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座椅构成部件以及使用了该座椅构成部件的车辆用座椅

座椅构成部件以及使用了该座椅构成部件的车辆用座椅

摘要

本发明提供能够覆盖靠背机构部件、良好地维持车辆用座椅的外观品质、并且能够削减部件数量的座椅构成部件以及使用了该座椅构成部件的车辆用座椅。在配置于树脂制的座椅靠背板(16)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下侧连结固定部(50)一体地形成有俯视呈L字状的安装部(102)。侧面气囊装置(100)被安装于该安装部(102)的横壁部(122)。对上述结构的座椅靠背板(16)装配有座椅靠背靠垫以及罩,座椅靠背板(16)被组装于座椅靠背框架(14)的侧框架(26)。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3502061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4-01-0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1180070574.0

  • 发明设计人 粟田真司;小林英树;森久也;

    申请日2011-05-18

  • 分类号B60R21/207(20060101);A47C7/46(20060101);B60N2/42(20060101);B60N2/44(20060101);

  • 代理机构11227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李洋;舒艳君

  • 地址 日本爱知县

  • 入库时间 2024-02-19 21:27:30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07-04

    授权

    授权

  • 2014-02-12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60R21/207 申请日:20110518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4-01-08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座椅构成部件以及使用了该座椅构成部件的车辆用座 椅。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具备当侧面碰撞时使侧面气囊在侧 门的门内饰与就座乘员的侧部之间膨胀展开的侧面气囊装置的车辆用 座椅。该侧面气囊装置通常被内置在车辆用座椅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 侧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313302号公报

然而,在如上述现有技术所记载那样具备侧部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 椅的情况下,存在座椅靠背的组装性降低的情况。即,通常车辆用座椅 的座椅靠背的组装大多以下述步骤进行:预先准备座椅靠背框架组件 (subassembly)和座椅靠背靠垫组件,并将后者组装于前者。其中, 座椅靠背框架组件是指将座椅弹簧、电线等组装于座椅靠背框架后的状 态的组件。另外,座椅靠背靠垫组件是指将罩(表皮)覆盖于座椅靠背 靠垫后的状态的组件。此处,在如上述现有技术所记载那样将具备衬布 的侧面气囊装置内置到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侧部的情况下,虽然侧 面气囊装置被固定于侧框架,但对于衬布而言,有时以预先缝制于罩的 背面的状态进行收纳。该情况下,有时在组装车间中将两个组件组装到 一起后,把罩卷起而将设置于衬布的端部的金属支架固定于侧框架。并 且,为了将罩卷起,还需要对罩设置紧固件。这样,组装作业烦杂且组 装自由度受到限制,部件数量也增加。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便在具备侧面气囊 装置的情况下也能够良好地维持座椅靠背的组装性且能够提高组装自由 度,并且能够削减部件数量的座椅构成部件以及使用了该座椅构成部件的 车辆用座椅。

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本发明涉及的座椅构成部件由树脂材料构成,并 具备:左右一对两侧部,所述左右一对两侧部分别被固定在座椅靠背框架 所具备的左右一对侧框架;配置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背面侧的靠背板 部以及沿着座椅宽度方向配置在所述左右一对侧框架之间的靠背弹簧 主体部中的至少一方;以及安装部,该安装部与配置在座椅宽度方向外 侧的所述侧部为一体或者一体地设置于该侧部,包括用于安装当侧面碰 撞时使侧面气囊向座椅前方侧膨胀展开的侧面气囊装置的安装座。

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本发明涉及的座椅构成部件基于技术方案1记 载的发明中而提出,所述座椅构成部件的两侧部嵌合在所述侧框架的前 侧。

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本发明涉及的座椅构成部件基于技术方案1或2 所记载的发明而提出,所述座椅构成部件具备布状的张力传递部件,该张 力传递部件相对于展开的侧面气囊被配置在座椅宽度方向的至少内侧,将 从该侧面气囊接收到的张力作为将设置于罩的裂开部撕裂的拉力进行传 递。

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本发明涉及的座椅构成部件基于技术方案3所记 载的发明而提出,在所述座椅构成部件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部形成有 供所述张力传递部件插通的插通孔,该张力传递部件通过该插通孔且被固 定于所述安装部。

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座椅构成部件基于技术方案1~4 中任一项记载的发明而提出,所述反力承受部构成为包括:纵壁部,该纵 壁部沿座椅前后方向延伸,以便覆盖位于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所述侧框架 的外侧面的至少一部分;以及横壁部,该横壁部从所述纵壁部向座椅宽度 方向外侧延伸,并成为所述安装部的安装座,并且,在所述横壁部的背面 侧设置有反力承受部,该反力承受部沿着与所述横壁部交叉的方向延伸 来承受所述侧面气囊的展开反力。

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本发明涉及的座椅构成部件基于技术方案5所 记载的发明而提出,所述反力承受部是被配置成一端与所述横壁部连 接,并且另一端能够与所述侧框架抵接的肋。

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本发明涉及的座椅构成部件基于技术方案5或6 所记载的发明而提出,所述反力承受部形成在由以下各面包围的范围内, 所述各面是位于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所述侧框架的外侧面、所述横壁部的 沿座椅前后方向的后表面、以及将所述外侧面的座椅前后方向的后端与所 述后表面的座椅宽度方向的外侧端连结的面。

技术方案8所记载的本发明涉及的座椅构成部件基于技术方案1~7 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发明而提出,所述座椅构成部件一体地具备所述两侧 部、所述靠背弹簧主体部以及所述靠背板部或者与这些部件为一体,并且, 所述靠背弹簧主体部在座椅靠背高度方向上设置有多级。

技术方案9所记载的本发明涉及的座椅构成部件基于技术方案1~8 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发明而提出,所述侧面气囊装置被安装于上述安装 部。

技术方案10所记载的本发明涉及的车辆用座椅具有:座椅靠背框 架,该座椅靠背框架具备左右一对侧框架;被上述座椅靠背框架中的所 述左右一对侧框架支承的技术方案1~9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靠背板; 座椅靠背靠垫,该座椅靠背靠垫被配置在所述座椅靠背板的前面侧;以 及罩,该罩覆盖所述座椅靠背靠垫的表面。

