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MIMO交替中继系统中基于解码转发的干扰消除方法

MIMO交替中继系统中基于解码转发的干扰消除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MIMO交替中继系统中基于解码转发的干扰消除方法,主要解决MIMO系统的中继间干扰问题。其实现步骤是:1)设置系统;2)根据所设置的系统,构建源节点在不同时隙发送到中继的经预编码矩阵处理后的混合信号矢量;3)中继接收到从源节点发送的信号并进行解码;4)设计预编码矩阵;5)目的节点接收中继发送的无干扰信号矢量。本发明避免了对系统节点天线数的奇偶性限制,减小了系统复杂性,并能达到系统的最大自由度。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4022987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4-09-03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410266935.4

  • 申请日2014-06-16

  • 分类号H04L25/08;H04L1/06;

  • 代理机构陕西电子工业专利中心;

  • 代理人王品华

  • 地址 710071 陕西省西安市太白南路2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7 01:49:17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02-15

    授权

    授权

  • 2014-10-08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H04L25/08 申请日:20140616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4-09-03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中继间干扰消除的方法,可用于多 输入多输出MIMO交替中继系统。

背景技术

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可以提高频谱效率。此外,中继辅助传输有扩大覆 盖范围和提供空间分集的能力。因此,由多输入多输出MIMO和中继组成的复合 系统吸引更多人进行深入的研究。

在多输入多输出MIMO和中继组成的复合系统中,中继分为全双工中继和半 双工中继。全双工中继可以同时进行发送信号和接收信号,半双工中继系统是中 继在同一个时间只能发送信号或者接收信号。由于全双工中继系统实现起来比较 困难,因而半双工中继得到更广泛应用。但半双工中继系统中,在信噪比比较高 的情况下,系统的容量损耗比较大。很多方案都提出了恢复容量损耗的方法,在 这些方案中,交替中继方案吸引了更多人进行研究。它可以使两个中继从发送端 到接收端依次进行转发。然而,对于交替中继方案,一个固有的缺点是存在中继 间干扰IRI,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系统的性能。

对于多输入多输出MIMO交替中继系统,有人已经提出了干扰对齐IA的方案, 即在信号接收端将干扰信号对齐到一个干扰子空间,这样与干扰子空间正交的子 空间就可以用来接收有用信号。但是这种用基于干扰对齐IA方案的不足是:

1.系统只能获得3/4M的自由度,其中,M为系统中每个节点的天线数且只 能为偶数;

2.必须配置三个中继器才能完成干扰对齐IA,系统设置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已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MIMO交替中继系 统中基于解码转发的干扰消除方法,以避免对系统的节点天线数的奇偶性限制, 减小系统复杂性,达到系统最大自由度M。

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在MIMO交替中继系统中的源节点发送混合信 号并在源节点处和中继处分别设计级联的预编码矩阵,使中继间干扰IRI完全消 除,以实现系统的最大自由度和低复杂性。其实现步骤包括如下:

1)系统设置:

设MIMO系统包括一个源节点S、一个目的节点D和两个中继R1、R2,它们均配 置M根天线,M>=2,并且中继的传输方式为半双工;

令时隙为奇数时,源节点S和第二中继R2发送信号,同时目的节点D和第一中 继R1接收信号;

令时隙为偶数时,源节点S和第一中继R1发送信号,同时目的节点D和第二中 继R2接收信号;

2)构建源节点S在不同时隙发送的混合信号矢量:

2.1)在第一个时隙,将源节点S发送的信号表示为s1

s1=x1=[x11, x12, … x1i, … x1M]T

其中,x1i是源节点S在第一个时隙发送的第i个信号分量,i=1,2…M,T表示 矩阵转置;

2.2)在第二个时隙,将源节点S发送的混合信号矢量表示为s2

s2=A1B1(x2+x1),

其中,A1B1是源节点在时隙为偶数时的级联预编码矩阵,A1和B1均为M×M 维矩阵,x2=[x21,x22,…x2i,…x2M]T,x2i是源节点S在第二时隙发送的第i个有 用信号分量,i=1,2…M;

2.3)在第三个时隙,将源节点S发送的混合信号矢量表示为s3

s3=A2B2(x3+x2),

其中,A2B2是源节点在时隙为奇数时的级联预编码矩阵,A2和B2均为M×M 维矩阵,x3=[x31,x32,…x3i,…x3M]T,x3i是源节点S在第三时隙发送的第i个 有用信号分量,i=1,2…M;

