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薄膜拉伸装置、薄膜单导轨拉伸链夹及链夹单体

薄膜拉伸装置、薄膜单导轨拉伸链夹及链夹单体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薄膜拉伸装置、薄膜单导轨拉伸链夹及链夹单体,所述链夹单体包括第一支架、第一滚轮、第二滚轮、第三滚轮及夹持组件。不再如传统的链夹单体上设置的6~9个滚轮,能减少滚轮的数量,对链夹单体进行定期拆卸清洁保养时,链夹单体的滚轮的拆装时间缩短,工作效率较高;此外,第一轴线、第二轴线及第三轴线并非重合,也就是第一滚轮相对于第三滚轮朝向其中一侧偏移,第二滚轮相对于第三滚轮朝向另一侧偏移,这样针对于单位宽度的第一支架,可以装设体积尺寸更大的第一滚轮、第二滚轮及第三滚轮,对于大体积尺寸的滚轮,抗冲击能力更强,耐用性更强,使得滚轮的维护更换周期时间压后,能大大延长使用寿命。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1168979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0-05-19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佛山市盟思拉伸机械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010278191.3

  • 发明设计人 梁达辉;汤智勇;何汉昭;

    申请日2020-04-10

  • 分类号

  • 代理机构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王翠芬

  • 地址 528216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建沙路东三区3号联东优谷园一期B区22座102单元(住所申报)

  • 入库时间 2023-12-17 08:25:52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0-07-14

    授权

    授权

  • 2020-06-12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29C55/20 申请日:20200410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20-05-19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薄膜拉伸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薄膜拉伸装置、薄膜单导轨拉伸链夹及链夹单体。

背景技术

随着薄膜拉伸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薄膜拉伸装置。薄膜在玻璃化温度以上、熔点以下的适当温度范围内(高弹态下),通过薄膜拉伸装置,在外力作用下,先后沿纵向和横向进行一定倍数的拉伸,从而使分子链或结晶面在平行于薄膜平面的方向上进行取向而有序排列,然后在拉紧状态下进行热定型,使取向的大分子结构固定,最后经冷却及后续处理便可制得薄膜。其中,薄膜拉伸装置包括轨道及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轨道上的链夹。然而,传统的链夹包括依次连接的两个以上链夹单体,链夹单体一般需要配置6个~9个沿着轨道移动的滚轮。当对链夹单体进行定期拆卸清洁保养时,链夹单体的滚轮的拆装耗费大量时间,工作效率较低。此外,链夹单体上的滚轮容易出现故障并在出现故障时,需要停机进行更换维护处理,从而影响到产品的生产效率。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薄膜拉伸装置、薄膜单导轨拉伸链夹及链夹单体,它能够提高稳定性,大负载侧的滚轮抗冲击能力得到了加强,降低故障率,并能保证生产效率。

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链夹单体,所述链夹单体包括:

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及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安装板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安装板相连,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第二安装板相对间隔设置;

第一滚轮、第二滚轮及第三滚轮,所述第一滚轮、所述第二滚轮及所述第三滚轮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第二安装板之间,所述第一滚轮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板上,所述第二滚轮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板上,所述第三滚轮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上,所述第一滚轮与所述第二滚轮分别用于与轨道板其中一侧面的上下两侧接触配合并沿着所述轨道板其中一侧面滚动,所述第三滚轮用于与所述轨道板另一侧面接触配合并沿着所述轨道板的另一侧面滚动,所述第一滚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上的正投影的第一轴线以及所述第二滚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上的正投影的第二轴线分别位于所述第三滚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上的正投影的第三轴线的两侧;及

夹持组件,所述夹持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上,所述夹持组件用于夹持薄膜的其中一侧部。

