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n2O4的改性方法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n2O4的改性方法

摘要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n2O4的改性方法,其特征在于:将锂盐、金属氧化物、氟化物中的任一种、或者几种作为改性剂与LiMn2O4混合,在750℃-950℃条件下处理5-15小时,降温后,将产物取出研磨,即得产品。其中改性剂与LiMn2O4的摩尔比需满足以下条件:Li∶Mn=0.02-0.2∶1;M∶Mn=0.01-0.5∶1;(M=Co、Al、Cr等)F∶O=0.01-0.3∶1。该方法简单可靠、生产成本低,周期较短、操作容易、改善效果明显。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40942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03-04-09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申请/专利号CN01136041.0

  • 申请日2001-09-29

  • 分类号H01M4/48;H01M4/58;H01M4/04;C01D15/02;

  • 代理机构北京北新智诚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程凤儒

  • 地址 100088 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2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8 15:27:41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6-04-13

    专利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H01M4/48 登记生效日:20160321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010929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05-12-28

    授权

    授权

  • 2004-10-20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3-04-09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极材料及其制法,更确切的说是用于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电化学、无机合成和电子产品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新型二次电池,具有高电压、高比容量、长寿命的优点,是轻型、微型电子产品的理想电源。目前,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主要是LiCoO2,但钴资源贫乏、价格昂贵、对环境污染较大。与之相比,由于锰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对环境污染较小,LiMn2O4被普遍认为是最有希望取代LiCoO2的新型正极材料,但是,它在电池的循环充放过程中容量衰减较快,这一现象在高温(55℃)下表现得更严重,这是目前以C为负极、LiMn2O4为正极的有机电解液体系的锂离子电池还未能商品化的主要原因。如何改善LiMn2O4的循环性能,特别是高温循环性能是当今锂离子电池领域的研究热点。

为解决该问题,各国专家、学者所采用的目前已见报道的主要方法如下:

1.掺杂

如A.Antonini等发现向LiMn2O4中加入少量Ga以后,高温循环容量衰减率只为加Ga之前的64%,(55℃,3.50-4.35V,0.5C)该方法是将按特定比例配好的Li2CO3,MnO2,GaO充分混合均匀后于730℃下在空气中反应72h,自然冷却制得样品。[J.Electrochem.Soc,1998,145(8):2726~2732]

2.表面处理

如Amatucci等用锂硼氧化物(LBO)对LiMn2O4进行包覆后,其高温循环容量衰减率只为处理前的44%。该方法是先将Li2O,B2O3,ZrO2,丙酮混合后球磨72h,干燥后再混入LiMn2O4粉末,在800℃下反应72h,缓冷至室温制得样品。[Solid State Ionics,1997,104:13]

3.改进合成工艺

如Guyomard D等提出可减小材料的比表面,从而减小电极材料与电解液的接触面。该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LiMrn2O4的高温性能,但大的粒径可能造成锂离子的扩散困难,降低电池的倍率特性及放电容量,而且材料的可加工性变差,容易造成隔膜穿孔。[J Power Sources,1995,54:92]

其它方法还有熔体侵渍法制备二元掺杂尖晶石[J Power Sources,1998,74:24],优化尖晶石与电解质的搭配组合[Abstract for 9th InternationalMeeting on Lithium Batteries[C]1998,Poster II Thur 9.]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改善LiMn2O4的高温循环性能的研究中,各国学者对掺杂研究的最多,除了上面提到的掺Ga外,还有掺Al,Cr,Co,Ni等等,所见报道的所有的掺杂方法都是从原料合成阶段开始考虑,既用含锂化合物+含锰化合物+掺杂元素或化合物→直接合成掺杂LiMn2O4。很少有人去研究如何改善已制得的LiMn2O4的高温循环性能。上面提到的表面处理(方法2)虽是对LiMn2O4的再处理,但该法操作复杂、耗时过长(72h)。

技术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n2O4的改性方法,采用改性剂与LiMn2O4进行高温固相反应来改善其高温性能。同其它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工艺简单可靠、生产成本低、周期较短、操作容易、改善效果明显等优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将锂盐、金属氧化物、氟化物中的任一种、或者几种作为改性剂与LiMn2O4混合,在750℃-950℃条件下处理5-15小时,降温后,将产物取出研磨,即得产品。