3)根据步骤2)构建的源节点S发送的混合信号矢量,得到第一中继R1在第 一个时隙接收的信号矢量yr1,1为:

yr1,1=H1x1+nr1,1

假设第一中继R1能够将x1正确解码并在第二时隙将x1进行传输,即第二时隙 第一中继发送的信号矢量sr1,2表示为:

sr1,2=T1W1x1

则第二中继R2在第二个时隙接收的信号矢量yr2,2为:

yr2,2=H2s2+F1sr1,2+nr2,2

=H2A1B1x2+(H2A1B1+F1T1W1)x1+nr2,2

其中,nr1,1是在第一时隙第一中继R1处的加性高斯白噪声,H1是源节点S到 第一中继R1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nr2,2是在第二时隙第二中继R2处的加性 高斯白噪声,H2是源节点S到第二中继R2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F1是从第 一中继R1到第二中继R2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T1W1是第一个中继R1处的 级联预编码矩阵,T1和W1均为M×M维矩阵,H2A1B1x2是在第二中继R2处的有用 信号矢量,(H2A1B1+F1T1W1)x1是在第二中继R2处的中继间干扰;

4)设计源节点在时隙为偶数时的预编码矩阵A1、B1,第一中继R1处的预编 码矩阵T1、W1,使第二中继R2处的中继间干扰(H2A1B1+F1T1W1)x1完全消除;

5)根据步骤4)的设计,假设第二中继R2能够将x2正确解码并在第三时隙将 x2进行传输,即第三时隙第二中继发送的信号矢量sr2,3表示为:

sr2,3=T2W2x2

则第一中继R1在第三个时隙接收的信号矢量yr1,3为:

yr1,3=H1s3+F2sr2,3+nr1,3

=H1A2B2x3+(H1A2B2+F2T2W2)x2+nr1,3

其中,nr1,3是在第三时隙第一中继R1处的加性高斯白噪声,F2是从第二中继 R2到第一中继R1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T2W2是第二中继R2处的级联的预编 码矩阵,T2和W2均为M×M维矩阵,H1A2B2x3是在第一中继R1处的有用信号, (H1A2B2+F2T2W2)x2是在第一中继R1处的中继间干扰;

6)按照与步骤4)中源节点在时隙为偶数时的预编码矩阵A1、B1,第一中继 R1处的预编码矩阵T1、W1相同的设计方法,设计源节点在时隙为奇数时的预编 码矩阵A2、B2,第二中继R2处的预编码矩阵T2、W2,使第一中继R1处的中继间干 扰(H1A2B2+F2T2W2)x2完全消除;

7)中继间干扰通过步骤4)和步骤6)消除后,目的节点D在第二个时隙的 信号矢量yd,2和在第三个时隙的矢量yd,3为:

yd,2=G1sr1,2+nd,2=G1T1W1x1+nd,2

yd,3=G2sr2,3+nd,3=G2T2W2x2+nd,3

其中,nd,2是在第二个时隙目的节点D处的加性高斯白噪声,G1是第一中继 R1到目的节点D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G1T1W1x1为接收到的来自第一中继 R1的无中继间干扰的信号,nd,3是在第三个时隙目的节点D处的加性高斯白噪声, G2是第二中继R2到目的节点D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G2T2W2x2为目的节点 接收到的来自第二中继R2的无中继间干扰的信号。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提高了自由度。现有基于干扰对齐IA的方案中,通过将干扰信号对齐到 一个干扰子空间里只能达到系统的3/4M的自由度,本发明通过在源节点和中继 处通过设计预编码矩阵使系统达到最大自由度M;

2)系统设置简单。现有基于干扰对齐IA的方案中,必须配置三个中继器才 能完成干扰对齐,本发明只需配置两个中继即可完成干扰完全消除;

3)条件限制小。现有基于干扰对齐IA的方案只能工作在节点天线数为偶数 的条件下,本发明对系统节点天线数的奇偶性没有要求,使系统的工作条件不受 节点天线数的限制。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使用的MIMO交替中继系统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实现流程图;

图3为给定系统总节点天线数的条件下,分别用本发明和现有干扰对齐IA 方法系统获得的自由度对比图;

图4为给定系统每个节点天线数的条件下,分别用本发明和现有干扰对齐IA 方法系统获得的自由度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和效果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按照图2,本发明的实现步骤如下:

步骤1.系统设置:

参照图1,本发明设置的MIMO系统包括一个源节点S、一个目的节点D和两 个中继R1、R2,它们均配置M根天线,M>=2,并且中继的传输方式为半双工;

