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配置保护间隔的方法和用于配置保护间隔的装置

配置保护间隔的方法和用于配置保护间隔的装置

摘要

一种配置GP的方法,包括:配置第一基站的GP;按大于或等于第一基站的有效GP截止时刻的要求确定第二基站的GP截止时刻;按大于或等于第二基站的站间迟延阈值的要求确定第二基站的GP长度;根据第一基站的有效GP截止时刻和第二基站的GP长度确定第二基站的GP起始时刻;按所述第二基站的GP截止时刻和GP起始时刻配置第二基站的GP。本发明还公开一种用于配置GP的装置。在可以灵活配置GP的TDD系统中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和装置,可以协调配置不同基站之间的GP,从而避免小区间上下行链路的干扰。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1499849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09-08-05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0810057319.2

  • 发明设计人 索士强;潘学明;肖国军;王立波;

    申请日2008-01-31

  • 分类号

  • 代理机构北京信远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王学强

  • 地址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7 22:23:16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3-04-10

    授权

    授权

  • 2011-06-15

    专利申请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H04B7/26 变更前: 变更后: 登记生效日:20110509 申请日:20080131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09-09-30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9-08-05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移动通信领域中一种配置保护间隔(Guard Period,GP)的方法和一种用于配置GP的装置。

背景技术

时分同步码分多址(TD-SCDMA)技术是国际电信联盟正式发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空中接口技术规范之一,其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可调整上下行切换点的时分双工技术、智能天线技术和联合检测技术。TD-SCDMA技术的优势突出表现在系统抗干扰和系统容量之间得到了很好的均衡、对混合业务的高效支持、系统自身有良好的持续发展和技术演进性。

TD-SCDMA技术采用不需配对频率的时分双工(TDD)工作方式,它的下行信息和上行信息是在同一载频的不同时隙上进行传送的。TD-SCDMA系统的帧结构将10毫秒(ms)的无线帧分成两个5ms的子帧。图1示出了每个子帧的结构,每个子帧包括7个常规时隙和3个特殊时隙。三个特殊时隙分别为下行导频时隙(DwPTS)、GP和上行导频时隙(UpP TS)。在7个常规时隙中,时隙TS0总是分配给下行链路,而时隙TS1总是分配给上行链路,上行时隙和下行时隙之间由转换点分开。在TD-SCDMA系统中,每个子帧有两个转换点:第一个转换点是从下行链路转到上行链路,位置在DwPTS和UpPTS之间的GP;第二个转换点是从上行链路转到下行链路,位置在每个子帧中最后一个上行时隙和第二个下行时隙之间。

除TD-SCDMA系统外,目前在不同的技术中相应地存在不同的TDD系统,例如WCDMA技术中的UTRA TDD系统,长期演进(LTE)方案中的TDD模式,以及WiMAX技术中的TDD系统等。

虽然TD-SCDMA系统中的GP配置是固定的,位置必须处于DwPTS和UpPTS之间、长度必须为75微秒(us),但不是所有的TDD系统都是固定配置GP的,在某些TDD系统中是可以根据覆盖等需求灵活配置GP的,如LTE TDD系统。那么在这些可以灵活配置GP的TDD系统中如何配置GP才能避免小区间上下行链路的干扰是必须要考虑的。但是,目前尚未有一种明确的协调配置GP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明确的配置GP的方法,在可以灵活配置GP的TDD系统中采用该方法配置GP可以避免小区间上下行链路的干扰。

为此,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配置GP的方法,包括:

配置第一基站的GP;

按大于或等于第一基站的有效GP截止时刻的要求确定第二基站的GP截止时刻;

按大于或等于第二基站的站间迟延阈值的要求确定第二基站的GP长度;

根据第一基站的有效GP截止时刻和第二基站的GP长度确定第二基站的GP起始时刻;

按所述第二基站的GP截止时刻和GP起始时刻配置第二基站的GP。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为不同TDD系统的基站时,进一步包括:

