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旋压式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

旋压式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抑制滑动部件的松动的旋压式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摆动机构(6)具有:与卷筒轴(15)平行配置且形成有螺旋状槽(21a)的丝杠(21)、和沿丝杠(21)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滑动部件(22)。滑动部件(22)备有:具有贯通凹部(22d)的主体部件(22a)、和前端部与螺旋状槽(21a)卡合的卡合部件(22b)。卡合部件(22b)具有:前端部与螺旋状槽(21a)卡合的卡合部(70)、以比卡合部(70)的基端部小径的方式形成在卡合部(70)的基端部的第1轴部(71)、和以比第1轴部(71)小径的方式形成在第1轴部(71)的基端部的第2轴部(72)。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926977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07-03-14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株式会社岛野;

    申请/专利号CN200610151626.8

  • 发明设计人 北岛启吾;斋藤启;

    申请日2006-09-07

  • 分类号A01K89/00;

  • 代理机构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温大鹏

  • 地址 日本大阪府

  • 入库时间 2023-12-17 18:21:01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4-05-14

    授权

    授权

  • 2008-08-27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7-03-14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往复移动机构,特别涉及一种与主齿轮的旋转联动地使前后移动自如地安装在旋压式绕线轮的绕线轮主体上的卷筒往复移动的旋压式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

背景技术

在旋压式绕线轮上,安装有用于将钓线均匀地卷取到卷筒上的摆动机构。在摆动机构中,公知的有:具有与主齿轮啮合的凸轮轴齿轮的减速齿轮式摆动机构、和具有与小齿轮联动地旋转的丝杠的横动凸轮式摆动机构。

横动凸轮式摆动机构具有:与固定有卷筒的卷筒轴平行配置的丝杠、用于使丝杠旋转的联动机构、与丝杠卡合的滑动部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这样的摆动机构中,滑动部件具有:主体部件、和收纳在主体部件内的卡合部件。在丝杠的外周,形成有螺旋状的槽,卡合部件的前端部与该螺旋状的槽卡合。在主体部件上,形成有在与丝杠交叉的方向上贯通的圆形的贯通孔,在该贯通孔中,滑动自如地插入有卡合部件的基端部。卡合部件的基端部是通过切削加工形成为直径比前端部小的、圆柱状的轴部。此外,在卷筒轴的后端,形成有阴螺纹部,通过使螺栓与该阴螺纹部拧合,而将滑动部件紧固到卷筒轴上。因此,由于滑动部件沿丝杠前后往复移动,所以卷筒轴也同样往复移动。

在这种摆动机构中,在将卡合部件的轴部切削加工成圆柱状时,有时在轴部的角部产生毛刺或切削痕迹。于是,在切削加工卡合部件后,将卡合部件和研磨材料混入研磨槽,实施滚筒加工,即,通过旋转或振动而使研磨材料和卡合部件冲撞来除去卡合部件的毛刺和切削痕迹。

专利文献1:特开平11-18639号公报

在前述以往的往复移动机构中,在切削加工卡合部件后实施滚筒加工,所以可除去在切削加工卡合部件时产生的毛刺和切削痕迹。在这样的滚筒加工中,有时为了缩短研磨时间而使用粒子较大的研磨材料。但是,若使用粒子较大的研磨材料,则由于卡合部件的轴部以直径比卡合部件的前端部更小的方式形成,所以研磨材料不易接触轴部的与前端部之间的阶梯部分。于是,轴部成为从基端部侧朝向前端部侧整体缩径的前端较细的形状。这样,轴部形成为朝向前端部侧整体缩径的前端较细的形状后,在插入到主体部件的贯通孔中时,在轴部和贯通孔之间的整体范围内产生很小的间隙。在轴部和贯通孔之间的整体范围内产生微小的间隙后,卡合部件的轴部在贯通孔内滑动时,可能在轴部和贯通孔之间产生松动,妨碍滑动部件的平滑的前后往复移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可抑制滑动部件的松动的旋压式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

发明1的旋压式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使固定在卷筒轴上的卷筒与主齿轮的旋转联动地往复移动,所述卷筒轴前后移动自如地安装在旋压式绕线轮的绕线轮主体上,所述往复移动机构备有:丝杠,沿前后方向配置在绕线轮主体上,外周面上具有交叉的螺旋状槽,与主齿轮的旋转联动地旋转;滑动部件,具有主体部件和卡合部件,通过丝杠的旋转而沿前后方向往复移动,所述主体部件至少前后不能移动地连结有卷筒轴,具有沿与卷筒轴交叉的方向形成的凹部,所述卡合部件,其基端部安装在凹部中,前端部与螺旋状槽卡合;导向部,设置在绕线轮主体上,沿前后方向引导滑动部件;旋转传递部,将主齿轮的旋转传递给丝杠。卡合部件具有卡合部的基端部、和以离开卡合部基端部一侧的前端部比接近卡合部基端部一侧的基端部的直径更小的方式形成的轴部,通过轴部的基端部及前端部而支承在凹部中。

