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由聚烯烃树脂组成的成型体的表面物性改良剂组合物、含有该组合物的树脂组合物及其树脂成型体

由聚烯烃树脂组成的成型体的表面物性改良剂组合物、含有该组合物的树脂组合物及其树脂成型体

摘要

一种由聚烯烃树脂组成的成型体的表面物性改良剂组合物,其含有50.0~90.0质量份熔点为50~100℃的非极性蜡(A)、10.0~50.0质量份由两种单体(b1)、(b2)自由基共聚得到的乙烯共聚物(B)。非极性蜡(A)与乙烯共聚物(B)的总量为100.0质量份。单体(b1)为苯乙烯及/或丙烯腈,单体(b2)为式(1)所示的甲基丙烯酰氧基聚硅氧烷。乙烯共聚物(B)在单体(b1)与单体(b2)的总量为10.0~50.0质量份的范围内,含有0.1~49.9质量份的单体(b1)、0.1~9.9质量份的单体(b2)。相对于100.0质量份的聚烯烃树脂,添加0.5~10.0质量份的表面物性改良剂组合物。(式(1)中的m为整数)。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4395364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5-03-04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日油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1380034977.9

  • 发明设计人 坂田雄亮;田村亨;杉原靖;

    申请日2013-02-07

  • 分类号C08F289/00;C08F2/44;C08F230/08;C08F290/06;C08J7/04;C08L23/00;C08L51/00;

  • 代理机构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谢顺星

  • 地址 日本东京都

  • 入库时间 2023-12-17 04:53:00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3-01-17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C08F 289/00 专利号:ZL2013800349779 申请日:20130207 授权公告日:20170308

    专利权的终止

  • 2017-03-08

    授权

    授权

  • 2015-04-01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C08F289/00 申请日:20130207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03-04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提高由聚烯烃树脂组成的成型体的外观及 耐擦伤性、抑制渗漏(bleed),且即使暴露在恶劣的环境中也能够维 持其性能的表面物性改良剂,含有该改良剂的树脂组合物及其树脂成 型体。

背景技术

在以往,汽车的仪表板、车门装饰衬板等汽车内饰部件的材料以 软质氯乙烯树脂为主流,但近年来,因重量轻、易回收、性价比高、 燃烧时不产生废气等优点,正在被聚丙烯、聚乙烯、聚烯烃类热塑性 弹性体等聚烯烃树脂所代替。但是,这些聚烯烃树脂制成的汽车内饰 部件与以往的以氯乙烯树脂为原料的汽车内饰部件相比,存在耐擦伤 性、耐磨损性和褶皱残留性差等缺点。

因此,本申请人在先行提交的日本特开2009-167352号公报中, 公开了一种用于弥补这些缺点的树脂成型体的表面物性改良剂。日本 特开2009-167352号公报中所记载的表面物性改良剂,含有使熔点为 50~100℃的非极性蜡与含有乙烯单体及自由基聚合引发剂的混合液 进行乳化聚合或悬浮聚合而形成的聚合物。通过向聚烯烃树脂中添加 该表面物性改良剂,能够抑制由聚烯烃树脂组成的树脂成型体的渗 漏、气味及雾化,同时还能够提高树脂成型体的外观及耐擦伤性。此 外,作为乙烯单体,列举有烷基链长度为碳原子数1~20的(甲基) 丙烯酸烷基酯、具有酸基的乙烯单体、具有羟基的乙烯单体、具有环 氧基的乙烯单体、具有氰基的乙烯单体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6735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日本特开2009-167352号公报中记载的表面物性改良剂,能够在 通常的环境下维持良好的表面物理性能。然而,人们判明在使用日本 特开2009-167352号公报中记载的表面物性改良剂的情况下,若树脂 成型体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则有树脂成型体的耐擦伤性显著降 低的缺陷。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暴露在恶劣环境中也能够维持优异的 耐擦伤性的由聚烯烃树脂组成的成型体的表面物性改良剂组合物、含 有该组合物的树脂组合物及其树脂成型体。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为由聚烯烃树脂组成的成型体的表面物性改 良剂组合物,其含有50.0~90.0质量份熔点为50~100℃的非极性蜡 (A),以及10.0~50.0质量份由两种单体(b1)、(b2)自由基共聚所 得到的乙烯共聚物(B)。非极性蜡(A)与乙烯共聚物(B)总量为 100.0质量份。上述单体(b1)为苯乙烯及/或丙烯腈,上述单体(b2) 为下述通式(1)所示的甲基丙烯酰氧基聚硅氧烷。所述乙烯共聚物 (B)含有0.1~49.9质量份的上述单体(b1)及0.1~9.9质量份的上 述单体(b2),单体(b1)与单体(b2)总量为10.0~50.0质量份。

