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及应用该串行总线连接器的电子装置

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及应用该串行总线连接器的电子装置

摘要

一种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及应用该串行总线连接器的电子装置,其中该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可用于连结一通用串行总线装置,其包括:一舌片、一第一进给单元以及一第二进给单元。舌片可在一收纳位置与一使用位置之间移动,其中当舌片在使用位置时电性连接通用串行总线装置。第一进给单元提供一向外的推力予舌片,使舌片从收纳位置到达使用位置。第二进给单元提供一向内的推力予舌片,使舌片从使用位置到达收纳位置。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3682758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4-03-26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210325237.8

  • 发明设计人 黄奕达;凌正南;

    申请日2012-09-05

  • 分类号H01R13/46(20060101);H01R12/71(20110101);

  • 代理机构72003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黄艳;潘培坤

  • 地址 中国台湾台北县

  • 入库时间 2023-12-17 01:39:31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6-06-08

    授权

    授权

  • 2014-04-2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H01R13/46 申请日:20120905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4-03-26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串列汇流排连结器)及其应用, 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可伸缩式舌片的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已成为各种电子装置的基本配备,包含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个人数位助理(PDA)、甚至是移动电话等。请参阅图1,其 为现有的笔记本电脑的示意图,笔记本电脑10是由主机12以及屏幕11所 构成,且屏幕11可相对于主机12转动,而作阖上或开启的动作。一般说来, 以图中为例,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13设置在主机12的侧边位置上,且主机 12的侧边保留一开口14供通用串行总线插头15插入其中并与通用串行总线 连接器电性连接。

受限于通用串行总线插头15的厚度,主机12的侧边位置上用于容置通 用串行总线插头15的开口14也需要有相对的宽度,如此将限制主机12的 整体外观设计,也无法应用于薄型电子装置当中。

发明内容

有鉴于轻薄电子装置的广泛使用,本发明提供一种可解决上述问题的通 用串行总线连接器(以下简称USB连接器),以满足电子装置减少厚度的 设计目标。

在一实施例中,本发明的电子装置可选择性地连结于一通用串行总线装 置(以下简称USB装置),其包括:一机壳以及一舌片。舌片具有一表面 且包括多个设置于表面的接触部。当舌片位于一收纳位置时,接触部收纳于 开口中,且当舌片位于一使用位置时,接触部位于开口外部并电性连接USB 装置。

在上述实施例中,电子装置还包括一电路板以及多个电性连接于电路板 的电枢部,当舌片位于收纳位置时,接触部与电枢部电性分离,且当舌片位 于使用位置时,接触部分别与电枢部电性连接。

在上述实施例中,电子装置还包括一第一限位件、一第二限位件、一第 一进给单元以及一第二进给单元。第一进给单元耦接于第一限位件,且第二 进给单元耦接于第二限位件。当舌片从收纳位置移动至使用位置时,第一进 给单元从第一限位件释放并提供一向外的推力予舌片,且当舌片从使用位置 移动至收纳位置时,第二进给单元从第二限位件释放并提供一向内的推力予 舌片。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进给单元包括一延伸部,沿舌片的长轴方向延伸 并终止于舌片的外端面的邻近处,当舌片的接触部连接USB装置时,延伸 部受USB装置推动而向内移动,使第一进给单元与舌片分离。

在另一实施例中,本发明的USB连接器可用于连结一USB装置,其包 括:一舌片、一第一进给单元以及一第二进给单元。舌片可在一收纳位置与 一使用位置之间移动,其中舌片在使用位置时电性连接USB装置。第一进 给单元提供一向外的推力予舌片,使舌片从收纳位置到达使用位置。第二进 给单元提供一向内的推力予舌片,使舌片从使用位置到达收纳位置。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进给单元固定于舌片且第一进给单元以可分离的 方式连结于舌片。第一进给单元包括一延伸部沿舌片的长轴方向延伸并终止 于舌片末端的邻近处,当舌片连结USB装置时,延伸部受USB装置推动而 向内移动,使第一进给单元与舌片分离。

在上述实施例中,USB连接器还包括一第一限位件以及一第二限位件, 其中当舌片从收纳位置移动至使用位置时,第一进给单元从第一限位件释放 并提供向外的推力予舌片,且当舌片从使用位置移动至收纳位置时,第二进 给单元从第二限位件释放并提供向内的推力予舌片。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进给单元包括一第一可挠性元件,用以产生向外 的推力予舌片,且第二进给单元包括一第二可挠性元件用以产生向内的推力 予舌片,其中第一可挠性元件的弹性系数大于第二可挠性元件的弹性系数。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 例并配合附图做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现有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舌片位于收纳位置时的剖 面图;

图3示出了图2的电子装置的USB连接器的上视图;