上述的链夹单体,由于第一滚轮与第二滚轮分别与轨道板其中一侧面的上下两侧接触配合并沿着轨道板其中一侧面滚动,第三滚轮与轨道板另一侧面配合并沿着轨道板的另一侧面滚动,第一滚轮在第一连接板上的正投影的第一轴线以及第二滚轮在第一连接板上的正投影的第二轴线分别位于第三滚轮在第一连接板上的正投影的第三轴线的两侧,如此一方面能实现链夹单体稳定地沿着轨道板移动,另一方面无需设置更多的滚轮,不再如传统的链夹单体上设置的6~9个滚轮,也就是能减少滚轮的数量,使得对链夹单体进行定期拆卸清洁保养时,链夹单体的滚轮的拆装时间缩短,工作效率较高;此外,第一滚轮在第一连接板上的正投影的第一轴线相对于第三滚轮在第一连接板上的正投影的第三轴线朝向其中一侧偏移,第二滚轮在第一连接板上的正投影的第二轴线相对于第三滚轮在第一连接板上的正投影的第三轴线朝向另一侧偏移,第一轴线、第二轴线及第三轴线并非重合,也就是第一滚轮相对于第三滚轮朝向其中一侧偏移,第二滚轮相对于第三滚轮朝向另一侧偏移,这样针对于单位宽度的第一支架,可以装设体积尺寸更大的第一滚轮、第二滚轮及第三滚轮,对于大体积尺寸的滚轮,抗冲击能力更强,耐用性更强,使得滚轮的维护更换周期时间压后,能大大延长使用寿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轴线、所述第二轴线均与所述第三轴线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一轴线与所述第三轴线之间的距离和所述第二轴线与所述第三轴线之间的距离相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滚轮相对于所述第一滚轮、所述第二滚轮更加靠近于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三滚轮相对于所述第一滚轮、所述第二滚轮更加靠近于所述夹持组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及所述第二安装板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第一支架为刚性支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链夹单体还包括第四滚轮,所述第一安装板上设有镂空口,所述第四滚轮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镂空口处;所述第四滚轮用于与所述轨道板的顶面接触配合并沿着所述轨道板的顶面滚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夹持组件包括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上的第二支架及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上的转动臂;所述第二支架包括支撑板,所述转动臂的夹持面与所述支撑板的板面配合夹持待加工处理的薄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架还包括固定板与第二连接板,所述固定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一端相连,所述固定板可拆卸地装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板上;所述固定板上设有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一安装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定位孔位置相应的第二定位孔,所述固定板通过所述定位件插入所述第一定位孔与所述第二定位孔与所述第一安装板相连;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板相连;所述支撑板的支撑面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中部。

一种薄膜单导轨拉伸链夹,包括依次相连的两个以上所述的链夹单体。

上述的薄膜单导轨拉伸链夹,由于第一滚轮与第二滚轮分别与轨道板其中一侧面的上下两侧接触配合并沿着轨道板其中一侧面滚动,第三滚轮与轨道板另一侧面接触配合并沿着轨道板的另一侧面滚动,第一滚轮在第一连接板上的正投影的第一轴线以及第二滚轮在第一连接板上的正投影的第二轴线分别位于第三滚轮在第一连接板上的正投影的第三轴线的两侧,如此一方面能实现链夹单体稳定地沿着轨道板移动,另一方面无需设置更多的滚轮,不再如传统的链夹单体上设置的6~9个滚轮,也就是能减少滚轮的数量,使得对链夹单体进行定期拆卸清洁保养时,链夹单体的滚轮的拆装时间缩短,工作效率较高;此外,第一滚轮在第一连接板上的正投影的第一轴线相对于第三滚轮在第一连接板上的正投影的第三轴线朝向其中一侧偏移,第二滚轮在第一连接板上的正投影的第二轴线相对于第三滚轮在第一连接板上的正投影的第三轴线朝向另一侧偏移,第一轴线、第二轴线及第三轴线并非重合,也就是第一滚轮相对于第三滚轮朝向其中一侧偏移,第二滚轮相对于第三滚轮朝向另一侧偏移,这样针对于单位宽度的第一支架,可以装设体积尺寸更大的第一滚轮、第二滚轮及第三滚轮,对于大体积尺寸的滚轮,抗冲击能力更强,耐用性更强,使得滚轮的维护更换周期时间压后,能大大延长使用寿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链夹单体包括转动轴与链板,所述转动轴装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板上,所述链板的一端与转动轴可转动相连,所述链板的另一端与相邻的另一个所述链夹单体的转动轴可转动相连。

一种薄膜拉伸装置,包括所述的薄膜单导轨拉伸链夹,还包括轨道板,所述第一滚轮与所述第二滚轮分别与所述轨道板其中一侧面的上下两侧接触配合并沿着所述轨道板其中一侧面滚动,所述第三滚轮与所述轨道板另一侧面接触配合并沿着所述轨道板的另一侧面滚动。