根据第1方案,座椅构成部件的两侧部被固定于座椅靠背框架的左 右一对侧框架。由此,在具备靠背板部的情况下,靠背板部被配置在座 椅靠背框架的背面侧,在具备靠背弹簧主体部的情况下,靠背弹簧部沿 座椅宽度方向被配置在左右一对侧框架之间。此外,在具备靠背弹簧主 体部的情况下,当乘员就座于具备座椅构成部件的车辆用座椅时,通过 靠背弹簧主体部向载荷作用方向挠曲变形,可确保座椅靠背的缓冲性。

此处,在本方式中,安装部与配置在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部为一 体或者一体地设置于该侧部,侧面气囊装置被安装于该安装部。因此, 能够预先使侧面气囊装置一体化在树脂制的座椅构成部件侧。从而,在 组装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情况下,只要将侧面气囊装置被一体化后 的座椅构成部件的两侧部固定于座椅靠背框架的左右的侧框架即可。特 别是在罩的背面侧设定有衬布的情况下,由于侧面气囊装置被预先组装 于座椅构成部件侧,所以也能够在将座椅构成部件组装于座椅靠背框架 之前预先结束衬布和侧面气囊装置的处理。因此,无需像以往那样一边 将罩卷起一边将衬布的金属支架固定于侧框架。结果,座椅靠背的组装 性得到改进。另外,由于无需将罩卷起,所以也无需对罩设定紧固件。 从而,能够相应地削减部件数量。

根据第2方案,由于座椅构成部件的两侧部嵌合在侧框架的前侧, 所以座椅构成部件容易由座椅靠背框架支承。

根据第3方案,当侧面气囊展开时,配置于该侧面气囊的宽度方向 的至少内侧的布状的张力传递部件中产生张力。该张力经由张力传递部 件传递至设定于罩的裂开部。因此,裂开部沿撕裂的方向被拉伸。结果, 裂开部裂开,侧面气囊向座椅前方侧膨胀展开。

根据第4方案,在座椅构成部件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部形成有 插通孔,张力传递部件通过该插通孔而被固定于座椅构成部件的安装 部。因此,能够缩短张力传递部件的配置路径。

根据第5方案,反力承受部构成为包括纵壁部和横壁部。由于侧面 气囊装置以横壁部作为安装座被安装,所以当侧面气囊展开时,此时的 展开反力传递至横壁部。但在本方案中,由于在横壁部的背面侧设置有 反力承受部,所以作用于横壁部的侧面气囊的展开反力由反力承受部支 承。因此,侧面气囊在预期的正时向预期的方向膨胀展开。

根据第6方案,由于构成为被配置成一端与所述横壁部连接,并且 另一端能够与所述侧框架抵接的肋,所以能够在座椅构成部件成形时一 体地成形肋。

根据第7方案,由于肋形成在由以下各面包围的范围内,所以能够 降低座椅靠背靠垫与肋干涉的可能性,所述各面是位于座椅宽度方向外 侧的侧框架的外侧面、横壁部的沿座椅前后方向的后表面、以及将所述 外侧面的座椅前后方向的后端与所述后表面的座椅宽度方向的外端连 结的面。

根据第8方案,由于座椅构成部件一体地具备两侧部、靠背弹簧主 体部以及靠背板部或者与这些部件为一体,所以与将这些要素分割的情 况相比,部件数量变少。另外,与使用金属制的片状弹簧的情况等相比, 重量变轻。并且,由于靠背弹簧主体部在座椅靠背高度方向上设置有多 级,所以座椅靠背的缓冲性得到提高。

根据第9方案,由于侧面气囊装置被安装于座椅构成部件的安装部, 所以能够使侧面气囊装置在座椅构成部件侧组件化。因此,可废除将侧 面气囊装置自身组装到座椅靠背框架的侧框架的工序。

根据第10方案,车辆用座椅构成为包括座椅靠背框架、座椅靠背 板、座椅靠背靠垫以及罩。而且,由于其中的座椅靠背板是技术方案1~ 9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座椅构成部件,所以在车辆用座椅中能够得到上述 的作用。

如以上说明那样,第1方案所涉及的座椅构成部件具有以下优异效 果:即便在具备侧面气囊装置的情况下,也能够良好地维持座椅靠背的 组装性且能够提高组装自由度,并且能够削减部件数量。

第2方案所涉及的座椅构成部件具有能够进一步提高座椅靠背的组 装性的优异效果。

第3方案所涉及的座椅构成部件具有在侧面碰撞时能够使侧面气囊 迅速地向座椅前方侧展开的优异效果。

第4方案所涉及的座椅构成部件具有能够将侧面气囊的膨胀压力高 效地传递至张力传递部件的优异效果。

第5方案所涉及的座椅构成部件具有能够使侧面气囊迅速且可靠地 膨胀展开的优异效果。

第6方案所涉及的座椅构成部件具有能够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实 现成本降低的优异效果。

第7方案所涉及的座椅构成部件具有能够抑制或者防止由肋造成的 座椅靠背靠垫的损伤这一优异效果。

第8方案所涉及的座椅构成部件具有能够改善就座乘员的乘坐舒适 性并且能够实现低廉化、轻量化的优异效果。

第9方案所涉及的座椅构成部件具有能够容易地且在短时间内进行 具备侧面气囊的座椅靠背以及车辆用座椅的组装作业这一优异效果。

第10方案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具有以下优异效果:即便在具备侧 面气囊装置的情况下,也能够良好地维持座椅靠背的组装性,并且能够 削减部件数量。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分解立体 图。

图2是表示树脂弹簧一体靠背板被组装于图1所示的座椅靠背框架 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将图1所示的座椅靠背的组装状态放大表示的放大俯视剖视 图(图2的3-3线剖视图)。

