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层压带和被层压带、以及向被层压带粘贴层压带的方法及其装置

层压带和被层压带、以及向被层压带粘贴层压带的方法及其装置

摘要

一种层压带,具有用于粘贴在被层压带的记录面上的黏着层,与被层压带具有大致相同的宽度。在该层压带抽出侧的前端部形成粘贴在被层压带的抽出前端部上的初期粘贴部,和具有规定长度且与初期粘贴部的后端相连、同时允许层压带相对于被层压带横向移动的非粘贴部。此外,以另外一种形式提供了被层压带,该被层压带在抽出侧的前端部具有被层压带抽出侧的前端部粘贴的初期被粘贴部,和具有规定长度且与该初期被粘贴部分后端相连、同时允许被层压带相对于层压带横向移动的不接受粘贴部分。同时还提供了层压带和被层压带的初期粘贴方法及装置。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208693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1999-02-24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98102485.8

  • 发明设计人 及川英毅;

    申请日1998-06-03

  • 分类号B41J2/01;B32B31/08;

  • 代理机构72001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温大鹏

  • 地址 日本东京都

  • 入库时间 2023-12-17 13:17:14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6-07-27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B41J2/01 授权公告日:20030507 终止日期:20150603 申请日:19980603

    专利权的终止

  • 2003-05-07

    授权

    授权

  • 2000-07-12

    实质审查请求的生效

    实质审查请求的生效

  • 1999-02-24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本发明涉及例如为了保护印刷面,在印刷后的印刷带上粘贴的层压带和作为所述印刷带的被层压带,以及向被层压带粘贴层压带的方法及其装置。

过去,在印刷带(被层压带)上进行层压的连续操作过程中一边抽出卷状印刷带一边进行印刷,一边引导印刷后的印刷带,使抽出的层压带与之汇合,两者在汇合点处送出,同时使两者相互压接。在这种情况下,印刷带和层压带导向件引导带材,以便使其在宽度方向上不发生偏离。然而,为了正确的进行该操作,带材导向件必需设置得非常精确,在将层压带粘贴到印刷带上的初期,有必要在两者抽出侧顶端前部,精确地将两侧边相互对齐并粘贴。例如,如图1所示,在两带材Tp,Tr初期的粘贴部分处,即使两者仅有很小角度的偏离并被粘贴在一起,随着粘贴的进行,该角度的偏离会逐渐增大,随后便会产生褶皱和阻塞。层压带在具有很高黏着力的同时粘度又不够,因此不能自动简单地进行所述粘贴操作,过去,这种操作都是手工进行的。

这种在印刷带和层压带的初期粘贴作业中不得不借助人工的传统方法,即使采用定位夹具等工具,但操作复杂且需要非常熟练,同时还存在成品率低的问题。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层压带,利用它能够无需熟练的技术便可简单、正确地进行将层压带向被层压带的初期粘贴。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被层压带,利用它能够无需熟练的技术便可简单、正确地进行层压带向被层压带的初期粘贴。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简单、正确地进行层压带向被层压带的初期粘贴的粘贴方法。

本发明的第四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简单、正确地进行层压带向被层压带的初期粘贴的粘贴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第一个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1种形式,提供了一种带有用于向被层压带的记录面上粘贴的黏着层、且宽度基本上与该被层压带基本相同的层压带。

与本发明的第1种形式有关的层压带,其特征为,该层压带包括:

在抽出侧前端形成的,预先粘贴到所述被层压带的抽出侧前端上的初期粘贴部;以及

与具有预定长度的所述初期粘贴部后端相连接的,可允许该层压带与上述被层压带相对横向移动的非粘贴部。

在这种层压带中,为了在抽出侧的前端形成初期粘贴部和与之相连的非粘贴部,首先,将该初期粘贴部与被层压带的抽出侧前端相互对位使之重叠,然后把所述粘贴部分作为起点,一边矫正非粘贴部分的左右偏离,一边在被层压带上继续粘贴越过非粘贴部分的本应粘贴的部分。在非粘贴部,由于允许被层压带相对横向移动,所以即使在初期粘贴部处的被层压带于初期粘贴时产生位置偏离,也能够方便地纠正和吸收非粘贴部的位置偏离。因而,越过非粘贴部分的本应粘贴的部分与被层压带之间没有位置偏离,能够正确地继续继续粘贴。此外,为获得良好的粘贴状态,被层压带的宽度相对于层压带稍窄为好。

