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大吨位装载机用液力变矩器

一种大吨位装载机用液力变矩器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吨位装载机用液力变矩器,包括涡轮体、泵轮体以及导轮体;通过对涡轮体、泵轮体以及导轮体各个参数的合理设计,使得整机不仅能获得大牵引力、实现高效率铲装,而且燃油成本低。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01-04

    授权

    授权

  • 2014-07-30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F16H41/26 申请日:20140428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4-07-02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力变矩器,它主要用于12吨以上的大吨位装载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液力变矩器包括涡轮、导轮和泵轮,其零速泵轮千转公称力矩 Mbg0值比较大、而变矩比K0值比较小、低速效率值也偏低,即低速性能差。 装载机工作场合千差万别,工况差别较大,对整机性能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大吨位装载机要求具备大牵引力、高效率铲装,所以需要匹配的液力变矩 器零速泵轮千转公称力矩Mbg0值偏小、变矩比K0值要偏大、低速效率值要偏 高。但现有液力变矩器的低速性能差,整机不仅不能获得大牵引力、高效 率铲装,而且燃油经济性差,增加使用成本。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的液力变矩器匹配大吨位装载机无法获得大牵引力、高 效率铲装以及良好的燃油经济性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低速性能好的液 力变矩器,适用于大吨位装载机。

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一种大吨位装载机用液力变矩器,包括涡轮体、泵轮体以及导轮体; 其特征在于:液力变矩器循环圆直径φD为410±5mm;

各工作轮中间流线的平均进、出口半径:

泵轮体中间流线的进口平均半径ρB1=116±5mm;

泵轮体中间流线的出口平均半径ρB1=190±5mm;

涡轮体中间流线的进口平均半径ρT1=191±5mm;

涡轮体中间流线的出口平均半径ρT2=116±5mm;

导轮体中间流线的进口平均半径ρD1=94±5mm;

导轮体中间流线的出口平均半径ρD2=91±5mm;

各工作轮叶片中间流线的进、出口角为:

泵轮叶片进口角βB1=85°~93°;

泵轮叶片出口角βB2=87°~95°;

涡轮叶片进口角βT1=34°~42°;

涡轮叶片出口角βT2=135°~143°;

导轮叶片进口角βD1=125°~133°;

导轮叶片出口角βD2=17°~25°;

各工作轮进出口流道相对宽度(B)为:

泵轮进口流道相对宽度BB1=0.39±0.03;

泵轮出口流道相对宽度BB2=0.12±0.03;

涡轮进口流道相对宽度BT1=0.14±0.03;

涡轮出口流道相对宽度BT2=0.34±0.03;

导轮进口流道相对宽度BD1=0.57±0.03;

导轮出口流道相对宽度BD2=0.60±0.03。

上述吨位装载机用液力变矩器,优选的参数配比是: 液力变矩器循环圆直径φD为410mm;

各工作轮中间流线的平均进、出口半径:

泵轮体中间流线的进口平均半径ρB1=116mm;

泵轮体中间流线的出口平均半径ρB1=190mm;

涡轮体中间流线的进口平均半径ρT1=191mm;

涡轮体中间流线的出口平均半径ρT2=116mm;

导轮体中间流线的进口平均半径ρD1=94mm;

导轮体中间流线的出口平均半径ρD2=94mm;

各工作轮叶片中间流线的进、出口角为:

泵轮叶片进口角βB1=85°~93°;

泵轮叶片出口角βB2=87°~95°;

涡轮叶片进口角βT1=34°~42°;

涡轮叶片出口角βT2=135°~143°;

导轮叶片进口角βD1=125°~133°;

导轮叶片出口角βD2=17°~25°;

各工作轮进出口流道相对宽度(B)为:

泵轮进口流道相对宽度BB1=0.39;

泵轮出口流道相对宽度BB2=0.12;

涡轮进口流道相对宽度BT1=0.14;

涡轮出口流道相对宽度BT2=0.34;

导轮进口流道相对宽度BD1=0.57;

导轮出口流道相对宽度BD2=0.6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由于采用合理的循环圆与叶栅参数,达到所需性能,解决了零 速泵轮千转公称力矩Mbg0值偏小、变矩比K0值要偏大、低速效率值要偏高的 技术难题,更适用于匹配大吨位装载机发动机,使整车获得大牵引力、高 效率铲装、良好的燃油经济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是泵轮叶栅外形示意图;