在配置第二基站的GP时,按第一基站的定时时钟配置第二基站的定时时钟。

优选地,通过计算tref_s=tref_1+Tref获得第一基站的有效GP截止时刻tref_s

其中,tref_1是配置的第一基站的GP开始时刻,Tref是第一基站的站间迟延阈值。

优选地,通过计算t1=tref_s-TGP确定第二系统的GP起始时刻t1

其中,tref_s是第一基站的有效GP截止时刻,TGP是第二基站的GP长度。

优选地,按大于或等于第一基站的站间迟延阈值的要求确定第一基站的GP长度。

本发明提出了另一种配置保护间隔的方法,包括:

配置第一基站的GP;

按配置的第一基站的GP截止时刻确定第二基站的GP截止时刻;

按大于或等于第二基站的站间迟延阈值的要求确定第二基站的GP长度;

根据第二基站的GP截止时刻和GP长度确定第二基站的GP起始时刻;

按所述第二基站的GP截止时刻和GP起始时刻配置第二基站的GP。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为不同时分双工TDD系统的基站时,进一步包括:

在配置第二基站的GP时,按第一基站的定时时钟配置第二基站的定时时钟。

优选地,通过计算t1=t2-TGP,确定第二系统的GP起始时刻t1

其中,t2是第二基站的GP截止时刻,TGP是第二基站的GP长度。

优选地,按大于或等于第一基站的站间迟延阈值的要求确定第一基站的GP长度。

本发明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配置保护间隔的装置,包括用于接收外部输入的信息的输入单元,和用于输出所述GP截止时刻和GP起始时刻的输出单元,还包括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

所述输入单元接收的信息包括:配置的第一基站的保护间隔GP起始时刻tref_1、第一基站的站间迟延阈值Tref和第二基站的站间迟延阈值TGP

所述第一单元通过计算tref_s=tref_1+Tref,获得第一基站的有效GP截止时刻tref_s

所述第二单元用于按大于或等于第一基站的有效GP截止时刻的要求确定第二基站的GP截止时刻;

所述第三单元用于按大于或等于第二基站的站间迟延阈值的要求确定第二基站的GP长度;

所述第四单元通过计算t1=tref_s-TGP,确定第二基站的GP起始时刻t1

本发明提供的另一种用于配置保护间隔的装置,包括用于接收外部输入的信息的输入单元,和用于输出所述GP截止时刻和GP起始时刻的输出单元,还包括第三单元和第六单元;

所述输入单元接收的信息包括:配置的第一基站的保护间隔GP截止时刻t2和第二基站的站间迟延阈值;

所述第三单元用于按大于或等于第二基站的站间迟延阈值的要求确定第二基站的GP长度TGP

所述第六单元通过计算t1=t2-TGP,确定第二基站的GP起始时刻t1

可以看出,由于按大于或等于第一基站的有效GP截止时刻的要求确定第二基站的GP截止时刻,因此可以使第二基站在从下行链路转换到上行链路时避免受到第一基站的干扰。并且,由于按大于或等于第二基站的站间迟延阈值的要求确定第二基站的GP长度,因此可以使第一基站在从下行链路转换到上行链路时避免受到第二基站的干扰。在可以灵活配置GP的TDD系统中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和装置,可以协调配置不同基站之间的GP,从而避免小区间上下行链路的干扰。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TD-SCDMA系统的子帧结构示意图;

图2是相邻基站之间干扰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配置GP的方法流程图;

图4是在一个避免小区间上下行链路干扰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另一种配置GP的方法流程图;

图6是采用本发明可能获得的一种GP配置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用于配置GP的装置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提供的另一种用于配置GP的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一个可以灵活配置GP的TDD系统中,各基站的GP位置和GP长度很可能都不相同。如果不考虑协调配置各基站的GP,这些基站之间很可能存在严重的上下行链路干扰。

如图2所示,假设基站A和基站B为相邻基站,基站A和基站B的实际间距为d。在系统运行时,基站A在时刻ta1停止发射下行信号并在时刻ta2开始接收上行信号,基站B在时刻tb1停止发射下行信号并在时刻tb2开始接收上行信号。可以看出,基站A的GP起止位置是时刻ta1、ta2,GP长度TGP_1为ta2-ta1,基站B的GP起止位置是时刻tb1、tb2,GP长度TGP_2为tb2-tb1