[化学式1]

式(1)中的m为整数。

所述乙烯共聚物(B)的形成优选在所述非极性蜡(A)的存在 下,使用自由基聚合引发剂使所述两种单体(b1)、(b2)进行共聚。 如此,通过在非极性蜡(A)的存在下使用自由基聚合引发剂进行聚 合,引发非极性蜡(A)的脱氢反应,从而形成非极性蜡(A)与由 单体(b1)、(b2)形成的乙烯共聚物(B)的接枝共聚物。该接枝共 聚物形成树脂成型体,并且由例如对聚烯烃树脂不显示亲和性的易于 在树脂成型体的表面上进行取向的非极性蜡(A)、比聚烯烃树脂硬 并且与聚烯烃树脂极性不同的单体(b1)以及通过包含聚硅氧烷而提 高表面物性改良剂组合物的表面取向性的单体(b2)构成。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树脂组合物相对于100.0质量份的聚烯烃树 脂,含有0.5~10.0质量份的上述表面物性改良剂组合物。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树脂成型体由该树脂组合物成型而得到。

此外,本发明中表示数值范围的“○○~××”包含其上下限值。因此, 若对其正确表达的话,则“○○~××”为“○○以上××以下”。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记载可知,通过非极性蜡(A)的滑性效果,能够提高 由聚烯烃树脂组成的成型体的耐擦伤性。并且,通过乙烯共聚物(B) 中含有的甲基丙烯酰氧基聚二甲基硅氧烷单体(b2)的效果,即使树 脂成型体长时间暴露在高温条件中,也能够维持优异的耐擦伤性,此 外,由于不像以往那样含有硅油、脂肪族酯、高级脂肪酸酰胺等低分 子量成分,因此不发生渗漏,不会对聚烯烃树脂组成的成型体的外观 造成损害。

具体实施方式

[表面物性改良剂组合物]

本发明的表面物性改良剂组合物为用于对由聚烯烃树脂组成的 成型体(以下、仅称作聚烯烃树脂成型体)的表面物性进行改良的组 合物,含有非极性蜡(A)及乙烯共聚物(B)。

表面物性改良剂组合物以作为主干成分的非极性蜡(A)和作为 分枝成分的乙烯共聚单体(B)进行聚合,形成接枝结构。基于该接 枝结构的性质,聚烯烃树脂成型体的耐擦伤性得到提高的同时,其外 观也良好。因此,由含有该表面物性改良剂的树脂组合物组成的聚烯 烃树脂成型体,可适合用作汽车的仪表板、车门装饰衬板等汽车内饰 部件。

<非极性蜡(A)>

非极性蜡为能够表现出低摩擦性等性质的化合物,主要具有提高 聚烯烃树脂成型体的耐擦伤性的功能。作为该非极性蜡,若熔点为 50~100℃、优选为60~100℃的范围,则包括所有的公知的蜡。熔点 低于50℃的情况下,则常温下具有粘性(粘着性),操作性差,在聚 烯烃树脂成型体表面的渗漏变多。另一方面,熔点高于100℃的情况 下,聚烯烃树脂成型体的表面的取向性变差,耐擦伤性降低。作为这 种非极性蜡,可列举出石蜡、微晶蜡等来自石油的天然蜡,费托合成 蜡、聚乙烯蜡等合成蜡等,特别优选微晶蜡。在这些非极性蜡(A) 中,可以组合使用两种以上的蜡。

