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套种小麦等粮食作物的葡萄种植方法

一种套种小麦等粮食作物的葡萄种植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套种小麦等农作物的葡萄种植方法,具体地,所述方法包括:(1)提供栽植沟,在所述的栽植沟的侧壁和沟底铺覆塑料膜(沟底部不能全部覆盖塑料膜),并在覆盖塑料膜的沟内填入土壤和有机肥的混合物,并高出地面,从而形成栽植垄;(2)将葡萄栽植于所述的栽植垄上;(3)在距离所述栽植沟≥20cm的区域种植小麦等粮食作物,其中,所述的粮食作物为矮秆作物。所述的方法可以有效避免随着果树树龄的增加而与小麦等粮食作物争肥争水,保证粮食作物和葡萄的双丰收。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4686280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5-06-10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上海交通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510134214.2

  • 申请日2015-03-25

  • 分类号A01G17/02(20060101);A01G1/00(20060101);

  • 代理机构31266 上海一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崔佳佳;陆凤

  • 地址 200240 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7 04:36:06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10-31

    授权

    授权

  • 2015-07-08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01G17/02 申请日:20150325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06-10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种植技术,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与小麦套种中的葡萄 种植技术。

背景技术

民以食为天,粮食关乎国家稳定与存亡,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但 是,粮食价格较低,农民的收入一直很低。农民群众和粮食种植企业渴望通过 经济果林的种植增加收入。在我国目前人多地少的情况下,粮食生产必须得到 保证。因此,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基础上,套种一定量的果树作物(麦果套种), 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可大大增加农民收入。粮果(林)套种的生态系统有明显 的“边行、空间优势”,果林树干基部1米左右的近地面空间没有生长枝叶, 可以给小麦等矮干粮食作物提供良好的通风条件,而粮食作物茎秆矮小(小麦 低于1米),其上部的空间可以给果树提供充足的通风条件,地上空间的分层、 分区利用使粮食作物和果林树木都能够获得更加优厚的自然资源,相形益彰, 相互受益。而且,粮果套种增加了生态系统的植物多样性,可以降低灾害性病 虫害造成的损失。

但迄今的的研究与生产实践表明,粮果套种初期确实可以保证粮食作物丰 收,但随着树龄的增加,树冠和根区不断扩大,果树与小麦等粮食作物的采光 竞争、肥水营养竞争逐渐加剧,茎干低矮的小麦等粮食作物的地下部土壤空间 和地上部采光空间逐渐被压缩,最后会不能再种植小麦,会变成单纯的果园。 而且小麦对肥水的争夺也会影响果树的生长和果实品质。因此,要建成长期稳 定的粮果套种园,必须采用新的栽培技术,限制果林树体在地上部和地下部的 扩张,确保小麦的播种面积和生长空间。

综上所述,本领域迫切需要一种优化的粮果套种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优化的粮果套种方法。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套种粮食作物的葡萄种植方法,所述方法包 括:

(1)提供栽植沟,在所述的栽植沟的侧壁和沟底铺覆塑料膜,并在覆盖塑料膜 沟内填入土壤和有机肥的混合物,并高出地面,从而形成栽植垄;

(2)将葡萄树栽植于所述的栽植垄上;

(3)在距离所述栽植沟≥20cm的区域种植粮食作物,其中,所述的粮食作物 为矮秆作物。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土壤和有机肥的混合物中,有机肥和土壤的质量比为 1:6-8。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栽植垄高出地面10-20cm。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栽植垄的上表面宽度50-60cm。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栽植沟与相邻栽植沟的间距为400-500cm。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粮食作物为小麦等茎干高度低于100cm的作物;优 选地选自下组:小麦、大豆、土豆,或其组合。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步骤(2)中,所述葡萄的栽植间距为 200cm-400cm(即,每隔200cm-400cm的距离定植一株所述的葡萄树)。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栽植沟的宽度为60cm-80cm;和/或所述的栽植沟的 深度为40cm-60cm。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栽植沟的深度为50cm。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塑料膜的厚度为0.05-0.08mm。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塑料膜覆盖所述栽植沟的侧壁部位,且一端延伸至 所述栽植沟外部,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栽植沟的底部,且不完全覆盖底部。