在该往复移动机构中,卡合部件具有:卡合部、和以前端部的直径比基端部的直径小的方式形成的轴部,通过轴部的基端部和前端部支承在凹部中。在此,例如轴部可形成为具有直径比卡合部小的第1轴部、和直径比第1轴部小的第2轴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卡合部和第1轴部之间、第1轴部和第2轴部之间分别形成阶梯,所以在切削加工卡合部件后使用粒子较大的研磨材料实施滚筒加工时,由于研磨材料不易与这些阶梯部分接触,所以有时在第1轴部及第2轴部各自形成为朝向前端部侧分别缩径的前端较细的形状。在此,由于第1轴部及第2轴部各自形成为朝向前端部侧分别的前端较细的形状,所以与以往那样轴部形成为朝向前端部侧整体缩径的前端较细的形状的情况相比,减少第1轴部及第2轴部整体中所占的前端较细的形状的部分。因此,在第1轴部及第2轴部插入到凹部中时,由于减少第1轴部及第2轴部和凹部之间的间隙,所以可抑制第1轴部及第2轴部和凹部之间的松动的产生。在此,由于可抑制滑动部件的松动,所以可顺利进行摆动部件的前后往复移动。

此外,在该往复移动机构中,卡合部件具有:卡合部、和以前端部的直径比基端部的直径小的方式形成的轴部,通过轴部的基端部和前端部支承在凹部中。在此,例如滑动部件具有外周部安装到缘部、内周部支承卡合部件的筒状的轴承,轴承形成为具有设置在与卡合部基端部接近一侧的基端部内周部的第1孔部、和以比第1孔部的直径小的方式与第1孔部的离开卡合部基端部一侧的前端部内周部连通的第2孔部。在此,对卡合部件进行切削加工后,使用粒子较大的研磨材料实施滚筒加工时,轴部形成为朝向前端部侧整体缩径的前端较细的形状,即,轴部的前端部以比基端部小径的方式形成。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设置于轴承的前端部内周部的第2孔部以比设置于基端部内周部的第1孔部的直径更小方式形成,所以轴部的小径的前端部支承在小径的第2孔部中,轴部的大径的基端部支承在大径的第1孔部中。因此,与轴承上只形成有同径的孔部的情况相比,特别是使轴部的小径的前端部和孔部之间的间隙减少。因此,在轴部插入到第1孔部及第2孔部中时,由于减少轴部和第1孔部及第2孔部之间的间隙,所以可抑制轴部与第1孔部及第2孔部之间的松动的产生。在此,由于可抑制滑动部件的松动,所以可顺利进行摆动部件的前后往复移动。

发明2的往复移动机构是在发明1的往复移动机构中,轴部具有:以比卡合部的基端部小径的方式形成在卡合部的基端部的第1轴部、和以比第1轴部小径的方式形成在第1轴部的基端部的第2轴部。

在该往复移动机构中,轴部具有:以比卡合部的基端部小径的方式形成在卡合部的基端部的第1轴部、和以比第1轴部小径的方式形成的第2轴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卡合部和第1轴部之间、第1轴部和第2轴部之间分别形成阶梯,所以在切削加工卡合部件后使用粒子较大的研磨材料实施滚筒加工时,由于研磨材料不易与这些阶梯部分接触,所以有时在第1轴部及第2轴部各自形成为朝向前端部侧分别缩径的前端较细的形状。在此,由于第1轴部及第2轴部各自形成为朝向前端部侧分别缩径的前端较细的形状,所以与以往那样轴部形成为朝向前端部侧整体缩径的前端较细的形状的情况相比,减少第1轴部及第2轴部整体中所占的前端较细的形状的部分。因此,在第1轴部及第2轴部插入到凹部中时,由于减少第1轴部及第2轴部和凹部之间的间隙,所以可抑制第1轴部及第2轴部和凹部之间的松动的产生。在此,由于可抑制滑动部件的松动,所以可顺利进行摆动部件的前后往复移动。

发明3的往复移动机构是在发明2的往复移动机构中,滑动部件还具有第2轴承,所述第2轴承的外周部安装在凹部中、内周部支承第2轴部。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在直径比第1轴承小的第2轴部上设置第2轴承,可可靠抑制第2轴部和凹部之间的松动的产生。

发明4的往复移动机构是在发明3的往复移动机构中,滑动部件还具有第1轴承,所述第1轴承的外周部安装在凹部中、内周部支承第1轴部。在这种情况下,例如通过设置由外径相同的滚动轴承或滑动轴承构成的第1轴承和第2轴承,可可靠抑制第1轴部及第2轴部与凹部之间的松动的产生。

发明5的往复移动机构是在发明3或4的往复移动机构中,滑动部件还具有安装在第2轴部和第2轴承之间的筒状部件。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在设置由内外径相同的滚动轴承构成的第1轴承和第2轴承时,通过在第1轴承及第2轴承之间的间隙中设置例如由滑动轴承构成的筒状部件,可可靠抑制第1轴部及第2轴部和凹部之间的松动的产生。

