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超高产水稻无倒伏的栽培方法

超高产水稻无倒伏的栽培方法

摘要

超高产水稻无倒伏的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整地:在常规水稻田里开挖若干条沟壑,沟深20-35cm,沟宽30-55cm,挖沟时,将促根育苗肥不断地拌入开挖的泥土中形成肥泥,将肥泥侧向累积在沟与沟之间间距形成长埂,长埂宽15-30m;(2)栽种:根据不同品种密度适当调整栽种在长埂上;(3)灌溉:在插秧后,向沟壑中灌水,插秧后深水护苗2-3天,沟壑中水深22-37cm;返青期和分蘖期,沟壑中水深18-32cm;七月初晒田7-10天,中期潜水间歇灌溉;抽穗期,沟壑中16-29cm;齐穗后间歇干湿;黄熟期后撤水。(4)收获:成熟后,收割、脱粒,最后入库。本发明具有增产高、无倒伏、米质优良等特点。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454185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5-04-29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韦守国;

    申请/专利号CN201410745112.X

  • 发明设计人 韦守国;

    申请日2014-12-09

  • 分类号A01G1/00(20060101);A01G16/00(20060101);

  • 代理机构

  • 代理人

  • 地址 433000 湖北省仙桃市杨林尾镇五丰村八组

  • 入库时间 2023-12-17 03:49:25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12-15

    授权

    授权

  • 2015-09-09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01G1/00 申请日:20141209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04-29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种植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超高产水稻无倒伏的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面积养活占世界21%的人口。目前,农业科技在中国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约为35%,世界上农业发达国家在60%以上。中国政府已确定并正在努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力争逐步缩小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在农业科技领域的差距,到2000年使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提高到50%,到2030年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这是中国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的巨大动力。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我国水稻的播种面积约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1/4,产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2,在商品粮中占一半以上。产区遍及全国各地。我国是稻作历史最悠久、水稻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提高水稻产量、改进技术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倒伏、耐旱耐寒、产量高的超高产水稻无倒伏的栽培方法,以解决现有水稻不耐旱耐寒、易倒伏等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超高产水稻无倒伏的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整地:在常规水稻田里开挖若干条沟壑,沟深20-35cm,沟宽30-55cm,挖沟时,将促根育苗肥不断地拌入开挖的泥土中形成肥泥,将肥泥侧向累积在沟与沟之间间距形成长埂,长埂宽15-30m;

(2)栽种:首先把秧苗育好后,把秧插在长埂上,每平方米插4—8株,根据不同品种密度适当调整栽种在长埂上;

(3)灌溉:在插秧后,向沟壑中灌水,插秧后深水护苗2-3天,沟壑中水深22-37cm;返青期和分蘖期,沟壑中水深18-32cm;七月初晒田7-10天,中期潜水间歇灌溉;抽穗期,沟壑中16-29cm;齐穗后间歇干湿;黄熟期后撤水。

(4)收获:成熟后,收割、脱粒,最后入库。

作为优选,所述促根育苗肥的成分组成为:氮肥 300-500份、磷肥 200-400份、钾肥200-400份、硫酸锌2-4份、硫酸锰 1-5份、腐植酸(HA)31份-38份、磷素活化剂9份-12份、单硝化愈创木酚钠盐0.1-0.3份、α- 萘乙酸及其衍生物1-2份、吲哚丁酸及其衍生物1-3份及吡虫啉水悬浮剂1-3份。

本发明具有增产高、无倒伏、米质优良等特点。超高产水稻无倒伏的栽培方法产量高,比一般水稻田种植水稻平均亩产至少高150kg,使用沟长埂技术,通风、透光性能好,排水、灌溉、晒田、除草方便,病虫害大量减少,粮食大量减少农药的残留。在沟中还可套养黄鳝泥鳅,增大土地使用面积。本发明市场容量大,前景广泛,具有极大的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局部全剖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结合图1、2所示,该超高产水稻无倒伏的栽培方法的步骤:

(1)整地:在常规水稻田里开挖若干条沟壑,沟1深20-35cm,沟1宽30-55cm,挖沟时,将促根育苗肥不断地拌入开挖的泥土中形成肥泥,将肥泥侧向累积在沟与沟之间间距形成长埂,长埂宽15-30m。

