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带扣开关、带扣以及具有该带扣的座椅安全带装置

带扣开关、带扣以及具有该带扣的座椅安全带装置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带扣开关,能够长期且充分地确保可动接点与固定接点中之间的通电状态。在装置主体(2)上分别设有固定接点(7、8、25)。并且,在可动片(10)上,在与可动片(10)的移动方向垂直相交的一条直线上设有相互电连接的可动接点(9a、9b、9c)。可动接点(9a、9b)可与固定接点(7、8)分离且滑动接触,并且可动接点(9c)始终可与固定接点(25)滑动接触。并且,固定接点(7)的下边缘(7b)和固定接点(8)的上边缘(8a)设定在与可动片(10)的移动方向垂直相交的另一条直线上。由此,能够长期地确保可动接点和固定接点的通电状态,并且能够缩短开关的切换时间。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83515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06-09-20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高田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0610059660.2

  • 发明设计人 高尾知博;

    申请日2006-03-17

  • 分类号H01H13/52(20060101);H01H13/18(20060101);A44B11/00(20060101);B60R22/48(20060101);

  • 代理机构11219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樊卫民;郭国清

  • 地址 日本东京都

  • 入库时间 2023-12-17 17:46:56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6-05-11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A44B11/00 授权公告日:20091111 终止日期:20150317 申请日:20060317

    专利权的终止

  • 2009-11-11

    授权

    授权

  • 2008-04-16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6-09-20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可滑动地支撑在汽车等车辆所配备的用于保护乘员座椅安全带上的舌片插入扣合的带扣和具有该带扣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检测舌片与带扣的扣合的带扣开关,具有该带扣开关的带扣和具有该带扣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以往,安装在汽车等车辆上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在碰撞时等车辆上作用有较大的减速度的紧急状况下,通过用座椅安全带约束乘员而阻止乘员从座椅弹出,从而保护乘员。在这样的座椅安全带装置中,包括可滑动地支撑在座椅安全带上的舌片和固定在车体、车辆座椅上的带扣,通过将舌片插入扣合到带扣上而将座椅安全带佩戴在乘员身上,利用该座椅安全带约束保护就座在车辆座椅上的乘员。

并且,为了检测乘员佩戴座椅安全带的情况,在带扣上设有用于检测舌片和带扣的扣合的带扣开关。作为这种现有带扣开关的其中之一,公开了如下的带扣开关:在开关主体上设置用于使开关按钮进行动作的促动器,通过插入到带扣上的舌片使推顶器等开关动作体移动,并且通过该开关动作体的移动使促动器进行动作,通过该促动器的动作按压按钮而接通开关,由此检测舌片和带扣的扣合(例如参照专利文件1)。

图6表示该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带扣开关,图6(a)是表示带扣开关的断开状态的剖视图,图6(b)是表示带扣开关的接通状态的剖视图,图6(c)是表示带扣开关的接点部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在图6(a)中,1是带扣开关,2是开关主体,3是可弹性挠曲地设在开关主体2上的促动器,4是固定在开关主体2上的常闭固定端子(以下也称为NC端子),5是固定在开关主体2上的常开固定端子(以下也称为NO端子),6是固定在开关主体2上的共用端子(以下也称为COM端子),7是在NC端子4的上部与该NC端子4电连接并固定的固定接点,8是在NO端子5的上部与该NO端子5电连接且与固定接点7相对地固定的固定接点,9是可选择性地与两个固定接点7、8接触的可动接点,10是能够以支点10a为中心进行转动地设在开关主体2上、且将可动接点9固定而对该可动接点9和COM端子6电连接的可动片,11是能够以一端侧的支点11a为中心进行转动地设置在开关主体2上、且在另一端侧具有作用点部11b的第二促动器,12是收缩设置在可动片10与第二促动器11的作用点部11b之间的弹簧,13是与第二促动器11的作用点部11b抵接并可按压该作用点部11b的按钮。