在另一优选例中,覆盖所述栽植沟的侧壁部位的塑料膜上部外延至沟外并 覆盖地面(优选为5-15cm)、塑料膜下部内延覆盖沟底的一部分(优选为10-30cm)。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栽植沟的沟底有宽度为30-50cm的部分不覆盖塑料 膜。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在所述葡萄树行的垄内配制滴灌带(优 选为1-2条)。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方法还包括:所述的葡萄树采用Y字形篱壁叶幕, 优选地,所述的葡萄树干高60-80cm,叶幕高度≥180cm、叶幕顶部宽度为 110-130cm。

在另一优选例中,在栽植所述的葡萄树前,在所述的栽植垄上安置“丰” 型架用于绑缚葡萄新梢,优选地,所述的“丰”型架具有一主杆,和位于所述 主杆上、并自下至上依次固定的第一横杆、第二横杆和第三横杆。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主杆为水泥桩或镀锌钢管。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一横杆的长度为25-35cm。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二横杆的长度为45-55cm。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三横杆的长度为110-130cm。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第一横杆与第二横杆之间的间距为35-45cm。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第二横杆与第三横杆之间的间距为35-45cm。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第一横杆、第二横杆和第三横杆的末端均设置有 叶幕固定结构;优选地,所述的叶幕固定结构为镀锌钢丝或铝包钢丝。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用于绑缚葡萄新梢的“丰”型架的顶部还具有一拱 形装置,所述的拱形装置用于覆盖塑料膜,从而避免雨水淋湿葡萄叶片。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拱形装置的拱高为30-50cm(优选为40cm)、所述拱 形装置的拱宽度为100-140cm(优选为120cm)。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拱形装置覆盖的塑料膜为0.3-0.5mm厚塑料膜。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方法还具有选自下组的一个或多个特征:

所述葡萄树的干高为60-80cm;

所述葡萄树的叶幕高度为≥180cm;

所述葡萄树的叶幕宽度为≤120cm。

应理解,在本发明范围内中,本发明的上述各技术特征和在下文(如实施例) 中具体描述的各技术特征之间都可以互相组合,从而构成新的或优选的技术方 案。限于篇幅,在此不再一一累述。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粮果套种方法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套种方法的根部设置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套种小麦葡萄树的树形及避雨棚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套种小麦之葡萄种植沟的开挖、培肥和回填实例(A为开挖的 葡萄定植沟、B为塑料膜覆盖方法、C为定植沟土壤的培肥方法、D为定植沟的 回填过程);

图5为本发明套种小麦的葡萄树生长情况的照片:A葡萄种植时小麦的长势 (2014年3月11日);B小麦收获前葡萄长势(2014年6月11日);C秋茬大豆和葡萄 长势(2014年8月15日);D大豆收获前葡萄和大豆长势(2014年10月5日);E小麦 葡萄套种园貌(2015年2月26日);F葡萄避雨棚架。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人经过长期而深入的研究,基于本领域现有的粮果套种技术中存在 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套种小麦的葡萄种植方法。本发明的方法优化了粮果套种 中果树的栽植方式和整形、及叶幕构建方式,有助于防止多年生的果树的根系 和叶幕的生长对小麦等粮食作物的生长产生影响。基于上述发现,发明人完成 了本发明。

小麦葡萄套种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粮果套种中能有效阻止多年生的果树随树龄的 增长,根系和叶幕逐渐侵入行间粮食作物种植区域,与粮食作物争肥、争水和 争光,影响粮食作物产量的技术,保证果树和粮食作物能够长期和谐生长,实 现果麦长期双丰收。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套种小麦等粮食作 物的葡萄种植方法,所述的方法适合粮食作物与葡萄的套种。

具体地,所述方法包括:

(1)提供栽植沟,在所述的栽植沟的侧壁和沟底铺覆塑料膜,在覆盖有塑料膜 的种植沟内填入土壤和有机肥的混合物,并高出地面,从而形成栽植垄;

(2)将果树作物栽植于所述的栽植垄上;