上述非粘贴部分,最好是通过省略该部分的所述黏着层形成的。

在这种优选的形式中,部分的不加入黏着层能够方便地形成非粘贴部分。当然,通过部分地除去黏着层,也可以形成非粘贴部分。

或者,上述非粘贴部可由粘贴到上述黏着层上的、允许上述被层压带与该层压带相对横向位移的带材片构成。

在这种优选形式中,通过在黏着层的一部分上粘贴带材片,可方便地形成非粘贴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非粘贴部粘贴有带材片而刚性较高,所以在非粘贴部附近,对初期粘贴部和越过非粘贴部的本应粘贴的部分产生张力,从而能够方便且顺畅地进行包括矫正操作在内的一系列粘贴作业。

若上述带材片的颜色与上述被层压带的底色不同则更好。

在这种优选形式中,因为可由带材片的颜色明显地确认出非粘贴部,所以操纵者可顺畅地进行包括矫正操作在内的一系列粘贴作业,同时在切断最终不需要的初期粘贴部和非粘贴部时,可以作为切断位置的标记。

另外,为了实现所述的第二个目的,在本发明的第二种形式中,提供了具有被带有黏着层的层压带粘贴的记录面、且与该层压带宽度基本相同的被层压带。

与本发明第二种形式有关的被层压带,其特征为,它包括:

在抽出侧前端形成的、预先粘贴到所述层压带的抽出侧前端的初期被粘贴部;以及

与具有规定长度的所述初期被粘贴部后端相连接的可允许该被层压带与上述层压带相对横向移动的不接受粘贴的部分。

在该被层压带中,为了在抽出侧的前端形成初期被粘贴部分和与之相连的不接受粘贴部分,首先将层压带的抽出侧重叠的对位、粘贴到该初期被粘贴部分上,然后把所述粘贴部分作为起点,一边矫正不接受粘贴部分的左右偏离,一边继续不断地将层压带粘贴到越过不接受粘贴部分的本应被粘贴的部分上。在不接受粘贴的部分,由于允许相对于层压带横向移动,所以即使在初期被粘贴部分处,与层压带进行初期粘贴时产生位置偏离,也能够方便地在不接受粘贴的部分纠正和吸收这种位置偏离。因而,越过不接受粘贴部分的本应被粘贴的部分与层压带没有位置偏离,能够正确地继续进行粘贴。

对于上述不接受粘贴的部分,最好由在所述记录面上形成的含氟涂层构成。

在这种优选的形式中,可通过氟化处理方便地制成不接受粘贴的部分。

上述被层压带具有带有所述记录面的带材基体材料,上述含氟涂层最好与上述带材基体材料的颜色不同。

在这种优选形式中,因为可明显地确认出不接受粘贴的部分,所以操作者可顺畅地进行包括矫正操作在内的一系列粘贴作业,同时在切断最终不需要的初期被粘贴部分和不接受粘贴的部分时,可以作为切断位置的标记。

上述被层压带若配有在所述带材基体材料记录面的相反侧形成的黏着层上的剥离纸带则更好。

另外,为实现所述的第三个目的,在本发明的第三种形式中提供了这样一种方法,该方法是一种将层压带粘贴到与所述层压带的宽度基本相同的被层压带上的方法,所述层压带具有在前端形成的做预粘贴用的初期粘贴部分和与该初期粘贴部分相连的、允许所述层压带相对于所述被层压带横向移动的非粘贴部分。