并且,在带扣开关1未动作时,如图6(a)所示,通过弹簧12的作用力对可动片10施加以支点10a为中心向附图中的顺时针旋转方向的力,COM端子6的可动接点9与NC端子4的固定接点7接触,并且与固定接点8分离。因此,COM端子6与NC端子4电连接,并且与NO端子5切断,从而使带扣开关1断开。此时,由于通过弹簧12的作用力向使可动接点9与固定接点7接触的方向对可动片10施力,所以可动接点9和固定接点7保持接触,而不会意外分离。

当在带扣开关1的非动作状态下将舌片(未图示)插入带扣(未图示)时,通过该舌片使带扣的推顶器等的开关动作体(未图示)移动。通过该开关动作体的移动使促动器3向下方弹性挠曲,从而向下方按压按钮13。于是,按钮13向下方移动,与第二促动器11的作用点部11b抵接,向下方按压该作用点部11b。由此,第二促动器11以支点11a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并且作用点部11b向下方移动。因此,由于弹簧12的作用点部11b侧端部也向下方移动,所以向顺时针方向对可动片10施力的弹簧12的作用力逐渐减小。

并且,当作用点部11b向下方移动,将舌片插入到能够与带扣扣合的位置时,对可动片10施力的弹簧12的作用力从顺时针方向变为逆时针方向,可动片10以支点10a为中心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动,因而如图6(b)所示,可动接点9与固定接点7分离,并且与固定接点8抵接。由此,COM端子6与NC端子4切断,并且与NO端子5电连接。从而接通带扣开关1,成为动作状态。此时,由于通过弹簧12的作用力向使可动接点9与固定接点8接触的方向对可动片10施力,所以可动接点9和固定接点8保持接触而不会意外分离。并且,由于利用弹簧12的作用力对接点进行切换,所以带扣开关1以较高速度从断开切换到接通。

从带扣取出舌片时,由于促动器3按压按钮13的力逐渐变小,最后消失,因而第二促动器11通过复位弹簧(未图示)的作用力以支点11a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旋转,作用部C及按钮13向上方的非动作位置的一侧移动。弹簧12对可动片10的作用力从逆时针方向变为顺时针方向,可动片10以支点10a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由此,如图6(a)所示,可动接点9与固定接点8分离,并且与固定节点7抵接。因此,COM端子6与NO端子5切断,并且与NC端子4电连接。由此带扣开关1断开,成为初始的非动作状态。

专利文献1:特开2004-311091号公报

但是,在该专利文献1公开的带扣开关1的接点构造中,由于是可动接点9是与各固定接点7、8的接触面垂直地与各固定接点7、8抵接的所谓对接接点构造,因而可能产生如下问题。即,例如,如图6(c)所示,当可动接点9与固定接点8之间形成有间隙C时,如果在该间隙的区域C内存在异物,则当可动接点9与固定接点8抵接时,该异物夹在可动接点9和固定接点8之间。虽然未图示,同样地在可动接点9和固定接点7之间形成有间隙C时,异物也会夹在可动接点9和固定接点7之间。这样以来,如果可动接点9和各固定接点7、8之间夹杂异物时,有时难以充分地确保通电状态。并且,由于长时间使用带扣开关1等而在各固定接点7、8和可动接点9的各表面上生成非导电性生成物时,同样地存在难以充分确保通电状态的情况。

因此,在具有这种带扣开关1的带扣和具有该带扣的座椅安全带装置中,不仅难以长期地进行可靠的动作,而且难以稳定地基于座椅安全带佩戴情况对车辆构成元件进行控制,并难以稳定地进行座椅安全带的张力控制等与车辆驾驶过程中的座椅安全带有关的各种控制。

并且,由于是对接接点构造,因而难以自动地除去分别夹在可动接点9与各固定节点7、8之间的异物、形成在各固定接点7、8与可动接点9的各表面上的非导电性生成物,需要通过定期的清洁作业除去这些异物、非导电性生成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长期且充分地确保可动接点与固定接点之间的通电状态的带扣开关。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长期地进行可靠的动作且能够稳定地进行与座椅安全带有关的各种控制的带扣和座椅安全带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技术方案1的发明的带扣开关,包括:通过促动器进行移动的可动接点,所述促动器通过在舌片与带扣扣合时和未扣合时位置发生变化的元件的位置变化而进行动作;和可与该可动接点分离接触的固定接点;根据所述可动接点和所述固定接点的分离接触状态检测所述舌片与所述带扣的扣合状态,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接点可以与所述固定接点滑动接触。