基站B在时刻tb2后如果接收到基站A发送的下行信号,则会受到基站A的干扰。可以看出,如果基站A发射的下行信号从时刻ta1到时刻tb2传播的距离S不大于基站A、基站B的间距d,即S≤d,则在时刻tb2基站A发射的下行信号尚未到达基站B,基站B在时刻tb2后的某一时刻将会接收到基站A发送的下行信号;如果S>d,则在时刻tb2基站A发射的下行信号已经过基站B,基站B在时刻tb2后不会接收到基站A发送的下行信号,也就不会受到基站A的干扰。其中,S=(tb2-ta1)×C,C为信号传播的速度。

但是,还有一种需要说明的情况是,在S≤d的情况下,如果基站A发射的下行信号在传播距离S后已经衰减了很多,对基站B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则可以认为基站B并未受到基站A的干扰。在这里,可以引入“站间距阈值”这一概念。站间距阈值是一个距离的概念,站间距阈值并非是指基站之间的真实距离,而是指本基站发射的下行信号衰减到不足以对相邻基站接收上行信号造成干扰所需要的最小传播距离。对应于站间距阈值,还可以引入“站间迟延阈值”这一概念。所谓站间迟延阈值是指,信号传播站间距阈值这么长的距离所需要的时间。如果用D表示站间距阈值,用C表示信号的传播速度,用T表示站间迟延阈值,则T=D/C。

站间距阈值的确定与本基站的最大发送功率、信号传输的无线环境和本基站与相邻基站之间的天线高度差等因素有关。一般情况下,基站的最大发送功率越大、信号传输的环境越好、天线高度差越小,所需要的站间距阈值越大。那么,考虑到实际的基站部署环境,任何一个基站对于其它任何一个基站的站间距阈值都有所不同,这是因为很难保证任何两个基站之间的上述因素完全相同。这样,在确定一个基站的站间距阈值时,需要选取该基站相对于其它多个相邻基站的多个站间距阈值中的最大的一个作为该基站的站间距阈值。各基站的站间距阈值可以作为一个参数保存在各基站中。当某一个基站的物理参数(如最大发送功率或天线高度)发生变化或无线环境发生变化时,可以重新确定并更新该基站的站间距阈值。

结合站间距阈值的定义和图2可以看出,基站A会有一个站间距阈值DA,基站B也会有一个站间距阈值DB。如果基站A和基站B的间距d既大于DA也大于DB,则基站A和基站B彼此之间不会存在上下行链路干扰;如果基站A和基站B的间距d大于DA但小于DB,则基站A不会干扰基站B,但基站B可能会干扰基站A。同理,如果基站A和基站B的间距d小于DA但大于DB,则基站A可能会干扰基站B,但基站B不会干扰基站A。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对于两个基站而言,当基站的站间距阈值小于两个基站之间的距离时,则可以大大降低甚至避免基站间的上下行链路干扰;但是当两个基站之间的距离小于基站的站间距阈值时,则存在上下行链路干扰的可能。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基站的站间距阈值和站间迟延阈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保存在不同的实体中。例如,可以将基站的站间距阈值和站间迟延阈值保存在基站,也可以保存在基站控制器,也可以保存在操作维护中心。

在对一个TDD系统中的多个基站配置GP时,应该先对一个基站的GP进行配置,然后以该基站作为基准参考该基站的GP配置情况协调配置其它基站的GP。这里,可以将作为基准的基站称为第一基站,将其它基站称为第二基站。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配置GP的方法作具体说明。图4示出了一种是配置GP的流程。

在步骤301中,配置第一基站的GP。

在对第一基站的GP进行配置时,需要考虑避免小区间的上下行链路干扰。为此,在确定第一基站的GP长度TGP_ref时,应该满足TGP_ref≥Tref这一要求。其中,Tref是第一基站的站间迟延阈值,Tref=Dref/C,Dref是第一基站的站间距阈值。

在确定第一基站的GP位置时应该视具体情况和具体要求而定。这里分别采用tref_1和tref_2表示GP的起始时刻和截止时刻,其中tref_2=tref_1+TGP_ref