(3)在距离所述栽植沟≥20cm的区域种植粮食作物,其中,所述的粮食作物 为矮秆作物。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土壤和有机肥的混合物中,有机肥和土壤的质量比为 1:6-8。

为避免果树在种植过程中叶幕对粮食作物产生遮光,需对栽植沟的分布、 间距、深度等参数进行优化。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栽植沟的宽度为 60cm-80cm。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栽植沟的深度为40cm-60cm。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栽植沟的深度为45cm-55cm。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栽植垄高出地面10-20cm。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栽植垄的上表面宽度50-60cm。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栽植沟与相邻栽植沟的间距为400-500cm。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粮食作物为茎干高度低于100cm的作物;优选地选 自下组:小麦、大豆、土豆,或其组合。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步骤(2)中,所述葡萄的栽植间距为200cm-400cm, 即,每隔200cm-400cm的距离定植一株所述的葡萄树。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栽植沟内铺设的塑料膜的厚度为0.05-0.08mm,以便 形成有效的根域范围限制。优选地,为达到较好的限制根域范围效果,同时不 影响果树的生长,所述的塑料膜覆盖所述栽植沟的侧壁部位,且一端延伸至所述 栽植沟外部,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栽植沟的底部,且不完全覆盖底部。

在另一优选例中,覆盖所述栽植沟的侧壁部位的塑料膜上部外延至沟外并 覆盖地面(优选为5-15cm)、塑料膜下部内延覆盖沟底(优选为20-30cm)。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栽植沟的沟底有宽度为30-50cm的部分不覆盖塑料 膜。

所述的栽植垄面布置有水肥管理装置,例如本领域常用的一些营养液定量 供应装置等,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在所述葡萄行垄面配制滴灌 带(优选为1-2条)。

所述的方法还包括:所述的葡萄树采用Y字形篱壁叶幕,优选地,所述的葡 萄树干高60-80cm,叶幕高度≥180cm、上宽为110-130cm。

在另一优选例中,在栽植所述的葡萄树前,在所述的栽植垄上安置“丰” 型架用于绑缚葡萄新梢,优选地,所述的“丰”型架具有一主杆,且在所述主 杆上由下至上依次固定有第一横杆、第二横杆和第三横杆。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主杆为水泥桩或镀锌钢管架。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一横杆的长度为25-35cm。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二横杆的长度为45-55cm。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三横杆的长度为90-110cm。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第一横杆与第二横杆之间的间距为35-45cm。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第二横杆与第三横杆之间的间距为35-45cm。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第一横杆、第二横杆和第三横杆的末端均设置有 叶幕固定结构;优选地,所述的叶幕固定结构为金属丝。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丰”字型架的顶部,可以加装拱形装置,覆盖 塑料膜后可以避免雨水淋湿葡萄叶片。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拱形装置的拱高为40cm、拱的宽度为120cm。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拱形装置覆盖的塑料膜为0.3-0.5mm厚塑料膜。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方法还具有选自下组的一个或多个特征:

所述葡萄树的干高为60-80cm;

所述葡萄树的叶幕高度为≥180cm;

所述葡萄树的叶幕宽度为≤120cm。

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的方法包括:

①以400-500cm的间距开葡萄栽植沟,葡萄栽植沟的宽度60cm-80cm、深 度50cm。②在沟的两侧壁覆盖厚0.05-0.08mm的塑料膜,覆盖两侧壁的塑料膜 上部外延覆盖地面10cm宽度、塑料膜下部内延覆盖沟底20-30cm(沟底有 30-50cm宽度不覆盖塑料膜)。③沟内填入有机肥和土壤的混合物(有机肥:土 =1:6-8),并高出地面10-20cm,上表面宽度50-60cm。④按照200cm-400cm的 间距定植葡萄苗到栽植垄上。⑤定植葡萄苗后配制滴灌带1-2条,按照葡萄树 的生长发育需求滴灌水和营养液。⑥葡萄栽植沟以外20cm以外的区域种植小 麦或茎干高度低于100cm的大豆、土豆等粮食作物。⑦葡萄树构建Y字形篱壁 叶幕,干高60-80cm,叶幕高度高于180cm、叶幕上宽不超过120cm。