与本发明的第三种形式有关的方法,其特征为,该方法由以下步骤组成:

使所述被层压带的前端和所述层压带的前端重叠;

将所述层压带的初期粘贴部分粘贴到所述被层压带的前端;

此后一边对所述层压带和被层压带进行宽度方向的调整,一边通过同时将它们传送到用于压接所述层压带和所述被层压带的压接机构,至少直到所述层压直到的所述非粘贴部通过所述压接机构为止,将与所述非粘贴部连接的部分正确地粘贴到所述被层压带上。

另外,为了实现上述第四个目的,在本发明的第四种形式中提供了这样一种装置,它是一种通过将所述层压带的前端部粘贴到被层压带前端部、至少对层压带和与层压带宽度基本相同的被层压带进行初期粘贴的的粘贴装置,所述层压带的前端部包括,在该层压带的前端部形成的做预粘贴用的初期粘贴部分,和与该初期粘贴部分相连的、可允许该层压带相对于所述被层压带横向移动的非粘贴部分。

与本发明的第四种形式有关的粘贴装置,其特征为,该粘贴装置包括:

在把所述层压带的初期粘贴部分粘贴到所述被层压带的前端部的状态下,同时传送该两条带材的带材传送机构;

与该带材传送机构的带材传送联动、将所述被层压带的前端部和所述层压带的前端部相互压接的压接机构;

以及对借助所述传送机构送向所述压接机构的所述两带材进行宽度方向的调整的带材导向机构。

在这种方法和装置中,在将层压带的初期粘贴部分粘贴到被层压带的抽出侧前端之后,一边在不断对两带材进行宽度方向的调整的状态下使它们相互压合,一边对它们进行传送,通过这种宽度方向的调整,被层压带和非粘贴部分被相互导向适当的位置。因此,到将越过非粘贴部分的本应粘贴的部分被压合到被层压带为止,两带材宽度方向的位置偏离被矫正,使两带材精确重叠,正确地粘贴在一起。

另外,为实现上述第三个目的,在本发明的第五种形式中提供了这样一种方法,它是一种将带有黏着层的层压带粘贴到与所述层压带的宽度基本相同的被层压带上的粘贴方法,所述被层压带具有在其前端形成用于预粘贴所述层压带的初期被粘贴部分,和具有规定长度且与该初期被粘贴部分的后端相连的、允许该被层压用与所述层压带相对横向移动的不接受粘贴部分。

与本发明第五种形式有关的方法,其特征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使所述被层压带的前端和所述层压带的所述前端重叠;

将所述层压带的前端粘贴到所述被层压带的被粘贴部分上;

此后,一边对所述层压带和被层压带进行宽度方向上的调整,一边通过同时将它们传送到用于压接所述层压带和所述被层压带的压接机构,至少直到在所述被层压带的不接受粘贴部分通过压接机构为止,将所述层压带的对应部分正确地粘贴到与所述被层压带的不接受粘贴部分连接的部分上。

此外,为实现上述第四个目的,在本发明的第六种形式中提供了这样一种粘贴装置,它是一种通过将所述层压带的前端部粘贴到被层压带的前端部,至少对层压带和与层压带宽度基本相同的被层压带进行初期粘贴的粘贴装置,所述被层压带的前端部包括:在其前端形成的用于向所述层压带的前端进行预粘贴的初期被粘贴部分,和具有规定长度并与该初期被粘贴部分后端相连、可允许该被层压带相对于所述层压带作横向移动的不接受粘贴部分。

与本发明的第六种形式有关的粘贴装置,其特征为,该粘贴装置包括:

将所述被层压带的初期被粘贴部与所述层压带的前端部粘贴在一起的状态下,将该两带材同时传送的带材传送机构;