技术方案2的带扣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通过所述促动器进行移动的可动片;所述可动接点由固定在所述可动片上的第一和第二可动接点构成;所述固定接点由可分别与第一和第二可动接点分离接触的第一和第二固定接点构成;并且还包括固定在所述可动片上的第三可动接点和始终与该第三可动接点抵接的第三固定接点;所述第一至第三可动接点相互电连接;所述第一和第二固定接点分别与常闭固定端子和常开固定端子电连接,并且所述第三固定接点与共用端子电连接;所述第一至第三可动接点可与各自对应的所述第一至第三固定接点滑动接触。

技术方案3的带扣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至第三可动接点设置在与所述可动片移动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的一条直线上;连接在所述常闭固定端子上的所述第一固定接点的终边和连接在所述常开固定端子上的所述第二固定接点的始边,设定在与所述可动片移动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的另一直线上。

技术方案4的带扣开关,其特征在于,具有操作子,其通过使所述促动器移动并与其抵接而进行动作,以将所述可动接点连接在所述固定接点上;所述元件是通过直线移动而位置发生变化的元件;所述促动器具有与所述元件抵接而被该元件按压的被按压部,并且所述被按压部具有与所述元件抵接的抵接面;所述抵接面形成从断开切换至接通时相对于所述元件的移动方向倾斜45度以上的倾斜面。

技术方案5的带扣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促动器施力装置,当所述促动器的动作量在规定量以下时,向所述可动接点不能移动的方向对所述促动器施力,并且当所述促动器的动作量超过所述规定量时,向所述可动接点移动的方向对促动器施力。

技术方案6的带扣,具有在插入扣合所述舌片时进行动作的带扣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扣开关是技术方案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扣开关。

技术方案7的座椅安全带装置,至少包括约束乘员的座椅安全带、可拉出地卷绕该座椅安全带的座椅安全带卷收器、可滑动地支撑在所述座椅安全带上的舌片以及可扣合或脱离地与该舌片扣合的带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扣是技术方案6所述的带扣。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结构的技术方案1至5的发明的带扣开关,由于可动接点与固定接点滑动接触,因而可动接点与固定接点之间不易夹杂异物,并且即使这些接点之间夹杂有异物,也可通过可动接点和固定接点之间的滑动来比较简单地除去异物。并且,通过可动接点和固定接点的滑动接触,在这些可动接点和固定接点的滑动接触面上难以生成非导电性生成物,并且,即使这些接点的滑动接触面上生成非导电性生成物,也可以通过可动接点和固定接点之间的滑动来比较简单地除去非导电性生成物。因此,带扣开关能够这样除去异物、非导电性生成物的同时进行接通·断开的切换动作,相反,也可以通过接通·断开的切换动作分别自动地除去异物、非导电性生成物。由此,能够长期且充分地确保可动接点和固定接点之间的通电状态。

特别是,根据技术方案3的发明的带扣开关,由于将第一至第三可动接点设在与可动片移动方向垂直相交方向的一条直线上,并且将第一固定接点的终边和第二固定接点的始边设定在与可动片移动方向垂直相交方向的另一条直线上,因而几乎可以消除可动接点的行程损失。因此,可以几乎不产生时间滞后地迅速在短时间内将带扣开关从断开切换至接通,从而可以缩短开关的切换时间。

并且,根据技术方案4的发明的带扣开关,由于在促动器的被按压部上具有与元件抵接的抵接面,并且在带扣开关从断开切换至接通的时刻,使该抵接面形成相对于元件的移动方向倾斜45度以上的倾斜面,因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带扣开关1从断开切换至接通的切换速度。