令时隙为奇数时,源节点S和第二中继R2发送信号,同时目的节点D和第一中 继R1接收信号;

令时隙为偶数时,源节点S和第一中继R1发送信号,同时目的节点D和第二中 继R2接收信号;

步骤2.构建源节点S在不同时隙发送的混合信号矢量:

2.1)在第一个时隙,将源节点S发送的信号表示为s1

s1=x1=[x11, x12, … x1i, … x1M]T

其中,x1i是源节点S在第一个时隙发送的第i个信号分量,i=1,2…M,T表示 矩阵转置;

2.2)在第二个时隙,将源节点S发送的混合信号矢量表示为s2

s2=A1B1(x2+x1),

其中,A1B1是源节点在时隙为偶数时的级联预编码矩阵,A1和B1均为M×M 维矩阵;x2=[x21,x22,…x2i,…x2M]T,x2i是源节点S在第二时隙发送的第i个 有用信号分量,i=1,2…M;

2.3)在第三个时隙,将源节点S发送的混合信号矢量表示为s3

s3=A2B2(x3+x2),

其中,A2B2是源节点在时隙为奇数时的级联预编码矩阵,A2和B2均为M×M 维矩阵,x3=[x31,x32,…x3i,…x3M]T,x3i是源节点S在第三时隙发送的第i个 有用信号分量,i=1,2…M;

步骤3.根据步骤2构建的源节点S发送的混合信号矢量,得到第一中继R1在第一个时隙接收的信号矢量yr1,1为:

yr1,1=H1x1+nr1,1

假设第一中继R1能够将x1正确解码并在第二时隙将x1进行传输,即第二时隙 第一中继发送的信号矢量sr1,2表示为:

sr1,2=T1W1x1

则第二中继R2在第二个时隙接收的信号矢量yr2,2为:

yr2,2=H2s2+F1sr1,2+nr2,2

=H2A1B1x2+(H2A1B1+F1T1W1)x1+nr2,2

其中,nr1,1是在第一时隙第一中继R1处的加性高斯白噪声,H1是源节点S到 第一中继R1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nr2,2是在第二时隙第二中继R2处的加性 高斯白噪声,H2是源节点S到第二中继R2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F1是从第 一中继R1到第二中继R2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T1W1是第一个中继R1处的 级联预编码矩阵,T1和W1均为M×M维矩阵,H2A1B1x2是在第二中继R2处的有用 信号矢量,(H2A1B1+F1T1W1)x1是在第二中继R2处的中继间干扰;

步骤4.设计源节点在时隙为偶数时的预编码矩阵A1、B1,第一中继R1处的 预编码矩阵T1、W1,使第二中继R2处的中继间干扰(H2A1B1+F1T1W1)x1完全 消除:

4.1)设计矩阵A1、T1,使H2A1和F1T1对齐在H2和F1的交集空间V1上,即

V1=H2A1=F1T1

将上式变形为:

V1-H2A1=0,

V1-F1T1=0,

其中A1是源节点在时隙为偶数的预编码矩阵,T1是第一中继R1处的预编码 矩阵,H2是源节点S到第二中继R2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F1是从第一中继 R1到第二中继R2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V1是M×M维矩阵;

4.2)根据矩阵论中一个方阵等于单位矩阵左乘该方阵的性质,可得:

V1=IMV1,其中IM是M×M维单位矩阵;

4.3)将4.2)得到的V1=IM V1代入4.1)中的V1-H2A1=0和 V1-F1T1=0,得到如下两个方程式:

IMV1-H2A1=0,

IMV1-F1T1=0,

4.4)将4.3)得到的两个方程式用矩阵表示如下:

IM-H20IM0-F1V1A1T1=0,

4.5)令IM-H20IM0-F1=U1,V1A1T1=X1,将4.4)中的矩阵方程表示 为:

U1X1=0

其中,U1是2M×3M维的矩阵且秩为2M,X1是3M×M维的矩阵,矩阵X1为 矩阵U1的零空间;

4.6)为了消除干扰,令第二中继处的中继间干扰项H2A1B1+F1T1W1等于 零,即:H2A1B1+F1T1W1=0,

4.7)将4.1)得到的等式V1=H2A1=F1T1代入到4.6)的等式中,可得:

V1B1+V1W1=0

其中,W1=α1IM,α1表示第一中继R1的功率限制因子,

B1=-β1IM,β1表示源节点S的功率限制因子,IM是M×M维单位矩 阵;