图4A示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的第一进给单元的第一本体的示意 图;

图4B示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的第二进给单元的第二本体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舌片位于使用位置时的剖 面图,其中舌片尚未连结USB装置;

图6示出了图5的电子装置的USB连接器的上视图;以及

图7示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舌片位于使用位置时的剖 面图,其中舌片连结于USB装置。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                      笔记本电脑;

11                      屏幕;

12                      主机;

13                      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

14                      开口;

15                      通用串行总线插头;

100                     电子装置;

110                     机壳;

111                     上壳体;

113                     下壳体;

115                     空间;

117                     开口;

130                     电路板;

150                     键盘模块;

200                     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USB连接器);

210                     框体;

220                         电枢部;

230                         舌片;

230a                        外端面;

230b                        内端面;

231                         电性传导部;

233                         接触部;

235                         表面;

237                         凸块;

240                         第一进给单元;

241                         第一导杆;

243                         第一可挠性元件;

245                         第一本体;

246                         抵接部;

247                         延伸部;

248                         第一槽结构;

248a                        第一卡槽;

250                         第一限位件;

260                         第二进给单元;

261                         第二导杆;

263                         第二可挠性组件;

265                         第二本体;

267                         第二槽结构;

267a                        第二卡槽;

270                         第二限位件;

300                         通用串行总线装置(USB装置);

310                         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现配合图式说明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

请参照图2,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0包括一机壳110、一电 路板130、一键盘模块150以及一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200(以下简称USB 连接器)。在此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00为一可携式(便携式)电脑,但并 不限制于此。电子装置100亦可为一平板电脑、智慧型(智能)手机等。机 壳110包括一上壳体111以及一下壳体113,其中上壳体111结合于下壳体 113,使一空间115限定在其间。电路板130设置在空间115内,并电性连 接于电子装置100的一后端作业系统(未图示)。键盘模块150设置在上壳 体111,作为信号输入介面。应可明白的是,当电子装置100以触控面板(未 图示)等其他元件作为信号输入介面时,触控面板(未图示)将取代键盘模 块150。

请继续参照图2并搭配参考图3,USB连接器200包括一框体210、多 个电枢部220、一舌片230、一第一进给单元240、一第一限位件250、一第 二进给单元260以及一第二限位件270。电枢部220电性连接于电路板130, 以传输电子信号至电路板130或接收来自电路板130的电子信号,其中电枢 部220通过框体210的底部以电性连接于舌片230。舌片230为一板件,舌 片230内部包括多个电性传导部231以及多个接触部233。每一电性传导部 231分别沿舌片230的长轴方向(X方向)延伸于舌片230当中,并分别连 结于多个接触部233之一。接触部233形成于舌片230的表面235。在此实 施例中,接触部233形成于舌片230的底面,但并不限制于此。

如图3所示,框体210具有一第一侧壁211、第二侧壁213、第三侧壁 215以及第四侧壁217,第一侧壁211与第三侧壁215位于框体210的相反 两侧,第二侧壁213与第四侧壁217分别连结于第一侧壁211与第三侧壁215 之间。第一进给单元240位于舌片230与第二侧壁213之间,且包括一第一 导杆241、一第一可挠性元件243以及一第一本体245。第一导杆241连结 于第三侧壁215的内侧,并沿平行于舌片230长轴的方向(X方向)延伸。 第一可挠性元件243围绕于第一导杆241的外侧,其一端抵接于第三侧壁215 的内侧,另一端抵接于第一本体245。

第一本体245以可移动的方式设置于第一导杆241上,且第一本体245 包括一抵接部246、一延伸部247以及一第一槽结构248。抵接部246与延 伸部247分别位于第一本体245相对两侧,其中抵接部246朝垂直于舌片230 长轴的方向(Y方向)延伸,延伸部247沿平行于舌片230长轴的方向(X 方向)延伸。在此实施例中,抵接部246与延伸部247末端之间的距离L等 于(或略小于)舌片230的长度,且抵接部246抵接于舌片230的内端面230b。 因此,延伸部247的末端终止于舌片230的外端面230a的邻近处。

请参照图4A,第一槽结构248的特征说明如下。为清楚说明,五个参 考位置R1、R2、R3、R4、R5分别标示于图4A中,在此先予指明。第一槽 结构248从第一本体245向下凹陷,且实质上呈现一A字型,其中为限定第 一限位件250(图3)的移动方向,第一槽结构248的深度在五个参考位置 R1、R2、R3、R4、R5之间具有以下变化:从参考位置R1至参考位置R2, 第一槽结构248的深度渐增;从参考位置R2至参考位置R3,第一槽结构248 的深度渐减;从参考位置R3至参考位置R4,第一槽结构248的深度渐减; 从参考位置R4至参考位置R5,第一槽结构248的深度渐增;参考位置R5 的深度比参考位置R1的深度浅。值得注意的是,在参考位置R3,第一槽结 构248包括一第一卡槽248a朝远离第一限位件250的方向(X方向的相反 方向)凹陷,亦即参考位置R3、R4、R5并非位于同一直线上。