<乙烯共聚物(B)>

乙烯共聚物为使用自由基聚合引发剂使两种单体(b1)、(b2)进 行共聚得到的共聚物。

《单体(b1)》

作为单体(b1),适合使用其聚合物比聚烯烃树脂硬、且通过与 聚烯烃树脂的极性差异造成的排斥(排除)效果从而在聚烯烃树脂成 型体的表面上进行取向,由此增大耐擦伤性的提高效果的单体。具体 来说,可使用丙烯晴及苯乙烯中的一种或两种。丙烯晴及/或苯乙烯 与后述的单体(b2)的共聚性良好,因此与使用其它单体的情况相比, 耐擦伤性的提高效果进一步增大。

《单体(b2)》

作为单体(b2),使用下述通式(1)所示的甲基丙烯酰氧基聚硅 氧烷。

[化学式2]

式(1)中的m为整数。

该单体(b2)具有聚硅氧烷,因此能够显著提高表面物性改良剂 组合物的表面取向性。由于聚硅氧烷的表面自由能小,因此在空气一 侧易于取向,在聚烯烃树脂成型体中,表面物性改良剂组合物在表面 进行取向。因此,若表面物性改良剂组合物具有甲基丙烯酰氧基聚硅 氧烷作为单体(b2),则即使聚烯烃树脂成型体长时间暴露在高温条 件下,由于表面物性改良剂组合物持续存在于聚烯烃树脂成型体表 面,因此能够维持聚烯烃树脂成型体的耐擦伤性。另一方面,表面物 性改良剂组合物不含有甲基丙烯酰氧基聚硅氧烷的情况下,若聚烯烃 树脂成型体暴露在高温条件下,则表面物性改良剂组合物由聚烯烃树 脂成型体的表面逐渐向内部侧移动,聚烯烃树脂成型体的耐擦伤性降 低。另外,所述通式(1)中的m优选5~500。可以混合使用数均分 子量Mn互不相同的多个甲基丙烯酰氧基聚硅氧烷。

<自由基聚合引发剂>

自由基聚合引发剂为引发单体(b1)、(b2)的自由基聚合的化合 物,可以使用通常所知的偶氮类聚合引发剂、有机过氧化物、过硫酸 盐、过氧化氢水溶液、氧化还原聚合引发剂(氧化剂及还原剂组合的 聚合引发剂)等。

作为偶氮类聚合引发剂,可列举如偶氮二异丁腈、偶氮二异戊腈、 偶氮双二甲基戊腈、偶氮双(4-甲氧基-2,4-二甲基戊腈)、1-苯基乙基 偶氮二苯基甲烷等。

作为有机过氧化物,可列举如1,1-二(叔己基过氧化)-3,3,5-三甲基 环己烷、1,1-二(叔己基过氧化)环己烷等过氧缩酮类,过氧化氢对薄 荷烷、二异丙基苯过氧化氢、1,1,3,3-四甲基丁基过氧化氢、枯烯过氧 化氢、叔丁基过氧化氢等过氧化氢类,二(3,5,5-三甲基己酰基)过氧化 物、过氧化二苯甲酰等二酰基过氧化物类,过氧化新癸酸枯基酯、过 氧化新癸酸叔丁酯等过氧酯类等。

作为用于氧化还原聚合引发剂的氧化剂,可使用过氧化氢或过硫 酸盐。作为过氧化氢,可列举为枯烯过氧化氢、叔丁基过氧化氢、二 异丙基苯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对薄荷烷、1,1,3,3-四甲基丁基过氧化氢 等。作为过硫酸盐,可列举如过硫酸钾、过硫酸铵等。作为还原剂, 可列举如葡萄糖、右旋糖、甲醛次硫酸氢钠(雕白粉)、硫代硫酸钠、 硫酸亚铁、硫酸铜、六氰合铁(Ⅲ)酸钾等。

在上述列举的自由基聚合引发剂中,优选二(3,5,5-三甲基己酰基) 过氧化物或过硫酸钾。

<乙烯共聚物(B)的制备方法>

乙烯共聚物可以通过使用自由基聚合引发剂的公知的悬浮聚合 法或乳化聚合法进行合成。此时,以0.1~49.9质量份的单体(b1)、 0.1~9.9质量份的单体(b2)、单体(b1)及单体(b2)总量为10.0~50.0 质量份的方式进行混合。若单体(b1)、(b2)的混合比例(含量)超 过该范围,结果会使聚烯烃树脂成型体的表面物性降低。