发明6的往复移动机构是在发明5的往复移动机构中,筒状部件具有安装在第2轴部和第2轴承之间的筒部、以比筒部的直径更大的方式一体成形且可与第2轴承的基端面接触地安装的缘部。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使缘部与第2轴承的基端面接触,而容易进行筒状部件的防脱。

发明7的往复移动机构是在发明6的往复移动机构中,缘部以可与第1轴承的前端面接触的方式安装。在这种情况下,除了使缘部与第2轴承的基端面接触外还与第1轴承的前端面接触,从而可可靠防止第2轴承的基端面和第1轴承的前端面之间的接触。

发明8的往复移动机构是在发明1~7中任一项的往复移动机构中,滑动部件还具有以堵住凹部的基端侧开口的方式固定在主体部件上的板状部件。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板状部件,可防止卡合部件脱开。

发明9的往复移动机构是在发明8的往复移动机构中,板状部件通过螺纹部件固定在主体部件上。在主体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向与主齿轮在卷筒轴方向重复的前端侧位置移动时,螺纹部件的头部配置在与主齿轮不接触的位置上。在此,可使主齿轮、主体部件及板状部件、和用于固定板状部件的螺纹部件紧凑地配置。

发明10的往复移动机构是在发明1~9中任一项的往复移动机构中,导向部沿绕线轮主体的前后方向配置,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引导滑动部件的第1导向轴及第2导向轴。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第1导向轴及第2导向轴,使滑动部件的引导变得可靠。

发明11的旋压式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使固定在卷筒轴上的卷筒与主齿轮的旋转联动地往复移动,所述卷筒轴前后移动自如地安装在旋压式绕线轮的绕线轮主体上,所述往复移动机构备有:丝杠,沿前后方向配置在绕线轮主体上,外周面上具有交叉的螺旋状槽,与主齿轮的旋转联动地旋转;摆动部件,具有主体部件和卡合部件,通过丝杠的旋转而沿前后方向往复移动,所述主体部件至少前后不能移动地连结有卷筒轴,具有沿与卷筒轴交叉的方向形成的凹部,所述卡合部件,基端部安装在凹部中,前端部与螺旋状槽卡合;导向部,设置在绕线轮主体上,沿前后方向引导滑动部件;旋转传递部,将主齿轮的旋转传递给丝杠。滑动部件具有外周部安装在凹部中、内周部支承卡合部件的筒状的轴承。轴承具有:形成在接近卡合部基端部一侧的基端部内周部上的第1孔部、和以比第1孔部小径的方式与第1孔部的离开卡合部基端部一侧的前端部内周部连通地形成的第2孔部。

在该往复移动机构中,滑动部件具有外周部安装在凹部中、内周部支承卡合部件的筒状的轴承,轴承具有:形成在基端部内周部上的第1孔部、和以直径比第1孔部更小的方式与前端部内周部连通地形成的第2孔部。在此,对卡合部件进行切削加工后,使用粒子较大的研磨材料实施滚筒加工时,轴部形成为朝向前端部侧整体缩径的前端较细的形状,即,轴部的前端部以比基端部小径的方式形成。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设置于轴承的前端部内周部的第2孔部以比设置于基端部内周部的第1孔部的直径更小方式形成,所以轴部的小径的前端部支承在小径的第2孔部中,轴部的大径的基端部支承在大径的第1孔部中。因此,与轴承上只形成有同径的孔部的情况相比,特别是使轴部的小径的前端部和孔部之间的间隙减少。因此,在轴部插入到第1孔部及第2孔部中时,由于减少轴部和第1孔部及第2孔部之间的间隙,所以可抑制轴部和第1孔部及第2孔部之间的松动的产生。在此,由于可抑制滑动部件的松动,所以可顺利进行摆动部件的前后往复移动。

发明12的往复移动机构是在发明11的往复移动机构中,轴承具有:内周部上形成有第1孔部的第1轴承部、和与第1轴承部分体设置并在内周部上形成有第2孔部的第2轴承部。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第1轴承部和第2轴承部分体构成,而使大径的第1孔部和小径的第2孔部的形成变得容易。此外,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还可将第2轴承部的第2孔部的前端部侧的一部分的直径形成得较大,所以通过脱离内径的一部分而能降低摩擦阻力。

发明13的往复移动机构是在发明11的往复移动机构中,凹部具有:形成在卡合部的基端部侧内周部上的第1凹部、和以比第1凹部大径的方式与第1凹部的基端部侧内周部连通地形成的第2凹部。轴承具有:安装在第1凹部的内周部上的第3轴承部、和以外周部比第3轴承的外径更大的方式形成且安装在第2凹部的内周部上的第4轴承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大径的第4轴承部与大径的第2凹部卡止,所以可抑制卡合部件的轴方向的松动。

根据本发明,在旋压式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中,由于卡合部件具有:卡合部、和以前端部的直径比基端部的直径小的方式形成的轴部,通过轴部的基端部及前端部支承在凹部中,所以可抑制轴部和凹部之间产生的松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旋压式绕线轮的侧视图。

图2是前述旋压式绕线轮的侧剖视图。

图3是前述旋压式绕线轮的放大后剖视图。

图4是前述旋压式绕线轮的绕线轮主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前述旋压式绕线轮的摆动机构安装部分的放大后剖视图。