上述的薄膜拉伸装置,由于第一滚轮与第二滚轮分别与轨道板其中一侧面的上下两侧接触配合并沿着轨道板其中一侧面滚动,第三滚轮与轨道板另一侧面接触配合并沿着轨道板的另一侧面滚动,第一滚轮在第一连接板上的正投影的第一轴线以及第二滚轮在第一连接板上的正投影的第二轴线分别位于第三滚轮在第一连接板上的正投影的第三轴线的两侧,如此一方面能实现链夹单体稳定地沿着轨道板移动,另一方面无需设置更多的滚轮,不再如传统的链夹单体上设置的6~9个滚轮,也就是能减少滚轮的数量,使得对链夹单体进行定期拆卸清洁保养时,链夹单体的滚轮的拆装时间缩短,工作效率较高;此外,第一滚轮在第一连接板上的正投影的第一轴线相对于第三滚轮在第一连接板上的正投影的第三轴线朝向其中一侧偏移,第二滚轮在第一连接板上的正投影的第二轴线相对于第三滚轮在第一连接板上的正投影的第三轴线朝向另一侧偏移,第一轴线、第二轴线及第三轴线并非重合,也就是第一滚轮相对于第三滚轮朝向其中一侧偏移,第二滚轮相对于第三滚轮朝向另一侧偏移,这样针对于单位宽度的第一支架,可以装设体积尺寸更大的第一滚轮、第二滚轮及第三滚轮,对于大体积尺寸的滚轮,抗冲击能力更强,耐用性更强,使得滚轮的维护更换周期时间压后,能大大延长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所述链夹单体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所述链夹单体的其中一视角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所述链夹单体的另一视角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所述链夹单体的主视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所述链夹单体的俯视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薄膜拉伸装置的其中一视角结构图;

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薄膜拉伸装置的另一视角结构图;

图8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薄膜拉伸装置沿着轨道板方向的侧视图。

10、链夹单体;11、第一支架;111、第一安装板;1111、镂空口;1112、连接轴;112、第二安装板;113、第一连接板;12、第一滚轮;121、第一轴线;122、第一转轴;13、第二滚轮;131、第二轴线;132、第二转轴;14、第三滚轮;141、第三轴线;15、夹持组件;151、第二支架;1511、支撑板;1512、固定板;1513、第二连接板;1514、支座;1515、定位件;1516、安装件;1517、第一定位孔;152、转动臂;1521、夹持头部;1522、柄部;153、转动杆;16、第四滚轮;17、转动轴;18、链板;19、耐磨垫板;20、轨道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一般地,传统的链夹单体的第一支架上同一水平高度处并列设置有两个滚轮,采用两个滚轮同步与轨道板同一侧面进行接触并沿着轨道板同一侧面进行移动。工作过程中,链板带动链夹单体沿着轨道板向前移动,需要进行横向拉伸时,链夹单体上的夹持组件夹持着薄膜朝向垂直于轨道板的板面方向进行横向拉伸,如此位于链夹单体后侧部位的滚轮将紧密接触轨道板,而位于链夹单体前侧部位的滚轮存在与轨道板轻微分离的现象,即链夹单体上并列设置的两个滚轮的受力不平衡,链夹单体后侧部位的滚轮在长期工作后极容易出现故障。

参阅图1至图3,图 1 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链夹单体10的分解示意图,图2示意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所述链夹单体10的其中一视角结构图,图3示意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所述链夹单体10的另一视角结构图。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链夹单体10,包括:第一支架11、第一滚轮12、第二滚轮13、第三滚轮14及夹持组件15。所述第一支架11包括第一安装板111、第二安装板112及第一连接板113。所述第一安装板111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板113与所述第二安装板112相连,所述第一安装板111与所述第二安装板112相对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滚轮12、所述第二滚轮13及所述第三滚轮14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板111与所述第二安装板112之间,所述第一滚轮12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板111上,所述第二滚轮13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板112上,所述第三滚轮14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11上。

参阅图6至图8,图6示意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薄膜拉伸装置的其中一视角结构图,图7示意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薄膜拉伸装置的另一视角结构图,图8示意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薄膜拉伸装置沿着轨道板20方向的侧视图。所述第一滚轮12与所述第二滚轮13分别用于与轨道板20其中一侧面的上下两侧接触配合并沿着所述轨道板20其中一侧面滚动,所述第三滚轮14用于与所述轨道板20另一侧面接触配合并沿着所述轨道板20的另一侧面滚动。具体而言,所述第三滚轮14用于与所述轨道板20另一侧面的中部部位接触配合并沿着所述轨道板20的另一侧面滚动。

