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外用膏药

一种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外用膏药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外用膏药,组方为:白附子50~100g、干姜50~100g、防风50~100g、白芷50~100g、枳实50~100g、川芎50~100g、蛴螬虫50~100g、巴豆50~100g、天南星50~100g、皂角50~100g、僵蚕50~100g、白芍50~100g、马前子50~100g、蓖麻仔50~100g、蜈蚣10~50g、穿山甲10~50g,所述组方全为生药,制备方法为:将上述药物砸碎为粗粒,投入配制的油中浸泡、熬药,后加入黄丹熬成膏药,经冷水浸泡备用;本发明疗效显著而且作用时间快,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治愈而且治愈率高,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555830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04-12-2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孙立明;

    申请/专利号CN200310114688.8

  • 发明设计人 孙立明;孙守元;

    申请日2003-12-30

  • 分类号A61K35/78;A61K9/06;A61P25/02;

  • 代理机构潍坊正信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李江

  • 地址 262700 山东省寿光市圣城街畜牧局

  • 入库时间 2023-12-17 15:43:15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1-03-23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A61K36/9068 授权公告日:20060517 终止日期:20100201 申请日:20031230

    专利权的终止

  • 2006-05-17

    授权

    授权

  • 2005-02-23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4-12-22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外用膏药,特别是一种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外用膏药。

                          背景技术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种以面部表情肌群的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性的常见病,其确切病因目前尚未明确,西医认为可能由于某种病毒感染,使神经鞘膜发生炎症、水肿,也可能是因寒冷引起营养面神经的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缺血和毛细血管的损害,而发生水肿;或因风湿性面神经炎茎乳孔内的骨膜炎引起面神经肿胀、受压、血循环障碍而致病;中医称本病为“面瘫”、“口眼歪斜”、“口僻”范畴,认为本病的原因主要由于正气亏损,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而入,以致气血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该病多发于春秋两季,不受年龄所限,但青壮年发病率较高,男性略多;临床表现为:发病突然,多在起床时发现面部一侧麻木、松弛,不能作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口角向一侧歪斜,睁眼时流泪,鼻唇沟平坦,额纹消失;少数病人初起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甚至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在治疗方面,现代西医学对本病尚缺乏非常有效的治疗措施,一般应用维生素类,血管扩张药,物理疗法,甚至激素、手术等方法,但上述西医方法有的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有的费用较高,有的患者因治疗费用高而放弃治疗,效果不是很理想;中医常采用中药内服及外敷,针灸疗法,推拿疗法等治疗方法,目前中医方法由于副作用小,费用低,治愈率高而受到患者的认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既方便不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疗效显著而且作用时间快,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治愈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外用膏药。

本发明一种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外用膏药,组方为:白附子50~100g、干姜50~100g、防风50~100g、白芷50~100g、枳实50~100g、川芎50~100g、蛴螬虫50~100g、巴豆50~100g、天南星50~100g、皂角50~100g、僵蚕50~100g、白芍50~100g、马前子50~100g、蓖麻仔50~100g、蜈蚣10~50g、穿山甲10~50g,所述组方全为生药。

制备方法为:将上述药物砸碎为粗粒,投入油中浸泡,所述油按豆油80%、菜仔油15%、蓖麻仔油5%的比例配制而成,浸泡时间为3~10天,每500g干药用所述调和油1200~1500g,然后倾入铁锅中用文武火熬药枯油黑为度,过滤去渣净汁,按每500g药油下230~250g黄丹的比例,将药油称准,复入锅内文火熬至滴水成珠,徐徐入黄丹,单方向搅动,当熬至膏色黑亮,膏油滴入水中成珠不散,油烟由青色变成白色时,表示膏药已成,立即将锅离火,倾入备好的冷水中,倾入时,将水朝一个方向搅转,使膏药倾入后,集聚成整团,浸泡二至五天,并每天换水数次,以祛除火毒,然后将膏药从凉水中捞出密封,放阴处备用。

使用方法:先制作好摊涂膏药的膏药底,把大胶布剪成直径7公分左右的圆形,做膏药底,白面朝外,将膏药放入温热水化软,取15g左右做成一个膏药薄饼,放在胶布有纱布的那一面上,周围留空隙,然后用酒精灯或吹风机等,将膏药烘化,先用生姜片擦患处,待膏药温热时外贴患处,每10天换膏药一次,一至三次即可治愈;禁忌:皮肤破损者及膏药过敏者忌用。