与该带材传送机构的带材传送联动,将所述被层压带的前端部和所述层压带的前端部相互压接的压接机构;以及

对借助所述传递机构传送到所述压接机构的所述两带材进行宽度方向的调整的带材导向机构。

在这种方法和装置中,在将层压带抽出侧的前端粘贴到被层压带的初期被粘贴部上之后,一边在对两带材进行宽度方向上的调整的状态下并使它们相互压合,一边对它们进行传送,通过这种宽度方向的调整,不接受粘贴的部分和层压带被相互导向适当的位置。因此,直到将越过不接受粘贴部分的本应粘贴的部分与层压带压合时为止,两带材宽度方向的位置偏离被矫正,使两带材精确重叠,正确地粘贴在一起。

在所述各粘贴装置中最好将所述层压带和所述被层压带以卷成卷状的状态放置于单独的盒内。

在这种优选的形式中,可以简单地将带材导向机构做在盒内,同时可以使层压带和被层压带的可操作性能提高。

在所述各粘贴装置中最好还配有在所述被层压带的记录面上进行印刷的印刷机构。

最好,在所述各粘贴装置中最好还配有能够对粘贴有所述层压带的被层压带进行任意长度的切断的剪切机构。

在这种优选的形式中,可以方便地制成以层压带和被层压带为原料进行层压而成的标签。

本发明的上述及其它的目的,特征及优点,通过下面参照附图的详细说明,将变得更加清楚。

图1是表示现有的印刷带和层压带的层压状态的平面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中印刷带和层压带的前端部的放大剖面图。

图3是第二个实施例中印刷带和层压带的前端部的放大剖面图。

图4是第三个实施例中印刷带和层压带的前端部的放大剖面图。

图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初期粘贴装置的主要部分和采用该装置的初期粘贴方法的斜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印刷带和层压带的层压状态的平面图。

图7是关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带材印刷装置的总体斜视图。

图8是图7中带材印刷装置的剖面图。

图9是实施例的带盒的剖面图。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层压带和被层压带,以及层压带向被层压带的粘贴方法及其装置进行说明。被层压带是用于在其作为记录面的表面上进行印刷的印刷带,层压带是为了保护该印刷带的印刷部分而在印刷带的表面上粘贴的带材。在这种情况下,印刷带和层压带以装在单独的带盒中的形式提供给用户,用户将其装入带材印刷装置使用。

带材印刷装置键入所需要的文字等等以喷墨方法在印刷带上进行印刷,同时在该印刷带的印刷部分粘贴层压带,制成在这种状态下对印刷带进行切断、层压后而成的标签。在印刷带上粘贴层压带的一系列操作为:一边输送卷状印刷带,一边进行印刷,同时,引导抽出的层压带使之与印刷后的印刷带汇合,一边在汇合点将两者送出,一边使它们相互压合。然后,为使该层压操作顺畅地进行,将装在带盒中的印刷带和层压带预先制成两带材的前端部相互粘贴在一起的状态。此外,应使印刷带和层压带宽度相同,更严格地说,考虑到装置的粘贴精度,使层压带略狭(0.3mm左右)更好。不言而喻,虽然宽度最好狭到可见的程度,但是显然其宽度必需至少大于印刷的文字的长度。

由于有必要进行高精度加工,所以将印刷带和层压带的前端部相互粘贴在一起的工作,原则上是由厂商来完成的。不过,在这种带材印刷装置中从用户方面节省资源的角度出发,逐渐演变为装在盒中的印刷带和层压带可以分别更换,这样,利用带材印刷装置将两带材的前端部相互粘贴起的工作就可由用户来完成。为此,为了简单且高精度的将前端部相互初期粘贴起来,对实施例的带材想了各种办法。

所以,在以下的说明中,首先对印刷带和层压带的各种实施例分别进行说明,然后对厂商一方用于两带材的前端部相互粘贴的初期粘贴装置作简单的说明,最后对用户使用上述带材印刷装置进行说明。