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座椅靠背的组装状态的放大纵剖视图。

图5是用于说明从图1所示的座椅靠背板到罩为止的组装步骤的分 解立体图。

图6是从正面侧观察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靠背板的立体图。

图7是从背面侧观察图6所示的座椅靠背板的立体图。

图8是将具备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靠背板的座椅靠背的组装 状态放大表示的与图3对应的放大俯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1~图5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座椅构成部件以及使用了 该座椅构成部件的车辆用座椅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中,这些图 中适当表示的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侧,箭头UP表示车辆上方侧,箭 头IN表示车辆宽度方向内侧。

<整体结构>

图1中表示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相当于车辆用座椅的靠背的座椅 靠背的分解立体图。其中,在图1中,稍稍改变观察各构成要素的角度 而进行描绘。并且,在图4中示出具备该座椅靠背的车辆用座椅的纵剖 视图。如这些图所示,车辆用座椅10由乘员所就座的座椅坐垫11(参 照图4)、以能够倾倒的方式被支承在座椅坐垫11的后端部的座椅靠背 12、和能够上下移动地支承在座椅靠背12的上端部的未图示的头枕构 成。

如图1所示,上述座椅靠背12由以下部件构成:构成座椅靠背12 的骨架部件的金属制的座椅靠背框架14;被装配在座椅靠背框架14的 前面侧的树脂弹簧一体靠背板(以下简称为“座椅靠背板”)16;构成 座椅靠背12的缓冲材料并且从座椅靠背板16的前面侧安装而由座椅靠 背框架14支承的座椅靠背靠垫18;主要覆盖座椅靠背靠垫18的前表面 的罩(表皮)20;以及用于将罩20安装于座椅靠背板16的纵向安装部 件22以及横向安装部件24。以下,对各构成要素进行详细说明。

<座椅靠背框架14的结构>

如图1~图4所示,座椅靠背框架14形成为从正面观察(指从车辆 的正面观察的情况。以下,假设车辆的朝向与车辆用座椅10的朝向相 同来进行说明)呈矩形框状。具体而言,座椅靠背框架14由沿车辆宽 度方向对置配置的左右一对侧框架26、将左右的侧框架26的上端部彼 此连接在一起的倒U字状的上框架28、以及将左右的侧框架26的下端 部彼此沿车辆宽度方向连接在一起的下框架30构成。上述座椅靠背12 的包括上框架28在内的四个部件均通过冲压成型制作,但也可以采用 其他的框架构造。例如,也可以仅使上框架由弯曲成倒U字状的管材构 成,还可以使上框架和左右一对侧框架由弯曲成倒U字状的一根管材构 成。

接着,对上述左右的侧框架26的截面构造进行说明。如图2以及 图3所示,侧框架26由侧壁部26A、前壁部26B以及后壁部26C构成, 若单独观察,则形成为俯视下呈大致L字状,若以左右一对观察,则俯 视下形成为沿座椅宽度方向对置的内侧被开口的开截面形状。侧壁部 26A整体上形成为越从下端部朝向上端部则宽度越窄。另外,在侧壁部 26A的下部,上下分离地形成有多个安装孔32(参照图1)。前壁部26B 从侧壁部26A的前端经由圆弧面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且稍稍朝斜后方 延伸。后壁部26C从侧壁部26A的后端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延伸,其 前端部被朝车辆前方侧倾斜折弯。与前壁部26B的宽度相比,后壁部 26C的宽度被设定得足够宽。并且,在后壁部26C的上部侧也形成有安 装孔34(参照图1)。

<座椅靠背板16的结构>

接着,对作为构成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10的主要部分 的座椅构成部件的座椅靠背板16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图4(尤 其是图1以及图2)所示,座椅靠背板16具备:靠背板部36,该靠背 板部36由树脂的板材形成,并且被配置在座椅靠背框架14的背面侧; 以及靠背弹簧部38,该靠背弹簧部38为树脂制,一体地设置于靠背板 部36并以被左右一对侧框架26直接支承的方式架设于左右一对侧框架 26,并且,靠背弹簧部38形成为能够通过作用有朝向座椅靠背后方侧 的载荷而朝载荷作用方向(车辆后方侧)挠曲变形。

靠背板部36由板主体40和U槽状的卡止部42构成,板主体40形 成得比座椅靠背框架14小一圈,U槽状的卡止部42一体成型于上述板 主体40的外周部。更具体而言,板主体40形成得比形成为矩形框状的 座椅靠背框架14的开口部的内周缘小一圈。而且,在向座椅靠背框架 14组装的组装状态下,板主体40被配置在左右的侧框架26的后壁部 26C的前端部(内端部)之间的稍靠车辆后方侧的位置。因此,板主体 40能够从座椅靠背框架14的车辆前方侧组装(参照图3)。卡止部42 的截面形状为车辆后方侧敞开的U字状。该卡止部42用于卡止后述的 罩20的外周部,但也具有对板状的板主体40进行加强来提高靠背板部 36整体的面刚性的功能。

靠背弹簧部38由一体地形成于靠背板部36的下部侧的下侧靠背弹 簧部44和一体地形成于靠背板部36的上部侧的上侧靠背弹簧部46构 成。上侧靠背弹簧部46相对于下侧靠背弹簧部44被独立设置在沿座椅 靠背高度方向离开规定距离的位置。

下侧靠背弹簧部44由作为两侧部的左右一对下侧连结固定部50和 在座椅靠背高度方向呈上下三级地平行配置的三根下侧靠背弹簧主体 部48构成,左右一对下侧连结固定部50将上述三根下侧靠背弹簧主体 部48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沿座椅靠背高度方向连结在一起,并与靠背 板部36连结,且被固定于侧框架26。其中,下侧靠背弹簧部由几根下 侧靠背弹簧主体部48构成是任意的,可根据与所要求的缓冲性能之间 的关系来适当变更。因而,可以将下侧靠背弹簧部的上下宽度扩宽而形 成为一根,也可以相反形成为两根或者四根以上的多根。

下侧靠背弹簧主体部48的俯视平面形状形成为波状,通过作用有 朝向靠背板部36侧(车辆后方侧)的载荷,波状部分48A伸长,由此 朝载荷作用方向即靠背板部36侧挠曲变形(弹性变形)。此外,在上部 和中部的下侧靠背弹簧主体部48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48B附近,一体 形成有用于安装罩20的后述的纵向树脂爪部58,在该形成有纵向树脂 爪部58的范围不形成波状部分48A。