并且,根据技术方案5的发明的带扣开关,由于当促动器的动作量在规定量以下时,通过促动器施力装置向所述可动接点无法移动的方向对促动器施力,并且,在促动器的动作量超过规定量时,通过促动器施力装置向所述可动接点移动的方向对促动器施力,因而能够迅速地进行带扣开关的接通·断开的切换,并且在非动作状态和动作状态下都能够可靠、稳定地保持带扣开关。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带扣和座椅安全带装置,能够长期地进行可靠的动作,并且能够稳定地基于座椅安全带佩戴情况对车辆的构成元件进行控制以及进行座椅安全带的张力控制等与车辆驾驶过程中的座椅安全带有关的各种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具有本发明的带扣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带扣开关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图2(a)是表示非动作状态的图,图2(b)是表示动作开始状态的图,图2(c)是表示动作状态的图。

图3示意性地表示图2所示例的带扣开关,图3(a)是表示非动作状态的带扣开关的图,图3(b)是表示固定接点的位置关系的图,图3(c)是表示动作状态的带扣开关的剖视图。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带扣开关的实施方式的另一例的、与图3(a)相同的剖视图。

图5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带扣开关的实施方式的另一例,图5(a)是表示处于非动作状态的带扣开关的、与图2(a)相同的图,图5(b)是表示处于动作状态的带扣开关的、与图2(c)相同的图。

图6表示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带扣开关,图6(a)是表示带扣开关的断开状态的剖视图,图6(b)是表示带扣开关的接通状态的剖视图,图6(c)是表示带扣开关的接点部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利用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优选方式。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具有本发明的带扣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的图。

如图1所示,该例子的座椅安全带装置14由下述部件构成:座椅安全带卷收器16,固定在车体的B柱15等上,并且通过电动机进行驱动;座椅安全带19,从该座椅安全带卷收器16拉出,并且其前端的安全带固定器17固定在车体的底板或车辆座椅18上;导向固定器20,例如设在中柱等车体上,向乘员A的肩部方向引导从座椅安全带卷收器16拉出的座椅安全带19;舌片21,可自由滑动地支撑在由该导向固定器20引导的座椅安全带19上;带扣22,固定在车体的底板或车辆座椅上,且可扣合或脱离地将舌片21插入扣合。座椅安全带卷收器16、安全带固定器17、座椅安全带19、导向固定器20、舌片21和带扣22,都可以使用以往公知的结构。

图2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带扣开关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图2(a)是表示非动作状态的图,图2(b)是表示动作开始状态的图,图2(c)是表示动作状态的图。其中,在以下各例的说明中,对与之前的例子和上述图6所示的现有例相同的结构元件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图2(a)所示,带扣22具有由两侧壁23a、23b和底壁23c大体形成剖面呈コ字形的底座框架23,在该底座框架23的底壁23c的中心部上贯穿设置有沿舌片21的插入·排出方向α、β即长度方向(图中的左右方向)延伸的导向孔23d。在该导向孔23d上,将插入到带扣22中的舌片21从带扣22排出(脱离)的推顶器(相当于本发明的在舌片与带扣扣合时和未与带扣扣合时位置发生变化的元件)24,可由导向孔23d引导而进行滑动。在该推顶器24上设有与带扣开关1的促动器3抵接并按压该促动器3的促动器按压部24a。通过未图示的推顶器弹簧始终向舌片21的排出方向β对该推顶器24施力。由于这些底座框架23、推顶器24和推顶器弹簧所构成的基本结构,实际上是以往公知惯用的结构,因而在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并且,在底座框架23的底壁23c上设有带扣开关1。

图3示意性地表示该带扣开关,图3(a)是表示处于非动作状态的带扣开关的、与图6(a)相同的剖视图,图3(b)是表示固定接点的位置关系的图,图3(c)是表示处于动作状态的带扣开关的、与图6(b)相同的剖视图。