图2是表示印刷带和层压带的前端部的第一个实施例的放大剖视图。如该图所示,上侧的层压带Tr是由层压带基体材料101、涂覆在层压带基体材料101内侧的黏着剂层102、使黏着剂层102被夹在中间且粘贴在层压带基体材料102内侧的遮片(带材片)103构成。层压带基体材料101由16~38μm厚的透明薄膜构成。此外,虽然在对印刷带Tp进行彩色印刷的情况下,层压带的基体材料101最好是透明的,但是在进行单色印刷的情况下,也可在层压带基体材料上略微着色。

遮片103是由16~100μm厚的薄膜等构成的。遮片103设置在自层压带Tr前端起数厘米的初期粘贴部a和作为本应粘贴的部分的连续粘贴部b之间。在这种情况下,面向印刷带Tp,初期粘贴部a和连续粘贴部b构成粘贴部,遮片103的部分构成非粘贴部C。此外,遮片103作成透明的或不透明的都可以,但是,在不透明的情况下,可以清楚的辨认出非粘贴部C,因此最好采用与印刷带Tp的底色不同的颜色。

另一方面,图中下侧的印刷带Tp是由印刷带基体材料201,涂覆在印刷带基体材料201内侧的黏着剂层202,使黏着剂层202被夹在中间且粘贴在印刷带基体材料201内侧的剥离纸带203组成。印刷带基体材料201由可以充分吸收油墨的材料构成,以便以喷墨方法在该表面(记录面)上进行印刷。在印刷带Tp和层压带Tr层压在一起制成标签的情况下,黏着剂层202用于将其粘贴到粘贴对象上,此外剥离纸带203用于防止标签粘贴到粘贴对象以外的其它东西上和防止灰尘粘附在黏着粘剂层202上。

在这样的结构中,在印刷带和层压带的前端相互粘贴在一起的情况下,先将层压带Tr的初期粘贴部a粘贴到印刷带Tp的前端,随后,一边矫正位于遮片103部分,即非粘贴部分c处的两带材Tp,Tr的位置偏离,一边将连续粘贴部b的前端部粘贴到印刷带Tp上。这样,以高精度重合的状态将层压带Tr连续粘贴部b的前端部粘贴到印刷带Tp上。从而,在这样设置和使用印刷装置的情况下,不会在连续粘贴处发生两带材Tp,Tr的位置偏离和阻塞。

图3是表示印刷带和层压带的前端部第二个实施例的放大剖面图。如该图所示,在这个实施例中,只有层压带Tr的结构与第一个实施例不同。第一个实施例中非粘贴部c是由遮片103形成的而在本例的层压带Tr中,是由省略掉一部分黏着剂层102代替遮片103来形成非粘贴部c。非粘贴部c是由在层压带Tr上形成黏着剂层102时只在该部分上不涂覆黏着剂而构成的,或者是在层压带基体材料101上全部涂覆黏着剂层后,再用溶剂将该部分的黏着剂除去而构成的。在该实施例中,可以借助省去黏着剂层102的非粘贴部c对两带材Tp,Tr的位置偏离进行矫正。

图4是表示印刷带和层压带前端部的第三个实施例的放大剖面图。如该图所示,层压带Tr仅由层压带基体材料101和黏着剂层102构成,印刷带Tp则由印刷带基体材料201、黏着剂层202及剥离纸带203、和非黏着覆层204构成。非黏着覆层204是在从印刷带Tp前端起数厘米的初期被粘贴部X和作为本应被粘贴的部分的连续被粘贴部Y之间,于印刷带基体材料201表面上形成的。非黏着覆层204是由相对于层压带Tr的黏着剂层202不具有黏着性的、例如含氟涂层构成的。在这种情况下,非黏着覆层204的部分相对于层压带Tr成为非粘贴部Z。这时,也可以借助非黏着覆层204矫正两带材Tp,Tr的位置偏离。此外,非黏着覆层204最好和上述遮片103一样,具有和印刷带基体材料201的底色不同的颜色。