如图3所示,上述的靠背板部36被配置在与下侧靠背弹簧部44的 车辆后方侧离开规定距离的位置。即,在下侧靠背弹簧部44与靠背板 部36之间形成有规定的间隙52。在该间隙52的范围内,下侧靠背弹簧 主体部48能够弹性变形。即,靠背板部36还作为将下侧靠背弹簧部44 的挠曲量限制在规定量以下的限制部件发挥功能。

下侧连结固定部50形成为俯视剖视下呈大致倒U字状,具备:内 侧侧壁50A,下侧靠背弹簧主体部48的长边方向的端部48B连结于该 内侧侧壁50A;外侧侧壁50B,该外侧侧壁50B与上述内侧侧壁50A平 行配置,以面接触状态卡止于侧框架26的侧壁部26A的外侧面;前壁 50C,该前壁50C将内侧侧壁50A的前端和外侧侧壁50B的前端沿车 辆宽度方向连结在一起,且以局部面接触的状态卡止于侧框架26的前 壁部26B;以及后壁50D,该后壁50D从内侧侧壁50A的后端部相对 于下侧靠背弹簧主体部48的长边方向的端部48B连结于靠背板部36。

上述的上下三级的下侧靠背弹簧主体部48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 48B构成为未形成波状部分48A的平坦部分,通过左右一对下侧连结固 定部50相互连结。即,虽然下侧靠背弹簧主体部48在座椅靠背高度方 向上设有多级,但这些下侧靠背弹簧主体部48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由 左右一对下侧连结固定部50连结,由此,下侧靠背弹簧部44与靠背板 部36一体化。其中,下侧连结固定部50的长边方向尺寸被设定成包含 从最上部的下侧靠背弹簧主体部48的上缘到最下部的下侧靠背弹簧主 体部48的下缘为止的范围。

上述下侧连结固定部50的外侧侧壁50B被未图示的固定单元从座 椅宽度方向外侧固定于侧框架26的侧壁部26A的安装孔32,由此被固 定于侧框架26。其中,作为固定单元,能够应用在外侧侧壁50B一体 形成树脂夹箍(clip)而与安装孔32卡合的结构、利用铆钉、螺栓、螺 钉或者螺栓和焊装螺孔塞等紧固件进行紧固的结构、利用构造用粘接剂 进行粘接的结构等各种方式。在下侧连结固定部50被固定于侧框架26 的状态下,后壁50D相对于侧框架26的后壁部26C也平行配置。由此, 下侧靠背弹簧主体部48的长边方向的端部48B被配置成进入侧框架26 的截面内侧的状态。

上侧靠背弹簧部46也基本与下侧靠背弹簧部44同样地构成,由上 侧靠背弹簧主体部54和上侧连结固定部56构成。而且,上侧靠背弹簧 主体部54上形成有波状部分54A,该波状部分54A形成为当作用有朝 向靠背板部36侧(车辆后方侧)的载荷时伸长而挠曲变形(弹性变形)。 并且,除了在上侧靠背弹簧主体部54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54B一体地 形成有纵向树脂爪部58之外,在长边方向的两端部54B和中央部一体 地形成有横向树脂爪部60。另外,上侧连结固定部56为朝座椅靠背宽 度方向外侧伸出的形状,被设定为收纳在上述的左右侧框架26的侧壁 部26A之间的长边方向尺寸。而且,上侧连结固定部56被未图示的固 定单元从座椅后方侧固定于后壁部26C的安装孔34,由此上侧连结固 定部56被固定于侧框架26。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将靠背弹簧部38分成下侧靠背 弹簧部44和上侧靠背弹簧部46,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将二者相连而 一体化。即,也可以采用将下侧连结固定部50朝座椅靠背上方侧延长 而使之与上侧靠背弹簧主体部54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连结的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靠背弹簧部46由一级(一根)构成, 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由多级(多根)构成,还可以采用从靠背板部36 的上部到下部以等间隔设置多级(多根)靠背弹簧部的结构。

<座椅靠背靠垫18的结构>

如图1所示,座椅靠背靠垫18大致由靠垫中央上部62、靠垫中央 下部64以及左右一对靠垫侧部66构成。其中,座椅靠背靠垫18由聚 氨酯泡沫等制作。

如图4所示,靠垫中央上部62的纵截面形状形成为上下左右反向 的大致J字状。该靠垫中央上部62从座椅靠背上方侧卡止于座椅靠背 框架14的上框架28。靠垫中央下部64的纵截面形状形成为左右反向的 大致J字状。另外,靠垫中央下部64呈现下部相比上部朝车辆前方侧 以凸弯曲形状鼓出的形状。该靠垫中央下部64从座椅靠背下方侧卡止 于将侧框架26的下端部彼此沿座椅宽度方向连结的连杆68。其中,连 杆68被配置成与座椅靠背框架14的下框架30的前方侧平行。

另外,如图3所示,靠垫侧部66的横截面形状形成为大致C字状。 该靠垫侧部66被装配成卷绕于装配有下侧连结固定部50的状态的侧框 架26。其中,靠垫侧部66呈现下部相比上部朝车辆前方侧以凸弯曲形 状鼓出的形状,并且成为比靠垫中央上部62以及靠垫中央下部64朝车 辆前方侧鼓出来确保针对乘员的侧方支承性的形状。

返回到图4,上述的座椅靠背板16在纵剖视下被配设于从靠垫中央 上部62的背面侧下端部62A到靠垫中央下部64的背面侧上端部64A 的范围。准确而言,靠垫中央下部64的背面侧上端部64A形成得比背 面侧下端部62A薄,靠背板部36的下端部被前后重叠地配置在该变薄 的部分。