图6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5的图。

图7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5的图。

图8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5的图。

图9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5的图。

图10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5的图。

图11是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5的图。

图12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11的图。

图13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11的图。

图14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11的图。

图15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11的图。

图16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11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如图1及图2所示,采用了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旋压式绕线轮具有:安装在钓竿上且旋转自如地支承手柄1的绕线轮主体2、转动体3、卷筒4、卷筒轴15、旋转传递机构5、摆动机构6、制动机构7。转动体3具有放线环臂44,绕前后轴旋转自如地安装在绕线轮主体2的前部。卷筒4是在外周面上卷绕有被转动体3引导的钓线的部件,前后移动自如地配置在转动体3的前部。卷筒轴15沿前后轴方向移动自如地安装在绕线轮主体2上,前端经由制动机构7安装有卷筒4。旋转传递机构5将手柄1的旋转传递给转动体3。摆动机构6是用于根据旋转传递机构5的旋转使卷筒轴15前后往复移动、而将钓线均匀地卷取到卷筒4上的机构。另外,手柄1可安装在图1及图3所示的绕线轮主体2的左侧和图2所示的绕线轮主体2的右侧中的某一侧。

如图1至图4所示,绕线轮主体2主要具有:支承转动体3和卷筒4的绕线轮体2a、装卸自如地螺纹止动固定在绕线轮体2a上的盖部件2b、覆盖绕线轮体2a及盖部件2b的后端部的盖体部件2c。在绕线轮体2a及盖部件2b的前部,形成有具有分别一体形成的的第1凸缘部分24a及第2凸缘部分24b的圆形的凸缘部2d。

绕线轮体2a是例如用玻璃纤维强化的聚酰胺类合成树脂制成的,是由注射成形法制造的部件。如图2至图4所示,绕线轮体2a具有:开口25,形成在侧部;机构收纳空间26,形成在内部;前支承壁部27,以配置在转动体3的形成在绕线轮主体2一侧的圆形的凹陷部3a内的方式形成,并且转动自如地支承作为转动体3的旋转轴的后述的小齿轮12;第1手柄支承部28a,由用于支承作为手柄1的旋转轴的手柄轴10的一端的凸出部形成。绕线轮体2a,上部(钓竿安装侧)的厚度比绕线轮主体2的大致一半的厚度更薄,底部比上部更向盖部件2b一侧突出,为绕线轮主体2的大致一半的厚度。

如图2所示,在机构收纳空间26中,设置有旋转传递机构5、和摆动机构6。前支承壁部27,从一体形成在机构收纳空间26的前部的大致半圆形的第1凸缘部件24a向前方突出,一体形成为大致圆柱状,中心形成有后述的小齿轮12贯通的贯通孔27a。在该前支承壁部27的前面,螺纹止动固定有后述的反转防止机构50的单向离合器51。

盖部件2b是例如用玻璃纤维强化的聚酰胺类合成树脂制成的,是由注射成形法制造的部件。如图3及图4所示,盖部件2b具有:薄壁的盖体部35,为了能覆盖绕线轮体2a的开口25并在内部形成空间,而在转动体安装侧一体形成有作为壁部的第2凸缘部分24b;安装腿部36,从盖体部35向上方延伸。盖体部35,上部形成得比绕线轮主体2的厚度的大致一半的厚度更厚,底部35a伴随绕线轮体2a的突出而成为绕线轮主体2的大致一半的厚度。在盖体部35的除去前部的上部及后部,与开口25对置地形成有倒角部35b。在该倒角部35b上形成有阶梯部以便紧贴开口25。在盖体部35的前部,形成有凸缘部2d的大致半圆形的第2凸缘部分24b。第2凸缘部分24b的向内突出的内侧部分作为加强盖体部35的壁部起作用。此外,在盖体部35的侧部,形成有由用于支承手柄轴10的另一端的凸出部构成的第2手柄支承部28b。

安装腿部36为实心的厚壁部件,其前端向前后两侧延伸而成为钓竿安装部36a。在从安装腿部36到盖体部35的范围内的边界部分被切掉比大致一半的厚度更薄的厚度,以外侧面平滑地连续的方式在该切口部分36b中嵌入绕线轮体2a的上部。

凸缘部2d形成为圆板状,为了堵住形成于转动体3后部的圆形的凹陷部3a(参照图2),而与凹陷部3a的端面大致配置在同一面上。凸缘部2d具有如前述那样与绕线轮体2a一体形成的大致半圆形的第1凸缘部件24a、和与盖部件2b的盖体部35一体形成并和第1凸缘部分24a形成圆形的半圆形的第2凸缘部分24b。通过将这样的第1凸缘部分24a及第2凸缘部分24b与绕线轮体2a或盖体部35一体形成,而能较高地维持绕线轮体2a和盖体部35的单位强度,并且防止成形时的变形而较高地维持精度。

