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双孔隙物理模型的制作方法及双孔隙物理模型

一种双孔隙物理模型的制作方法及双孔隙物理模型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孔隙物理模型的制作方法及双孔隙物理模型,该双孔隙物理模型的制作方法主要采用石英砂和薄圆金属片模拟多孔隙和裂隙,用固结后的环氧树脂模拟砂岩中的含泥,由该方法制作出的双孔隙物理模型的孔隙度和裂隙密度与实际岩石的孔隙和裂隙度接近,有利于实验研究。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3956099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4-07-30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号CN201410165542.4

  • 发明设计人 狄帮让;魏建新;

    申请日2014-04-23

  • 分类号G09B23/40;

  • 代理机构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董惠石

  • 地址 100007 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北大街9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7 00:35:36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6-06-01

    授权

    授权

  • 2014-08-27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9B23/40 申请日:20140423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4-07-30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气勘探开发的地球物理研究领域,具体的是一种双孔隙物理模型的 制作方法,及由该制作方法制成的双孔隙物理模型。

背景技术

双孔隙介质是指多孔介质中既有孔隙又有裂隙的介质,在油气储层中可以经常碰 到此种类型的岩石。由于裂隙一般以定向排列的分布出现,其地球物理的特征与非定 向排列时有明显的不同,在地震勘探中可以用特定的方法进行识别,而使地球物理学 者所重视。但在实际的双孔隙介质中,对裂隙形态等参数的定量描述受到一定的限制, 通过实验室地震物理模型的模拟可获取,裂隙介质与裂隙参数间的对应关系。

对双孔隙介质的研究已有近20年,在理论研究方面已有不少的文献资料,但在实 验室能够较成功的制作出这种介质到目前为止国际上仅1-2家,相应的文献也较少。 Rathore等用砂粒与树脂胶接的方法制作了含可控裂隙的砂岩物理模型,然后分别与 Hudson模型、Thomsen模型做了比较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高频的测试条件 下,实验数据与两个理论模型都比较吻合。但是在低频情况下时,实验数据显然更符 合假设条件更接近真实状况的Thomsen模型。但是该实验并没有将物理模型含流体前 后的变化做定性对比分析。也没有进行多组不同裂隙密度不同频率换能器透射实验, 很难说明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没有双孔隙物理模型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孔隙 物理模型的制作方法,该双孔隙物理模型的制作方法主要采用石英砂和薄圆金属片模 拟多孔隙和裂隙,由该方法制作出双孔隙物理模型的孔隙度和裂隙密度与实际岩石的 孔隙和裂隙度接近。

本发明为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孔隙物理模型的制作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孔隙物理模型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确定模型内的裂隙密度、裂隙的直径、裂隙总个数、裂隙层的层数、每 个裂隙层内裂隙的数量、砂粒与树脂的混合物层的总层数、模型总体积和每个砂粒与 树脂的混合物层的体积;

步骤二:向模具内注入砂粒与树脂的混合物,砂粒与树脂的混合物的注入量为步 骤一中确定的每个砂粒与树脂的混合物层的体积;

步骤三:向上一步中注入的砂粒与树脂的混合物表面均匀放置多个用于模拟裂隙 的金属片,金属片的数量为步骤一中确定的每个裂隙层内裂隙的数量;

步骤四:依次重复步骤二和步骤三,直至向模具内注入砂粒与树脂的混合物的次 数等于步骤一中确定的砂粒与树脂的混合物层的总层数减1时,进行下一步;

步骤五:向模具内注入砂粒与树脂的混合物,砂粒与树脂的混合物的注入量为步 骤一中确定的每个砂粒与树脂的混合物层的体积;

步骤六:将模具内的模型热压成型;

步骤七:将模型放入酸性溶液浸泡,溶解掉模型内的金属片。

模型中的裂隙是通过嵌入一定数量和大小的金属片来模拟的,把这些小圆金属片 按一定数量排放在一平面上形成定向排列的裂隙,实际裂隙在岩石中是随机的定向分 布(裂隙面在同一个方向),但模型制作较难控制,通过一种近似的方法是把一定数量 的裂隙放在同一个平面上,按一层一层分布。

在模型内,裂隙层设置在相邻的两个砂粒与树脂的混合物层之间。

在步骤一中,每个砂粒与树脂的混合物层的体积均相同。

每个砂粒与树脂的混合物层的体积等于模型总体积减去裂隙的总体积后再除以 砂粒与树脂的混合物层的总层数。

在砂粒与树脂的混合物中砂粒占总质量的8%~15%。

在步骤二中,砂粒与树脂的混合物中使用的砂粒为酸洗后的石英砂。

所述树脂为环氧树脂。

一种双孔隙物理模型,该双孔隙物理模型由上述的制造方法制成,该双孔隙物理 模型含有多个砂粒与树脂的混合物层,相邻的两个砂粒与树脂的混合物层之间含有裂 隙层,裂隙层内有多个片形的裂隙。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方法制作出模型的孔隙度和裂隙密度与实际岩石的孔隙 和裂隙度接近。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所述的双孔隙物理模型的制作方法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图1是该制作方法制作出的该双孔隙物理模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模型,2.金属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所述的双孔隙物理模型的制作方法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所述双孔隙物理模型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确定该模型1内的裂隙密度ε、裂隙的直径、裂隙总个数、裂隙层的层 数、每个裂隙层内裂隙的数量、砂粒与树脂的混合物层的总层数、模型总体积和每个 砂粒与树脂的混合物层的体积;

