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用于肠道内异物切除的辅助器械

用于肠道内异物切除的辅助器械

摘要

一种用于肠道内异物切除的辅助器械,在结构上包括:处于滑动配合的活塞(2)与套筒(1);其特征在于:一、所述的套筒(1)的两端呈不封闭状;二、所述的活塞(2)的顶部呈圆球状,并且,在结构上允许活塞(2)呈圆球状的顶部伸出暴露在套筒(1)的前端。其在肠道(C)内的设置位置:让套筒(1)设置在肛门(G)与被切除的病患肠段(Z)之间,使得切除下来的病患肠段(Z)在拖出肛门(G)的全过程中,都是在套筒(1)壁的隔离状态下进行的,即:病患肠段(Z)在拖出肛门(G)时不会与肠道(C)内壁接触。——利用它协助实施肠道(C)手术时,就为已经被切割下来的病患肠段(Z)被拖出肛门(G)之前在非病患的肠道(C)内杜绝其病患细胞异处“种植与以后复发”的可能创造了条件。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4622541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5-05-20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浙江理工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310593988.2

  • 发明设计人 梁若枫;

    申请日2013-11-08

  • 分类号A61B17/3205;

  • 代理机构

  • 代理人

  • 地址 310018 浙江省杭州市下沙浙江理工大学校医院

  • 入库时间 2023-12-17 04:19:09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9-11-05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A61B17/3205 授权公告日:20180126 终止日期:20181108 申请日:20131108

    专利权的终止

  • 2018-01-26

    授权

    授权

  • 2015-06-17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61B17/3205 申请日:20131108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05-20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疗医器械技术,尤其是涉及了用于肠道内异物(例如:包括肿瘤在内的任何病患肠段)切除的辅助疗医器械的结构技术。

背景技术

目前,从肠道中切除有害的上述异物,属于腹腔镜手术范畴,该腹腔镜手术中需要在手术位置通过腹腔穿孔临时充入CO2气体建立手术操作空间并在该手术切割上述病患肠段操作过程中保持对该空间的密闭状态;手术过后,被切除的该病患肠段通常由肠道内切割位置开始,再经过肛门之间的肠壁内直接从肛门拖出;由于切除的该病患肠段造成的创伤较大,在该切割下来的病患肠段紧贴肠壁的迁移离开肛门的过程中,会因肠壁的挤压,造成该病患肠段细胞在另处的肠道内壁重新种植与以后复发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如何从手术全过程中来确保避免发生上述的“种植与以后复发”(即便使用药物预防也会有个不小的“以后复发”概率)可能的问题,是人们一直探求解决的难题。——当然,在该上述异物被拖出肛门之后,还会实施手术中最后的肠道被切除部位两端的肠道吻合(缝合)工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之目的:提出一种可以避免上述“种植与复发”可能的手术辅助性器械的结构技术,来解决上述“探求解决”的难题。

本发明的的手术辅助方法的关键在于:让手术切除肠道中的上述病患肠段之后并将其拖出肠道的全过程,使得被切除的病患肠段不存在与肠道另处内壁接触的问题,使得该两者处于彻底的隔离状态。——具体说,是由构成本发明的关键套筒部件来执行上述的“隔离”并以此避免上述“种植与以后复发”可能。

为了实现本发明目的,拟采用以下的技术:

本发明结构上包括:活塞以及定位活塞且与活塞处于滑动配合的套筒,即类似医用注射器的结构形式与功能;其特征在于:

一、所述的套筒的两端呈不封闭状;

二、所述的活塞的顶部呈圆球状,并且,在结构上允许活塞呈圆球状的顶部伸出伸出暴露在套筒的前端,但不允许活塞整体穿越套筒。

本发明在患者肠道内的设置位置及其作用:

让上述的套筒伸进并设置在从肛门开始至将被切除的病患肠段的第一道手术切割位置上,使得在肠道内将切除下来的病患肠段在拖出肛门的全过程中,都是在套筒壁的隔离状态下进行的,即:使得被切除的病患肠段在以后被拖出肛门的全过程中不会与非切除部位的肠道内壁接触。

本发明的特点:

一.由于可以利用本发明的协助实施上述的肠道手术(例如:确保被切除的病患肠段在其被拖出肠道的全过程当中与肠道内壁之间始终处于被“隔离”的状态),这就为在该肠道的手术过程中可以杜绝上述的“种植与以后复发”的可能创造了条件。