盖体部件2c是对例如ABS树脂等合成树脂进行镀敷处理或采用不锈钢合金而使其不易受伤的部件,保护绕线轮主体2最容易受伤的部分。盖体部件2c,下端部通过螺纹件37固定,上端部与绕线轮体2a弹性卡止。具体地说,如图2所示,钩挂在形成于绕线轮体2a的背面内侧的卡止凹部2g。在盖体部件2c的内侧面上,形成有前述的向前方突出的筒状的突起部2f。

如图2及图3所示,旋转传递机构5具有:与固定有手柄1的手柄轴10一起旋转的由锥齿轮构成的主齿轮11、和与该主齿轮11啮合的小齿轮12。主齿轮11与不能旋转地安装有手柄轴10的主齿轮轴11a一体形成。如图3所示,主齿轮轴11a通过安装在设置于绕线轮体2a及盖部件2b上的筒状的第1手柄轴承部28a及第2手柄支承部28b内部的轴承45a、45b,绕与前后轴交错的左右轴旋转自如地支承在绕线轮体2a及盖部件2b上。此外,如图3所示,主齿轮轴11a的中间部11b以比其他部分的直径小的方式形成,使得不与后述的摆动机构6的滑动部件22的上部接触。

作为转动体3的旋转轴的小齿轮2形成为筒状,其前部12a贯通转动体3的中心部,通过螺母13而与转动体3固定。小齿轮12的轴方向的中间部和后端部经由安装在前支承壁部27上的轴承14a、和安装在绕线轮体2a上的轴承14b而分别转动自如地支承在绕线轮主体2上。在小齿轮12的内周侧,贯通有卷筒轴15。

如图2及图3所示,摆动机构6是用于与旋转传递机构5的旋转联动地使经由制动机构7连结在卷筒4的中心部的卷筒轴15沿前后方向移动、而使卷筒4同方向移动的机构。摆动机构6是横动凸轮式机构,具有:与卷筒轴15平行配置的丝杠21、沿丝杠21向前后方向移动的滑动部件22、固定在丝杠21的前端的中间齿轮23。此外,摆动机构6具有在前后轴方向上引导滑动部件22的第1导向轴29a及第2导向轴29b。第1导向轴29a配置在丝杠21的上方,第2导向轴29b配置在卷筒轴15的下方。

如图2及图3所示,丝杠21配置在卷筒轴15的里侧斜下方,表面形成有交叉的螺旋状槽21a。在螺旋状槽21a上,卡合有后述的滑动部件22的卡合部件22b的前端部。

如图5中放大所示,滑动部件22具备:主体部件22a,不能前后移动地连结卷筒轴15的后端部、具有沿与卷筒轴15方向交叉的方向贯通的凹部22d;卡合部22b,基端部安装在凹部22d上,前端部与螺旋状槽21a卡合;板状部件22c,以堵住凹部22d的基端侧(图5左侧)的开口的方式固定在主体部件22a上。

如图5所示,主体部件22a为金属制成的部件,是在大致中央部具有沿与卷筒轴15方向(图5纸面正交方向)交叉的方向(图5左右方向)贯通的凹部22d的部件。在主体部件22a的上部,通过从与绕线轮体2a对置的一侧(图5右侧)安装的螺纹部件90,固定有卷筒轴15的后端部,在主体部件22a的下部,通过从与盖部件2b对置的一侧(图5左侧)安装的螺纹部件91,固定有板状部件22c。在此,主体部件22a、板状部件22c及螺纹部件91以不会干涉主齿轮11的方式配置,特别是在主体部件22a的至少一部分向与主齿轮11在卷筒轴15方向重复的前端侧位置移动时,螺纹部件91的头部以不与主齿轮接触的方式配置在比主齿轮11的齿部更靠径向外侧(图5下侧)的位置。

如图5所示,卡合部件22b具有:前端部与螺旋状槽21a卡合的卡合部70、在卡合部70的基端部以直径比卡合部70的基端部小的方式形成的第1轴部71、在第1轴部71的基端部以直径比第1轴部71小的方式形成的第2轴部72。卡合部70的基端部的外径以与凹部22d的内径大致相同的方式形成。卡合部70的前端部为圆弧状凹陷的形状,以便与螺旋状槽21a卡合。卡合部70、第1轴部71及第2轴部72通过例如切削加工而一体成形。第1轴部71的外径B以比卡合部70的基端部的外径更小的方式形成,第2轴部72的外径A以比第1轴部71的外径B更小的方式形成。

具体地说,形成为:第2轴部72的外径A为1.5mm,第1轴部71的外径B为2.0mm。在此,第2轴部72的外径A以在0.8mm以上1.8mm以下的范围、直径比较大的方式形成,所以可防止因滚磨导致的第2轴部72的变形和破损。

如图5所示,滑动部件22具有:第1轴承81,外圈安装在凹部22d上,内圈支承第1轴部71;第2轴承82,外圈安装在凹部22d上,内圈支承第2轴部72;筒状部件80,安装在第2轴部72和第2轴承82之间。