另外,在上述的靠垫中央上部62和靠垫中央下部64之间形成有作 为罩引入用的贯通槽的横向狭缝70。并且,在靠垫中央上部62、靠垫 中央下部64和靠垫侧部66之间分别形成有左右一对作为罩引入用的贯 通槽的纵向狭缝72(参照图1)。横向狭缝70以及纵向狭缝72的狭缝 宽度被设定为后述的纵向安装部件22以及横向安装部件24能够插通的 长度。另外,这些横向狭缝70以及纵向狭缝72均形成为直线状,沿座 椅靠背靠垫18的厚度方向(也是车辆前后方向)贯通座椅靠背靠垫18。

<罩20及其安装构造>

如图1所示,罩20形成为能够从正面侧覆盖座椅靠背靠垫18的大 小。另外,罩20与上述座椅靠背靠垫18的分割结构相对应地具备罩中 央上部74、罩中央下部76以及左右一对罩侧部78。

上述罩20使用纵向安装部件22、横向安装部件24、纵向树脂爪部 58、横向树脂爪部60以及外周卡止部80被安装于座椅靠背板16。

如图1、图3以及图5所示,纵向安装部件22由形成为带状的安装 部件主体22A和设于安装部件主体22A的一方侧缘且形成为近似楔状 的树脂制卡合部22B构成。安装部件主体22A由与罩20相同的柔软部 件构成,其全长被设定为能够架设于形成在上侧靠背弹簧主体部54的 后述纵向树脂爪部58和形成在一个或者两个以上下侧靠背弹簧主体部 48的后述纵向树脂爪部58的长度。安装部主体22A的另一方侧缘通过 嵌件成型而埋设于卡合部22B的中心部。由此,安装部件主体22A和 卡合部22B被一体化。上述安装部件主体22A的另一方侧缘通过缝制 被预先安装于罩中央上部74、罩中央下部76以及罩侧部78(参照图3)。 其中,在图1中描绘成将纵向安装部件22(以及横向安装部件24)从 罩20分离,但纵向安装部件22(以及横向安装部件24)被预先安装在 罩20的背面侧。

上述的纵向安装部件22在插通了座椅靠背靠垫18的纵向狭缝70 之后与靠背弹簧部38的纵向树脂爪部58弹性卡合。纵向树脂爪部58 一体地形成在上部和中部的下侧靠背弹簧主体部48的长边方向的两端 部48B以及上侧靠背弹簧主体部54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54B。

由于图2图示的共计6个纵向树脂爪部58基本上为相同结构,所 以作为代表而针对在上部的下侧靠背弹簧主体部48形成的纵向树脂爪 部58(配置在图2的3-3线上的树脂爪部58)进行说明。左右一对纵 向树脂爪部58在下侧靠背弹簧主体部48中被配置在构成树脂制弹簧的 波状部分48A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两外侧。另外,纵向树脂爪部58形成 为以座椅靠背高度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细长突起状。在构造上,纵向树 脂爪部58由左右一对脚部58A和凹槽58B构成,左右一对脚部58A形 成为从下侧靠背弹簧主体部48的前表面朝座椅前方侧突出且能够向相 互接近以及离开的方向弹性变形,并在前端部形成有爪,凹槽58B形成 在这些脚部58A之间,形成为能够供上述的纵向安装部件22的卡合部 22B嵌合的大小。凹槽58B从纵向树脂爪部58的上端部连续形成到下 端部。

而且,是如下的结构:通过使纵向安装部件22的卡合部22B从上 开始按顺序或从下开始按顺序依次与靠背弹簧部38的纵向树脂爪部58 弹性卡合,使得罩中央上部74、罩中央下部76与罩侧部78的边界部分 被向座椅靠背板16侧引入而卡止。

如图1、图2以及图4所示,横向安装部件24在以座椅宽度方向作 为长边方向进行配置这点上与以座椅靠背高度方向作为长边方向进行 配置的纵向安装部件22不同,但除此之外的结构均与纵向安装部件22 同样构成。即,横向安装部件24也与纵向安装部件22同样地由形成为 带状的安装部件主体24A和设在安装部件24A的一方侧缘且形成为近 似楔状的树脂制卡合部24B构成。另外,安装部件主体24A的另一方 侧缘通过缝制而预先安装于罩中央上部74、罩中央下部76。另一方面, 横向树脂爪部60与纵向树脂爪部58同样地由上下一对脚部60A和形成 在这些脚部60A之间的凹槽60B构成。

而且,如图4所示,是如下的结构:在将横向安装部件24向座椅 靠背靠垫18的横向狭缝70内插通之后,使卡合部24B与靠背弹簧部 38的横向树脂爪部60依次弹性卡合,由此罩中央下部74和罩中央下部 76的边界部分被向座椅靠背板16侧引入而卡止。即,在横向安装部件 24和纵向安装部件22中,罩20的引入方向相差90度。

并且,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罩20的外周部的适当位置,通过 缝制等安装有前端部为箭簇(箭头)形状的外周卡止部80。通过该外周 卡止部80深深地插入到靠背板部36的卡止部42内,罩20的外周部被 卡止于靠背板部36。

<侧面气囊装置100的安装部102的构造>

接着,使用图1~图3对本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所涉及的侧面气囊 装置100的安装部102的构造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对侧面气囊装置100的构造进行说明。如图1~图3(尤其 是图3)所示,侧面气囊装置100构成为包括:气囊模块108,该气囊 模块108具有充气装置104和侧面气囊106,充气装置104在侧面碰撞 时工作而产生气体,侧面气囊106以覆盖上述充气装置104的方式被折 叠;以及作为张力传递部件的左右一对外侧衬布110以及内侧衬布112。

充气装置104形成为两端部被封闭的圆筒形状。在充气装置104的 轴向上端部的轴心部配设有未图示的引爆管(点火装置),且连接有用 于进行通电的连接器。另外,在充气装置104的轴向下端部,在同轴上 突出形成有气体喷出部,该气体喷出部形成有多个气体喷出孔。并且, 在充气装置104的内部配设有点火剂、起爆剂、气体发生剂、冷却剂、 过滤器等功能部件,当对引爆管充电时,气体发生剂燃烧而产生大量的 气体。此外,除了封入有气体发生剂的类型的充气装置之外,也可以使 用封入有高压气体的类型的充气装置。