请再次参照图3,第二进给单元260位于舌片230与第四侧壁217之间, 且包括一第二导杆261、一第二可挠性元件263以及一第二本体265。第二 导杆261连结于第一侧壁211的内侧,并沿平行于舌片230长轴的方向(X 方向)延伸。第二可挠性元件263围绕于第二导杆261的外侧,其一端抵接 于第一侧壁211的内侧,另一端抵接于第二本体265。第二可挠性元件263 的弹性系数小于第一可挠性元件243的弹性系数。第二本体265以可移动的 方式设置于第二导杆261上,且第二本体265包括一沟槽266以及一第二槽 结构267。沟槽266形成于第二本体265相邻舌片230的侧边,与形成于舌 片230的一凸块237相互结合,因此固定于舌片230上。如图4A、4B所示, 第二槽结构267的结构特征与第一槽结构248的结构特征相同,为简化说明 书内容,第二槽结构267的结构特征将不再说明。然而,需注意的是,第一 槽结构248与第二槽结构267的摆设位置相反,其中第二卡槽267a朝远离 第二限位件270的方向(X方向)凹陷。

如图3所示,第一限位件250的一端以可枢转的方式安装于第一侧壁211 的内侧,且第一限位件250的自由端滑动于第一槽结构248中。第二限位件 270的一端以可枢转的方式安装于第三侧壁215的内侧,且第二限位件250 的自由端滑动于第二槽结构267中。在此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250与第二 限位件270皆为一有弹性的杆件。

本发明的电子装置100的使用方式说明如下:如图2所示,当USB连 接器200的舌片230在一收纳位置时,舌片230的接触部233收纳于开口117 中,且舌片230的接触部233未与电枢部220电性连接。同时,如图3所示, 第一限位件250的自由端卡固于第一卡槽248a中,使第一可挠性元件243 位于压缩位置;第二限位件270的自由端则位于第二槽结构267的参考点 R1(图4B)的位置。需注意的是,此时第二可挠性元件263呈现微压缩状 态,使舌片230的内端面230b紧靠于第一本体245的抵接部246。

当使用者施予一外力F1于舌片230的外端面230a使舌片230向内移动 时,舌片230通过抵接部246移动第一本体245。此时,第一限位件250的 自由端从第一卡槽248a中释放,并从第一槽结构248参考点R3移动至参考 点R4(图4A)。由于第一可挠性元件243的弹性系数大于第二可挠性元件 263的弹性系数,第一可挠性元件243所产生的推力大于第二可挠性元件263 所产生的推力,第一可挠性元件243提供一向外的推力并通过抵接部246推 动舌片230,使舌片230从收纳位置移动至使用位置。

请参照图5,舌片230位于使用位置时,舌片230的接触部233位于开 口117外部,且舌片230的接触部233通过电性传导部231电性连接于电枢 部220。同时,如图6所示,第一限位件250的自由端位于第一槽结构248 中的参考点R1(图4A)的位置,且第二限位件270的自由端卡固于第二卡 槽267a中。需注意的是,此时第一可挠性元件243为释放状态,第二可挠 性元件263为压缩状态。

请参照图7,USB连接器200连结通用串行总线装置300(以下简称USB 装置)时,USB装置300的外壳310围绕于舌片230,且USB装置300电性 连接于舌片230的接触部233以进行信号传输。由于USB装置300的外壳 310抵靠第一本体245的延伸部247,第一本体245受外力推动而向内产生 位移。因此,第一限位件250从第一槽结构248的参考点R1经参考点R2 到达参考点R3并卡固于第一卡槽248a(图4B),使第一本体245的抵接部 246与舌片230分离。

从舌片230抽出USB装置300时,舌片230因受外力F2带动使第二本 体265朝外移动。于是,第二限位件270的自由端从第二卡槽267a中释放 并从第二槽结构267参考点R3的位置移动至参考点R4(图4B)。由于舌 片230不受第一进给单元所限制,第二可挠性元件263提供一向内推力使舌 片230从使用位置移动至收纳位置,如图3所示。

本发明的电子装置的USB连接器的舌片可移动到一收纳位置与一使用 位置之间,当舌片伸出电子装置的壳体之后USB装置可通过舌片上的接触 部与USB连接器电性连接。因此,电子装置不需保留容置USB装置的开口, 因此达到减少电子装置厚度的目的。

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于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部分的的变动与润 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