面。

下面说明阻力控制装置30的使用方式及动作原理。如图3、图4所示,在一般状态下,控制组件40的滑动件41因为间接受到弹性件60向上的推力,会保持在活动范围的上止点位置,此时,使用者若扭转旋钮45带动螺杆44同步转动,因为与螺杆44螺合的滑动件41无法旋转,而且弹性件60向上的推力仍一直通过螺杆44作用于滑动件41,所以滑动件41大体上会保持固定不动,而螺杆44则可抵抗前述推力而相对于滑动件41螺旋转动。在本实例中,当使用者以顺时针方向扭转(以下称正转)旋钮45时,螺杆44会沿着自身轴向逐渐下移,反之,当以逆时针方向扭转(以下称反转)旋钮45时,螺杆44会沿着自身轴向逐渐上移。

当螺杆44往下位移时,推抵杆49也受其推抵同步位移,进而,弹性件60最前端的嵌卡部65也会受到推抵而往下偏移大致相同的距离,不过,由于弹性件60具有弹性,因此,连接在弹性件60线圈部61的阻力组件70并不会随着嵌卡部65下移相同的距离。例如,假设当螺杆44位于上止点时,阻力组件70的摩擦面75并未触及飞轮16周面,则在螺杆44持续正转逐渐下移的过程中,弹性件60因为前端被往下推抵,所以会先以其固定在骨架11上的后端为轴逐渐往下倾摆(注:此动作为弹性变形,并非枢转),在阻力组件70的摩擦面75轻抵于飞轮16周面之后,弹性件60的嵌卡部65与线圈部61之间的部位(即第二扭杆63)会开始随着推抵力量产生对应的扭转变形,吸收其间的力量差距,如图3中的假想线所示意,使得线圈部61的下移速率低于嵌卡部65的下移速率。

简单来讲,假设螺杆44的螺距(pitch)为1mm,则使用者正转旋钮45十圈之后,大约可将弹性件60最前端的嵌卡部65往下推抵10mm,但通过前述弹性作用,弹性件60的线圈部61可能只会带动阻力组件70的基座下移2mm,换言之,使用者每扭转一圈,阻力组件70的基座仅会下移约0.2mm,并以此速率将底部的摩擦片74往飞轮16周面挤压,逐渐增加施加在飞轮16上的摩擦力。

当使用者反转旋钮45带动螺杆44上移时,已变形的弹性件60可逐渐回复,并以回复弹力将推抵杆49往上推顶,使推抵杆49顶端保持抵接于螺杆44底端,同时,弹性件60的上述回复动作会带动阻力组件70以低于螺杆44的移动速率往上浮离飞轮16,逐渐减少施加在飞轮16上的摩擦力。

由此,无论在运动前或运动中,使用者均可利用扭转旋钮45的动作,通过控制施加在飞轮16上的摩擦力,对飞轮16的旋转阻力进行微调,以提高或降低肢体运动(例如前述健身脚踏车的踩转运动)的费力程度。

此外,如果使用者在运动中想要使飞轮16立刻停止转动(特别是像本应用例,转动中的飞轮16会强迫踏板15同向转动的状况),无论当时的阻力设定如何,只要将旋钮45直接往下按压,即可使螺杆44带着与其螺合的滑动件41一起快速下移,由推抵杆49将弹性件60的前端一口气压到最低点,如图5所示,使得阻力组件70被弹性件60往下带动,直接以最大紧度压迫飞轮16周面,在飞轮16上施加极大的摩擦力,使旋转中的飞轮16在最短时间内停止转动。

整体来看,在阻力控制装置30的控制组件40中,旋钮45构成供使用者扭转及按压的“操作部”,螺杆44(设有螺纹的区段)构成“螺杆部”,使控制组件40能相对于骨架11产生螺旋进退的动作,而推抵杆49底端的接合件51则形成“推抵部”,也就是控制组件40用于推抵弹性件60以及受弹性件60反向推抵的部位。

上述操作部、螺杆部及推抵部,为本发明的控制组件所不能或缺的三个重要部位,而且操作部与推抵部分别连接在螺杆部的轴向二端,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旋钮45是直接连接在螺杆44的顶端(第一端),接合件51是间接连接在螺杆44的底端(第二端)。