如图5所示,第1轴承81及第2轴承82是外径及内径相同的滚动轴承,排列配置于第1轴部71及在第2轴部72上安装的筒状部件80的外周上。第1轴承81及第2轴承82的外径以与凹部22d的内径大致相同的方式形成。筒状部件80是以外径与第1轴部71的外径大致相同的方式形成的合成树脂制成的滑动轴承(套筒),从凹部22d的基端侧(图5左侧)压入第2轴承72的外周。

在组装这样的滑动部件22时,从凹部22d的基端侧(图5左侧)将卡合部件22b安装到主体部件22a的凹部22d。接着,将筒状部件80安装到第2轴部72的外周,将第1轴承81及第2轴承82安装到第1轴部71的外周及在第2轴部72上安装的筒状部件80的外周。最后,以堵住凹部22d的基端侧(图5左侧)的方式安装板状部件22c,通过螺纹部件91固定到主体部件22a上。

中间齿轮23与旋转传递机构5联动地旋转。具体地如图3所示,在中间齿轮23和旋转传递机构5的小齿轮12之间,设置有减速齿轮部39。减速齿轮部39具有与小齿轮12啮合的大径齿轮39a、和与大径齿轮39a同芯配置的小径齿轮39b。该小径齿轮39b与中间齿轮23啮合,小齿轮12的旋转被传递给丝杠21上。因此,摆动机构6的前后移动速度变慢,可实现将钓线致密地卷绕到卷筒4上的密卷。

如图2所示,转动体3具有:圆筒部30、与圆筒部30的侧方相互对置而设置的第1转动体臂31及第2转动体臂32。圆筒部30和第1转动体臂31及第2转动体臂32一体地成形。

在圆筒部30的前部形成有前壁33,在前壁33的中央部形成有轴毂33a。小齿轮12的前部12a及卷筒轴15贯通该轴毂33a的贯通孔。在前壁33的前方侧配置有螺母13,该螺母13与小齿轮12的前端的螺纹部拧合。圆筒部30的前壁33的后方成为凹陷部3a,在与该凹陷部3a的后端面相同的面上,分别与绕线轮体2a及盖部件2b一体形成有凸缘部2d。

在第1转动体臂31的前端的外周侧,摆动自如地安装有第1放线环支承部件40。在第1放线环支承部件40的前端,安装有用于将钓线向卷筒4引导的线辊41。此外,在第2转动体臂32的前端的外周侧,摆动自如地安装有第2放线环支承部件42。在第1放线环支承部件40的前端的线辊41和第2放线环支承部件42之间,设置有放线环43。通过这些第1放线环支承部件40、第2放线环支承部件42、线辊41及放线环43构成放线环臂44。

如图2所示,在转动体3的圆筒部30的内部,配置有转动体3的反转防止机构50。反转防止机构50具有:滚筒型单向离合器51、将单向离合器51切换成动作状态及非动作状态的操作机构52。单向离合器51,外圈固定在前支承壁部27上,内圈不能旋转地与小齿轮12卡止。操作机构52在绕线轮主体2的前部下端具有配置在绕线轮体2a及盖部件2b之间的操作杆53,通过使操作杆53摆动,而将单向离合器51切换成动作状态及非动作状态。该单向离合器51为动作状态时,转动体3不能反转,非动作状态时,转动体3能反转。

如图2所示,卷筒4为例如铝合金制成的,配置在转动体3的第1转动体臂31和第2转动体臂32之间,经由制动机构7安装于卷筒轴15的前端。卷筒4具有:外周部卷绕钓线的卷线躯干部4a、一体成形于卷线躯干部4a的后端部的大径筒状的裙摆部4b、配置于卷线躯干部4a的前端部的前凸缘部4c。

接着,详细说明绕线轮的操作及动作。

在抛出时,使放线环臂44反转成线打开姿势。由此,第1放线环支承部件40及第2放线环支承部件42摆动。在该状态下,用握住钓竿的手的食指钩挂钓线并抛出钓竿。于是,钓线借助钓具的重量以良好的势头放出。若在该状态下使手柄1向线卷曲方向旋转,则通过旋转传递机构5使转动体3向线卷取方向旋转,并且通过摆动机构6使卷筒4前后往复移动,放线环臂44通过未图示的放线环反转机构恢复到线卷取位置,钓线被卷绕到卷筒4上。

在这样构成的摆动机构6中,滑动部件22的卡合部件22b具有:卡合部70、以比卡合部70的基端部小径的方式形成在卡合部70的基端部的第1轴部71、以比第1轴部71小径的方式形成在第1轴部的基端部的第2轴部71。在此,由于第2轴部72的外径A比第1轴部71的外径B更小而成为基端部具有阶梯的构成,所以特别是即使使用粒子较大的研磨材料实施滚筒加工,与以往那样使用粒子较大的研磨材料对没有阶梯的轴部实施滚筒加工时相比,也会减少第1轴部71及第2轴部72整体中所占的成为前端较细的形状的部分。因此,第1轴部71及第2轴部72和凹部22d之间的间隙减少,所以可抑制第1轴部71及第2轴部72与凹部22d之间的松动的产生。在此,由于可抑制滑动部件22的松动,所以可顺利进行摆动部件22的前后往复移动。