如图3(a)所示,该例中的带扣开关1包括分别设置在装置主体2上的NC端子4、NO端子5和COM端子6。在NC端子4的上部设有与该NC端子4电连接并被固定的固定接点7,并且在NO端子5的上部设有与该NO端子5电连接并被固定的固定接点8,而且在COM端子6的上部设有与该COM端子6电连接并被固定的固定接点25。

并且,可动片10安装在按钮13上,通过向图3(a)中的下方按压按钮13而使其相对于开关主体2向下方进行直线移动。并且,在该可动片10上,将三个可动接点9a、9b、9c设置在与可动片10的移动方向垂直相交的一条直线上。此时,三个可动接点9a、9b、9c相互电连接。

可动接点9a被设置成可与固定接点7分离且进行滑动接触(接触的同时进行滑动),并且可动接点9b被设置成可以与固定接点8分离且进行滑动接触,而且,接点9c被设置成可以始终与固定接点25滑动接触。这样,该例中的带扣开关1构成滑动开关。并且,勿庸置疑的是,可动片10不会接触到分别将各固定接点7、8、25和与这些固定接点7、8、25对应的NC端子4、NO端子5以及COM端子6电连接的导线(或导体)。

并且,如图3(b)所示,NC端子4的固定接点7的上边缘7a和COM端子6的固定接点25的上边缘25a被设定在与可动片10的移动方向垂直相交的另一条直线上,并且NC端子4的固定接点7的下边缘(相当于本发明的终边)7b和NO端子5的固定接点8的上边缘(相当于本发明的始边)8a被设定在与可动片10的移动方向垂直相交的另一条直线上。因此,如图3(b)所示,当两个可动接点9a、9b位于各自对应的固定接点7的下边缘7b与固定接点8的上边缘8a上时,剩余的可动接点9c与对应的固定接点25接触,固定接点7和固定接点8同时与可动片10和固定接点25电连接,由此带扣开关1成为中立状态(空档状态)。

如图3(a)所示,通过复位弹簧26始终向上方即非动作位置的方向对按钮13施力。并且,按压该按钮13的促动器3形成杆状,且被设置成可弹性地挠曲。在该促动器3的中部设有倒V字形的被按压部3a,并且在该被按压部3a的前端侧设有用于按压按钮13的按压部3b。被按压部3a具有抵接面3a1,其中该3a1由可与推顶器24抵接的倾斜面构成,该抵接面3a1用于检测推顶器24的移动。

并且,推顶器24与抵接面3a1抵接的接触角(相对于推顶器24的移动方向的倾斜角)θ,在从NC端子4与COM端子6相连切换至NO端子5与COM端子6相连而使带扣开关1从断开切换至接通的时刻,即在带扣开关1的中立状态下最好设定为45度以上。通过如此设定,能够进一步提高从带扣开关1的NC端子4到NO端子5的切换速度。

该例的带扣开关1的其他结构与上述图6所示的专利文献1公开的带扣开关1相同。

该例的这种结构的带扣开关1,如图2(a)所示,在带扣22的底座框架23的底壁23c上,促动器3中的被按压部3a的抵接面3a1,可以与将舌片21插入带扣22的同时移动过来的促动器24的促动器按压部24a抵接。

具有该例的带扣开关1的带扣22的其他结构与以往公知的带扣相同。

在具有这种结构的带扣开关1的带扣22中,如图2(a)所示,在未插入舌片21的带扣22的非动作状态下,推顶器24被推顶器弹簧施力,并被设定在左侧极限位置的非动作位置上。因此,带扣开关1的促动器3也位于自由的非动作位置上,并且按钮13也位于从促动器3释放的非动作位置上,带扣开关1处于非动作状态。

在该带扣开关1的非动作状态下,如图3(a)所示,可动接点9a与固定接点7的上下边缘7a、7b的大致中间位置抵接,并且可动接点9b位于比固定接点8的上边缘8a稍微靠上的位置上,与固定接点8分离,而且可动接点9c与固定接点25的上边缘25a的下方位置抵接。因此,此时COM端子6与NC端子4电连接,并且与NO端子5断电,带扣开关1断开。

