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病的药物

一种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病的药物

摘要

一种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病的药物,属于内服中药制剂,由下述重量份的中药原料制成的中药制剂,生大黄3、黄连5、参三七3、蒲公英15、丹参15、乳香1、黄芩9、白术6、厚朴3、玉竹6、吴茱萸4.5、延胡索9、黄芪30、黄柏12、桅子9、茯苓10、川木香9、炙甘草3。药物配伍按“协同药物组合式”;按传统方法制备。本发明对幽门螺旋杆菌具有有效杀灭效果,对多例病人服用治疗,感觉良好,无不良反应,治后返酸等症状消失,胃病根除率为87%、有效率93%。本发明对肠胃无任何刺激,对肝脏没有损伤,不产生耐药性。主要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病。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850237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06-10-25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孟宪安;

    申请/专利号CN200610042448.5

  • 申请日2006-02-28

  • 分类号A61K36/8969(20060101);A61P1/04(20060101);

  • 代理机构37105 济南诚智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王汝银

  • 地址 252000 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口腔科

  • 入库时间 2023-12-17 17:51:11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0-07-28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A61K36/8969 授权公告日:20080130 申请日:20060228

    专利权的终止

  • 2008-01-30

    授权

    授权

  • 2006-12-20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6-10-25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服中药制剂,特别是治疗由幽门螺杆菌(Hp)引起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的药物。

背景技术

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证实,幽门螺杆菌(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和程度有密切关系,在我国的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病人中大致有60%存在Hp感染。

西医对胃病的治疗,由于其配方中有抗菌素和替硝唑,效果虽好,但是抗菌素易产生抗药性,替硝唑药物对胃肠刺激性大,对肝脏也存在毒性,病人难以接受。

现有的中医方法,效果较缓,毒性小,病人易接受。但是在复方成份设计及剂量设计存在一些问题。如剂量不规范、针对性不明确,因而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容易产生抗药性,对幽门螺旋杆菌具有有效杀灭效果、又无副作用的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病的中药药物。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该种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病的药物,其特征在于,由下述重量份的中药原料制成的中药制剂,生大黄3、黄连5、参三七3、蒲公英15、丹参15、乳香1、黄芩9、白术6、厚朴3、玉竹6、吴茱萸4.5、延胡索9、黄芪30、黄柏12、桅子9、茯苓10、川木香9、炙甘草3。

剂型:可以是中药药剂学上所说的任何一种剂型。

禁忌症:胃穿孔者勿用。

服用方法:一日两次,中午夜间各服一次,每付(克),生大黄3、黄连5、参三七3、蒲公英15、丹参15、乳香1、黄芩9、白术6、厚朴3、玉竹6、吴茱萸4.5、延胡索9、黄芪30、黄柏12、桅子9、茯苓10、川木香9、炙甘草3,水煎服或服与该剂量一致的口服液、胶囊剂等中药剂型,另早晚饭前服一丸雷尼替丁,一个月为一疗程。需要说明的是参三七也可单独冲服。

药理药效:起初为验证该复方的原始方是否对Hp有效,将原始方煎剂用于细菌室实验,方法是取自我市医院胃镜室钳取的胃病患者的含Hp的胃组织,提取Hp进行培养,然后用原始方药剂进行实验,结果实验组无任何菌株生长,而对照组有大量细菌繁殖,将药剂稀释一半后,再实验,则出现几株细菌菌株。原始方是:大黄3g、黄连3g、三七3g、蒲公英12 g丹参15g、乳香1g、黄芪3g、白术3g、白芍3g、厚朴3g、麦冬10g、玉竹10g、吴茱萸6g、白花蛇舌草10g、延胡索10g、炙甘草3g、宋希仁等用精制醇提大黄片(每片0.25克,相当于生药1g)3~4粒,一日三次治疗,Hp转阴率为36.9%,而本原始方杀Hp的药都是小剂量,而能将Hp及其它细菌全部杀灭,说明本原始复方对Hp的杀灭作用有协同相加作用。

经考虑白花蛇舌草由于是治疗肿瘤的药物,而治疗肿瘤的药物有易引起肿瘤的倾向,所以去除,麦冬由于有人有过敏情况发生,所以也予以删除,有些药物剂量不符合药典规范,予以调整(多数抗Hp药物剂量予以加大)又增加黄芩、黄柏、桅子、茯苓、川木香五味抗Hp药物,从而使新调整的复方抗Hp效力更加强大。在胃内容物稀释的状态下,对Hp仍有杀灭作用。