促根育苗肥的成分组成为:氮肥 300-500份(每份100克)、磷肥 200-400份、钾肥200-400份、硫酸锌2-4份、硫酸锰 1-5份、腐植酸(HA)31份-38份、磷素活化剂9份-12份、单硝化愈创木酚钠盐0.1-0.3份、α- 萘乙酸及其衍生物1-2份、吲哚丁酸及其衍生物1-3份及吡虫啉水悬浮剂1-3份。单硝化愈创木酚钠盐、α- 萘乙酸及其衍生物、吲哚丁酸及其衍生物促进根的生长,吡虫啉水悬浮剂杀死土壤中的病虫,磷素活化剂能有效地提高土壤中磷素利用率,减少磷肥施用量,提高土壤保水保肥和透气性能,为植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促进土壤微生物活性,消除土壤的板结,促进团粒结构的恢复,提高土壤的肥力及可持续性,还能够活化土壤中的微量元素。

(2)栽种:首先把秧苗育好后,把秧插在长埂2上,每平方米插4—8株,根据不同品种密度适当调整栽种在长埂2上。新根容易生长,根组织通气良好,输送呼吸所需氧气充足,根泌氧能力加强,使周围的土壤成氧化状态,形成一个氧化圈;对根的生理功能生命力和吸收能力大大提高,所以黄根和黑根会大大减少,如果是一般水田,这些白根过一段时间就会出现黄根,因为一般水田通气性不强,根泌氧能力下降,氧化范围缩小,根吸收能力大大减弱,在这种情况下,会产生黑根,因为土壤内氧气不足,二价铁较多,同时会产生硫化氢等一系列有害物质,当硫化氢和二价铁相结合时,便产生了硫化亚铁,沉淀在根的表面,使根变成黑色,根的生理机能进一步衰退,最后稻根中毒死亡。

在长埂上插秧就不会造成这样的现象,因为土层增高成立体状,土壤通气状况良好会大量减少黑根的发生,在长埂上插水稻全生育期比一般水田插水稻的根细多三倍以上,特别是白根粗壮长,非常密集,根扎在土层中很深,固土能力非常强,稻梗结实抗大风、大雨能力超强,这也是水稻不倒伏的重要原因之一。发明人做过多次拉力试验,要用150斤以上力才能拉起。在一般水稻田只需要15斤以上力就能拉起。

(3)灌水:在插秧后,向沟壑中灌水,插秧后深水护苗2-3天,沟壑中水深22-37cm;返青期和分蘖期,沟壑中水深18-32cm;七月初晒田7-10天,中期潜水间歇灌溉;抽穗期,沟壑中16-29cm;齐穗后间歇干湿;黄熟期后撤水。

(4)收获:成熟后,收割、脱粒,最后入库。

本发明可以人工作业,也可以使用开沟起埂机、插秧机、打药机、收粒机作业。

在水稻田种有38个品种,分为:早熟,中熟、晚熟,籼稻,长埂稻,糯稻,杂交稻和常规稻,有矮秆高度(50—70cm),中杆(90—120cm)高杆(140—170cm),生育期有120天或180天,这些品种都没有倒伏,还有的品种超过200天也没有倒伏。

对比例:本发明方法栽培的水稻田与一般水稻田各5亩采用相同的种植方法种植。

本发明方法栽培的水稻田试验结果:每平方米4株,每株300g以上,每平方米1.20—1.30kg,无倒伏,单产800—867kg;每平方米6株,每株337g以上,每平方米1.35—1.40kg,无倒伏,单产900—930kg;每平方米8株,每株150g以上,每平方米1.2—1.3 kg,无倒伏,单产800—867kg。

一般水稻田试验结果:每平方米4株,每株225g以上,每平方米0.90—1.01kg,倒伏率15.2%,单产600—670kg;每平方米6株,每株160g以上,每平方米0.97—1.05kg,倒伏率17.9%。单产650—700kg;每平方米8株,每株116g以上,每平方米0.93—0.99kg,倒伏率19.8%,单产620—660kg。

本发明对比一般水稻田种植水稻平均亩产至少高150kg,经济价值增400元。稻田通风、透光,病虫害大量减少,除草排灌晒田方便,降低农资成本每亩100元,大量减少粮食农药的残留。可控水稻生育期时间长或短,同时可控稻子的干度为16%以下,可免晒入仓等,仅仅加工这一项就降低劳动力成本每亩100元。可节约种子每亩50元,出米率提高3%,经济价值增加100元。再生稻适时播种插秧,可收第二季稻每亩200kg,经济收入增加1200元。长埂上可以种植油菜亩产200kg油菜,经济收入增加800元。在沟中可以套养黄鳝泥鳅等,这一项收入可达每亩1000元以上,特别是黄鳝泥鳅在有沟、有长埂、有水、有食物的条件下最适合繁殖,这又是收入。以上每亩可增加收入3000—4000元。可大面积使用农业机械化,把小块田变为大面积田块。因为有沟、有长埂,秧插在长埂上,田块有点不平没关系。

最后应当指出,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是本发明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还可以有许多变形。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具体实施方式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应认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