一类优选的葡萄与小麦套种方法如附图2或3中所示。

本发明以400cm-500cm的间距开60cm-80cm宽、50cm深的栽植沟,用塑料 膜覆盖沟的两侧壁和沟底的一部分,用土肥混合土壤回填沟后种植葡萄,葡萄 根系不会伸长到60cm-80cm栽植沟以外的行间,肥水管理单独进行,互不影响, 不会发生肥水竞争(图4)。同时,构建Y字型篱壁叶幕,将葡萄叶幕宽度限制在 120cm范围内,减少对小麦种植区的光照遮蔽影响。在本发明的种植方法中, 由于塑料膜的阻隔,将葡萄树的根系限制在栽植沟内,阻止了葡萄根系延伸到 小麦种植区,避免了随着树龄的增加,根系延伸到小麦种植区与小麦争肥争水, 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保证小麦和葡萄的双丰收。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 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下列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的实验方 法,通常按照常规条件,或按照制造厂商所建议的条件。除非另外说明,否则 百分比和份数按重量计算。

实施例葡萄与小麦套种实验

1.开挖葡萄栽植沟:参见附图4A,在农田按照间距400cm的间距,人工或 机械开挖宽80cm、深50cm的栽植沟。

2.覆盖塑料膜:参见附图4B,在的两侧壁各覆盖0.05mm-0.08mm厚塑料膜, 覆盖两侧壁的塑料膜上部外延覆盖地面10cm宽度、塑料膜下部内延覆盖沟底 20-30cm(沟底有30-50cm宽度不覆盖塑料膜)。

3.培肥土壤:参见附图4C,按照每米沟长40-60升(公斤)的量施用优质有机 肥。将有机肥与挖沟产生的土壤充分混合。

4.栽植沟的回填:参见附图4D,有机肥与挖沟产生的土壤充分混合后回填 入栽培沟,并高出地面10-20cm,上表面宽度50-60cm。

5.栽植葡萄苗:参见附图5A,秋冬至翌年春季发芽前,按照200cm-400cm 的间距定植葡萄苗到回填后的栽植垄上。

6.配制灌溉系统:定植后配制滴灌管或微喷灌带两条到树苗的两侧,滴灌 管或微喷带间距10-20cm。

7.安置葡萄架材:将带有3根横杆的“丰”字型水泥桩或镀锌钢管架栽植于 葡萄栽植垄上,间距4米,水泥桩横杆的长度从下至上分别为30cm、50cm、 100cm,从下至上的间距依次为40cm、40cm。在最下面横杆下30cm处设置2-3mm 铝包钢丝用于绑缚葡萄主蔓,在各横杆的两端各设置2-3mm铝包钢丝用于绑缚 葡萄新梢形成Y字型篱壁叶幕。

8.主干、主蔓培养:发芽后选留1个生长势最好的新梢垂直牵引做主干预备 梢,其余萌蘖一律抹除。主干预备梢高度达到第一道丝时摘心,选摘心口下方 萌生的一次副梢2个,分别沿第一道丝(铝包钢丝)向两侧延生培养为主蔓预备 梢。主蔓预备梢叶腋所萌生的二次副梢培养为结果母枝预备梢。母枝预备梢一 律留4片叶摘心,摘心后萌生的三次副梢只留一个长势最好的逐渐斜向上牵引 到二道丝、三道丝固定。

9.修剪:于12月-2月初期间,母枝一律留2芽修剪。

10.结果新梢选留与后续花果管理:按照常规的葡萄新梢和花果管理技术进 行。

图5为实施例中小麦-葡萄套种情况的照片。其中,图5A为葡萄种植时小麦 的长势(2014年3月11日)、图5B为小麦收获前葡萄长势(2014年6月11日),图5C 为秋茬大豆和葡萄长势(2014年8月15日);图5D为大豆收获前葡萄和大豆长势 (2014年10月5日);图5E为小麦葡萄套种园貌(2015年2月26日);图5F为葡萄避 雨棚架。从图中可以看出,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无论小麦还是葡萄、大豆都能 够协调生长,相互影响极少。

在本发明提及的所有文献都在本申请中引用作为参考,就如同每一篇文献 被单独引用作为参考那样。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的上述讲授内容之后,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 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