上述充气装置104被插入在形成为近似圆筒形状的未图示的金属制 扩散器的内部。在充气装置104被插入于扩散器的内部的状态下,通过 将扩散器的外周部朝径向内侧敛缝,使得扩散器与充气装置104一体化。 由此,利用扩散器对从充气装置104的多个气体喷出孔喷出的气体进行 整流。在该扩散器的外周部,上下一对双头螺栓114(图3中仅以点划 线表示紧固线)朝车辆后方侧突出。

侧面气囊装置106具有侧面观察下能够覆盖就座状态的乘员的从腰 部到胸部或者肩部或者头部为止的大小,在就座状态的乘员的上身的外 侧侧部与侧门的车门内饰之间膨胀展开。

上述的充气装置104以及侧面气囊106被收纳在形成为车辆前方侧 敞开的薄型箱体形状的金属制模块壳体(省略图示)内。

如图3所示,在侧面气囊装置100的座椅靠背宽度方向外侧,配设 有当侧面气囊106膨胀时将展开力传递至后述的裂开部116的外侧衬布 110。另外,在侧面气囊装置100的座椅靠背宽度方向内侧配设有与外 侧衬布110同样地当侧面气囊106膨胀时将展开力传递至后述的裂开部 116的内侧衬布112。外侧衬布110以及内侧衬布112均形成为带状,作 为材质的一例,例如可使用与侧面气囊106相同的材质。

外侧衬布110的一端部110A与分别配置在罩20的两侧部且由两张 布构成的罩侧部78的端末部通过缝制而被固定。其中,将构成罩侧部 78的两张布的端末部彼此之间的缝制部位称作“裂开部116”。另外, 外侧衬布110的中间部110B被配设成经过侧面气囊装置100的外侧面 与靠垫侧部66的内侧面之间的间隙。并且,在外侧衬布110的另一端 部110C安装有未图示的金属制支架。

另一方面,内侧衬布112的一端部112A与外侧衬布110同样地通 过缝制而被固定于裂开部116。另外,内侧衬布112的中间部112B经过 侧面气囊装置100的前端部与靠垫中央下部64的内侧面之间的间隙, 进而插通到在下侧连结固定部50(尤其参照图2)的前壁50C形成的纵 长的插通孔118内。经过插通孔118后的中间部110B被配设在下侧连 结固定部50的外侧侧壁50B与侧框架26的侧壁部26A之间。并且, 在内侧衬布112的另一端部112C安装有未图示的金属制支架。

上述的侧面气囊装置100被安装于设置在座椅靠背板16的座椅宽 度方向外侧的下侧连结固定部50的安装部102。该安装部102与下侧连 结固定部50的外侧侧壁50B一体形成。因而,安装部102也与座椅靠 背板16同样为树脂制。但是,也可以将安装部102与座椅靠背板16分 体形成,并通过熔敷等固定方法进行一体化。

另外,安装部102形成为俯视下呈L字状,另外高度方向的尺寸被 设定成与侧面气囊装置100的高度方向尺寸相同程度。不过,只要具有 能够稳定地固定侧面气囊装置100的高度方向的尺寸即可。若对构造进 一步说明,则安装部102构成为包括纵壁部120和横壁部122,纵壁部 120从外侧侧壁50的后端50B1(参照图2)向座椅靠背后方侧延伸, 横壁部122从该纵壁部120的后端朝座椅靠背宽度方向外侧伸出。

纵壁部120与外侧侧壁50B形成在同一平面上,并形成为覆盖位于 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侧框架26的侧壁部26A的外侧面的一部分(参照 图3)。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纵壁部120覆盖侧壁部26A的外侧面 的一部分,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覆盖该外侧面的全部。例如, 也可以将下侧固定部50的外侧侧壁50B和纵壁部120双方看作安装部 102的“纵壁部”,且利用该“纵壁部”覆盖侧壁部26A的外侧面的整 体。另外,横壁部122构成为后述的具有能够安装侧面气囊装置100的 程度的宽度方向尺寸(作为一例,如本实施方式这样与侧面气囊装置100 的宽度方向尺寸相同程度的宽度方向尺寸)的安装座。其中,在横壁部 122,与前述的双头螺栓114在同轴上形成有上下一对螺栓插通孔(省 略图示)。

侧面气囊装置100被配置在上述结构的横壁部122的前侧,从模块 壳体朝向车辆后方侧突出的双头螺栓114从形成于横壁部122的螺栓插 通孔贯通,进而与设置在外侧衬布110的另一端部110C以及内侧衬布 112的另一端部112C的支架一起被螺母124(在图3中仅利用点划线示 出紧固线)紧固固定。由此,侧面气囊装置100被固定于安装部102。 其中,根据侧面气囊106的尺寸,存在外侧衬布110以及内侧衬布112 在座椅靠背高度方向分离而设有两组的情况。该情况下,存在上下任一 方的外侧衬布以及内侧衬布与侧面气囊装置100分开地固定于侧框架 26的情况。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及效果)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

在上述结构的车辆用座椅10中,在树脂制的靠背板部36具备一体 形成有树脂制靠背弹簧部38的座椅靠背板16。而且,使该座椅靠背板 16从车辆前方侧嵌合于金属制的座椅靠背框架14。具体而言,左右的 下侧连结固定部50从车辆前方侧嵌合于左右的侧框架26,在该状态下 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被固定于侧框架26。另外,左右的上侧连结固定部 56在从车辆前方侧插入到左右的侧框架26的内侧之后,被从车辆前方 侧固定于左右的后壁部26C。然后,侧面气囊装置100被固定于安装部 102,座椅靠背靠垫18被从车辆前方侧装配于座椅靠背框架14,进而, 使缝制有外侧衬布110、内侧衬布112的罩20覆盖于座椅靠背靠垫18。 通过缝制预先对罩20固定有纵向安装部件22以及横向安装部件24,一 边将罩20覆盖于座椅靠背靠垫18一边将纵向安装部件22、横向安装部 件24插入到对应的纵向狭缝72以及横向狭缝70而使之分别卡止于纵 向树脂爪部58、横向树脂爪部60。并且,使罩20的外周卡止部20卡 止于靠背板部36的卡止部42。

