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休耕人参土壤生态修复剂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休耕人参土壤生态修复剂及其制备方法

摘要

一种休耕人参土壤生态修复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壤生态修复剂分为固液两种形态;液体形态的土壤生态修复剂中微生物组分按以下重量百分比组成:枯草芽孢杆菌20-40%;酵母菌10-20%;诺卡氏菌5-10%;乳酸菌10-30%;白腐菌10-20%;沼泽红假单胞菌5-10%;固体形态的土壤生态修复剂为由上述复合菌剂发酵处理过的有机肥料。本发明是通过微生物技术,从修复土壤生态系统入手,增加土壤中的有益菌,采用多菌种联合的技术方法,在修复土壤生态系统的同时促进植物根株生长,松土壮苗,还具有降解农药、化肥残留污染的作用。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4525557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5-04-2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上海创博生态工程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410778779.X

  • 发明设计人 江瀚;陈琦冈;

    申请日2014-12-15

  • 分类号B09C1/10(20060101);C12N1/20(20060101);C12N1/14(20060101);C12R1/125(20060101);C12R1/365(20060101);C12R1/645(20060101);C12R1/38(20060101);

  • 代理机构31272 上海申新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竺路玲

  • 地址 201108 上海市闵行区光华路1188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7 04:06:25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01-04

    授权

    授权

  • 2015-05-1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09C1/10 申请日:20141215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04-22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土壤生态修复剂,尤其涉及一种休耕人参土壤生态修复剂及 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作为滋补上品的人参的需求不断增加,然而人 参种植存在连作障碍的问题,所以需要不断开发新的人参种植地。我国东北地区 作为重要的人参产地,每年都会大量砍伐原始林地作为人参种植地,对生态环境 造成极大的破坏。土壤有害微生物积累、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土壤养分的失衡 及植物的自毒作用是造成连作障碍的主要原因。如果人参种植地能够在较短周期 内消除连作障碍,这将使人参产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使人参土地得到良性循 环使用,使用率得到增加。

现阶段土壤改良的方法主要采用微生物菌剂,从修复土壤生态系统入手,采 用多菌种联合的技术方法,增加土壤中的有益菌。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以上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休耕人参土壤生态修复剂及其制备方 法。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休耕人参土壤生态修复 剂,所述土壤生态修复剂中微生物组分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组成:

枯草芽孢杆菌20-40%;

酵母菌10-20%;

诺卡氏菌5-10%;

乳酸菌10-30%;

白腐菌10-20%;

沼泽红假单胞菌5-10%。

优选地,所述土壤生态修复剂为液态或固态。

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用于休耕人参土壤修复的生态修复剂的制备方 法,其步骤包括:

第一步、生产制种

将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ACCC10619)转接入营养肉汤液体培 养基的锥形瓶中,在30-38℃,180-220rpm振荡培养24-48小时,待培养基浑 浊后取出;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ACCC20065)转接入马铃 薯液体培养基的锥形瓶中,在28-32℃,180-220rpm振荡培养48-72小时,待 培养基浑浊后取出;诺卡氏菌(Nocardia sp.,ACCC40038)转接入高氏1号 液体培养基的锥形瓶中,在28-32℃,180-220rpm振荡培养48-72小时,待培 养基浑浊后取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ACCC11118)转接入 MRS液体培养基的锥形瓶中,在35-39℃培养48-72小时,待待培养基浑浊后 取出;白腐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ACCC30942)转接入马铃薯 液体培养基的锥形瓶中,在28-32℃,180-220rpm振荡培养48-72小时,待培 养基浑浊后取出;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 ACCC10649)转接入营养肉汤液体培养基的锥形瓶中,在30-38℃, 5000-10000lux光照培养48-72小时,待培养基变红后取出;然后放入2-4℃冰 箱保存待用。

第二步、菌种复合培养

(1)将步骤1培养的菌种按以下重量百分比称取:枯草芽孢杆菌20-40%、 酿酒酵母菌10-20%、诺卡氏菌5-10%、植物乳杆菌10-30%、白腐菌10-20%、 沼泽红假单胞菌5-10%。

(2)菌种复合培养:将以上称取的菌种按1:80-120比例放入以下配比的 原料中:糖蜜5-10%、纯净水90-98%,放入发酵罐搅拌均匀后28-32℃培养, 待pH小于3.60-4.00后密闭培养12-15天,即得液体形态的土壤生态修复剂。

