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将印版输送到印刷机印版滚筒上的装置

将印版输送到印刷机印版滚筒上的装置

摘要

将印版3输送到印刷机印版滚筒7的装置,该装置至少设置一个可容纳转动的滚轮2作为握持和导送印版的元件28,同时,滚轮2朝着印版的侧边在印版变换位置时基本上处于一条直线上,这条直线平行于容纳印版前缘的装置4之夹紧表面45并插入该夹紧表面45之间并由印刷机组6引出向上倾斜布置。另外还可在这条直线上并于滚轮2的上方设置另一个握持和导送印版3的元件即一个吸嘴31。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79690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1993-12-2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海德堡印刷机械股份公司;

    申请/专利号CN93105005.7

  • 申请日1993-04-29

  • 分类号B41F30/02;

  • 代理机构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何培硕

  • 地址 联邦德国海德堡

  • 入库时间 2023-12-17 12:27:25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1997-06-18

    专利权的终止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专利权的终止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 1995-09-06

    授权

    授权

  • 1993-12-22

    公开

    公开

  • 1993-12-01

    实质审查请求的生效

    实质审查请求的生效

说明书

本发明涉及一个将印版输送到印刷机之印版滚筒上的装置,该印版滚筒具有一固紧印版的装置,同时,该输送装置装备至少一个用于握持和导送印版的元件。

将印版在一个印版机的印版滚筒上固紧的工作,迄今为止是由印刷工人手动操作的工序。与此对应设置有固紧印版的装置,它将印版的前缘和后缘握住,并可用一个扳手或芯棒锁住和打开。在这种装置中,印版是用手安装的。

在这个领域中最初的扩展方案包括这样的固紧印版的装置,而它可以通过按钮压力打开和锁住。借助这种装置,印版的前端和后端就可自动地被夹住和接着固紧,同时,印版后缘通过一个挤压元件而被插进该用于容纳这印版后缘的装置中。紧跟此后的自动步骤就涉及一个将印版输送到上述自动地固紧印版前缘装置去的装置。

而这种类型的装置在JP-PA  Hei  3-13062中已公开。

在这种公知的装置中,印版被置于握持器上,同时,支承构件将印版的前缘握持住。该支承构件,在输送印版时将前缘松开,依此,印版通过一个导引装置运行,该导引装置将印版的前缘以一个弧形的途径输送到固紧印版前缘的装置中。该输送印版的导引装置包括两对滚轮,它们握住印版的左边缘和右边缘并进行输送。

但是,这种装置结构很复杂而且呈现许多问题,如印版应该怎样实行弧形的途径。当然只有印版在这种途径上导引时才可以成功,因此就必需导引装置,其上使印版导行。而且印版的不精确运行和损害是常有的危险后果。不能精确输送印版的另一个原因是,印版在其中央部分是弯曲的,因此,精确的输送是不可能确保的。通过应用两对滚轮的导引装置,要输送具有折弯的后边缘的印版也是不可能的。

一个如开头所述类型的另一个装置在JP-PO  sho  62-19458中公开。

这个装置具有两个平行的导引轨,通过它,印版导行。这些导引轨在其上端部具有一个漏斗形的开孔用于推入印版,而且导轨是弯曲的,为的是将印版输送到在印版滚筒上固紧的装置中。

在这个装置中,损坏印版的危险性是特别大的;因为,印版的两侧在导引装置上导行。如果,为防止损坏,该导引装置是如此结构设置的,即,它在印版的左与右边只握住一个狭窄的边缘区,那么正如前面已述的现有技术一样就会出现一个弯曲,这样,印版就不可能进行精确地输送。也还在这种装置情况下,对于具有折弯的后边缘的印版进行输送也是不可能的。但是,这样折弯部分对于印版的自动夹住和固紧是有很大优点的。因为,在固紧这种有折弯部分的印版时,能够实现一个较大的固紧作用力,然而没有折弯后边棱的印版则较小。

最后在JP-PO  sho  61-248834中也公开了一个印版输送装置。在这一装置中,印版位于一个存放器中,它具有将印版拉出和推入的输送装置。然而,印版是如何被输送的,在此文件中是没有公开的。还有的问题是,这具有卷边的印版芯如何输送到印版滚筒去的,在这个文献中也未回答。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个开头所述类型的装置,它能将印版精确地输送到一个印刷机的印版滚筒上,其结构简单而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印刷表面。