此外,自由基聚合引发剂的混合量(含量)相对于100质量份单 体(b1)、(b2)的总量,优选0.001~10.0质量份,进一步优选为0.01~5.0 质量份。自由基聚合引发剂的含量不足0.001质量份的情况下,不仅 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反应以使聚合结束,而且反应不终止,因此不优选。 另一方面,在超过10.0质量份的情况下,由反应产生的发热变大, 有难以控制聚合反应的倾向。

在通过乳化聚合法合成乙烯共聚物(B)的情况下,同乙烯单体 一起混合表面活性剂。作为用于该乳化聚合的表面活性剂,可使用公 知的非离子类、阴离子类或阳离子类的表面活性剂。在通过盐析提取 出聚合物的情况下,优选阴离子类表面活性剂。作为阴离子类表面活 性剂,可列举如脂肪酸盐、烷基苯磺酸钠、烷基萘磺酸盐、二烷基磺 酸基琥珀酸酯盐、烷基磷酸酯盐、萘磺酸福尔马林缩合物、聚氧乙烯 烷基硫酸酯盐等。这些表面活性剂相对于总量为100.0质量份的单体 (b1)、(b2),以0.1~10.0质量份的比例、优选以1.0~5.0质量份的比 例进行添加。

在乳化聚合时,可以根据需要添加公知的pH调节剂、螯合剂, 粘度调节剂、聚合稳定剂等。例如可列举出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 氧化铵、碳酸氢钠、碳酸钠、磷酸氢二钠等pH调节剂,乙二胺四乙 酸钠、焦磷酸钠等螯合剂,由无机电解质、有机电解质、高分子电解 质等组成的粘度调节剂或聚合稳定剂等。进一步地,为了控制聚合度, 也可添加公知的交联剂、链转移剂、阻聚剂等。

聚合结束后,使用盐酸、硫酸、硝酸等酸类,氯化钠、氯化钾、 硫酸钠、氯化钙、硫酸镁、硫酸铜、硝酸钙等电解质类对乳化聚合得 到的乳化液进行盐析后,通过过滤、干燥得到聚合物。

此外,在通过悬浮聚合法合成乙烯共聚物(B)的情况下,也可 以与与乙烯单体一同混合分散剂。作为分散剂,可使用无机类化合物 及有机类化合物。作为无机类化合物,可列举如磷酸三钙、磷酸镁、 磷酸铝、磷酸锌、碳酸钙、碳酸镁、氢氧化钙、氢氧化镁、氢氧化铝、 偏硅酸钙、硫酸钙、硫酸钡、膨润土、二氧化硅、氧化铝、磁性体、 铁氧体等。此外,作为有机类化合物,可列举如聚乙烯醇、明胶、甲 基纤维素、甲基羟丙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的钠盐、 淀粉等,这些物质可分散或溶解于水相中而使用。分散剂的混合量相 对于总量为100.0质量份的单体(b1)、(b2),为0.01~10.0质量份左 右,优选为0.01~1.0质量份左右。

悬浮聚合结束后,可通过过滤及干燥得到聚合物。

由单体(b1)、(b2)形成的聚合物的质均分子量(在四氢呋喃(THF) 中,通过苯乙烯换算的、由凝胶渗透色谱法(GPC)得到的测定值) 通常为1,000~6,000,000,优选为10,000~4,000,000。该质均分子量若不 足1,000,则有聚合物的耐热性降低的倾向,若质均分子量超过 6,000,000,则熔融聚合物时的流动性差,有成型性降低的倾向。

<表面物性改良剂组合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表面物性改良剂组合物可通过在非极性蜡(A)熔点以 上的温度下,将非极性蜡(A)与乙烯共聚物(B)进行混合而得到。 此时,可以先制备乙烯共聚物(B),然后再与非极性蜡(A)混合, 也可以将非极性蜡(A)、单体(b1)以及(b2)放入同一容器内, 在非极性蜡(A)的存在下制备乙烯共聚物(B)。在非极性蜡(A) 的存在下制备乙烯共聚物(B)的情况下,从非极性蜡(A)与乙烯 共聚物(B)形成接枝结构这一点来说为优选。