参阅图4及图5,图4示意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所述链夹单体10的主视图,图5示意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所述链夹单体10的俯视图。所述第一滚轮12在所述第一连接板113上的正投影的第一轴线121以及所述第二滚轮13在所述第一连接板113上的正投影的第二轴线131分别位于所述第三滚轮14在所述第一连接板113上的正投影的第三轴线141的两侧。所述夹持组件15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11上,所述夹持组件15用于夹持薄膜的其中一侧部。

上述的链夹单体10,由于第一滚轮12与第二滚轮13分别与轨道板20其中一侧面的上下两侧接触配合并沿着轨道板20其中一侧面滚动,第三滚轮14与轨道板20另一侧面接触配合并沿着轨道板20的另一侧面滚动,第一滚轮12在第一连接板113上的正投影的第一轴线121以及第二滚轮13在第一连接板113上的正投影的第二轴线131分别位于第三滚轮14在第一连接板113上的正投影的第三轴线141的两侧,如此一方面能实现链夹单体10稳定地沿着轨道板20移动,另一方面无需设置更多的滚轮,不再如传统的链夹单体10上设置的6~9个滚轮,也就是能减少滚轮的数量,使得对链夹单体10进行定期拆卸清洁保养时,链夹单体10的滚轮的拆装时间缩短,工作效率较高;此外,第一滚轮12在第一连接板113上的正投影的第一轴线121相对于第三滚轮14在第一连接板113上的正投影的第三轴线141朝向其中一侧偏移,第二滚轮13在第一连接板113上的正投影的第二轴线131相对于第三滚轮14在第一连接板113上的正投影的第三轴线141朝向另一侧偏移,第一轴线121、第二轴线131及第三轴线141并非重合,也就是第一滚轮12相对于第三滚轮14朝向其中一侧偏移,第二滚轮13相对于第三滚轮14朝向另一侧偏移,这样针对于单位宽度的第一支架11,可以装设体积尺寸更大的第一滚轮12、第二滚轮13及第三滚轮14,对于大体积尺寸的滚轮,抗冲击能力更强,耐用性更强,使得滚轮的维护更换周期时间压后,能大大延长使用寿命。

再参阅图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轴线121、所述第二轴线131均与所述第三轴线141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一轴线121与所述第三轴线141之间的距离和所述第二轴线131与所述第三轴线141之间的距离相等。如此,链夹单体10沿着轨道板20移动运行时,第一滚轮12与第二滚轮13的受力较为均衡,移动较为平稳。

再参阅图2及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滚轮14相对于所述第一滚轮12、所述第二滚轮13更加靠近于所述第一连接板113。所述第三滚轮14相对于所述第一滚轮12、所述第二滚轮13更加靠近于所述夹持组件15。如此,夹持组件15与第三滚轮14均位于轨道板20的同一侧,第一滚轮12与第二滚轮13位于轨道板20的另一侧,当进行横向拉伸步骤时,轨道板20同时承受第一滚轮12与第二滚轮13的反向作用力,整体结构稳定性较好,链夹单体10在轨道板20上的运行稳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板111、所述第一连接板113及所述第二安装板112为一体化结构。第一安装板111、第一连接板113及第二安装板112三者具体例如通过模注一体成型或锻造一体加工成型,能保证生产效率以及结构强度。当然,作为一个示例,第一安装板111、第一连接板113及第二安装板112三者也可以是相互焊接连接或者通过卡接、螺栓、螺钉等方式组合连接在一起。此外,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架11为刚性支架,例如为金属支架,整体呈C型结构,采用刚性支架能保证结构强度。

请参阅图1、图2及图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链夹单体10还包括第四滚轮16。所述第一安装板111上设有镂空口1111,所述第四滚轮16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镂空口1111处。所述第四滚轮16用于与所述轨道板20的顶面接触配合并沿着所述轨道板20的顶面滚动。如此,第四滚轮16沿着轨道板20的顶面移动,起到支撑作用,增强链夹单体10的运行稳定性。具体而言,第一安装板111上设置有第四连接轴1112,第四滚轮16可转动地套设于第四连接轴1112上。