上述任务本发明是这样解决的,设置至少一个可容易转动的滚轮作为握持和导送印版的元件,同时,滚轮朝着印刷机组的侧边在印版变换位置时基本上处于一条直线上,这条直线平行于容纳印版前缘的装置之夹紧表面并插入这夹紧表面之间和从印版机组引出向上倾斜。

在这个装置中,印版工人握住印版,将它放到滚轮朝着印刷机组的侧边上并从其上通过,然后,将印版插入固紧印版前缘的装置中,同时,该印版以公知的方式通过配合销和U形开槽定位。通过这种装置,就可以将带有折弯后边缘的印版毫无问题地输送到印刷机中。同时,位于滚轮和印版机组构件或一个印刷机组保护装置之构件(滚轮是固定在印刷机组构件或其保护装置上)之间的距离必须足够大是理所当然的,为的是这折弯的后边缘可以通过去。

相对于手工安装印版本发明另外明显的优点在于:

在手工操作中可容易地发生,印刷工人在夹紧印版之前就没有精确地握持住印版,所以在夹紧时就造成配合误差。然而,在本发明装置中,印刷工人仅仅是将印版的前缘插入固紧印版的装置中,然后松开,这样印版靠其重量安置在那里,同时,印版被滚轮接住,所以,就能够实现一个精确地印版夹紧。其原因在于,印版在容纳装置中通过其自身重量安置在其位置上的,而没有别的力作用在它身上。在用手握持印版的情况下,则出现了上述的外部作用力,因而导致前述的配合误差。本本装置的结构简单,所以生产成本低,同时,其操作也不复杂。输送印版的途径是条从印刷机组引出向上倾斜的直线,所以操作者操作时处于舒适的身体状态,同时,印版也可以很好地被置于其精确的位置上。因此,损坏印版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该印版在其图象侧至少通过一个可容易转动的滚轮导送。这种滚轮必须在其长度上和/或其安排上作这样的结构设置,即,印版在其中央区域不能有弯曲产生。最符合目的要求是,一个连续辊具有一个与印版宽度一致的长度。对于大长度的印版也可以借助多个上、下依次安排的滚轮来导送。这样,通过本发明装置,印版的功能可靠性及精确的导送都保证在很高程度上。

一个扩展结构方案规定,设置另一个握持和导送印版的元件,其中,在至少一个滚轮的上方设置至少一个另外的握持装置,它用抽吸作用握持住印版,但同时可以在印版上滑动。同样,这个握持装置可以被带至一个印版变换位置上,此时,它基本上处于从印刷机组引出的向上倾斜的直线上。

这个扩展方案的优点在于,较大的印版也可以简单的方式置于该装置上并被它握持。通过对印版的抽吸作用,这个印版就获得一个基本的绷紧作用,依此,该印版就可在印版滚筒开始转动时已很好地靠置到该滚筒上。因为,对印版的抽吸作用不在图象侧实施,所以也不存在损害印刷表面的危险。

对于另外的握持装置,可以想到多个实施方案,然而重要的是,对于具有折弯后边缘端部的印版也是可能操作导送的。为此目的,一个扩展方案规定,该握持装置是如此结构设置的,即它在折弯的后边缘到达该握持装置之前应松开该印版。

一系列扩展方案都致力于握持和导送印版的元件设置。为此,按照目的要求,至少一个握持和导送印版的元件是安置在一个可高位折转的印版机组保护装置上。这样一个保护装置无论如何在每个印刷机组上肯定都有的,为的是避免事故。这种印刷机组保护装置,为了手工导送印版就被折转到高位。用于握持和导送印版的元件(或多个)也可以借助一个印刷工人必定实施的工作程序安置到位。

印刷机组保护装置按照目的要求是这样安排的,至少一个握持和导送印版的元件安置在保护装置的一个下边构件上,该下边构件可以被带至一个位置,此时,所述的至少一个元件位于由印刷机组向上倾斜引出的直线上。

该保护装置下边构件的定位可以这样实现,即,下边构件的下边端部可移动地安置在一个置于印刷机组上的导引装置中。而保护装置的上边构件与一个杠杆构成一个角形的臂,它支承在印版机组上,同时,该保护装置的上边和下边构件用一个关节彼此相连接。通过转动具有保护装置上边构件的杠杆,而保护装置的下边构件就被带至导引装置的一个限位件处,依此,这握持和导送印版的元件就可被带到基本上处于直线的印版变换位置上。