非极性蜡(A)与乙烯共聚物(B)的混合比例(含量)为,在 100.0质量份的表面物性改良剂组合物(A+B=100.0质量份)中, 非极性蜡(A)为50.0~90.0质量份,乙烯共聚物(B)为10.0~50.0 质量份。若非极性蜡(A)少于50.0质量份,则由于表面物性改良剂 组合物中含有的润滑剂量减少,因此聚烯烃树脂成型体的耐擦伤性降 低。另一方面,若乙烯共聚物(B)少于10.0质量份,结果表面物性 改良剂组合物中含有的单体(b2)的量减少,在聚烯烃树脂成型体暴 露于高温的情况下,耐擦伤性降低。

(树脂组合物)

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含有作为主要成分的聚烯烃树脂以及所述 表面物性改良剂组合物。

作为聚烯烃树脂,可列举如α-烯烃树脂或热塑性弹性体等。作为 形成α-烯烃树脂的α-烯烃的具体例,可列举如乙烯、丙烯、1-丁烯、 1-戊烯、3-甲基-1-丁烯、1-己烯、1-癸烯、3-甲基-1-戊烯、4-甲基-1- 戊烯、1-辛烯或它们的混合物等。作为α-烯烃树脂的具体例,可列举 如聚乙烯及聚丙烯。

作为热塑性弹性体,可列举出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也可以含有 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作为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的具体例,可列举 出聚丙烯与乙烯·丙烯共聚物橡胶的混合物或其交联体,聚乙烯与乙 烯·丙烯共聚物橡胶的混合物或其交联体,聚丙烯与乙烯·丙烯·非共轭 聚烯共聚物橡胶的混合物或其交联体,聚乙烯与乙烯·丙烯·非共轭聚 烯共聚物橡胶的混合物或其交联体,聚丙烯与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 聚物橡胶的氢化物(SEBS)的混合物或其交联体,聚丙烯与乙烯·1- 辛烯共聚物橡胶的混合物或其交联体,聚乙烯与乙烯·1-辛烯共聚物橡 胶的混合物或其交联体等。

作为苯乙烯类热塑弹性体的具体例,可列举如苯乙烯·丁二烯共 聚物橡胶(SBR)或其氢化物(H-SBR)、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 橡胶(SBS)或其氢化物(SEBS),苯乙烯·异戊二烯嵌段共聚物橡胶 (SIS)或其氢化物(SEPS、HV-SIS)等。

α-烯烃树脂及热塑性弹性体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将两种以上进 行适当组合而使用。此外,交联可通过公知的方法来进行,其中优选 基于有机过氧化物的交联。

相对于100.0质量份的聚烯烃树脂,树脂组合物中的表面物性改 良剂组合物的含量为0.5~10.0质量份,优选为1.0~10.0质量份。若相 对于100.0质量份的聚烯烃树脂,表面物性改良剂组合物少于0.5质量 份的情况下,则在由该树脂组合物组成的聚烯烃树脂成型体中,无法 获得充分的耐擦伤性。另一方面,若相对于100.0质量份的聚烯烃树 脂,表面物性改良剂组合物大于10.0质量份的情况下,则聚烯烃树脂 成型体的成型性降低,同时聚烯烃树脂成型体的机械强度也降低。

在树脂组合物中,可以添加其它树脂、橡胶或是无机填充剂。作 为这样的树脂或橡胶,可列举如乙烯·丙烯酸共聚物、乙烯·丙烯酸甲 酯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 乙烯·丙烯酸异丁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正丁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 2-乙基己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乙酯·无水马来酸共聚物、乙烯·丙烯 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 共聚物、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或其皂化物等乙烯类共聚物,乙烯·丙 烯共聚物橡胶、乙烯·丙烯·非共轭聚烯共聚物橡胶、乙烯·丁烯共聚物 橡胶、乙烯·丁烯·非共轭聚烯共聚物橡胶、乙烯·己烯共聚物橡胶、乙 烯·辛烯共聚物橡胶等乙烯类共聚物橡胶,丁基橡胶、聚异丁烯橡胶、 丁腈橡胶(NBR)、天然橡胶(NR),丙烯酸橡胶(ACM)、有机硅 橡胶等