完成第一基站的GP配置后,第二基站应该根据第一基站的GP配置情况和第二基站的站间距阈值,配置其GP。

在步骤302中,以配置的第一基站的GP截止时刻作为第二基站的GP截止时刻。

如果采用t2表示第二基站的GP截止时刻,则应该使t2=tref_2

在步骤303中,按大于或等于第二基站的站间迟延阈值的要求确定第二基站的GP长度。

如果采用TGP表示第二基站的GP长度,用Tb表示第二基站的站间迟延阈值,则应该满足TGP≥Tb。其中,Tb=Db/C,Db是第二基站的站间距阈值。

在步骤304中,根据第二基站的GP截止时刻、GP长度确定第二基站的GP起始时刻t1,即通过计算t1=t2-TGP确定第二基站的GP起始时刻t1

在步骤305中,按确定的第二基站的起始时刻t1和截止时刻t2配置第二基站的GP。

下面结合图4所示的TDD系统,对上述实施例的具体应用做更具体的说明。

在配置基站A、基站B和基站C的GP时,可以任选一个基站作为第一基站。这里选择基站B作为第一基站。

按TGP_B≥TB这一要求确定基站B的GP长度TGP_B后,再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基站B的GP起始时刻tB_1和GP截止时刻tB_2,然后就可以配置基站B的GP。其中,TB是基站B的站间迟延阈值,TB=DB/C,DB是基站B的站间距阈值。

在配置基站A和基站C的GP时,以基站B的GP截止时刻tB_2作为基站A的截止时刻tA_2和基站C的GP截止时刻tC_2,然后按TGP_A≥TA这一要求确定基站A的GP长度TGP_A,按TGP_C≥TC这一要求确定基站C的GP长度TGP_C。其中,TA是基站A的站间迟延阈值,TC是基站C的站间迟延阈值。最后,通过计算tA_1=tA_2-TGP_A和tC_1=tC_2-TGP_C,分别确定基站A的GP起始时刻tA_1和基站C的GP起始时刻tC_1

在确定基站A和基站C的GP时,可都以基站B作为第一基站。也可先以基站B作为第一基站确定基站A的GP,然后以基站A作为第一基站确定基站C的GP。也就是说,对于尚未配置GP的第二基站来说,可以某个特定的基站做为基准确定GP,也可以在已经配置GP的各基站中选则一个作为基准确定GP。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最后的GP配置结果都是一样的。

基站A在时刻tA_1停止发射下行信号并在时刻tA_2开始接收上行信号,基站B在时刻tB_1停止发射下行信号并在时刻tB_1开始接收上行信号,基站C在时刻tC_1停止发射下行信号并在时刻tC_2开始接收上行信号,其中tA_2=tB_2=tC_2

可以看出,如果基站A发射的下行信号从时刻tA_1到时刻tB_2传播的距离S不大于基站A、基站B的间距d,即S≤d,则在时刻tB_2基站A发射的下行信号尚未到达基站B,基站B在时刻tB_2后的某一时刻将会接收到基站A发送的下行信号。这里由于S=(tB_2-tA_1)×C=(tA_2-tA_1)×C=TGP_A×C,并且TGP_A×C≥DA,DA是基站A的站间距阈值。因此,即便基站B可以收到基站A发送的下行信号,但该下行信号在到达基站B时已经衰减了很多,对基站B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则可以认为基站B并未受到基站A的干扰。

如果S>d,则在时刻tB_2基站A发射的下行信号已经过基站B,基站B在时刻tB_2后不会接收到基站A发送的下行信号,也就不会受到基站A的干扰。

同理,如果基站B发射的下行信号从时刻tB_1到时刻tA_2传播的距离S’不大于基站A、基站B的间距d,即S’≤d,则在时刻tA_2基站B发射的下行信号尚未到达基站A,基站A在时刻tA_2后的某一时刻将会接收到基站B发送的下行信号。这里由于S’=(tA_2-tB_1)×C=(tB_2-tB_1)×C=TGP_B×C,并且TGP_B×C≥DB,DB是基站B的站间距阈值。因此,即便基站A可以收到基站B发送的下行信号,但该下行信号在到达基站A时已经衰减了很多,对基站A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则可以认为基站A并未受到基站B的干扰。

如果S’>d,则在时刻tA_2基站B发射的下行信号已经过基站A,基站A在时刻tA_2后不会接收到基站B发送的下行信号,也就不会受到基站B的干扰。

采用上述分析过程可以得知,基站A和基站C之间的上下行链路干扰也将减小甚至消除。同理,基站B和基站C之间的上下行链路干扰也将减小甚至消除。

可以看出,采用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方法完全可以通过协调配置不同基站之间的GP,避免基站间上下行链路的干扰。