在本实施例中,制作如表1中所列模型编号1至9的9个(7mm×7mm×6mm)双 孔隙物理模型(表1中第1、2、7、8列的数据是根据需要提前设定或计算得出的), 不同模型的裂隙密度ε如表1所示,裂隙的直径的主要取决于用于模拟裂隙的金属片 2的直径,根据Hudson理论计算的裂隙密度公式计算得出裂隙总个数,本实施例中 的9个模型中每个模型拟制作34个裂隙层和35个砂粒与树脂的混合物层,每个裂隙 层内裂隙的数量等于裂隙总个数除以裂隙层的层数,每个砂粒与树脂的混合物层的体 积=(模型总体积-裂隙的总体积)÷砂粒与树脂的混合物层的总层数。裂隙的总体积 为用于模拟裂隙的金属片2的总体积。

表1  裂隙模型尺度和裂隙参数

在模型1内,裂隙层设置在相邻的两个砂粒与树脂的混合物层之间。在步骤一中, 每个砂粒与树脂的混合物层的体积均相同。

步骤二:向模具内注入砂粒与树脂的混合物,砂粒与树脂的混合物的注入量为步 骤一中确定的每个砂粒与树脂的混合物层的体积;

在砂粒与树脂的混合物中砂粒占总质量的8%~15%,优选10%。砂粒与树脂的混合 物中使用的砂粒为酸洗后的石英砂。石英砂在酸性试剂浸泡后对其固结程度有很大的 影响,由于一般的工业用砂中都较多的杂质,只有使用酸洗后的石英砂才能保证不受 酸的影响从而保证石英砂在模型中的固结。所述树脂为环氧树脂,环氧树脂为热固性 树脂。固结后的环氧树脂用于模拟砂岩中的含泥,所以环氧树脂的用量在此次样品模 型制作中起关键的作用。用量多一些可以降低孔隙度,增强样品的固结程度,但也会 出现与砂粒混合不均的现象。环氧树脂的用量在太少会引起固结程度的降低,尤其是 在嵌入裂隙时会大降低样品的固结程度。

注入砂粒与树脂的混合物可以采用多次多部位均匀注入的方式,以使每个砂粒与 树脂的混合物层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摊平,如可在10个不同的位置分别注入,10个 位置均以分布,每次注入步骤一中确定的每个砂粒与树脂的混合物层的体积的十分之 一。

步骤三:向上一步中注入的砂粒与树脂的混合物表面均匀放置多个用于模拟裂隙 的金属片2,金属片2的数量为步骤一中确定的每个裂隙层内裂隙的数量;如表1所 示,在制作模型编号为4的模型时,每个裂隙层含有155个,即每次向砂粒与树脂的 混合物表面放置155个金属片2。金属片2在每层上是随机均匀放置的,金属片2采 用手工嵌入的方式放在砂粒与树脂的混合物层的表面,金属片2不能有上下层叠的情 况。金属片2为低速圆薄金属片。本实施例中金属片的直径是一个固定值3mm。

步骤四:依次重复步骤二和步骤三,直至向模具内注入砂粒与树脂的混合物的次 数等于步骤一中确定的砂粒与树脂的混合物层的总层数减1时(如本实施例中需要制 作砂粒与树脂的混合物层的总层数为35,即直至向模具内注入砂粒与树脂的混合物 的次数为34次,此时,也就是向砂粒与树脂的混合物表面均匀放置了34次金属片2), 即可进行下一步;

步骤五:向模具内注入砂粒与树脂的混合物,砂粒与树脂的混合物的注入量为步 骤一中确定的每个砂粒与树脂的混合物层的体积;此次为最后一次注入砂粒与树脂的 混合物。

步骤六:采用压机将模具内的模型1热压成型;通过温度的控制使环氧树脂较均 匀的包裹砂粒,同时能与金属片接触粘接。压制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压力使砂粒 相互接触,更好地固结,二是可以控制样品的孔隙度。

步骤七:将热压后的模型1放入酸性溶液浸泡,酸性溶液能够通过模型1内的空 隙进入模型内,与金属片2反应后溶解腐蚀掉模型1内的金属片2,从而形成最终的 双孔隙物理模型。

由上述的制造方法制成双孔隙物理模型含有多个砂粒与树脂的混合物层,相邻的 两个砂粒与树脂的混合物层之间含有裂隙层,裂隙层内有多个片形的裂隙。

表1给出了制作好的9个方形双孔隙物理模型的体积和裂隙密度参数,由表1数据 可知,9个模型的边长和体积基本一致,体积约为296cm3,图1中给出了制作好的模 型1的示意图,为了表达清楚,模型1中仅画了一个裂隙层,在模型中金属片2和砂粒 被树脂包裹。由于各模型的裂隙个数不同,会引起体积的微小变化。金属薄圆片的厚 度有一定的变化范围,通过抽检一定数量(10%)薄片的厚度,得到了裂隙模型中裂隙 厚度的分布曲线,裂隙厚度在0.07mm-0.17mm之间呈高斯分布,主要集中在 0.1mm-0.15mm之间,其平均值为0.12mm,裂隙的纵横(直径/厚度)比为25。薄圆片的 密度和速度先在大块材料上测得,密度为1.09×103kg/m3,纵波速度为1360m/s,未 测到横波信号。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不能以其限定发明实施的范围,所以其等 同组件的置换,或依本发明专利保护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与修饰,都应仍属于本专利 涵盖的范畴。另外,本发明中的技术特征与技术特征之间、技术特征与技术方案之间、 技术方案与技术方案之间均可以自由组合使用。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