作为无机填充剂,可列举如碳酸钙、硅酸钙、粘土、高岭土、滑 石、二氧化硅、硅藻土、云母粉、石棉、氧化铝、硫酸钡、硫酸铝、 硫酸钙、碱式碳酸镁、二硫化钼、石墨、玻璃纤维、玻璃球、硅球(shirasu  balloon)、碱式硫酸镁晶须、钛酸钙晶须、硼酸铝晶须等。

此外,在树脂组合物中,可添加润滑剂。作为这样的润滑剂,可 列举如月桂酰胺、棕榈酰胺、硬脂酰胺、山俞酸酰胺等饱和脂肪族酰 胺类,芥酸酰胺、油酸酰胺、巴西烯酸酰胺、反油酸酰胺等不饱和脂 肪酸酰胺类,亚甲基双硬脂酸酰胺、亚甲基双油酸酰胺、亚乙基双硬 脂酸酰胺、乙烯双油酸酰胺等双脂肪酸酰胺类,月桂酸甲酯、肉豆蔻 酸甲酯、棕榈酸甲酯、硬脂酸甲酯、油酸甲酯、芥酸甲酯、山俞酸甲 酯、月桂酸丁酯、硬脂酸丁酯、肉豆蔻酸异丙酯、棕榈酸异丙酯、棕 榈酸辛酯、椰子油脂肪酸辛酯、硬脂酸辛酯、月桂酸月桂酯、硬脂醇 硬脂酸酯、山俞酸山俞酸基酯、肉豆蔻酸十六烷基酯、新戊基多元醇 长链脂肪酸酯、新戊基多元醇脂肪酸酯、新戊基多元醇脂肪酸酯、季 戊四醇四棕榈酸酯等脂肪酸酯类,聚乙烯蜡、聚丙烯蜡等烃类,硬脂 酸、1,2-羟基硬脂酸等脂肪酸类,硬脂醇等高级醇类,硬脂酸钙、硬 脂酸锌、硬脂酸镁等金属皂类,硅油等硅氧烷类,聚四氟乙烯等含氟 树脂,聚乙二醇、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乙二醇二甲醚等亚烷基醇类等。

更进一步地,在树脂组合物中,也可以混合公知的防老化剂、增 核剂、着色剂等任意的添加剂。

<树脂组合物的制备方法>

树脂组合物通过将表面物性改良剂组合物与聚烯烃树脂混合加 热,并通过熔融及混合制备而成。此时的加热温度优选为70~300℃ 左右。若在加热温度不足70℃的情况下,聚烯烃树脂与表面物性改 良剂组合物的混炼不完全,由于熔融粘度高而导致混合不充分,则有 出现相分离或层状剥离的倾向。另一方面,若在加热温度超过300℃ 的情况下,则有聚烯烃树脂与表面物性改良剂组合物的分解变剧烈的 倾向。作为熔融、混合方法,可采用基于单轴挤出机、双轴挤出机、 封闭式混炼器、捏合机(kneader)、辊的混炼法等公知的方法。

(树脂成型体)

树脂成型体通过将所述的树脂组合物成型为规定形状而得到,表 现出树脂组合物中含有的表面物性改良剂组合物的效果。作为树脂成 型体的形态,可以为片、膜、中空体、块状体、板状体、筒体、复杂 形状体等,没有特别限定。作为成型方法,只要为热塑性树脂通常的 成型方法则没有特别限定,可列举如压延成型法、压空成型法、加热 成型法、吹塑成型法、发泡成型法、挤出成型法、注塑成型法、真空 成型法、粉末搪塑成型法等。树脂成型体通过优异的表面物性改质效 果及其热稳定性,可利用于汽车部件、家电部件、杂货等广泛的领域 中的多种成品、半成品中。

实施例

以下列举实施例及比较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但发明的范围 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1-1-1)