第三步、固体形态的土壤生态修复剂制备

(1)农作物秸秆收集和粉碎:农作物收割后,秸秆田间摊平、晾干、收集, 运回生产厂区大棚内暂存,大棚内保持干燥。秸秆粉碎长度3-8毫米,秸秆要 保持干燥。

(2)动物粪便的收集、处理:收集动物粪便,贮存于贮粪池内备用,粪便 的水份85-95%。

(3)将粉碎后的农作物秸秆、动物粪便、糖蜜和上述复合土壤生态修复菌 剂按重量比1∶2-5∶0.1-0.5∶0.1-0.5,搅拌机内混合均匀。装入带有排气阀的 铝箔袋中密封,置于25-32℃发酵间完全厌氧发酵两周,即得固体形态的土壤 生态修复剂。

一种休耕人参土壤生态修复剂,所述农作物秸秆选自水稻秸秆、玉米秸秆、 小麦秸秆、高粱秸秆、大豆秸秆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

一种休耕人参土壤生态修复剂,所述动物粪便选自牛粪、猪粪、鸡粪、鸭粪、 羊粪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是通过微生物技术,从修复土壤生态系统入手,增加土壤中的有益菌, 采用多菌种联合的技术方法,在修复土壤生态系统的同时促进植物根株生长,松 土壮苗,还具有降解农药、化肥残留污染的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阐述。

实施例一

第一步:生产制种

将枯草芽孢杆菌转接入营养肉汤液体培养基的锥形瓶中,在38℃,220rpm 振荡培养24小时,待培养基浑浊后取出;酿酒酵母转接入马铃薯液体培养基的 锥形瓶中,在30℃,220rpm振荡培养48小时,待培养基浑浊后取出;诺卡氏 菌转接入高氏1号液体培养基的锥形瓶中,在28℃,220rpm振荡培养72小 时,待培养基浑浊后取出;植物乳杆菌转接入MRS液体培养基的锥形瓶中,在 37℃培养48小时,待待培养基浑浊后取出;白腐菌转接入马铃薯液体培养基的 锥形瓶中,在28℃,220rpm振荡培养72小时,待培养基浑浊后取出;沼泽红 假单胞菌转接入营养肉汤液体培养基的锥形瓶中,在35℃,5000lux光照培养 48小时,待培养基变红后取出;然后放入4℃冰箱保存待用;

第二步、菌种复合培养

(1)将步骤1培养的菌种按以下重量百分比称取:枯草芽孢杆菌30%、酿 酒酵母菌20%、诺卡氏菌5%、植物乳杆菌30%、白腐菌10%、沼泽红假单胞 菌5%;

(2)菌种复合培养:将以上称取的菌种按1:80比例放入以下配比的原料 中:糖蜜5%、纯净水95%,放入发酵罐搅拌均匀后28℃培养,待pH小于3.60 后密闭培养15天,即得液体形态的土壤生态修复剂;

实施例二

第一步:玉米秸秆收集和粉碎

玉米秸秆收割后,在田间摊平、晾干、收集,运回生产厂区大棚内暂存,大 棚内保持干燥。秸秆粉碎长度3毫米,秸秆要保持干燥。

第二步:牛粪的收集、处理

收集新鲜牛粪,贮存于贮粪池内备用,粪便的水份85-95%;

第三步:固体形态的土壤生态修复剂制备

将粉碎后的玉米秸秆、牛粪、糖蜜和上述复合土壤生态修复菌液按重量比1: 4:0.15:0.15,搅拌机内混合均匀。装入带有排气阀的铝箔袋中密封,置于 28℃发酵间完全厌氧发酵两周,即得固体形态的土壤生态修复剂。

实施例三

在气温10℃以上时,每亩农田施用固体形态的土壤生态修复剂1-2吨,用 旋耕机翻入土壤内;洒水保持土壤湿度60-80%,再均匀喷洒液体形态的土壤生 态修复剂,用量视土壤情况确定;60天后再均匀喷洒一次液体形态的土壤生态 修复剂(用量与第一次相同),3个月后,土壤修复基本完成。

表1 处理前后土壤微生物变化表:

由上可见:施用土壤生态修复剂可以使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有显著的增加, 土壤生态修复剂的施用量和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呈正相关。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其只是作为范例,本发明并 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对本发明进行 的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发明的范畴之中。因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 围下所作的均等变换和修改,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