[第2实施方式]

采用了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旋压式绕线轮的构成中,除了摆动机构6的滑动部件的构成外,与前述参考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省了说明。

如图11中放大所示,滑动部件22具备:主体部件22a,不能前后移动地连结卷筒轴15的后端部,具有沿与卷筒轴15方向交叉的方向贯通的凹部22d;卡合部22b,基端部安装在凹部22d上,前端部与螺旋状槽21a卡合;板状部件22c,以堵住凹部22d的基端侧(图11左侧)的开口的方式固定在主体部件22a上;筒状轴承85,外周部安装在凹部22d上,内周部支承卡合部件22b。

如图11所示,主体部件22a为金属制成的部件,是在大致中央部具有沿与卷筒轴15方向(图11纸面正交方向)交叉的方向(图11左右方向)贯通的凹部22d的部件。在主体部件22a的上部,通过从与绕线轮体2a对置的一侧(图11右侧)安装的螺纹部件90,固定有卷筒轴15的后端部,在主体部件22a的下部,通过从与盖部件2b对置的一侧(图11左侧)安装的螺纹部件91,固定有板状部件22c。在此,主体部件22a、板状部件22c及螺纹部件91以不会干涉主齿轮11的方式配置,特别是在主体部件22a的至少一部分向与主齿轮11在卷筒轴15方向重复的前端侧位置移动时,螺纹部件91的头部以不与主齿轮接触的方式配置比主齿轮11的齿部更靠径向外侧(图11下侧)的位置。

如图11所示,卡合部件22b具有:前端部与螺旋状槽21a卡合的卡合部70、在卡合部70的基端部以直径比卡合部70的基端部小的方式形成的前端较细的形状的第1轴部71、在第1轴部71的基端部以直径比第1轴部71小的方式形成的第2轴部72。卡合部70的基端部的外径以与凹部22d的内径大致相同的方式形成。卡合部70的前端部为圆弧状凹陷的形状,以便与螺旋状槽21a卡合。卡合部70、第1轴部71及第2轴部72通过例如切削加工而一体成形。第1轴部71以外径比卡合部70的基端部的外径更小的方式形成,第2轴部72的外径以比第1轴部71的外径更小的方式形成。此外,第2轴部72的轴向长度形成为比第1轴部71的轴向长度短。第1轴部71的基端部(图11右侧)及前端部(图11左侧)分别支承在形成于轴承85的后述的第1轴承部86和第2轴承部87上的第1孔部86a及第2孔部87a中。

如图11所示,轴承85作为筒状的滑动轴承(套筒),具备:内周部具有第1孔部86a的第1轴承部86、和内周部具有第2孔部87a的第2轴承部87,所述第1孔部86a形成在与卡合部70的基端部接近侧(图11右侧)的基端部内周部上,所述第2孔部87a以比第1孔部86a的直径更小的方式与第1孔部的离开卡合部70基端部一侧(图11左侧)的前端部内周部连通地形成。第1轴承部86及第2轴承部87例如通过合成树脂的成形加工而一体成形。轴承85的外径以与凹部22d的外径大致相同的方式形成,从凹部22d的基端侧(图11左侧)安装。第1孔部86a的内径以与第1轴部71的基端部(图11右侧)的外径大致相同的方式形成,第2孔部87a的内径以与第1轴部71的前端部(图11左侧)的外径大致相同的方式形成,由此,第1轴部71的基端部(图11右侧)及前端部(图11左侧)分别支承在第1孔部86a及第2孔部87a中。此外,由于第2轴部72的外径以比第1轴部71的前端部(图11左侧)的外径更小的方式形成,所以不会与第2孔部87a的内周部接触。

在这样构成的摆动机构6中,滑动部件22具有外周部安装到凹部22d、内周部支承卡合部件22b的筒状的轴承85,轴承85具有形成在第1轴承部86内周部的第1孔部86a、和以比第1孔部86a的直径小的方式与第2轴承部87的内周部连通形成的第2孔部87a。在此,对卡合部件22b进行切削加工后,使用粒子较大的研磨材料实施滚筒加工时,第1轴部71形成为朝向前端部侧整体缩径的前端较细的形状,即,第1轴部71的前端部(图11左侧)以比基端部(图11右侧)小径的方式形成。但是,在此,由于设置于第2轴承部87内周部的第2孔部87a以比设置于第1轴承部86内周部的第1孔部86a的直径更小的方式形成,所以第1轴承71的小径的前端部(图11左侧)支承在小径的第2孔部87a中,第1轴部71的大径的基端部(图11右侧)支承在大径的第1孔部86a中,所以特别是使第1轴部71的小径的前端部(图11左侧)和小径的第2孔部87a之间的间隙减小。因此,在第1轴部71插入到第1孔部86a及第2孔部87a中时,第1轴部71和第1孔部86a及第2孔部87a之间的间隙减少,所以可抑制第1轴部71与第1孔部86a及第2孔部87a之间的松动的产生。在此,由于可抑制滑动部件22的松动,所以可顺利进行摆动部件22的前后往复移动。

[其他实施方式]