这样构成的印刷带Tp和层压带Tr的前端部,除在手工操作的情况下之外,可以用初期粘贴装置进行这种粘贴。因此,参考图5,将以第一个实施例的印刷带Tp和层压带Tr为例,对初期粘贴装置和初期粘贴方法简单加以说明。

如该图所示,初期粘贴装置51配有由图中未画出的电机和减速器旋转的驱动辊52,通过印刷带Tp和层压带Tr与驱动辊52旋转接合的从动辊53,和设置在两辊52、53旁边的印刷带54和层压带55。图中没有示出,印刷带Tp和层压带Tr以卷成卷状的形态被抽出,并被导向该图所示的两个辊52、53。在这种情况下,由图中未画出的弹簧等将从动辊53压向驱动辊52一侧。此外,驱动辊52和从动辊53中的至少一个,其辊身最好由橡胶等卷绕起来,以形成具有柔软性的辊。也就是说,驱动辊52和从动辊53兼作粘贴印刷带Tp和层压带Tr的压接机构和同时传送该两带材Tp,Tr的传送机构。

印刷带Tp和层压带Tr,通过预先手工操作,将层压带Tr的初期粘贴部a重叠并粘贴到印刷带Tp的前端部上,并以这种状态喂入两辊52、53。驱动辊52开始旋转,从动辊53也伴随着一起旋转,一面将重叠的印刷带Tp和层压带Tr压合,一面对它们进行传送。由两个辊52、53旋转传送的两带材Tp、Tr,通常一边由两带材导向件54、55调整宽度上的方向,一边由两个辊52、53进行带材的粘贴。即,一边对印刷带Tp和层压带Tr进行宽度方向的调整,一边将其导向两个辊52、53。随着传送两带材Tp、Tr的进行,一旦层压带Tr的非粘贴部C到达两个辊52、53便成为两带材Tp、Tr不进行粘贴、可由两带材导向件54、55进行横向移动的传送状态。因此,随着两带材导向件54、55对两带材Tp、Tr进行宽度方向上的位置矫正,使两带材正确的重叠并进行传送。进而,随着传送的进行,层压带Tr的连续粘贴部b到达两辊52、53,其前端部分被粘贴到印刷带Tp上。

例如,如图6所示,即使预先由手工粘贴的初期粘贴部a相对于印刷带Tp产生角偏离,由于在接下来的非粘贴部c对这一角度的偏离进行了矫正,所以连续粘贴部b的前端部可以无偏离的粘贴到印刷带Tp上。即,对于印刷带Tp和层压带Tr的初期粘贴来说,初期粘贴部a的粘贴精度没有很大影响,无需高精度的初期粘贴和熟练的技术即可简单、正确地进行。另外,毋庸置言,不采用所述的初期粘贴装置51,而用手工操作,也无须很熟练,即可简单、正确地进行印刷带Tp和层压带Tr的初期粘贴。

其次,将参照图7和图8对带材印刷装置进行说明。图7是带材印刷装置的外观斜视图,图8是带材印刷装置的装置主体的剖面图。如两图所示,该带材印刷装置1由装置主体2、安装在装置主体2前部的键盘3、装有印刷带Tp和层压带Tr的带盒4和填充有四色油墨的油墨盒5组成,带盒4和油墨盒5可装、卸地安装到装置主体2上。

键盘3上设置有各种键3a,构成该带材印刷装置1的输入机构。在这种情况下,键盘3可相对于装置主体2自由地立起或放倒,在使用带材印刷装置1时,使键盘3成放倒状态,在携带该装置时,使键盘3成立起状态。

装置主体2由作为装置机身6的外壳构成,在其前部上面的右方,设置有显示键入结果和编辑结果的液晶显示部分7。此外,在装置机身6的侧面,设置有将层压后的印刷带Tp排出到外部的狭缝状的带材排出口8。此外,图中没有画出,在装置机身6的其它面上,为了装卸带盒4和油墨盒5,设置有带盖的开口。