如上述那样组装成的座椅靠背12安装有座椅坐垫11以及未图示的 头枕而形成车辆用座椅10。当乘员就座于车辆用座椅10时,经由罩20 以及座椅靠背靠垫18对靠背板部38输入朝向座椅靠背后方侧的载荷 (图3中以箭头F表示)。因此,下侧靠背弹簧主体部48以及上侧靠背 弹簧主体部54朝载荷作用方向即座椅靠背后方侧挠曲变形。另外,由 于此时的载荷被下侧连结固定部50以及上侧连结固定部56传递至左右 的侧框架26,所以产生从侧框架26朝向车辆前方侧的反力(图3中以 箭头f表示)。

当如此由乘员对靠背板部38输入载荷时,靠背板部38自身挠曲变 形,有助于确保座椅靠背12的缓冲性,载荷自身被传递至左右的侧框 架26而由左右的侧框架26支承。结果,可充分确保座椅靠背12的缓 冲性能。另外,由于靠背弹簧部38为树脂制且与靠背板部36一体设置, 所以与利用金属制的座椅靠背弹簧构成靠背弹簧部38的情况相比,可 削减部件数量以及组装工时。结果,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充分确保座 椅靠背12的缓冲性能,另外能够实现进一步的轻量化以及低成本化。

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使安装部102与座椅靠背板16的配 置在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下侧固定部50为一体或者将安装部102一体 地设置于下侧固定部50,所以如图5所示,能够预先将侧面气囊装置 100安装于安装部102。换言之,能够将侧面气囊装置100不与座椅靠 背框架14而预先与树脂制的座椅靠背板16侧一体化。因而,在组装车 辆用座椅10的座椅靠背12的情况下,还能够实现如下的组装。即,与 如上述那样使侧面气囊装置100与座椅靠背板16一体化的作业并行, 将罩18覆盖于座椅靠背靠垫18。而且,将座椅靠背靠垫18的组件从座 椅前方侧组装于座椅靠背板16的组件。具体而言,在将左右的纵向安 装部件22分别插入到对应的纵向狭缝72之后,使之与纵向树脂爪部58 卡合。同样,在将横向安装部件24插入到横向狭缝70之后,使之与横 向树脂爪部60卡合。然后,若使罩20外周的卡止片80卡止于靠背板 部40外周的卡止部42,则座椅靠背12的座椅靠背框架14以外的部分 被组件化。而且,最后只要将该组件固定于座椅靠背框架14的侧框架 26即可。此时,如果存在将上述组件从座椅上方侧嵌入座椅靠背框架 14的情况,则也存在使上述组件从座椅靠背框架14的座椅前方侧嵌合 的情况。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最终仅将一体化有侧面气囊装置100 的座椅靠背板16的左右的下侧连结固定部50以及上侧连结固定部56 分别固定于座椅靠背框架14的左右的侧框架26,座椅靠背12组装便完 毕。

尤其在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在罩20的背面侧设定有外侧衬布110以及 内侧衬布112的情况下,也能够将侧面气囊装置100预先组装于座椅靠 背板16。具体而言,设置在内侧衬布112的另一端部的支架穿过与安装 部102邻接的下侧连结固定部50的插通孔118内。穿过的支架在下侧 连结固定部50的外侧侧壁50B的内侧通过,被双头螺栓114插通。同 样,设置于外侧衬布110的另一端部的支架穿过侧面气囊装置100的外 侧,被双头螺栓114插通。然后,螺母124螺合于双头螺栓114。能够 在如此将座椅靠背板16组装于座椅靠背框架14之前结束外侧衬布110、 内侧衬布112与侧面气囊装置100的处理。因此,无需像以往那样一边 将罩卷起一边将衬布的金属支架固定于侧框架。结果,座椅靠背12的 组装性得到改善,并且组装的自由度变高。另外,由于无需将罩卷起, 所以无需对罩设定紧固件。因而,部件数量削减相应的量。

上述的结果是,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靠背板以及使用了该 座椅靠背板的车辆用座椅,即便在具备侧面气囊装置100的情况下也能 够良好地维持座椅靠背12的组装性并提高组装自由度,并且能够削减 部件数量。其中,由于部件数量被削减,所以能够实现成本的削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从座椅前方侧对侧框架26组装 座椅靠背板16,所以与从侧框架26的座椅后方侧组装座椅靠背板16 的情况相比,组装作业变得容易。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座椅靠背12 的组装性。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当侧面气囊106膨胀展开时,该侧面气囊 106的膨胀压力作用于左右的外侧衬布110以及内侧衬布112。因此, 左右的外侧衬布110以及内侧衬布112产生张力,并传递至设定于罩20 的裂开部116。因此,裂开部116沿撕裂的方向被拉拽。结果,裂开部 116裂开,侧面气囊106朝座椅前方侧膨胀展开。结果,在侧面碰撞时 能够使侧面气囊106迅速地朝座椅前方侧展开。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座椅靠背板16的座椅靠背宽度方向外 侧的下侧连结固定部50的前壁50C形成用于插通内侧衬布112的插通 孔118,内侧衬布112经过插通孔118被固定于安装部102。因此,能 够缩短内侧衬布112的配设路径。结果,能够将侧面气囊106的膨胀压 力高效地传递至内侧衬布112,进而能够使裂开部116迅速地裂开而使 侧面气囊106的展开时间提前。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座椅靠背板16一体地具备靠背板部 36和靠背弹簧部38,所以与将上述要素分割的情况相比,部件数量变 少。另外,与使用金属制的座椅弹簧的情况等相比,座椅弹簧重量变轻。 并且,由于下侧靠背弹簧主体部48在座椅靠背高度方向上设有多级, 所以座椅靠背12的缓冲性提高。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对就座 乘员改善乘坐舒适性,并且能够实现低廉化以及轻量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如上所述侧面气囊装置100被安装于 座椅靠背板16的安装部102,所以能够将侧面气囊装置100在座椅靠背 板16侧组件化。因此,能够废除将侧面气囊装置100自身组装于座椅 靠背框架14的侧框架26的工序。结果,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容易地 且在短时间内进行具备侧面气囊106的座椅靠背12以及车辆用座椅10 的组装作业。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6~图8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座椅构成部件以及使用了 该座椅构成部件的车辆用座椅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中,对与上 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标号而省略说明。