此外,本发明中的弹性件必须具有相互错离的“第一部位”、“第二部位”及“第三部位”,分别用于连接骨架、控制组件(的推抵部)及阻力组件。显然,在上述实施例中,弹性件60的第一扭杆部62外端(即钩部64)构成前述第一部位,第二扭杆部63的外端(即嵌卡部65)构成前述第二部位,而线圈部61构成前述第三部位。为了达到本发明上述动作原理,弹性件用于与骨架连接的第一部位,通常位于弹性件的其中一端,或者说,至少第二及第三部位必须位于第一部位的同一侧边,不能分居第一部位的相对二侧。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及第二部位(即钩部64、嵌卡部65)分别位于弹性件60的相对二端,而第三部位(即线圈部61)位于二者之间,可使微调效果较好,而且第一部位与第三部位之间的距离(即第一扭杆部62的长度)大于第二部位与第三部位之间的距离(即第二扭杆部63的长度),可使上述动作较为确实。

在上述实施例中,假设弹性件60的后端改为以枢接的方式连接在骨架11上,前述微调阻力及快速煞停的功能仍然可以达到。只不过,如此一来,即使将旋钮45反转至最高点,让弹性件60舒展至没有蓄积弹力的自然状态,阻力组件70仍会以自身重量轻压在飞轮16上,在飞轮16上施加一定程度的摩擦力,无法像前述结构一样,可以利用弹性件60的弹力使摩擦片74以极轻的压力贴触飞轮16,甚至使摩擦面75完全离开飞轮16周面。

比较图3及图8可知,除了运动器材本体不变以外,本发明上述较佳实施例中的旋钮45、螺杆44、滑动件41及阻力组件70,也是完全沿用公知装置中的既有构件,而且推抵杆49也与习用构件大同小异。但是,本发明中的弹性件60却同时取代了公知装置(如图8所示)中的中介弹簧92、复位弹簧96及杠杆件97这三个构件。因此,在提供相同功能的前提下,本发明的结构显然较为精简,能降低生产成本。

如图6所示,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结构(注:图中与前例相同或对等的重要部件,标以相同的号码,或是在号码后面附加撇号(′);基于这个原则,某些部件将不会在下文中再作多余描述),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阻力控制装置30′与前例最大的不同,在于舍除了快速煞停的功能,即,本实施例中没有滑动件41,取而代之的是在导管21内部设一螺孔件29,并使控制组件40′的螺杆部44′与螺孔件29螺合,如此,螺杆部44′相对于骨架11还是能螺旋进退,但已无法(不通过旋转动作)直接轴向滑移。另外,由螺杆部44′底端往下一体延伸一长杆部53,也就是将前例中的两个构件(螺杆44、推抵杆49)简化合并为单一构件,同时,弹性件60′的前端只是托抵在控制组件40′底端的推抵部51′,并未形成嵌合。本实施例中的其他构件与前例相同,不再赘述。通过上述结构,当使用者正转或反转操作部45′时,控制组件40′整体会一边正转一边下移,或一边反转一边上移,基于前述动作原理,使得连接在弹性件60′上的阻力组件70′以较慢的速率靠近或离开飞轮,达到微调阻力的基本目的。

附带一提,图3中的螺杆44与推抵杆49也可能简化合并为单一构件(注:但其底端要能相对于弹性件60自由旋转,因此不能设置凹沟52嵌卡弹性件60前端),这与螺杆部能否直接轴向滑移没有关联。

最后要说明的是,对本发明而言,当控制组件的螺杆部不具备沿着轴向直接滑移的机能时(例如图6的结构),控制组件供人扭转的操作部就不限定要与螺杆部固接,比方说,操作部是以可原地旋转但无法轴向位移的方式枢设在骨架上,而螺杆部则是以可轴向位移但无法旋转的方式设置在骨架上,并且与操作部轴心位置所预设的螺孔螺合,如此一来,正转或反转操作部也可带动螺杆部相对于骨架沿着自身轴向靠近或远离飞轮。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