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信令点进行负荷分担的方法及系统

信令点进行负荷分担的方法及系统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信令点进行负荷分担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在多个信令点上配置虚拟信令点;B.接收消息的源信令点为该消息配置全局码,并将该全局码翻译为所述虚拟信令点对应的点码;C.通过负荷分担方式将该消息发送到所述负荷分担信令点中的虚拟信令点;D.至少一个负荷分担信令点接收该消息。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信令点进行负荷分担的系统。本发明在要求负荷分担的所有信令点具有多信令点功能的前提下,通过数据配置,即可以使信令网内采用SCCP层选路的消息,在这些信令点上实现负荷分担的功能。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870764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06-11-29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0510129226.2

  • 发明设计人 李育斌;

    申请日2005-11-30

  • 分类号

  • 代理机构北京挺立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皋吉甫

  • 地址 518129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坂田华为总部办公楼

  • 入库时间 2023-12-17 17:59:48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0-08-25

    授权

    授权

  • 2007-01-24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6-11-29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信令点间负荷分担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信令点进行负荷分担的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7号信令系统是用于传递通信消息的数据网络,由各种信令点和连接信令点的链路构成。信令网中的节点叫SP(Signaling point,信令点),所有信令点都能接收消息并判断该消息是发给本节点还是汇接到别的信令点。信令点间传送信令的通道叫链路,链路是双向的,同时具有发送和接收消息的能力。7号信令系统通过数据包发送各种消息,包括:呼叫建立消息,电路管理消息,网络管理消息,也可以是数据库访问消息或远端功能调用消息。其中,呼叫建立消息也包括数据库的访问,比如由被叫号码查找路由信息。另外,7号信令系统提供消息汇接功能,能根据数据库中地址把消息发往相应的地方,有些消息用于维持7号信令系统的连接和运行,比如:网络某部分链接中断时的路由重选消息。

7号信令系统的功能结构主要包括:MTP(Message Transfer Part,消息传递部分)层SCCP(Signaling Connect and Control Part,信令连接控制部分)层、UP(User Part,用户部分)层。其中,MTP的主要功能是在信令网中提供可靠的信号信息的传送,包括信令数据链路功能、信令链路的功能和信令网的功能。SCCP扩展MTP的业务功能,增加利用GT(Global Title,全局码)和SSN(Sub-System Number,子系统号)的寻址功能,即:信令连接控制部分为消息传递部分提供附加功能,以便通过7号信令系统,在电信网中的交换局和交换局,交换局和特种服务中心(如管理和维护中心)之间传递电路相关和非电路相关的信令消息和其他类型的信息建立无连接和面向连接的网络业务。

7号信令系统中两个信令点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采用直连方式或准直连方式。其中,直连方式的信令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信令点1与信令点21、信令点22、……、和信令点2n直接相连;准直连方式的信令网络结构如图2所示,信令点1和信令点2分别通过STP(Signaling transfer point,信令转接点)1和STP2与信令点3、信令点4和信令点5相连。

对于图1,如果信令点21、信令点22、……、和信令点2n具有相同的功能,用户希望信令点1上收到的消息能够负荷分担到这几个信令点。由于GT翻译的结果只能到达一个目的信令点,因此无法在信令点21、信令点22、……、和信令点2n之间进行负荷分担。

对于图2,当信令点1发送消息到达SP3时:在信令点1,用户层首先根据消息的内容填写对应的被叫GT,在SCCP层将GT翻译为STP1(也可以为STP2)的地址,并发送到STP1,然后在由STP1的SCCP层经过GT翻译发送到SP3。由于GT翻译的结果只能到达一个目的信令点,因此对于相同信令点上发送的具有相同GT的消息,只能选择一个STP进行消息转发,无法达到两个STP负荷分担的效果。

现有技术中,在信令网中如果除负荷分担的信令点外,其他信令点支持SCCP层的多个信令点负荷分担,即GT翻译的结果可以到达多个目的信令点,则可以实现信令点负荷分担的作用。但是这种方法要求网络中大部分信令点支持SCCP层的多个信令点负荷分担,而该功能没有普遍应用在网络上,因此该方法需要对整个网络进行比较大的改造,实现复杂、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信令点进行负荷分担的方法及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无法实现信令点或信令转接点间负荷分担的缺陷。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信令点进行负荷分担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在多个信令点上配置虚拟信令点;

B、接收消息的源信令点为该消息配置全局码,并将该全局码翻译为所述虚拟信令点对应的点码;

C、通过负荷分担方式将该消息发送到所述负荷分担信令点中的虚拟信令点;