作为一个可行的方案,第一安装板111上不进行设置镂空口1111,而是在第二安装板112设置镂空口1111,所述第四滚轮16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镂空口1111处。所述第四滚轮16用于与所述轨道板20的底面接触配合并沿着所述轨道板20的底面滚动。

请参阅图1、图2及图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夹持组件15包括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11上的第二支架151及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151上的转动臂152。所述第二支架151包括支撑板1511,所述转动臂152的夹持面与所述支撑板1511的板面配合夹持待加工处理的薄膜。如此,由于第一支架11可拆卸地装设于第二支架151上,当需要对夹持组件15进行清洗操作时,可以将第二支架151直接从第一支架11上拆卸下来,然后采用化学药水对支撑板1511及转动臂152的夹持面进行清洗操作,无需如传统地对整个链夹单体10进行清洗处理,从而能便于进行清洗,工作效率较高,清洗质量较高。

请参阅图1、图2及图8,具体而言,转动臂152包括夹持头部1521及柄部1522。所述柄部1522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支架151上,所述柄部1522与所述夹持头部1521相连,所述柄部1522转动时带动所述夹持头部1521转动,所述夹持头部1521转动时能实现与支撑板1511的板面配合夹持住待加工处理的薄膜或者松开薄膜。

请参阅图2、图3及图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架151还包括固定板1512与第二连接板1513。所述固定板1512与所述第二连接板1513的一端相连,所述固定板1512可拆卸地装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板111上。所述固定板1512上设有第一定位孔1517,所述第一安装板111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定位孔1517位置相应的第二定位孔,所述固定板1512通过所述定位件1515插入所述第一定位孔1517与所述第二定位孔与所述第一安装板111相连。所述第二连接板1513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板1511相连。所述支撑板1511的支撑面在所述第一连接板113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板113的中部。

请参阅图2、图3及图8,具体而言,固定板1512采用螺栓、螺丝、螺钉、铆接件等安装件1516可拆卸地装设于第一安装板111上。此外,第一定位孔1517与第二定位孔均例如为两个以上,定位件1515相应为两个以上,如此固定板1512装设于第一安装板111上后,在定位件1515的作用下,能实现固定板1512与第一安装板111的位置相对保持恒定,这样便能实现夹持组件15夹持薄膜时的受力位置相对于链夹单体10上滚轮的受力位置不变,进而能实现第三滚轮14的受力位置、第四滚轮16的受力位置均和夹持组件15受力位置的中心看齐,以及能实现第一滚轮12的受力方向、第二滚轮13的受力方向均和夹持组件15的受力方向保持一致。如此,链夹单体10的受力较为均衡,移动较为平稳。

请参阅图1、图2及图8,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架151还包括设置于第二连接板1513上的支座1514,转动臂152可转动地装设于支座1514上。具体而言,柄部1522通过转动杆153与支座1514可转动相连。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6与图7,一种薄膜单导轨拉伸链夹,包括依次相连的两个以上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链夹单体10。

上述的薄膜单导轨拉伸链夹,由于第一滚轮12与第二滚轮13分别与轨道板20其中一侧面的上下两侧接触配合并沿着轨道板20其中一侧面滚动,第三滚轮14与轨道板20另一侧面接触配合并沿着轨道板20的另一侧面滚动,第一滚轮12在第一连接板113上的正投影的第一轴线121以及第二滚轮13在第一连接板113上的正投影的第二轴线131分别位于第三滚轮14在第一连接板113上的正投影的第三轴线141的两侧,如此一方面能实现链夹单体10稳定地沿着轨道板20移动,另一方面无需设置更多的滚轮,不再如传统的链夹单体10上设置的6~9个滚轮,也就是能减少滚轮的数量,使得对链夹单体10进行定期拆卸清洁保养时,链夹单体10的滚轮的拆装时间缩短,工作效率较高;此外,第一滚轮12在第一连接板113上的正投影的第一轴线121相对于第三滚轮14在第一连接板113上的正投影的第三轴线141朝向其中一侧偏移,第二滚轮13在第一连接板113上的正投影的第二轴线131相对于第三滚轮14在第一连接板113上的正投影的第三轴线141朝向另一侧偏移,第一轴线121、第二轴线131及第三轴线141并非重合,也就是第一滚轮12相对于第三滚轮14朝向其中一侧偏移,第二滚轮13相对于第三滚轮14朝向另一侧偏移,这样针对于单位宽度的第一支架11,可以装设体积尺寸更大的第一滚轮12、第二滚轮13及第三滚轮14,对于大体积尺寸的滚轮,抗冲击能力更强,耐用性更强,使得滚轮的维护更换周期时间压后,能大大延长使用寿命。