当舌片21从该带扣22的非动作状态沿着插入方向α插入带扣22上时,与以往公知惯用的舌片和带扣相同地,舌片21的前端与推顶器24抵接,左右按压该推顶器24。于是,推顶器24被导向孔23d引导,抵抗推顶器弹簧的作用力而向右侧直线移动,因而位置发生变化。

当舌片21插入到带扣22规定量时,推顶器24的促动器按压部24a与促动器3中的被按压部3a的抵接面3a1抵接而向右侧挤压抵接面3a1。由此,促动器3顺时针转动地发生弹性挠曲,如图2(b)所示,按压部3b抵接到按钮13上。当舌片21进一步插入带扣22而使推顶器24进一步向右侧移动时,促动器3进一步发生弹性挠曲,按压部3b向下方按压按钮13。

由此,在图3(a)中,按钮13抵抗复位弹簧26的作用力而向下方移动,并且随着该按钮13向下方的移动可动片10向下方平行地进行直线移动。因此,可动接点9a与固定接点7滑动接触,并很快到达下边缘7b,同时可动接点9b很快到达固定接点8的上边缘8a,带扣开关1成为中立状态。此时,可动接点9c与固定接点25滑动接触。并且,当随着舌片21的插入,推顶器24进一步向右侧移动时,按钮13和可动片10进一步向下方移动而使可动接点9a与固定接点7分离,可动接点9b完全地抵接在固定接点8上,与该固定接点8滑动接触,并且可动接点9c与固定接点25滑动接触。

此时,由于与推顶器24的抵接面3a1的接触角θ被设定在45度以上,所以按钮13也就是可动接点9a、9b、9c以较高速度进行移动。由此,可以相对于COM端子6从NC端子4高速地切换到NO端子5,COM端子6与NO端子5电连接的同时与NC端子4断电,因而带扣开关1从断开切换至接通。该带扣开关1从断开至接通的切换,由于NC端子4的固定接点7的下边缘7b和NO端子5的固定接点8的上边缘8a位于与可动片10的移动方向垂直相交的另一条直线上,所以几乎可动接点9a、9b几乎没有行程损失,因而带扣开关1几乎不产生时间滞后地迅速从断开状态瞬时越过中立状态而切换为接通状态。

进一步插入舌片21,如图2(c)所示,当推顶器24的促动器按压部24a的与移动方向平行的侧面位于促动器3的倒V字形的被按压部3a的顶部时,被按压部3a不再继续按压按钮13,并保持该按压状态。因此,带扣开关1保持图3(c)所示的被设定为接通的状态。在该状态下,舌片21成为与带扣22扣合的状态。

当对带扣22的解除按钮(未图示)进行操作而解除舌片21与带扣22的扣合状态时,推顶器24通过推顶器弹簧的作用力向左侧即排出方向β移动而使舌片21与带扣22脱离。由于随着该推顶器24向排出方向β的移动,促动器按压部24a的侧面与倒V字形的被按压部3a的顶部脱离,因而按压推顶器24的促动器3的力逐渐减小。由此,由于按钮13借助于复位弹簧26的作用力而向上方移动,所以可动片10也向上方移动。因此,三个可动接点9a、9b、9c也向上方移动并越过中立状态,可动接点9a与固定接点7抵接且滑动接触,并且可动接点9b与固定接点8分离,并且可动接点9c在固定接点25上滑动接触。由此,带扣开关1从接通切换至断开。

当推顶器24的促动器按压部24a与被按压部3a的抵接面3a1分离时,如图3(a)所示,带扣开关1的促动器3和按钮13成为被自由释放的非动作位置。并且,最终如图2(a)所示,带扣22成为推顶器24位于左侧极限位置的非动作位置。