D、至少一个负荷分担信令点接收该消息。

步骤C进一步包括:

C1、在源信令点将该消息发送到消息传输部分层;

C2、消息传输部分层通过负荷分担原则进行路由选择,发送到负荷分担信令点中的虚拟信令点。

步骤D进一步包括:

D1、该负荷分担信令点的消息传递部分识别该信令消息的目的地是本局,将该消息传递到信令连接控制部分;

D2、该信令连接控制部分将该消息传递到用户层;

D3、用户层接收并处理该消息内容。

步骤D进一步包括:

该负荷分担信令点的消息传递部分识别该信令消息的目的地不是本局,则向目的信令点转发该消息。

步骤A所述多个信令点在每一个物理信令点上划分为多个逻辑信令点。

所述信令点包括:具有信令功能并需要进行全局码寻址的网络实体或使用7号信令系统中信令连接控制部分协议并在信令交互中使用全局码寻址的网络实体。

所述具有信令功能并需要进行全局码寻址的网络实体包括:短消息中心、移动交换中心、移动通讯网中的信令转接点,拜访位置寄存器,归属位置寄存器。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信令点进行负荷分担的系统,包括:源信令点、至少两个负荷分担信令点,所述负荷分担信令点中设有虚拟信令点;所述源信令点,并将配置的全局码翻译到所述虚拟信令点,并通过负荷分担方式将消息发送到所述负荷分担信令点中的虚拟信令点,实现至少一个负荷分担信令点接收源信令点发送的消息并处理。源节点中消息传递部分层通过负荷分担原则进行路由选择,发送到负荷分担信令点中的虚拟信令点。所述负荷分担信令点包括目的信令点或转接信令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在要求负荷分担的所有信令点具有多信令点功能的前提下,通过数据配置,即可以使信令网内采用SCCP层选路的消息,在这些信令点上实现负荷分担的功能。

本发明使用多信令点技术来实现虚拟信令点,仅要求负荷分担的所有信令点具有多信令点功能,对网络中其他信令点不作任何功能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直连方式的信令网络结构图;

图2是准直连方式的信令网络结构图;

图3是本发明信令点进行负荷分担系统的一个优选实例图;

图4是本发明信令点进行负荷分担系统的另一个优选实例图;

图5是本发明信令点进行负荷分担的流程图;

图6是7号信令消息中SCCP消息的通用结构;

图7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本发明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案进行详细描述。首先要指出的是,本发明中用到的术语、字词及权利要求的含义不能仅仅限于其字面和普通的含义去理解,还包括进而与本发明的技术相符的含义和概念,这是因为作为发明者,要适当地给出术语的定义,以便对本发明进行最恰当的描述。因此,本说明和附图中给出的配置,只是本发明的首选实施方案,而不是要列举本发明的所有技术特性。另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可以取代本发明方案的同等方案或修改方案。

本发明信令点进行负荷分担系统的一个优选实例如图3所示,包括:信令点1、信令点21、信令点22和信令点23,其中,信令点1为源信令点,信令点21、信令点22和信令点23为需要进行负荷分担的信令点,并且所述信令点21、信令点22和信令点23中都设置有相同的虚拟信令点。信令点1通过配置全局码,并将全局码翻译到所述虚拟信令点,然后将需要发送的消息发送到MTP层,通过负荷分担原则进行路由选择,发送到信令点21、信令点22和信令点23中的虚拟信令点,实现至少一个负荷分担信令点可以接收该消息并处理。其中,负荷分担信令点除了是目的信令点外,还可以是转接信令点,如图4所示,信令点1和信令点2是源信令点,信令点3、信令点4和信令点5是目的信令点,转接信令点1和转接信令点2为负荷分担信令点。

本发明信令点进行负荷分担方法的流程如图5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1,在需要负荷分担的多个信令点上配置虚拟信令点。通过多信令点功能,在需要进行负荷分担的多个信令点上配置一个相同信令点点码,即虚拟信令点。实现上述功能,要求负荷分担的信令点支持多信令点功能。

步骤S102,接收消息的源信令点为该消息配置全局码,并将该全局码翻译为所述虚拟信令点对应的点码。由于在负荷分担的多个信令点上所配置的虚拟信令点具有相同的信令点点码,因此,当源信令点上发送的消息中的全局码翻译为虚拟信令点对应的点码时,所有配置虚拟信令点的负荷分担信令点都可以收到该消息。在源信令点中,上层用户填写的GT码以及SCCP用户部分;SCCP层对于收到的上层用户消息进行GT翻译后,翻译的结果为虚拟信令点对应的点码,然后将消息向下发送到MTP层。