请参阅图1、图6与图7,进一步地,所述链夹单体10包括转动轴17与链板18。所述转动轴17装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板111上,所述链板18的一端与转动轴17可转动相连,所述链板18的另一端与相邻的另一个所述链夹单体10的转动轴17可转动相连。具体而言,所述转动轴17的两端分别装设于第一安装板111、第二安装板112上。

请参阅图1、图2及图8,具体而言,第三滚轮14设有轴孔并可转动地套设于转动轴17上。每个链夹单体10包括两个链板18。两个链板18分别设置于第三滚轮14的两个端面。如此,薄膜单导轨拉伸链夹向前移动过程中,第三滚轮14由于两个端面均设有链板18,受力较为均衡。由于每个链夹单体10均包括两个链板18,这样每个转动轴17上连接有四个链板18,其中两个链板18用于连接所在链夹单体10与前方相邻的链夹单体10,另外两个链板18用于连接所在的链夹单体10与后方相邻的链夹单体10。此外,每个第三滚轮14的两个端面均设有两个链板18的端部。另外,链板18与转动轴17的可转动连接方式具体为:链板18的端部设有轴孔可转动地套设于转动轴17上。进一步地,为了提高链夹单体10的使用寿命,链板18的两个上下表面均设有耐磨垫板19,耐磨垫板19可转动地套设于转动轴17上,耐磨垫板19能一定程度减小链板18的磨损量,延长链板18的使用寿命,且有利于链板18与链板18之间,以及链板18与滚轮之间的相互转动。同样地,第一滚轮12通过第一转轴122可转动地装设于第一安装板111上,第一滚轮12与第一安装板111之间也可以设置耐磨垫板19。第二滚轮13通过第二转轴132可转动地装设于第二安装板112上,第二滚轮13与第二安装板112之间也可以设置耐磨垫板19。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6及图7,一种薄膜拉伸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薄膜单导轨拉伸链夹,还包括轨道板20,所述第一滚轮12与所述第二滚轮13分别与所述轨道板20其中一侧面的上下两侧接触配合并沿着所述轨道板20其中一侧面滚动,所述第三滚轮14与所述轨道板20另一侧面接触配合并沿着所述轨道板20的另一侧面滚动。

上述的薄膜拉伸装置,由于第一滚轮12与第二滚轮13分别与轨道板20其中一侧面的上下两侧接触配合并沿着轨道板20其中一侧面滚动,第三滚轮14与轨道板20另一侧面接触配合并沿着轨道板20的另一侧面滚动,第一滚轮12在第一连接板113上的正投影的第一轴线121以及第二滚轮13在第一连接板113上的正投影的第二轴线131分别位于第三滚轮14在第一连接板113上的正投影的第三轴线141的两侧,如此一方面能实现链夹单体10稳定地沿着轨道板20移动,另一方面无需设置更多的滚轮,不再如传统的链夹单体10上设置的6~9个滚轮,也就是能减少滚轮的数量,使得对链夹单体10进行定期拆卸清洁保养时,链夹单体10的滚轮的拆装时间缩短,工作效率较高;此外,第一滚轮12在第一连接板113上的正投影的第一轴线121相对于第三滚轮14在第一连接板113上的正投影的第三轴线141朝向其中一侧偏移,第二滚轮13在第一连接板113上的正投影的第二轴线131相对于第三滚轮14在第一连接板113上的正投影的第三轴线141朝向另一侧偏移,第一轴线121、第二轴线131及第三轴线141并非重合,也就是第一滚轮12相对于第三滚轮14朝向其中一侧偏移,第二滚轮13相对于第三滚轮14朝向另一侧偏移,这样针对于单位宽度的第一支架11,可以装设体积尺寸更大的第一滚轮12、第二滚轮13及第三滚轮14,对于大体积尺寸的滚轮,抗冲击能力更强,耐用性更强,使得滚轮的维护更换周期时间压后,能大大延长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