如这些图所示,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侧面气囊装置130使用在座 椅靠背高度方向大型化的气囊装置。因此,在图6以及图7中,图示成 侧面气囊装置130比第一实施方式的侧面气囊装置100纵长。

另外,座椅靠背板134的基本构造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靠背板16 同样。因而,座椅靠背板134具备靠背板部36、和由下侧靠背弹簧部 44与上侧靠背弹簧部46构成的靠背弹簧部38。并且,如图7以及图8 所示,在配置于座椅靠背宽度方向外侧的下侧连结固定部50一体形成 有用于安装侧面气囊装置130的安装部102。

第二实施方式中具有的特征点在于:在安装部102的横壁部122的 背面侧一体形成有俯视下形成为(直角)三角形状的作为反力承受部的 多个(上下一对)肋136。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在安装部102的横 壁部122的上端部以及下端部分别形成有供从模块壳体突出的上下一对 双头螺栓114插通的螺栓插通孔118。

在横壁部122的下端部(即充气装置104的螺栓紧固部的下侧), 一体地延伸设置有用于对配置在下方侧的外侧衬布110的支架以及内侧 衬布112的支架进行紧固固定的、形成有螺栓插通孔138的下侧安装座 140。而且,在该下侧安装座140的与横壁部122连接的连接部位一体 地形成有俯视下呈直角三角形状的肋136。

如图8所示,肋136沿作为与横壁部122交叉的方向的一例的正交 的方向延伸。另外,肋136的一端即底边部136A一体地连接于横壁部 122。肋136的一方的另一端即垂直部136B与侧框架26的侧壁部26A 接近配置。即,垂直部136B隔开间隙与侧壁部26A对置配置,若横壁 部122相对于纵壁部120朝打开方向变形则垂直部136B与侧壁部26A 抵接。并且,肋136的另一方的另一端即斜边部136C与座椅靠背靠垫 18的靠垫侧部66的内侧面以不干涉的方式大致平行地配置。即,肋136 形成在由侧框架26的侧壁部26A的外侧面26A1、横壁部122的座椅前 后方向的后表面122A1、以及将该外侧面26A1的座椅前后方向的后端 和该后表面的座椅宽度方向的外侧端连结的面(点划线P)包围的范围 S内。

同样,如图7所示,在横壁部122的上端部(即充气装置104的螺 栓紧固部的上侧),一体地延伸设置有用于对配置在上方侧的外侧衬布 110的支架以及内侧衬布112的支架进行紧固固定的、形成有螺栓插通 孔144的上侧安装座146。而且,在该上侧安装座146的与横壁部122 连接的连接部位一体地形成有俯视下呈直角三角形状的肋136。肋136 的结构自身与下侧安装座140的情况相同。

(作用、效果)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沿袭了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因此能够得 到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当侧面气囊装置130工作而使得侧面气 囊106展开时,此时的展开反力传递至横壁部122。即,对横壁部122 而言,该横壁部122一边相对于纵壁部120朝打开方向转动一边被朝座 椅后方侧按压。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横壁部122的背面侧形成有 俯视下呈直角三角形状的肋136。因此,当如上所述横壁部122以横壁 部122与纵壁部120的连接部位(角部)为中心向侧框架26侧旋转变 位时,肋136的垂直部136B瞬时抵接于侧框架26的侧壁部26A。因而, 作用于横壁部122的侧面气囊106的展开反力由肋136支承。结果,侧 面气囊106在预期的时刻朝预期的方向(座椅前方侧)膨胀展开。因此, 能够使侧面气囊106迅速且可靠地膨胀展开。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构成为被配置成底边部136A与横 壁部122连接,并且垂直部136B能够与侧框架26抵接的肋136,所以 能够在座椅靠背板16的成型时一体地成型肋136。结果,根据本实施方 式,能够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实现成本降低。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肋136形成在由位于座椅宽度方向 外侧的侧框架14的外侧面26A1、横壁部122的座椅前后方向的后表面 122A1、以及将该外侧面26A1的座椅前后方向的后端和该后表面122A1 的座椅宽度方向的外侧端连结的面(点划线P)包围的范围S内,所以 能够降低座椅靠背板18与肋136干涉的可能性。结果,根据本实施方 式,能够抑制或者防止由肋136造成的座椅靠背靠垫18的损伤。另外, 通过将肋136设置在范围S内,能够得到可使座椅靠背靠垫18向座椅 靠背板16的组装性变得容易这一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肋136的形状形成为俯视下呈直角三 角形状,但并不限于此,也能够变更成直角三角形以外的三角形状、梯 形状等任意的形状。

【上述实施方式的补充说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树脂制的靠背弹簧部38一体地形成于树脂 制的靠背板部36,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使树脂制的靠背弹簧部与树脂 制的靠背板部成为一体。即,也可以在分别制作靠背板部和靠背弹簧部 之后,通过熔敷等将二者一体化。并且,也可以将构成靠背弹簧部的靠 背弹簧主体部和连结固定部制作成不同部件并通过熔敷等一体化。若进 一步补充说明,则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中,将下侧连 结固定部50作为下侧靠背弹簧部44(靠背弹簧部38)侧的构成要素进 行了说明,但即便将下侧连结固定部50看作靠背板部36侧的构成要素, 这样解释其自身也完全可以。这是因为在座椅靠背板的完成品的状态 下,连结固定部这一构成要素是包含于靠背弹簧部侧还是包含于靠背板 部侧只不过是如何进行划分的问题。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座椅靠背板16的下侧连结固定部 50形成为俯视下呈大致倒U字状,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形成为省去 了外侧侧壁50B的形状。该情况下,只要将该座椅靠背框架的下侧连结 固定部从车辆前方侧嵌合于座椅靠背框架14的左右的侧框架26并在前 壁进行固定即可。也可以根据侧框架的俯视剖视形状而将该座椅靠背框 架的内侧侧壁固定于侧框架。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