在装置机身6的内部,装配有传送印刷带Tp的印刷带传送机构9。以喷墨方式在印刷带Tp上进行彩色印刷的印刷机构10、将层压带Tr粘贴到印刷带Tp上的粘贴机构11、用于切断粘贴好的印刷带Tp的剪切机构12以及对它们进行控制并进行信息处理的线路板13(参照图8)。

如图8和图9所示,带盒4设有将装载印刷带Tp的主装载部21和装载层压带Tr的副装载部22在中间连接起来的结构,印刷机构10的印刷头14靠近该连接部23。此外,构成这些部分的盒体的外壳24由主体外壳25、主装载部21侧的主罩盖26、副装载部22侧的副罩盖27组成。在更换带材时,应将带盒4相对于装置主体2取出,打开主罩盖26和副罩盖27,相对于盒体外壳24分别更换印刷带Tp和层压带Tr。

主装载部21中装有卷成卷状的印刷带Tp,同样地,副装载部21中装有卷成卷状的层压带Tr。这些带材Tp、Tr从各自的装载部21、22抽出后,被重叠对齐并进行粘贴,随后从副装载部22侧的开口传送到带盒4的外部。另外通过设置在后面所述的自由辊42附近的一对印刷带导向件28对从主装载部21抽出的印刷带Tp进行宽度方向上的调整,同样地,通过设置在后述的自由辊45附近的一对层压带导向件29对从副装载部22抽出的层压带Tr进行宽度方向的调整,并导向层压辊44。该印刷带导向件28和层压带导向件29被设置在两带材Tp、Tr的宽度方向上的相同位置上,对两带材Tp、Tr在宽度方向上高精度重叠地进行引导。

对通过印刷带传送机构9向传送方向的前方输出的印刷带Tp,利用靠近带盒4连接部23的印刷机构10按需要进行印刷,并利用随后的带材粘贴机构11使抽出的层压带Tr与之重叠的粘贴在一起。这样,将层压带Tr粘贴到印刷部分上的印刷带Tp,通过印刷带传送机构和带材粘贴机构11的协同动作,被从带材排出口8传送到外部。当留有一段空间的印刷部分的后端到达剪切位置后,印刷带传送机构9和带材粘贴机构11停机,剪切机构12动作,将印刷带Tp(和层压带Tr)切断。

印刷机构10装配有:左右(图8中的前后)两端支持在图外的支架上的滑架导向轴31,可在滑架导向轴31上左右滑动地安装的滑架32,通过正、反运动使滑架32在左右方向上往复运动的图外的同步齿形带,和使同步齿形带正、反运动的位于图外的滑架电机。此外,在滑架32上,分别整体地装配有:位于其下部的印刷头14,及位于其上部的内装油墨盒5的盒架33。在这种情况下,印刷头14被朝下安装,而油墨盒5被向下装入盒架33。一旦安装上油墨盒5,油墨盒5的各个颜色的油墨容器5a便与印刷头14连通,从而可以向印刷头14供应油墨。此外,个油墨容器5a中分别填充有黄、青、品红、黑各种颜色的油墨。

印刷带传送机构9装配有由自由辊42和驱动辊43上、下装置而成的传送辊组41,和图中未画出的驱动辊43的传送电机。驱动辊43设置在装置主体2一侧,自由辊42设置在带盒一侧。当把带盒4装在装置主体2中时,印刷带Tp被夹送入自由辊42和驱动辊43之间,并被加压。并且,在这种状态下,利用传送电机的旋转,将夹在自由辊42和驱动辊43之间的印刷带Tp向前传送。此外,印刷带Tp的传送和印刷头14的往复运动,相当于在印刷技术中的主扫描方向和副扫描方向之间的关系。因而,传送电机和滑架的电机应当协同运动进行驱动。