在前一实施例中,各基站配置的GP截止时刻,也就是实际GP截止时刻是完全相同的,实际上各基站配置的GP截止时刻也可以是不同的。下面结合另一个实施例对此进行说明,图5示出了另一种是配置GP的流程。

在步骤501中,配置第一基站的GP。

在步骤502中,根据第一基站的GP起始时刻和站间延迟阈值计算第一基站的有效GP截止时刻。

通过计算tref_s=tref_1+Tref,即可以获得第一基站的有效GP截止时刻tref_s。所述的有效GP截止时刻是指,从GP起始时刻延迟站间迟延阈值后的时刻,而不是配置的GP截止时刻。

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配置的GP截止时刻都大于或等于有效GP截止时刻,即,tref_2≥tref_s

在步骤503中,以第一基站的有效GP截止时刻作为第二基站的有效GP截止时刻,并按大于或等于该有效GP截止时刻的要求确定第二基站的GP截止时刻。

如果采用t2表示第二基站的GP截止时刻,则应该使t2≥tref_s

在步骤504中,按大于或等于第二基站的站间迟延阈值的要求确定第二基站的GP长度。

在步骤505中,根据第二基站的有效GP截止时刻和GP长度确定第二基站的GP起始时刻t1。通过计算t1=tref_s-TGP即可确定第二基站的GP起始时刻t1

在步骤506中,按确定的第二基站的起止时刻t1和截止时刻t2配置第二基站的GP。

仍然结合图4对前一实施例的具体应用做更具体的说明。

在配置基站A、基站B和基站C的GP时,可以任选一个基站作为第一基站。这里选择基站B作为第一基站。

按TGP_B≥TB这一要求确定基站B的GP长度TGP_B后,再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基站B的GP起始时刻tB_1和GP截止时刻tB_2,然后就可以配置基站B的GP。

在配置基站A和基站C的GP时,以基站B的有效GP截止时刻tB_2S作为基站A的有效截止时刻tA_2S和基站C的有效GP截止时刻tC_2S,并按tA_2≥tA_2S、tC_2≥tC_2S的要求分别确定基站A、基站C的GP截止时刻。

然后按TGP_A≥TA这一要求确定基站A的GP长度TGP_A,按TGP_C≥TC这一要求确定基站C的GP长度TGP_C。最后,通过计算tA_1=tA_2S-TGP_A和tC_1=tC_2S-TGP_C,分别确定基站A的GP起始时刻tA_1和基站C的GP起始时刻tC_1

在确定基站A和基站C的GP时,可都以基站B作为第一基站。也可先以基站B作为第一基站确定基站A的GP,然后以基站A作为第一基站确定基站C的GP。也就是说,对于尚未配置GP的第二基站来说,可以某个特定的基站做为基准确定GP,也可以在已经配置GP的各基站中选则一个作为基准确定GP。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最后的GP配置结果都是一样的。

基站A、基站B和基站C的GP配置情况可能如图6所示。

基站A在时刻tA_1停止发射下行信号并在时刻tA_2开始接收上行信号,基站B在时刻tB_1停止发射下行信号并在时刻tB_1开始接收上行信号,基站C在时刻tC_1停止发射下行信号并在时刻tC_2开始接收上行信号,其中tA_2S=tB_2S=tC_2S

可以看出,如果基站A发射的下行信号从时刻tA_1到时刻tB_2传播的距离S不大于基站A、基站B的间距d,即S≤d,则在时刻tB_2基站A发射的下行信号尚未到达基站B,基站B在时刻tB_2后的某一时刻将会接收到基站A发送的下行信号。这里由于S=(tB_2-tA_1)×C≥(tB_2S-tA_1)×C=(tA_2S-tA_1)×C=DA。因此,即便基站B可以收到基站A发送的下行信号,但该下行信号在到达基站B时已经衰减了很多,对基站B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则可以认为基站B并未受到基站A的干扰。