步骤S103,通过负荷分担方式将该消息发送到所述负荷分担信令点中的虚拟信令点。MTP层进行路由选择,由于可以通过负荷分担信令点可以到达虚拟信令点,因此该消息会根据负荷分担原则发往负荷分担信令点。所述负荷分担原则是通过调度信令消息在不同信令点间或链路间传输,以实现合理、有效、均衡地利用信令点或链路资源,比如,当某个信令点正在进行多条信令消息的发送时,而另一个信令点空闲时,则可以将两个信令点间的信令消息进行均衡。这些负荷分担的信令点发送消息时,使用实际存在的信令点发送消息,而不使用虚拟信令点。

步骤S104,至少一个负荷分担信令点中接收该消息并处理。该负荷分担信令点的消息传递部分MTP识别该信令消息的目的地是本局,如图3所示,将该消息传递到信令连接控制部分SCCP;该信令连接控制部分将该消息传递到用户层;用户层接收并处理该信令消息内容。该负荷分担信令点的消息传递部分MTP识别该信令消息的目的地不是本局,则向目的信令点转发该消息,如图4所示。

在步骤S102中的SCCP层具有增强的寻址功能,其通用结构如图6所示,包括:消息传输部分、SCCP头和SCCP用户部分,其中,消息传输部分中包括:DPC(Destination Signaling Point Code,目的信令点编码)和OPC(Original Signaling Point Code,源信令点编码);SCCP头包括SCCP被叫地址部分和SCCP主叫地址部分,SCCP被叫部分中包括GT码。另外,SCCP地址包括:SPC(Signaling Point Code,信令点编码、SSN和GT,其中,SPC在确定的7号信令系统中,每个信令点都有一个信令点编码唯一确定,SSN是信令点中的子系统,用于识别一个节点中的SCCP用户;GT为某种编号计划中的号码,能标识全球任何一个信令点和子系统。在实际使用中,SCCP的主叫用户地址由上述的三类地址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合表示,最常用的两种是DPC+SSN和GT。当用GT表示地址时,7号信令系统的MTP无法根据GT选择路由,SCCP必须事先被叫GT翻译成DPC+SSN,然后才能将消息交MTP层传送。

在步骤S101中所述多信令点功能是为了解决相邻两个信令点或者相邻的信令点与信令转接点之间配置的最大链路数最大为16条的限制而提出的。当支持多信令点时,一个物理信令点上被划分为多个逻辑信令点,每一个逻辑信令点可以与对端建立最多16条信令链路,从而增加该物理信令点上配置的信令链路数目。

下面结合具体实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以短消息中心与移动交换中心消息交换为例,如图7所示,短消息中心10和移动交换中心20分别通过信令转接点30和信令转接点40通信。短消息中心10和移动交换中心20之间通过若干链路组实现消息交互。短消息中心10预先配置有若干全局码,并将全局码翻译到链路组中的信令转接点30或40。链路组可以是相同制式的(例如都是2Mbit/s的高速信令链路组,或者都是64kbit/s的信令链路组),也可以是不同制式的链路组(例如既有2Mbit/s高速信令链路组又有64kbit/s信令链路组)。其中短消息中心10和移动交换中心20通过消息传递部分进行消息交互,采用7号信令的消息传递部分,消息传递部分的两个链路组制式相同。具体交互步骤包括:

首先在信令转接点30和信令转接点40上分别配置具有相同点码的虚拟信令点;当短消息中心10需要发送信令消息到移动交换中心20时,短消息中心10获取与虚拟信令点对应的全局码的配置信息,并且将虚拟信令点编码填充为消息中的目的信令点,将所选的全局码填入该消息中DPC以及SCCP部分的被叫地址信息字段;然后在MTP层根据配置信息中的比例关系或信令转接点、链路的工作状况,确定所要发送的信令转接点是信令转接点30或信令转接点40;该消息通过7号信令的消息传递部分,经信令转接点30或40传递到移动交换中心20;移动交换中心20的消息传递部分识别该消息的目的地是本局,将该消息传递到本局的信令连接控制部分;移动交换中心20的信令连接控制部分将该消息传递到信令连接控制部分的用户层;移动交换中心20的用户层收到该请求消息后处理消息内容。

本实施例中的信令点除了是短消息中心和移动交换中心,还可以是移动通讯网中的信令转接点,拜访位置寄存器,归属位置寄存器等所有具有信令功能,需要进行全局码寻址的网络实体,也适用于智能网等使用7号信令系统中信令连接控制部分协议并在信令交互中使用全局码寻址的网络实体。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