4.8)为使4.7)中的等式V1B1+V1W1=0成立,必须满足B1=-W1

如果4.7)中的β1=α1,则满足B1=-W1,如果4.7)中的β1≠α1,则 令W1=γ1IM,B1=-γ1IM,其中,γ1=min{α1,β1}。

步骤5.根据步骤4的设计,假设第二中继R2能够将x2正确解码并在第三时隙 将x2进行传输,即第三时隙第二中继发送的信号矢量sr2,3表示为:

sr2,3=T2W2x2

则第一中继R1在第三个时隙接收的信号矢量yr1,3为:

yr1,3=H1s3+F2sr2,3+nr1,3

=H1A2B2x3+(H1A2B2+F2T2W2)x2+nr1,3

其中,nr1,3是在第三时隙第一中继R1处的加性高斯白噪声,F2是从第二中继 R2到第一中继R1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T2W2是第二中继R2处的级联的预编 码矩阵,T2和W2均为M×M维矩阵,H1A2B2x3是在第一中继R1处的有用信号, (H1A2B2+F2T2W2)x2是在第一中继R1处的中继间干扰;

步骤6.按照与步骤4中源节点在时隙为偶数时的预编码矩阵A1、B1,第一 中继R1处的预编码矩阵T1、W1相同的设计方法,设计源节点在时隙为奇数时的 预编码矩阵A2、B2,第二中继R2处的预编码矩阵T2、W2,使第一中继R1处的中继 间干扰(H1A2B2+F2T2W2)x2完全消除;

步骤7.中继间干扰通过步骤4和步骤6完全消除后,目的节点D在第二个 时隙的信号矢量yd,2和在第三个时隙的矢量yd,3为:

yd,2=G1sr1,2+nd,2=G1T1W1x1+nd,2

yd,3=G2sr2,3+nd,3=G2T2W2x2+nd,3

其中,nd,2是在第二个时隙目的节点D处的加性高斯白噪声,G1是第一中继 R1到目的节点D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G1T1W1x1为接收到的来自第一中继 R1的无中继间干扰的信号,nd,3是在第三个时隙目的节点D处的加性高斯白噪声, G2是第二中继R2到目的节点D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G2T2W2x2为目的节点 接收到的来自第二中继R2的无中继间干扰的信号。

由于第一中继R1处的预编码矩阵T1只和源节点S到第二中继R2的平坦衰落信 道矩阵H2、第一中继R1到第二中继R2的平坦衰落信道矩阵F1有关,且H2、F1与 第一中继R1到目的节点D的平坦衰落信道矩阵G1线性无关,所以G1T1W1的秩也 是M,第二中继R2处的预编码矩阵T2只和源节点S到第二中继R1的平坦衰落信道矩 阵H1、第二中继R2到第一中继R1的平坦衰落信道矩阵F2有关,且H1、F2与第二 中继R2到目的节点D的平坦衰落信道矩阵G2线性无关,所以G2T2W2的秩也是M, 即系统达到最大自由度M。

通过上述设计的源节点和中继的预编码器矩阵,使中继间的干扰完全消除。 为了更清晰的描述本发明消除中继间干扰的过程,用表1对系统各节点在不同时 隙发送的数据符号及其预编码矩阵加以说明:

表1 系统各节点在不同时隙发送的数据符号及其预编码矩阵

时隙 1 2 3 4 5 源节点发送的数据符号 x1x2+x1x3+x2x4+x3x5+x4第一中继R1发送的数据符号   x1  x3  第二中继R2发送的数据符号     x2  x4源节点的预编码矩阵 I A1B1A2B2A1B1A2B2第一中继R1的预编码矩阵   T1W1  T1W1  第二中继R2的预编码矩阵     T2W2  T2W2

本发明的效果可以通过以下仿真结果进一步说明:

1.仿真条件:设定系统所有节点天线数分别为10,20,30,40,50和每个节点 的天线数分别为2,4,6,8,10。

2.仿真内容:

仿真1.用本发明和现有干扰对齐IA方法在所有天线数分别为 10,20,30,40,50时,对系统获得的自由度进行仿真,结果如图3所示。

从图3中可以看出:在所有节点的天线数相同的条件下,本发明所达到的自 由度远高于基于干扰对齐IA方法所达到的自由度。

仿真2.用本发明和现有干扰对齐IA方法在每个节点天线数分别为 2,4,6,8,10时,对系统获得的自由度进行仿真,结果如图4所示。

从图4可以看出:在每个结点天线数相同的条件下,本发明所达到的自由度 远高于基于干扰对齐IA方法达到的自由度。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