如果S>d,则在时刻tB_2基站A发射的下行信号已经过基站B,基站B在时刻tB_2后不会接收到基站A发送的下行信号,也就不会受到基站A的干扰。

同理,如果基站B发射的下行信号从时刻tB_1到时刻tA_2传播的距离S’不大于基站A、基站B的间距d,即S’≤d,则在时刻tA_2基站B发射的下行信号尚未到达基站A,基站A在时刻tA_2后的某一时刻将会接收到基站B发送的下行信号。这里由于S’=(tA_2-tB_1)×C≥(tA_2S-tB_1)×C=(tB_2S-tB_1)×C=DB。因此,即便基站A可以收到基站B发送的下行信号,但该下行信号在到达基站A时已经衰减了很多,对基站A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则可以认为基站A并未受到基站B的干扰。

如果S’>d,则在时刻tA_2基站B发射的下行信号已经过基站A,基站A在时刻tA_2后不会接收到基站B发送的下行信号,也就不会受到基站B的干扰。

采用上述分析过程可以得知,基站A和基站C之间的上下行链路干扰也将减小甚至消除。同理,基站B和基站C之间的上下行链路干扰也将减小甚至消除。

无论是第一个实施例还是第二个实施例,在确定各基站的GP时,都将首先配置第一基站的GP,然后参考第一基站的GP确定第二基站的GP截止时刻;然后按大于或等于第二基站的站间迟延阈值的要求确定第二基站的GP长度,并根据所述GP截止时刻和GP长度确定第二基站的GP起始时刻;最后按所述GP截止时刻和GP起始时刻统一配置第二基站的GP。

这两个实施例的主要差别在于,确定第二基站的GP截止时刻的方式不同。在第一个实施例中直接按配置的第一基站的GP截止时刻确定第二基站的GP截止时刻,而在第二个实施例中是以第一基站的有效GP截止时刻确定第二基站的有效GP截止时刻,然后再根据第二基站的有效GP截止时刻确定第二基站的GP截止时刻。虽然在确定第二基站的GP截止时刻的方式上存在不同,但是可以看出这两个实施例在确定第二基站的GP截止时刻时有一个总的构思,就是使各基站都在同一个时刻转换为上行链路,或者是在实际GP截止时刻,或者是在有效GP截止时刻。

在实际应用中,采用第一个实施例,其处理过程更简单,但是各基站的GP截止时刻都受到第一基站的限制,无法更加灵活地配置各基站的GP位置;采用第二个实施例,其处理过程相对复杂,但是可以更灵活地配置各TDD系统的GP位置。

在网络规划阶段,利用上述各实施例所述的方法可以协调配置各基站的GP,从而在网络部署之初即可以减少甚至避免小区间的上下行链路干扰。

另外一种应用情况是,在某一个区域已经布置了一种TDD网络系统,但是在该区域需要再布置另一种TDD网络系统。此时,可以在先TDD系统中的基站作为第一基站,按上述实施例的方法配置在后TDD系统中各基站的GP。采用上述各实施例的方法不仅可以避免小区间的上下行链路干扰,还可以避免系统间的上下行链路干扰。为能够避免系统间的上下行链路干扰,不仅要按上述实施例的方法协调配置属于不同TDD系统的基站的GP,还要保证各TDD系统之间完全同步,即应该保证各TDD系统的基站都采用相同的定时时钟,也就是说应该将第一基站的定时时钟作为各第二基站的定时时钟。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用于配置GP的装置,下面对本发明提供的装置做具体说明。图7示出了一种用于配置GP的装置700,该装置700包括用于接收外部输入的信息的输入单元S75,和用于输出所述GP截止时刻和GP起始时刻的输出单元S76,还包括第一单元S71、第二单元S72、第三单元S73和第四单元S74。

输入单元S75接收的信息包括:配置的第一基站的GP起始时刻tref_1、第一基站的站间迟延阈值Tref、第二基站的站间迟延阈值以及其它的相关控制命令和参数。

根据输入单元S75接收的信息,第一单元S71计算tref_s=tref_1+Tref即可获得第一基站的有效GP截止时刻tref_s

根据第一单元S71计算的结果,第二单元S72按大于或等于第一基站的有效GP截止时刻tref_s的要求确定第二基站的GP截止时刻t2

根据输入单元S75接收的信息,第三单元S73按大于或等于第二基站的站间迟延阈值的要求确定第二基站的GP长度TGP

根据第一单元S71计算的结果和第三单元S73确定的GP长度TGP,第四单元S74通过计算t1=tref_s-TGP,即可确定第二基站的GP起始时刻t1

输出单元S76将第二单元S72确定的第二基站的GP截止时刻t2和第四单元S74计算获得的第二基站的GP起始时刻t1输出。

根据输出单元S76输出的结果,即可以配置第二基站的GP。

图8示出了另一种用于配置GP的装置800,该装置800包括用于接收外部输入的信息的输入单元S75,和用于输出所述GP截止时刻和GP起始时刻的输出单元S76,还包括第三单元S73和第六单元S81;