印刷机组保护装置应保持在上述位置上,为此在杠杆和印刷机组之间如此安置一个气体压缩弹簧,即直到气体压缩弹簧连接点的杠杆部分,该气体压缩弹簧和在印刷机组上的支承点构成一个三角形结构,同时,通过保护装置处于高位折转和低位折合状态的不同夹角关系,以及通过确定气体压缩弹簧作用力的大小,就可获得这种形式的力关系,即,气体压缩弹簧将保护装置保持在高位折转的状态,然而在低位折合的状态时,保护装置的重量使气体压缩弹簧保持在压缩一起的状态。

又一个扩展方案规定,在杠杆和印刷机组之间安置一个气动元件代替气体压缩弹簧,它如此连接在一个杠杆部分上,即,印刷机组保护装置通过气动压力元件是可打开和折合的。以此方式,就能够使保护装置自动地打开和折合,亦即,用于握持和导送印版的元件可自动地置于印版变换位置上。

为了导送印版时不发生弯曲,按照目的要求规定,将至少一个滚轮设置成一个可容易转动的连续辊子,它至少具有印版的宽度。为避免印版的损坏和确保可靠的导送,按照目的要求规定,辊子装备有由弹性材料制成的突出辊表面的环件。分布在辊子上的环件数目必须是,保证导送印版时没有任何弯曲发生。辊子通过下面措施以保证其可易转动地悬挂安置的,即它由环形轴承来支承。

作为握持和导送印版的另外元件实施例,可以设置一个用控制装置可通气的吸咀作为握持装置,这个握持装置也可是一个具有负压抽吸作用的吸条件,同时,通过一个具有两通阀的控制装置就可以连通大气压力来代替负压。如果所描述类型的握持装置松开了印版,那么,印版端部就因为其重量稍向下降落,同时,从握持装置离开如此程度,即,印版折弯的后边缘与握持装置不再可能发生相撞。

一个特别简单操作的握持装置由至少一个吸咀构成,吸咀具有一个用于密封的弹性吸唇,它在挤压印版时封闭一个容腔,同时,吸唇由具有为滑动特性的材料制成。而印版置有一个孔,并且,孔和吸咀是如此安置的,即,孔在印版中的位置使得它由于印版的移动而通过吸咀时正好是握持装置应松开印版的地方。在这种装置中,印刷工人将印版的前缘插入一个夹紧装置中,同时,他将印版置于滚轮的背(后)侧上导送,此后,印刷工人将印版的不印刷的侧面挤压到吸咀上或握持装置的多个吸咀上,而印刷机就将印版拉入,同时,印版在握持装置上滑行,直至吸唇通过该印版上的一个孔。这种(些)孔总是安置在印版的端部的,因为,它们还用于印版的复制及配合销。通过利用这种孔的通气,握持装置就将印版松开,因而印版就可以继续被拉入机器中。这种自动地松开,如已经描述的那样,在印版有折弯的后边缘情况下是必需的。这种借助孔所进行的通气可提供一个及时的印版松开工作,进而,它才能被机器卷(拉)入。还有,该吸咀,按照目的要求,可被固定在可高位折转的印刷机组保护装置上,同时,一种(吸咀)在保护装置下边构件上的安排,还有滚轮也固定在其上,为的是:两个握持装置在保护装置这个构件的相应位置上基本上位于直线上。

为了一个理想的功能可靠性,就必须使另一个握持装置的握持力作相应的确定,而所必需的握持作用力取决于印版的特性。握持力的大小可以借助吸嘴之吸唇的直径和可达到的负压进行调节。同时,要增大握持作用力,可通过降低处于抽吸状态的负压,例如通过缩小容腔,以及通过增大吸咀之吸唇的直径来实现。而握持力至少必须如此大,即它足以握持印版,但它最大时也能允许吸唇在印版上滑动。

又一个扩展方案规定,所述容腔是可按照希望的握持作用力变化调节的,以此方式就能够使握持装置适应于不同印版的要求,即满足它们由于其重量和其表面特性而所需的不同握持力。

该握持装置可以如此结构设置:容腔安置在一个刚性体中,而弹性的吸唇附加在刚性体上。在这种形式的扩展方案中,可变化的容腔是这样实现的,即,容腔作为一个活塞气缸单元安置在刚性体中。因而,容腔可以通过活塞的位置而进行调节。同时,活塞还必须如此设置,即,它的调节不是本身自动进行的。这一点可以例如这样实现,将一个螺纹轴穿过刚性体向外伸出。而螺纹轴可以在外边转动,因此,在运转期间仍可以进行一个再调节。