(a)在前述实施方式中,绕线轮体2a及盖部件2b由合成树脂制成,但是也可由铝合金或镁合金等金属制成。此外,盖部件2b和安装腿部36一体成形,但是也可将绕线轮体2a和安装腿部36一体成形。

(b)在前述实施方式中,摆动机构6在小齿轮12和中间齿轮23之间设置有减速齿轮部39,但是也可不设置减速齿轮部39而使小齿轮12直接与中间齿轮23啮合。此外,摆动机构6只要是滑动部件22与丝杠21卡合的横动凸轮式机构即可,并不限于这些构成。

(c)在前述第1实施方式中,第2轴部72的外径A形成为1.5mm,第2轴部71的外径形成为2.0mm,但是只要第2轴部72的外径A以比第1轴部71的外径B更小的方式形成即可,第1轴部71及第2轴部72的外径并不限于此。

(d)在前述第1实施方式中,在第2轴部72和第2轴承82之间安装有筒状部件80,但是也可如图6所示,设成不设置筒状部件80的构成。另外,在这种情况下,第2轴承82的外径与第1轴承81的外径相同,但是第2轴承82的内径比第1轴承81的内径更小。

(e)在前述第1实施方式中,第1轴承81及第2轴承82为外径及内径相同的滚动轴承,但如图7所示,也可设置由外径相同的滑动轴承构成第1筒状部件83及第2筒状部件84。另外,在这种情况下,第2筒状部件84的内径比第1筒状部件83的内径小。此外,也可如图8所示,只设置由滑动轴承构成的第2筒状部件84,也可如图9所示,只设置由滚动轴承构成的第2轴承82。

(f)在前述第1实施方式中,筒状部件80为筒状的部件,但是也可如图10所示,具有:筒部80a,安装在第2轴部72和第2轴承82之间;和缘部80b,以比筒部80a的直径更大的方式一体成形,可与第2轴承82的前端面(第2轴承82的内圈的前端面、图10中右侧面)及第1轴承81的基端面(第1轴承81的内圈的基端面、图10中左侧面)接触地安装。在此,由于缘部80b以被第1轴承81和第2轴承82夹持的方式安装,所以可容易进行筒状部件80的防脱和第2轴承82的定位。

(g)在前述第2实施方式中,第1轴承部86和第2轴承部87一体成形,但是也可如图12所示,将具有第1孔部86a的第1轴承部86和具有第2孔部87a的第2轴承部87分体构成。在此,通过将内径不同的第1轴承部86和第2轴承部87分体设置,而使第1孔部86a及第2孔部87a的形成变得容易。此外,由于第2孔部87a以比第1孔部86a直径更小的方式形成,所以通过由第2孔部87a的内周部支承轴部73,而在第2轴部87a和轴部73之间产生间隙,可降低第2孔部87a和轴部73之间接触产生的摩擦力。

(h)在前述第2实施方式中,凹部22d的内周部及轴承85的外周部形成为筒状,但是也可如图13所示,备有:第3轴承部88,安装于第1凹部22e的内周部,具有在卡合部70的基端部侧内周部(图13右侧内周部)上形成的第1凹部22e、和以比第1凹部22e的直径更大的方式与第1凹部22e的基端部侧内周部(图13左侧内周部)连通形成的第2凹部22f;第4轴承部89,以外周部比第3轴承部88的外径大的方式形成,安装在第2凹部22f的内周部。在此,通过使直径比第3轴承部88更大的第4轴承部89与带阶梯的第2凹部22f卡合,而使轴承85的固定变得可靠。进而,也可如图14所示,在第3轴承部88的前端面(图13右侧前端面)和卡合部70的基端面(图13左侧基端面)之间夹设垫圈74。在此,可通过垫圈74抑制轴承85的轴方向(装卸方向)的松动。另外,在图13及图14中,第3轴承部88和第4轴承部89以与第1轴承部86及第2轴承部87对应的方式设置有第1孔部86a及第2孔部87a,但是也可使第1孔部86a及第2孔部87a向轴方向偏移而设置成不与第1轴承部86及第2轴承部87对应。

(i)在前述第2实施方式中,轴部73包括以比卡合部70的基端部小径的方式形成的第1轴部71、和以比第1轴部71小径的方式形成在第1轴部71的基端部的第2轴部72,但是也可如图15所示,也可是没有以比卡合部70的基端部小径的方式形成的阶梯的单一轴部。

(j)在前述第2实施方式中,第1轴部71的前端部(图11左侧)支承在第2轴承部87的第2孔部87a中,但是也可如图16所示,将第2轴部72的全部或一部分支承在第2轴承部87的第2孔部87a中。另外,在此,具有第1孔部86a的第1轴承部86和具有第2孔部87a的第2轴承部87分体构成,第2轴部72支承在与第1轴承部86分体的第2轴承部87的第2孔部87a中。因此,在卡合部件22b从主体部件22a卸下或装上时,取下第2轴承部87后,第2轴部72从第1轴承部86的外侧露出,所以可抓住第2轴部72将卡合部件22b从主体部件22a卸下或装上。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