在容量为0.5L的反应槽中,加入作为非极性蜡(A)的50.0g 微晶蜡(熔点69.7℃)、作为单体(b1)的18.0g苯乙烯及27.0g丙烯 腈,作为单体(b2)的1.0g甲基丙酰氧基聚二甲基硅氧烷(数均分 子量Mn=5,000),在其中加入280g水、作为分散剂的1.6g磷酸三钙 以及0.4g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作为分子量调节剂的0.02g的α-甲基苯 乙烯二聚物,加温至70℃搅拌30分钟。

接着,将作为单体(b1)的1.9g苯乙烯与3.0g的丙烯腈、作为 自由基聚合引发剂的0.66g二(3,5,5-三甲基己酰基)过氧化物混合并加 入反应槽,在70℃下搅拌3小时使其反应。接着,将作为自由基聚 合引发剂的0.1g过硫酸钾溶于0.5g水中加入到反应槽中,在70℃下 搅拌1小时使其反应。然后,冷却至40℃以下,经过过滤、干燥工 序,得到实施例1-1-1-1的表面物性改良剂组合物。

(实施例1-1-1-2~实施例1-1-4-7以及比较例1-1-1-1~比较例 1-1-1-4)

除了将非极性蜡(A)、单体(b1)、单体(b2)各自变更为表1~4 中所示的混合量之外,进行与实施例1-1-1-1同样的操作,得到实施 例1-1-1-2~实施例1-1-4-7以及比较例1-1-1-1~比较例1-1-1-4的表面 物性改良剂组合物。

此外,表1~4中所示的简称表示以下成分。

MCW:微晶蜡(熔点69.7℃)

PW:石蜡(熔点69℃)

St:苯乙烯单体

AN:丙烯腈

PDMS:甲基丙烯酰氧基聚硅氧烷

另外,在表1、表3中表示单体(b2)的PDMS的数均分子量(Mn) 全部为5,000。另一方面,在表2、表4中表示单体(b2)的PDMS1 的数均分子量(Mn)为5,000,PDMS2的数均分子量(Mn)为10,000。

[表1]

[表2]

(实施例1-2-1-1)

在容量为0.5L的反应槽中,加入作为单体(b1)的21.6g的苯乙 烯及5.4g的丙烯腈、作为单体(b2)的1.0g的甲基丙酰氧基聚二甲 基硅氧烷,并向其中加入280g水、作为分散剂的1.6g磷酸三钙及0.4g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作为分子量调节剂的0.02g的α-甲基苯乙烯二聚 物,加温至70℃搅拌30分钟。

接着,将作为单体(b1)的2.4g苯乙烯及0.6g丙烯腈、作为自 由基聚合引发剂的0.66g二(3,5,5-三甲基己酰基)过氧化物混合并加入 反应槽,在70℃下搅拌3小时使其反应。接着,将作为自由基聚合引 发剂的0.1g过硫酸钾溶于0.5g水中加入到反应槽中,在70℃下搅拌 1小时并使其反应。然后,冷却至40℃以下,经过过滤、干燥工序, 得到乙烯共聚物。最后,通过将31.0g该乙烯共聚物与作为非极性蜡 (A)的69.0g微晶蜡进行干混,得到实施例1-2-1-1的表面物性改良 剂组合物。

(实施例1-2-2-1~实施例1-2-4-1以及比较例1-2-1-1~比较例 1-2-1-4)

除了将非极性蜡(A)、单体(b1)、单体(b2)各自变更为表3、 4中所示的混合量之外,进行与实施例1-2-1-1同样的操作,得到实 施例1-2-2-1~实施例1-2-4-1以及比较例1-2-1-1~比较例1-2-1-4的表 面物性改良剂组合物。

[表3]

[表4]

[聚烯烃树脂成型体]

(实施例2-1-1-1)

将作为聚烯烃树脂的100g嵌段聚丙烯(b-PP)与3g实施例1-1-1-1 的表面物性改良剂组合物干混,通过用双轴挤出机在料筒温度200℃ 下进行熔融混炼,得到聚烯烃树脂组合物后,通过注塑成型机使用 JISK 7113的1号形试验片的模具,在料筒温度190℃、模具温度50℃ 下进行成型,由此得到实施例2-1-1-1的聚烯烃树脂成型体。