二.由于利用本发明协助实施上述的肠道手术,同时,还有可能进一步为:省略上述传统的“通过腹腔穿孔临时充入CO2气体建立手术操作空间”的手术必要条件或对此另行简化处理;目前只能说存在上述良好的可能或预期。

附图说明:

图示意了本发明的结构原理。

1:套筒;2:活塞;G:肛门;P:皮肤;C:肠道;Q:肠道中的手术切割位置(手术切割后形成的断裂缝隙);Z:从肠道中被切割下来的病患肠段(例如:包括肿瘤在内的切除肠段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结构不复杂,具体情况可见本发明的附图:

本发明的套筒1位于活塞2的外部,该两者呈动配合状态,与常规的注射器类似。套筒1取材于不锈钢材料,内径4cm,总长15cm,壁厚1mm;套筒1的前端为无毛刺的水平筒口,其尾端设置有适合于人手指能够夹住套筒1,并还能够将其拉动的且稍许大于套筒1断面的平台翻遍边,例如,其直径为20cm。

本发明的活塞2的前端部呈半球状,活塞2的总长20cm,处于与套筒1动配合的状态,其动配合程度与常规的注射器动配合的状态相似;其尾端设置有适合于人手指能够压迫的且稍许大于套筒1断面(上述内径4cm)的平台。

本发明只是在肠道手术中的某个阶段利用它来发挥良好的作用,即:

本发明在病患肠段Z被切割之后,准备从肛门G位置取出之前,利用本发明协助从肛门G来取出上述病患肠道Z时的步骤方法如下:

一.首先,将活塞2的前端从套筒1的尾端插入套筒1,使得活塞2前端部呈半球状部位全部伸出套筒1的前端即可;

二.然后,在腹腔镜的指引下将构成本发明上述两者的前端从人体肛门G处插入至肠道C内壁的病患肠段Z位置,并让套筒1稍许越过离开肛门G最近的手术切割位置Q处停住,之后将活塞2向后从肛门G处抽出;

三.再者,将常规的手术钳夹器械从套筒1的尾端插入,并伸出至已经切割下来的上述病患肠段Z的位置,钳住病患肠段Z;——若钳夹不便,可以按照常规方法在上述的腹腔穿孔处少许再冲入CO2气体以扩大上述的“钳夹”操作空间;显然,此时的该钳夹器械伸出套筒1的前端时,该钳夹器械在其结构上应该与套筒1的前端处于常规的简单密封状态。

四.最后,让手术钳夹器械从套筒1前端将钳住的被切割下来的上述病患肠段Z,从肠道C内穿越过整个套筒1拖出肛门G。

五.此时,再从肛门C处抽取出套筒1。——利用了本发明协助的程序(杜绝已经切除的病患肠段Z在其被拖出肛门G的全过程中与肠道C内壁的接触)之后,完成了肠道C的大部分手术。

然而,在上述第“五”步骤方法完成之后,即利用本发明的方法完成之后,还要继续肠道C手术的最后步骤“被切除后剩下的无病患肠道C两端的吻合(缝合)工作”,这属于肠道C手术的常规步骤,不属于本发明的范畴,这里从略。

——显然,该钳夹拖出病患肠段Z的过程是在套筒1执行全程隔离肠道C内壁的前提下进行的,不会存在该病患肠段Z的细胞与肠道C内壁接触的可能(本发明的关键所在),以此就可以杜绝手术后诸如已经切除的病患肠段Z细胞发生在肠道C内异地“种植与以后复发”的可能。

——由于本发明的问世,是否对此可以探讨提出一个新课题,即:是否可以进一步省略传统肠道手术中必要的上述“通过腹腔穿孔临时充入CO2气体建立手术操作空间”(见“背景技术”段落部分)的必要条件或程序,或者,是否可以对于该“临时充入CO2气体建立手术操作空间”的操作条件或程序予以简化,即:另辟途径通过利用本发明器械的通道来实现近似上述的“临时充入CO2气体建立手术操作空间”。——显然,其前关键的提应该是:当本发明整体的直径足够大时(需要经过实验)而上述通过腹腔穿孔临时充入CO2气体建立的手术操作空间可以很小时(需要经过实验),即需要考证前述的两者契合点是否有可能存在为前提才行。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