对于影响握持力大小的因素是,在挤压印版时有多少空气从吸咀中逸出。为此,一个扩展方案规定,一个精确限定在狭窄容差内的握持力是如此实现的,即,在未抽吸状态的吸唇边缘和刚性体之间的距离是予先确定的,而在挤压印版时,吸唇可如此变形,即刚性体限位到印版上。通过测定距离,就可以将容腔中达到的负压很精确地按照希望的握持力进行调节,所述负压是在挤压印版时产生的。

在印版通过最后的握持和导送它的元件被松开以后,该印版就被一个挤压元件接住和导送。这个挤压元件是安置在印版滚筒附近的,并用于将印版后缘插入容纳印版后缘的装置中,所以该挤压元件是如此安置的,即它位于这样一条直线的下边端部并有很小的横向错位,所述直线是在印版变换位置时,从容置印版前缘的装置夹紧表面之间引出至滚轮上朝着印刷机组的侧边延伸的直线。

所要求的滑动特性,例如一个吸唇就具有,它由具有硬度为40至45shor的橡胶制成。

下面借助附图中描述的实施例,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发明。它表明:

图1是一个处于印版变位状态的具有两个(置于印刷机组保护装置上的)握持装置的实施方案;

图2是相同的握持装置但印刷机组保护装置处于折合状态;

图3是滚轮的一个实施方案;

图4是一个具有滚轮和吸咀(盘)的印刷机组保护装置下边构件;

图5是同样的构件但具有三个滚轮;

图6是同样的构件但具有滚轮和吸条件;

图7是一个吸咀(盘);

图8是一个吸咀扩展结构,和;

图9是一个具有可调握持力的吸咀。

图1表明一个实施方案,其中,用于握持和导送印版的元件28安装在印刷机组保护装置9的一个下边构件10上。在这个元件28中,涉及一种置于印刷机组保护装置9之下边构件10下方区域的滚轮2和一个位于保护装置9之下边构件10上方端部的吸咀(盘)31。印刷机组保护装置9正处于高位折转的状态,同时,保护装置9之上边构件11与一个杠杆12构成一个折弯的臂,而杠杆12借助一个轴承13与印刷机组6作可回转地连接,保护装置9的上边构件11与其(9)下边构件10构成该保护装置的组件,它们为避免事故是可以回转到印刷机组6前方的。为此目的,保护装置的这两个构件10和11,借助一个关节14相互是可折合连接的,该保护装置的下边构件10是借助导引销16安置的,它(16)可在一个具有U形轮廓的导引件15中导行。在导行件15的上方端部置有一个限位件17,它限制导引销16向上的运动。在图1的实施例中,该印刷机组保护装置是用手操作至高位折转状态的,同时,它(保护装置)在所描述的高位折转状态,通过一个气体压缩弹簧23或在两个侧边处各用一个气体压缩弹簧握持住。这个气体压缩弹簧23具有一个位于印刷机组6上的支承件24和一个位于杠杆12上的支承件25。该气体压缩弹簧23的两个支承件与印刷机组和杠杆12上位于支承件13和支承件25之间的部分构成一个三角形机构,它的夹角关系则随着保护装置的向下折转而变化,正如对比图1和2所看出的那样。该气体压缩弹簧23(在图1所表明的位置)为提升保护装置9需要一个明显小的作用力,这是相对于图2所示情况而言的。这样,气体压缩弹簧23可如此方式设置,即,它(23)在保护装置处于高位折转的状态,就使该保护装置保持在其位置上,同时,导引销16在两侧都靠置到限位件17上,但是在另一位置,此时,保护装置处于低位折转的状态,由于印刷机组保护装置9的重量,该气体压缩弹簧23就保持在压缩一起的状态。这种结构的优点是,印刷工人可以用一个手柄将印刷机组保护装置往高位折转,然后,该印刷机组保护装置就停留在这一位置,此时,不仅滚轮2而且吸咀21是如此定位的,即,滚轮2面对印刷机组的侧边以及吸咀31的吸唇33处于这样的直线上,它与印版前缘的容纳装置4的夹紧表面45平行布置并插入这两夹紧表面45之间,然后向上倾斜地从印刷机组6中引出。

也可以不用气体压缩弹簧23而安置一个气动压力元件46,同时,这个元件必须施加一个相应的作用力,以便将保护装置9从图2折合的位置推至图1打开的位置。这个气动元件还可以如此设置,即,它作用在一个杠杆上,而该杠杆在保护装置处于折合位置时,具有如同杠杆12在保护装置处于打开位置时大致同样的位置。以此方式,在操作时,气动元件46只需一个较小的作用力。