带材粘贴机构11装配有由自由辊45和驱动辊46上、下设置而成的层压辊组44,和图中未画出的旋转驱动辊46的层压电机。此外,该层压电机或上述的传送电机是同一个电机,电机的旋转动力通过减速齿轮系被分解,分别传送给传送辊组41和层压辊组44。驱动辊46设置在装置主体2一侧。自由辊45设置在带盒4一侧。驱动辊46是在周面上卷绕有橡胶等弹性体的弹性辊,因此可以使印刷带Tp和层压带Tr很好地粘贴在一起。

带盒4装在装置主体2中时,印刷带Tp和层压带Tr被夹送入自由辊45和驱动辊46之间,并被加压。并且,在这种状态下,利用层压电机的旋转,一边将夹在自由辊45和驱动辊46之间的印刷带Tp和层压带Tr粘贴起来,一边将它们向前传送。此外,在传送时,由盒体外壳24的一对印刷带导向件28对印刷带Tp进行调整,同样地,由一对层压带导向件29对层压带Tr进行调整,并导向层压辊44。此外,为了在传送辊41和层压辊44之间水平地传送印刷带Tp,传送辊41和层压辊44设置在同一水平面内。另外,层压辊44的圆周速度比传送辊41的圆周速度稍快,使传送辊41和层压辊44之间的印刷带Tp保持一定的张力。而且,位于传送辊41和层压辊44之间的带盒4的连接部分23,具有开口23a,印刷头14通过该开口23a面对印刷带Tp。

剪切机构12装配有刀片48和使刀片作剪切动作的图中未画出的剪切机。在印刷完毕后的预定距离处,传送电机(层压电机)停止传送印刷带Tp,于此同时,剪切机进行驱动,对印刷带Tp进行剪切。此外,刀片48的切断动作也可以由键操作来进行。一方面,对于印刷带Tp和层压带Tr,备有带宽为4.5mm-96mm左右的各种(10种左右)带材,各式带材Tp、Tr分别以装在带盒4中的形式供应。

如上述所述,印刷带和层压带被装在带盒4中,以抽出侧前端相互粘贴在一起的形式供应。另一方面,该两带Tp、Tr可通过打开各罩盖26、27相对于带盒4单个更换。在更换印刷带Tp和/或层压带Tr时,用户有必要自己将两带材Tp、Tr的前端相互粘贴起来。因此,以第一个实施例的印刷带和层压带为例,对关于利用该带材印刷装置1对两带材Tp、Tr进行初期粘贴的方法进行说明。

预先,将带盒4从装置主体2中取出。然后,使新的印刷带Tp和层压带Tr以前端抽出的状态装入盒体外壳24。在这里,先使层压带Tr的初期粘贴部a与印刷带Tp的前端位置重叠且粘贴起来。其次,以这种状态将带盒4装入装置主体2,同时,通过键入操作,使传送辊41和层压辊44旋转,传送两带材Tp、Tr。于是,一边由两个带材导向体28、29对两带材作通常的宽度方向上的调整,一边由层压辊44进行粘贴。这时,层压带Tr的非粘贴部c到达层压辊44,通过两带材导向件28、29的宽度限制对两带材Tp、Tr作宽度方向上的位置矫正,使它们正确地重叠粘贴。然后,在层压带Tr的连续粘贴部b的前端到达刀片48处时,停止传送,进而由键操作驱动剪切机构12,将两带材Tp、Tr切断。

还是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预先用手工粘贴后初期粘贴部a存在角度偏差,通过接下来的非粘贴部c对该角度偏差进行矫正,也可开始将两带材Tp、Tr的连续粘贴部b完全无偏差的粘贴起来。即,对于印刷带Tp和层压带Tr的初期粘贴来说,它与初期粘贴部a的粘贴精度无关,不必具有高精度的初期粘贴和熟练技术即可简单而正确地进行操作。

以上是对本发明最佳实施例的说明,在本领域人员理解了本发明之后,可以作出不超过本发明的主旨和范围的各种改变。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