图3是涡轮叶栅外形示意图;

图4是各工作轮沿中间流线剖面的展开图;

图5是各工作轮的轴面图;

图6是本发明液力变矩器特性曲线图。

1-罩轮、2-涡轮、3-导轮、4-泵轮。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5所示,本实例主要有罩轮组件1、涡轮组件2、导轮组件 3、泵轮组件4部分组成;其中:动力输入端由罩轮1与泵轮4构成,动力 输出端由涡轮2通过涡轮轴构成。各个工作轮的具体结构参数如下:

液力变矩器循环圆直径φD为410±5mm;

各工作轮中间流线的平均进、出口半径:

泵轮体中间流线的进口平均半径ρB1=116±5mm

泵轮体中间流线的出口平均半径ρB1=190±5mm

涡轮体中间流线的进口平均半径ρT1=191±5mm

涡轮体中间流线的出口平均半径ρT2=116±5mm

导轮体中间流线的进口平均半径ρD1=94±5mm

导轮体中间流线的出口平均半径ρD2=91±5mm

各工作轮叶片中间流线的进、出口角为:

泵轮叶片进口角βB1=85°~93°

泵轮叶片出口角βB2=87°~95°

涡轮叶片进口角βT1=34°~42°

涡轮叶片出口角βT2=135°~143°

导轮叶片进口角βD1=125°~133°

导轮叶片出口角βD2=17°~25°

各工作轮进出口流道相对宽度(B)

泵轮进口流道相对宽度BB1=0.39±0.03

泵轮出口流道相对宽度BB2=0.12±0.03

涡轮进口流道相对宽度BT1=0.14±0.03

涡轮出口流道相对宽度BT2=0.34±0.03

导轮进口流道相对宽度BD1=0.57±0.03

导轮出口流道相对宽度BD2=0.60±0.03。

上述吨位装载机用液力变矩器,优选的参数配比是: 液力变矩器循环圆直径φD为410mm;

各工作轮中间流线的平均进、出口半径:

泵轮体中间流线的进口平均半径ρB1=116mm;

泵轮体中间流线的出口平均半径ρB1=190mm;

涡轮体中间流线的进口平均半径ρT1=191mm;

涡轮体中间流线的出口平均半径ρT2=116mm;

导轮体中间流线的进口平均半径ρD1=94mm;

导轮体中间流线的出口平均半径ρD2=94mm;

各工作轮叶片中间流线的进、出口角为:

泵轮叶片进口角βB1=85°~93°;

泵轮叶片出口角βB2=87°~95°;

涡轮叶片进口角βT1=34°~42°;

涡轮叶片出口角βT2=135°~143°;

导轮叶片进口角βD1=125°~133°;

导轮叶片出口角βD2=17°~25°;

各工作轮进出口流道相对宽度(B)为:

泵轮进口流道相对宽度BB1=0.39;

泵轮出口流道相对宽度BB2=0.12;

涡轮进口流道相对宽度BT1=0.14;

涡轮出口流道相对宽度BT2=0.34;

导轮进口流道相对宽度BD1=0.57;

导轮出口流道相对宽度BD2=0.60。

其中,该液力变矩器中各工作轮叶片数量是:

泵轮叶片数ZB=30;涡轮叶片数ZT=31;导轮叶片数ZD=13。

该液力变矩器中各工作轮进口处和出口处叶片的法向厚度是:

泵轮进、出口处叶片法向厚度δB1=δB2=5mm;涡轮进、出口处叶片法向 厚度δT1=δT2=5mm;导轮进口处叶片法向厚度δD1=8.8mm,导轮出口处叶片 法向厚度δD2=1.1mm。

按照上述参数设计的液力变矩器的零速泵轮千转公称力矩MBg0=390× (1±5%)N.m,零速变矩比为K0=2.85×(1±5%),最高效率η≥83%。

其中,图6中a代表效率速比曲线图,b代表变矩比速比图、c代表能 容速比曲线图;从图6中曲线b、c可以看出该液力变矩器在零速工况时的 值,能使整车获得较大牵引力;从图6中曲线c看出液力变矩器具备正透 穿性,尤其是在高速比时,曲线c下降得比较明显,这样整车在联合工况 时,匹配在发动机高转速,获得良好的铲装效率。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