在图1中表明一个处于握持和导送印版之装置中的印版3,它具有一个孔35和一个折弯的印版后边缘32。印版3嵌入容纳印版前缘的装置夹紧表面45之间。这个装置位于印版滚筒7的一个沟槽中,通过它(7)的转动,该印版就围绕该滚筒卷绕起来。在这同一沟槽中并在容纳印版前缘的装置4直接相邻区域中,安置一个容纳印版后缘的装置5。为此,设置一个挤压元件8,它将折弯的印版后缘32,挤入容纳印版后缘的装置5中。这个装置的夹紧表面位于径向方向,这样,在夹住印版后缘以后,就可以施加一个很高的作用力以便固紧印版3。该印版滚筒7,通过一个油墨装置29提供油墨,并在一个橡胶滚筒30上形成一个待印图样的负版,而滚筒30就将这种图样在纸张上印制出来。

这种印版的输送工作是以此方式进行的,即,印刷工人将印版的前缘靠着滚轮2朝向印刷机组的那一侧导送过去,然后插入容纳印版前缘的夹紧表面45之间。为了一个精确的印版定位,在这个容纳印版前缘的装置4中设置了配合销柱,它与印版上U形的开槽协调作用。印刷工人还将印版3的上边区域压到吸咀31上。此后,实施一个顶部压力将容纳印版前缘的装置4锁住并转动印版滚筒7,同时它(7)将印版3卷绕起来。一旦,孔35从吸咀31的吸唇33下边滑过时,则吸咀就被通气,而将印版释放。通过其重量,印版就向下降落一小段距离,因此,这折弯的印版后边缘就可以从吸咀31处滑越过去。当印版后缘32经过滚轮2以后,它还要稍向下降落一点,然而通过挤压元件8而被接住,挤压元件8最后对印版后缘作插置工作,即,挤压元件8使印版的后边缘通过双箭头指示的运动以挤入装置5中。其中短的箭头表示通过装置5中夹紧元件的运动进行固紧,而长的箭头表示两个夹紧元件的夹紧运动以夹紧印版。

图2表示同样的握持装置并印刷机组保护装置处于折合的状态。在这一位置时,气体压缩弹簧23处于已经提及的压缩一起的状态。在印刷机组范畴内,表明印版滚筒7处在一个这样的位置,即,挤压元件8将折弯的印版后缘32插入容纳印版后缘的装置5中。在这一位置时,保护装置9可以是已经折合的,但不是必须的。

图3表示一个有利的滚轮2实施方案,它可使印版确保一个特别安全的操作。在应用多个滚轮情况下,按照目的要求所有的滚轮都要以此方式设置。该滚轮2包括一个管件19,它至少具有印版3的宽度。在这个管件19中,借助球轴承21,在两侧端安置了支承轴颈20,而支承轴颈20置于支架18中,它(们)固定在保护装置的下边构件10上。管件19的表面上置有由弹性材料制成的环件22。这些环件22是嵌置在槽中的,并且突出管件的表面,因此,印版是在环件22的弹性材料上运行的。而环件的数目取决于必需的支承点多少,这样,印版3输送时很干净。

图4表示印刷机组保护装置9的一个下边构件10,它具有两个握持和导引印版3的元件28,在下边端部安置一个滚轮2作为这样一个元件28,滚轮2用一个支架18支承着,而支架18固定在保护装置的下边构件10上。支架18具有一个高度,它确保,印版折弯的后边缘可以通过去。作为握持和导送印版3的另一个元件28是安置在保护装置9下边构件10上边端部的一个吸咀31,它具有一个用弹性材料制成的吸唇33,它固定在一个刚性体37上。这个吸咀31的精确结构,下边还将进一步说明。可以看到在上端部还有一个关节14,它用于将保护装置的下边构件10和上边构件11连接一起。还可以看到在下端部有一个导引销16,它两侧安置在位于印刷机组6上的U形导引装置15中并可以导行。

图5表示保护装置的下边构件10另一实施方案,它于上面描述的不同点在于,该下边构件10装备了三个用于握持和导送印版的元件28,同时,在此情况下,涉及三个滚轮(2,2’和2”)所有滚轮都用支架18,18’和18”按已描述的方式支承。在这个实施方案中,导送具有折弯后边缘的印版也毫无问题,因为,后边缘的折弯是向内指向的,所以靠着滚轮通过毫无问题。