输入单元S75接收的信息包括:配置的第一基站的GP截止时刻t2、第二基站的站间迟延阈值以及其它的相关控制命令和参数。

根据输入单元S75接收的信息,第三单元S73按大于或等于第二基站的站间迟延阈值的要求确定第二基站的GP长度TGP

根据输入单元S75接收的信息,第六单元S81通过计算t1=t2-TGP即可确定第二基站的GP起始时刻t1

输出单元S76将输入单元S75接收的第一基站的GP截止时刻t2作为第二基站的GP截止时刻输出,并将第六单元S81计算获得的第二基站的GP起始时刻t1输出。

根据输出单元S76输出的结果,即可以配置第二基站的GP。

在网络规划阶段,利用图7或图8所示的装置可以协调配置各基站的GP,从而在网络部署之初即可以减少甚至避免小区间的上下行链路干扰。

另外一种应用情况是,在某一个区域已经布置了一种TDD网络系统,但是在该区域需要再布置另一种TDD网络系统。此时,可以在先TDD系统中的基站作为第一基站,利用上述装置配置在后TDD系统中各基站的GP。为能够避免系统间的上下行链路干扰,在采用上述装置配置属于不同TDD系统的基站的GP的同时,还要保证各TDD系统之间完全同步,即应该保证各TDD系统的基站都采用相同的定时时钟。

图7或图8所示的装置可以是独立的产品,也可以设置在操作维护中心、基站控制器或基站中,从而与现有的系统、设备进行有机地结合。输入单元S75接收的信息既可以是操作人员输入的信息,也可以是来自其它设备的信息。例如,当装置设置在尚未配置GP的第二基站中时,该第二基站从第一基站获得第一基站的GP起止时刻和站间迟延阈值后,可以将获得的信息发送给输入单元S75。输出单元S76输出的结果既可以输出给操作人员,由操作人员进行后续的配置,也可以发送给其它处理单元,由其它处理单元进行后续的处理配置。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明白,这里结合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种示例性的方法步骤和装置单元均可以电子硬件、软件或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示出硬件和软件之间的可交换性,以上对各种示例性的步骤和单元均以其功能性的形式进行总体上的描述。这种功能性是以硬件实现还是以软件实现依赖于特定的应用和整个系统所实现的设计约束。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针对每个特定的应用,以多种方式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性,但是这种实现的结果不应解释为倒是背离本发明的范围。

利用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它可编程的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分立硬件组件或者他们之中的任意组合,可以实现或执行结合这里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种示例性的单元。通用处理器可能是微处理器,但是在另一种情况中,该处理器可能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或者状态机。处理器也可能被实现为计算设备的组合,例如,DSP和微处理器的组合、多个微处理器、一个或者更多结合DSP核心的微处理器或者任何其他此种结构。

结合上述公开的实施例所描述的方法的步骤可直接体现为硬件、由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模块或者这二者的组合。软件模块可能存在于RAM存储器、闪存、ROM存储器、EPROM存储器、EEPROM存储器、寄存器、硬盘、移动磁盘、CD-ROM或者本领域熟知的任何其他形式的存储媒质中。一种典型存储媒质与处理器耦合,从而使得处理器能够从该存储媒质中读信息,且可向该存储媒质写信息。在替换实例中,存储媒质是处理器的组成部分。处理器和存储媒质可能存在于一个ASIC中。该ASIC可能存在于一个用户站中。在一个替换实例中,处理器和存储媒质可以作为用户站中的分立组件存在。

根据所述公开的实施例,可以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者使用本发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这些实施例的各种修改是显而易见的,并且这里定义的总体原理也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主旨的基础上应用于其他实施例。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