本发明一种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外用膏药,根据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发病机理,对症下药,疗效显著而且作用时间快,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治愈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治愈率高,使用方便而且不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

病理药理:本病的原因主要由于正气亏损,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而入,以致气血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临床表现为:发病突然,多在起床时发现面部一侧麻木、松弛,不能作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口角向一侧歪斜,睁眼流泪,鼻唇沟平坦,额纹消失;少数病人初起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甚至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治法当以祛风散寒,理气散瘀消肿,镇痉化痰散结,通经活络;方中:白附子大热纯阳,阳明经药,能起引导药性作用,祛风湿,善治头面部游风,并与干姜同时使用起温散逐寒邪而发表的作用;防风祛风解表,胜湿解痉;白芷,发表、祛风、散湿,上述四药合用,发散风寒、湿邪为君;中医认为气在于通、血在于活、水在于行,臣以枳实破气力猛,川芎上行头目,活血行气,蛴螬虫功专破血消肿,巴豆大泻祛水肿,肿消后炎症消退;佐以天南星燥湿化痰,祛风止痉,皂角祛痰开窍,僵蚕息风解痉,化痰放结,白芍补血敛阴治血虚并能行气;使用马前子通经络、消结肿,蓖麻子拔病气、祛风通络,蜈蚣祛风攻毒,性善走放,其药力最为迅速,穿山甲善通经络;上述药物配合使用,制成膏药,外贴患处,能迅速到达各个经络部位,息风止痉,化瘀消肿,疏通气血,达到使面肌恢复正常的目的。

疗效标准:治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面肌功能恢复正常;有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面肌功能大部分恢复正常,静止时外观正常,笑时口角轻度下垂;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变。

按照以上标准,分别采取本发明膏药治疗和用西医采用维生素和血管扩张药治疗共80例,采用木发明治疗60例,治愈58例,有效2例,无效0例,有效率100%;采用其它治疗方案治疗20例,治愈12例,有效5例,无效3例,有效率85%,从对比看出本发明疗效更加显著。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白附子50g、干姜50g、防风50g、白芷50g、枳实50g、川芎50g、蛴螬虫50g、巴豆50g、天南星50g、皂角50g、僵蚕50g、白芍50g、马前子50g、蓖麻仔50g、蜈蚣10g、穿山甲10g,所述组方全为生药。

实施例二为最佳实施方式,白附子100g、干姜100g、防风100g、白芷100g、枳实100g、川芎100g、蛴螬虫100g、巴豆100g、天南星100g、皂角100g、僵蚕100g、白芍100g、马前子100g、蓖麻仔100g、蜈蚣50g、穿山甲50g,所述组方全为生药。

制备方法为:将上述药物砸碎为粗粒,投入油中浸泡,所述油按豆油80%、菜仔油15%、蓖麻仔油5%的比例配制而成,浸泡时间为3~10天,最佳浸泡时间为夏季浸泡三天,春季为五天,秋季为七天,冬季为十天,每500g干药用所述调和油1500g,然后倾入铁锅中用文武火熬药枯油黑为度,过滤去渣净汁,按每500g药油下250g黄丹的比例,将药油称准,复入锅内文火熬至滴水成珠,徐徐入黄丹,单方向搅动,当熬至膏色黑亮,膏油滴入水中成珠不散,油烟由青色变成白色时,表示膏药已成,立即将锅离火,倾入备好的冷水盆中,倾入时,用鲜桑枝或柳枝等物品将水朝一个方向搅转,使膏药倾入后,集聚成整团,浸泡三天,并每天换水数次,以祛除火毒,然后将膏药从凉水中捞出,放塑料袋内密封,放阴处备用。

病例:王XX,男,70岁,副县级离休干部,于2001年1月25日就诊,自述,起床后,老伴看到自己嘴角歪斜,嘴角歪向左侧,右眼不能闭,有泪水流出,右侧面部耳以上头部有麻痛感,不能皱眉挤眼,经诊断,面部两侧不对称,口眼明显歪向左侧,右侧额纹消失,右眼裂变宽,闭合不全,右侧鼻唇沟变浅,不能鼓腮,言语不利,发音漏风不清晰,口角时有涎水流出,舌苔淡白,脉浮紧,诊为右侧面神经麻痹,外贴本膏药治愈。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