图6表示保护装置下边构件10的又一实施例,其中,设置两个用于握持和导送印版的元件28,这下边的元件28是上面已述形式的一个滚轮2,而上边的元件28是一个吸(条)件41,它具有一个滑行表面42,其具有一个或多个出口43,该吸条41是一个管件44的结构,它被抽真空而施加负压,同时,它可借助一个两通阀与大气压相连通,这是当印版由于其折弯的后边缘而必须被松开的缘故。

图7表示一个握持装置1,它设置成吸咀31的结构。这个吸咀31是固定在印刷机组保护装置9上的,并且一个印版3被挤压到吸咀31上握持。这个吸唇33是弹性的并可使吸咀31的容腔密封住。在挤压印版3时,空气从容腔34中逸出,因此,产生一个握持印版3的负压,印版3在箭头36方向上是可移动的,在这种印版3中,设置一个孔35,同时,吸咀31和孔35是这样安置的,即,孔35在印版中的位置应使得在吸唇33由于印版的移动而通过孔35时正好是握持装置应该松开印版的地方。依此,容腔34被通气,吸咀31就从印版3上松开。一般说,孔35是安置在印版的每个后端部的,为的是,使印版置于正确的位置,以便印版复制及插入U形开槽的销住。

吸咀31的握持力是通过吸唇33的直径D以及通过容腔34的负压和大小决定的,在这种简单的实施方案中,容腔34的负压及大小取决于,印版3被挤压到吸咀31上的强烈程度。一个小的容腔34在通过一个作用力而强烈变大时,则会导致一个最大的负压并因此有最大的握持力,上述作用力是指垂直于吸咀31作牵拉之力。

图8表示一个实施方案,其中,容腔34是设置在一个刚性体34中的。该吸咀31包括一个喇叭形的吸唇33,它附加安置在刚性体37上。在图8中,可以看出,印版3被挤压到吸咀31上如此程度,以致于刚性体37碰到印版3上。在挤压印版3的情况下,吸唇33相应地变形了。同时,一段位于刚性体37与吸唇33未抽吸状态的边缘33之间的距离a被克服了。以此方式就逸出一个精确定量的空气,从而产生一个限定的负压,依此,握持作用力就可以调节在一个狭窄的公差范围内重复再现。而这种可重复再现的调节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在过大的握持力情况下,吸咀在印版上的滑动阻力也是过大的。另一方面,为了握持印版又必需一个确定的握持作用力。

图8表示一个印版3,它在一端部置有一个折弯部分32,该握持装置是不能通过它32滑过去的。为此,就必需使吸咀31在到达印版3的端部之前松开印版3。这样就在印版上设置了孔35,它如已经描述的一样本来就有的。

图9表明一个具有容腔34的吸咀31扩展方案,容腔34如活塞气缸单元一样设置在刚性体37中。在这个实施方案中,容腔34通过活塞39的位置,例如借助一个螺纹轴进行调节。其优点在于,负压可以根据希望的握持力进行调节。在一个相应的结构方案中,这种调节还可以在运行期间进行。通过可调节的容腔34,不同重量的和不同表面特性的印版3都可如此地被握持住,即,它不仅被可靠地握持住,吸唇33仍可容易地在印版3上滑动。

零件编号

1  吸住印版的握持装置

2,2’,2”滚轮

3  印版

4  容纳印版前缘的装置

5  容纳印版后缘的装置

6  印刷机组

7  印版滚筒

8  挤压元件

9  印刷机组保护装置

10  保护装置下边构件

11  上边构件

12  杠杆

13  支承件

14  关节

15  导引装置(U形)

16  导引销

17  限位件

18,18’,18”滚轮支承件

19  管件

20  支承轴颈

21  球轴承

22  环件

23  气体压缩弹簧

24  印版机组上的支承件

25  杠杆上的支承件

26  容纳印版后缘的夹紧面

27  挤压元件的操作运动

28  握持和导送印版的元件

29  油墨装置

30  橡胶辊

31  吸咀(盘)

32  折弯的印版后边缘

33  吸唇

34  容腔

35  孔

36  箭头(印版的移动)

37  刚性体

38  活塞气缸单元

39  活塞

40  环槽

41  吸条(件)

42  滑动面

43  吸孔

44  管件

45  容纳印版前缘的夹紧表面

46  气压压力元件

47  用于气动压缩弹簧或气动压力元件的杠杆部分

D  直径

a  距离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