其中锂盐可以是Li2CO3、LiNO3、LiCl等;金属氧化物可以是Co3O4、Al2O3、Cr2O3等;氟化物可以是LiF、NaF、AlF3等。

在本发明中,所述的采用几种化合物作为改性剂,这些化合物可以是上述三类物质中的同一类化合物,也可以是上述三类物质中的不同类化合物。

在所述的改性剂与LiMn2O4混合时,其中,改性剂与LiMn2O4分别按照下述摩尔比进行配料:

Li:Mn=0.02-0.2∶1;

M∶Mn=0.01-0.5∶1;(M=Co、Al、Cr等)

F∶O=0.01-0.3∶1;其中Mn、O均指向LiMn2O4

本发明的方法是一种改善LiMn2O4的高温循环性能的方法。它是通过LiMn2O4与改性剂的高温固相反应来改善其性能的。

附图说明

图1为采用实施例1中的改性后的LiMn2O4与改性前的LiMn2O4常温循环性能对比图。

图2为采用实施例1中的改性后的LiMn2O4与改性前的LiMn2O4高温循环性能对比图。

图3为采用实施例2中的改性后的LiMn2O4与改性前的LiMn2O4常温循环性能对比图。

图4为采用实施例2中的改性后的LiMn2O4与改性前的LiMn2O4高温循环性能对比图。

图5为采用实施例3中的改性后的LiMn2O4与改性前的LiMn2O4常温循环性能对比图。

图6为采用实施例3中的改性后的LiMn2O4与改性前的LiMn2O4高温循环性能对比图。

图7为采用实施例4中的改性后的LiMn2O4与改性前的LiMn2O4常温循环性能对比图。

图8为采用实施例4中的改性后的LiMn2O4与改性前的LiMn2O4高温循环性能对比图。

实施例1:用Li2CO3对LiMn2O4进行改性

按照Li2CO3与LiMn2O4的摩尔比为0.06∶1称取若干克的Li2CO3和LiMn2O4,在混料机中混合5小时后将混合物放入马弗炉中,在850℃下处理10小时,然后随炉降温,将产物取出后研磨,过300目分样筛,既得样品。

将样品与乙炔黑、石墨、PVDF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后调浆,涂敷在Al箔上制成10*10mm的实验电极。实验电池采用两电极电解池,对电极为金属锂,电解液为LiPF6/EC+DMC,电化学测试采用恒电流充放电法(0.1C,3.3~4.35V),测试常温和高温下材料的容量和循环性能。

经过20周的循环,如图1所示,LiMn2O4在常温下的容量衰减由11.6%减少为7.5%,如图2所示,在高温下则由26.7%减少为5.4%,高温循环容量衰减率只为改性前的20.2%,非常明显地改善了LiMn2O4的高温性能。

实施例2:用Co3O4对LiMn2O4进行改性

按照Co与Mn的摩尔比为0.12∶1称取若干克的Co3O4和LiMn2O4,按与例1完全相同的流程制备样品、测试。

经过15周的循环,如图3所示,LiMn2O4在常温下的容量衰减由11.6%变为12.9%,如图4所示,在高温下则由26.7%减少为16.2%,高温循环容量衰减率为改性前的60.7%,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LiMn2O4的高温性能。

实施例3:用LiF对LiMn2O4进行改性

按照F与O的摩尔比为0.02∶1称取若干克的LiF和LiMn2O4,按与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样品、测试。

经过20周的循环,如图5所示,LiMn2O4在常温下的容量衰减由11.6%变为12.5%,如图6所示,在高温下则由26.7%减少为15.5%,高温循环容量衰减率为改性前的58.1%,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LiMn2O4的高温性能。

实施例4:用Al2O3和LiF同时对LiMn2O4进行改性

按照Al与Mn的摩尔比为0.10∶1,同时使F与O的摩尔比为0.10∶1称取若干克的Al2O3、LiF和LiMn2O4,按与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样品、测试。

经过20周的循环,如图7所示,LiMn2O4在常温下的容量衰减由11.6%减少为3%,在高温下则由26.7%减少为5.8%,如图8所示,高温循环容量衰减率是改性前的21.7%,极大地改善了LiMn2O4的高温性能。

由上述实施例可以看出,该方法具有工艺简单可靠、生产成本低、周期较短、操作容易、改善效果明显等显著优点。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