该新复合的药力是除了白术、厚朴、玉竹、茯芩之外的药对Hp均有不同程度的杀灭作用。黄连有抗溃疡及抑制胃液分泌作用。三七止血散瘀消肿。蒲公英抗溃疡作用明显。丹参增强胃粘膜屏障作用和抑制胃运动作用,减轻胃粘膜损伤,黄芪还有诱导干扰素和调节抗体免疫功能的作用。黄芩具有极强的抗炎及抗变态反应的作用。乳香可活血化瘀。白术对应激性胃溃疡有效,有抗炎作用。白芍对胃平滑肌的张力和运动有松驰和抑制作用,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促进酶系统和免疫系统的抗病能力。厚朴可通过中枢性(分泌)的抑制作用而产生抗溃疡作用。还有抗过敏作用。玉竹长于养阴。吴茱萸利于五脏消食积、散寒止痛、理气止呕温中止泻、呕吐酸水、抗菌驱除胃气、抑制肠内异常发酵,还具有较好的镇静作用。延胡索减少胃液分泌,降低胃酸及胃蛋白酶的量,对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有良好的治疗效果。黄柏具有抗炎作用,桅子还可抑制胃液分泌,使胃总酸度降低,利胆、有抑制ADP、胶原、肾上腺素所致血小板凝集作用。茯苓益气健脾化湿,木香理气和胃。炙甘草用于脾胃气虚诸证,调和百药,缓解胃平滑肌痉挛,有抑制胃液及胃蛋白酶分泌,促进组织再生,对胃溃疡及十二指溃疡面有保护作用。

本发明针对Hp采用鸡尾酒式组合。所谓鸡尾酒式组合,是自2000年起由华裔医学博士何大一先生提出的新药开发模式一“协同药物组合式”新型治疗剂。它是将将各种老药以科学方式配伍,可以开发出多种治疗难冶疾病(其中包括肿瘤、艾滋病、阿尔茨海默病、结核、麻风病以及牛皮癣等非致命疾病)的新型协同式药物组合新药。本发明的效果也得益于“协同药物组合式”这一理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对幽门螺旋杆菌具有有效杀灭效果,对多例病人服用治疗,感觉良好,无不良反应,治后返酸等症状消失,胃病根除率为87%、有效率93%。本药方由纯中药材组成,对肠胃无任何刺激,对肝脏没有损伤,不产生耐药性,病人很容易接受治疗。为了说明这一效果,现将临床实验情况说明如下:

仅在2003年10月至2005年5月,笔者采用本方治疗慢性浅表面及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各30例。均有浅表性胃炎或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典型症状与病史,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奥克、克拉霉素、替硝唑按常规剂量和方法服用。实验组采用早晚饭前半小时各服一粒雷尼替丁,中午饭前及晚上睡前各服一次本发明复方汤药:生大黄3g、黄连5g、参三七3g、蒲公英15g、乳香1g、黄芩9g、白术6g、白芍6g、厚朴3g、玉竹6g、吴茱萸4.5g、延胡索9g、黄芪30g、黄柏12g、桅子9g、茯苓10g、川木香9g、炙甘草3g、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的Hp根除率及胃镜下溃疡愈合及胃粘膜愈合均无显著性差异,但副反应治疗组仅出现一例,远低于对照组的16例。治疗组副反应仅为大便次数增多,不影响继续治疗,而对照组6例,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不得不中止治疗。治疗组Hp根除率为87%、有效率93%。

案例一:患者男35岁,2003年12月2日初诊。胃脘胀痛半月,嘈杂、反酸、痞闷不适、不欲食、舌淡红苔腻微黄、脉滑。胃镜检查,胃窦部糜烂性胃炎,予本发明药,及早晚饭前半小时服用雷尼替丁一丸,连服7剂,疼痛缓解,再进15剂,诸症消失。

案例二:患者,男,47岁,2004年2月5日初诊,反复胃脘部胀痛10年,先后服用过雷尼替丁,胃必治等西药,但仍反复发作,再胃脘部隐痛且胀满不适,食少便溏、神倦乏力,面色无华,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胃镜检查:(1)慢性浅表性胃炎(2)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按本汤剂连服15剂,同时配雷尼替丁,半月后,症状大减,饮食增加。续治一月症状消失。

案例三:患者,女50岁。于2003年5月30日来诊。患者胃脘疼痛已三年,近1个月加重,症见胃脘部隐隐灼痛,饮而不欲食,咽干口燥,口内生疮,大便秘结,2至3日一次,曾作胃镜检查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部分腺体萎缩舌红苔少而干,脉细数,用本方剂连服5剂,二诊胃痛减轻,口疮已愈,大便得下,舌苔渐润,再服15剂,药后诸症悉平,守方15剂,以巩固疗效。

案例四:患者男,57岁。于2003年7月28日来诊,胃脘疼痛反复发作20余年,加重1月,症见胃脘隐痛,夜间稍甚,泛吐清水,不思饮食,大便稀烂,乏力懒言,舌淡苔白,脉沉细,胃镜检查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予本方10剂,疼痛消失,口微干苦,再服15剂,症状稳定。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病的药物,由下述重量份的中药原料制成的中药制剂,生大黄3、黄连5、参三七3、蒲公英15、丹参15、乳香1、黄芩9、白术6、厚朴3、玉竹6、吴茱萸4.5、延胡索9、黄芪30、黄柏12、桅子9、茯苓10、川木香9、炙甘草3。

药物配伍按“协同药物组合式”;按传统方法制备。剂型:可以是中药药剂学上所说的任何一种剂型。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