根据该例中的带扣开关1,由于可动接点9a、9b、9c与各自对应的固定接点7、8、25滑动接触,所以可动接点9a、9b、9c和固定接点7、8、25中间不易夹杂异物,并且即使这些接点之间夹有异物,也可以通过可动接点9a、9b、9c和固定接点7、8、25之间的滑动来比较简单地除去异物。并且,通过可动接点9a、9b、9c和固定接点7、8、25的滑动接触,在这些可动接点9a、9b、9c和固定接点7、8、25的滑动接触面上不易生成非导电性生成物,并且即使在这些接点的滑动接触面上生成非导电性生成物,也可以通过可动接点9a、9b、9c和固定接点7、8、25之间的滑动来比较简单地除去非导电性生成物。因此,带扣开关1能够如上所述地分别除去异物、非导电性生成物并进行接通·断开的切换动作,相反,也可以通过接通·断开的切换动作分别自动地除去异物、非导电性生成物。由此,能够长期且充分地确保可动接点9a、9b、9c和固定接点7、8、25之间的通电状态。

并且,由于将NC端子4的固定接点7的下边缘7b和NO端子5的固定接点8的上边缘位设置在与可动片10的移动方向垂直相交的直线上,并且将三个可动接点9a、9b、9c设置在与可动片10的移动方向垂直相交的直线上,所以几乎可以消除可动接点9a、9b的行程损失。因此,可以几乎不产生时间滞后地迅速在短时间内将带扣开关1从断开切换至接通,因而能够缩短开关的切换时间。

并且,由于将推顶器24和抵接面3a1的接触角θ在带扣开关1的中立状态下被设定在45度以上,因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带扣开关1从NC端子4切换至NO端子5的切换速度,即从断开至接通的切换速度。

并且,根据该例的带扣22和座椅安全带装置14,能够长期地进行可靠的动作,并且能够稳定地基于座椅安全带19的佩戴情况对车辆的其他构成元件(发动机、方向盘等)进行控制以及进行座椅安全带19的张力控制等与车辆驾驶过程中的座椅安全带19有关的各种控制。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带扣开关的实施方式的另一例的、与图3(a)相同的剖视图。

在上述图3(a)至图3(c)所示的例子中,在带扣开关1的促动器3上设有与推顶器24的促动器按压部24a抵接的倒V字形的被按压部3a,如图4所示,在该例的带扣开关1中,在促动器3上未设置倒V字形的被按压部3a,与推顶器24的促动器按压部24a抵接的促动器3的抵接部分3c仅与按压部3b在同一平面形成。并且,具有这些抵接部分3c和按压部3b的平面,形成相对于推顶器24的移动方向即舌片的插入·排出方向α、β进行倾斜的倾斜面。

在该例的带扣开关1中,与图3(a)至图3(c)所示的例子相比,相对于推顶器24的移动量,不会增大按钮13的移动量。因此,最好将推顶器24的促动器按压部24a开始与促动器3抵接的位置,尽量设定在促动器3的弹性挠曲的支点(即,图4中的促动器3的左端)一侧。并且,具有抵接部分3c和按压部3b的平面的倾斜角,虽然可以考虑设定得与图3(a)至图3(c)所示例的倒V字形的被按压部3a的抵接面3a1的倾斜角大小相同,但是这样一来,带扣开关1的专用空间会变大。因此,优选的是,如图3(a)至图3(c)所示例的那样,在促动器3上,以倒V字形的被按压部3a的抵接面3a1为首,即使不是倒V字形,也最好仅将与促动器按压部24a抵接的抵接面3a1的倾斜角设定得较大。

该例的带扣开关1和带扣22的各个部件的其他结构及其作用效果与图3(a)至图3(c)所示的例子相同。

图5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带扣开关的实施方式的另一例,图5(a)是表示处于非动作状态的带扣开关的、与图2(a)相同的图,图5(b)是表示处于动作状态的带扣开关的、与图2(c)相同的图。

在上述图3(a)至图3(c)所示的例子中,虽然带扣开关1的促动器构成简单地弹性挠曲变形的结构,如图5(a)和图5(b)所示,该例中的带扣开关1的促动器3可转动地设置在开关主体2的促动器支撑部2a上。