(实施例2-1-1-2~实施例2-3-2-1及比较例2-2-1-1~比较例 2-2-2-3)

除了分别使用实施例1-1-1-2~实施例1-2-3-1及比较例1-1-1-1~ 比较例1-2-1-3的表面物性改良剂组合物以外,通过与实施例2-1-1-1 相同的操作,得到实施例2-1-1-2~实施例2-3-2-1及比较例2-2-1-1~ 比较例2-2-2-3的聚烯烃树脂成型体。

(比较例2-1-1-1)

除了作为聚烯烃树脂只使用100g嵌段聚丙烯(b-PP)以外,通 过与实施例2-1-1-1相同的操作,得到比较例1-1-1-1的聚烯烃树脂成 型体。

(比较例2-1-1-2及比较例2-1-1-3)

除了将表面物性改良剂组合物分别变更为微晶蜡及硅油以外,通 过与实施例2-1-1-1相同的操作,得到比较例1-1-1-2及比较例1-1-1-3 的聚烯烃树脂成型体。

接着,通过以下方法及判定标准,对所得的各实施例及比较例的 聚烯烃树脂成型体的物性进行评价。其结果示于表5~8。

<渗漏>

以手指蹭触聚烯烃树脂成型体的表面,将手指上未附着油膜的情 况记为○,附着的情况记为×。

<成型性>

在聚烯烃树脂成型体成型时,将不产生银色条纹(silver streak)、 流痕、缩痕等通常成型不佳的情况记为○,产生上述情况记为×。

<机械物性>

以JIS K 7113为标准对聚烯烃树脂成型体进行拉伸试验,未发现 强度下降的情况记为○,发现强度下降的情况记为×。

<初期擦伤性>

使用日本加藤技术有限公司制的Scratch tester KK-01,以ISO  FDIS 19252为标准,在刮痕负载:1~30N、刮痕距离:100mm、刮痕 速度:100mm/sec、切屑(chip):不锈钢Φ=1.0mm下,对聚烯烃树 脂成型体进行试验。

<热负载后的耐擦伤性>

将聚烯烃树脂成型体静置于120℃的具有送风功能的恒温槽中 120小时后,在23℃50%RH的恒温槽中进行24小时以上状态调节, 通过与初期擦伤性评价相同的操作对其进行试验。

[表5]

[表6]

[表7]

[表8]

从表5、6的结果可知,含有本发明的表面物性改良剂组合物的 各实施例的聚烯烃树脂成型体,表面物性良好,同时,即使长时间暴 露在高温条件下,也维持了良好的耐擦伤性。

另一方面,从表7、8的结果可知,未添加表面物性改良剂组合 物的比较例2-1-1-1的聚烯烃树脂成型体,热负载后的耐擦伤性差。 比较例2-1-1-2的聚烯烃树脂成型体由于只添加了微晶蜡,因此热负 载后的耐擦伤性差。比较例2-1-1-3的聚烯烃树脂成型体由于只添加 了硅油,因此外观及机械物性不佳。比较例2-2-1-1的聚烯烃树脂成 型体与实施例2-1-1-1的聚烯烃树脂成型体相比,由于未添加PDMS, 因此热负载后的耐擦伤性差。比较例2-2-1-2的聚烯烃树脂成型体与 实施例2-1-1-3的聚烯烃树脂成型体相比,由于进一步增加了PDMS 的量,因此外观及机械物性差。比较例2-2-1-3的聚烯烃树脂成型体 与实施例2-1-1-1的聚烯烃树脂成型体相比,由于减少了蜡的量,因 此初期擦伤性差。比较例2-2-2-1的聚烯烃树脂成型体与实施例 2-2-1-1的聚烯烃树脂成型体相比,由于不含PDMS,因此热负载后 的耐擦伤性差。比较例2-2-2-2的聚烯烃树脂成型体与实施例2-2-1-1 的聚烯烃树脂成型体相比,由于进一步增加了PDMS的量,因此外 观及机械物性差。比较例2-2-2-3的聚烯烃树脂成型体与实施例 2-2-1-1的聚烯烃树脂成型体相比,由于不含PDMS,因此热负载后 的耐擦伤性差。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