并且,在该促动器3与开关主体2的弹簧支撑部2b之间,收缩设置有弹簧(相当于本发明的促动器施力装置)27。在这种情况下,在图5(a)所示的带扣开关1的非动作状态下,该弹簧27位于促动器支撑部2a的左侧,并向逆时针方向对促动器3施力。并且,在开关主体2上设有止动器28,被弹簧27施力的促动器3抵接到该止动器28而保持在非动作位置上。并且,在图5(c)所示的带扣开关1的动作状态下,该弹簧27位于促动器支撑部2a的右侧而向与非动作时相反的顺时针方向对促动器3施力。并且,在该例子的促动器3中,与推顶器24的促动器按压部24a抵接的抵接部分3c设在比用于按压按钮13的按压部3b更靠前的前端侧。

在这种结构的该例子的带扣开关1中,在带扣开关1的非动作状态下,由于促动器3通过弹簧27向逆时针方向也就是使促动器3的按压部3b与按钮13分离的方向施力,因而不会因促动器3意外动作而按压按钮13并使带扣开关1动作,由此带扣开关1可靠地保持在非动作状态。

并且,当将舌片插入带扣而使推顶器24向右侧移动时,推顶器24的促动器按压部24a抵接到促动器3的抵接部分3c而使促动器3以促动器支撑部2a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转动。随着该促动器3的转动,弹簧27也以弹簧支撑部2b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并且位于促动器支撑部2a左侧的弹簧27靠近促动器支撑部2a的一侧。并且,促动器3的转动量(相当于本发明的动作量),在弹簧27处于不超过促动器支撑部2a的规定量以下时,通过弹簧27向逆时针方向即可动接点9a、9b、9c不能移动的方向对促动器3施力。

如图5(c)所示,当弹簧27越过促动器支撑部2a而位于其右侧时,通过弹簧27从逆时针方向向顺时针方向对促动器3施力。即,促动器3的转动量超过上述规定量时,通过弹簧27向顺时针方向即可动接点9a、9b、9c能够移动的方向对促动器3施力。因此,促动器3不依赖于推顶器24,而是通过弹簧27的作用力自动挤压带扣开关1的按钮13,按钮13抵抗复位弹簧26的作用力而向动作方向(图中右侧)移动。由此,带扣开关1从断开迅速切换至接通,从而使带扣开关1成为动作状态。并且,在带扣开关1的动作状态下,由于通过弹簧27向顺时针方向也就是使促动器3的按压部3b按压按钮13的方向对促动器3施力,因而不会因促动器3以外动作并与按压按钮13离开而使带扣开关1成为非动作状态,由此带扣开关1可靠地保持在动作状态。

并且,当使舌片21从带扣开关1的动作状态与带扣22脱离时,推顶器24从图5(c)所示的位置向左侧移动,推顶器24的促动器解除方向按压部24b抵接到促动器3而使促动器3以促动器支撑部2a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弹簧27从促动器支撑部2a的右侧向左侧移动时,通过弹簧27向逆时针方向对促动器3施力。由此,促动器3通过弹簧27的作用力自动(而不依赖于推顶器24)地迅速向逆时针方向转动,从而与止动器28抵接,并位于图5(a)所示的非动作位置上。

由此,根据该例的带扣开关1,能够迅速地进行带扣开关1的接通·断开的切换,并且能够将带扣开关1可靠且稳定地保持在非动作状态和动作状态中的任意状态。

该例的带扣开关1的其他结构及其作用效果与图3(a)至图3(c)和图4所示的例子相同。

另外,在上述各例的带扣开关1中,为了检测舌片21和带扣22的扣合,都检测随着舌片21的插入而同步移动的推顶器24的移动,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通过舌片21与带扣22扣合时和未与带扣22扣合时位置发生变化的舌片21本身或带扣22的其他构成部件等元件的位置变化,使促动器3动作,并检测舌片21与带扣22的扣合状态。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带扣开关、具有该带扣开关的带扣和具有该带扣的座椅安全带装置,能够适当地用于以下的带扣和具有该带扣的座椅安全带装置中,所述带扣将可滑动地支撑于汽车等车辆上所配备的、用于约束保护乘员的座椅安全带上的舌片插入并扣合。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