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无线射频识别读写器及具有该读写器的无线射频识别系统

无线射频识别读写器及具有该读写器的无线射频识别系统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无线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读写器,该RFID读写器包括主体及分别设置于主体两侧的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该第一连接部可与另一该RFID读写器的第二连接部相连,从而与另一该RFID读写器串接。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使用该无线射频识别读写器的无线射频识别系统。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01-26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G06K17/00 授权公告日:20160420 终止日期:20161208 申请日:20111208

    专利权的终止

  • 2016-04-20

    授权

    授权

  • 2013-07-24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6K17/00 申请日:20111208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3-06-19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尤其涉及一种RFID读写器及具有该RFID读写器的RFID系统。

背景技术

RFID技术是一种基于射频识别原理实现的自动识别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人员管理、仓储管理、交通运输等领域。RFID系统通常包括电子标签、读写器和数据处理器。该电子标签用以存储物品或人员资料。该读写器可在感应范围内采集电子标签存储的资料,并传送至数据处理器等应用系统。该读写器作为连接后端数据处理器与前端电子标签之间的主要通道,其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现有的大多数读写器在采集电子标签存储的数据时,有效的数据采集距离一般较短,且经常存在感应盲区,从而影响数据采集的准确性。请参阅图1,每一读写器的感应区域A10一般包括一主感应区A11及二对称分布于主感应区的次感应区A12,整个感应区域A10覆盖范围有限,且二次感应区A12两侧存在感应盲区A13。将多个读写器依次并排设置时,尽管感应区域总体覆盖面积有所增加,且相邻两个读写器的二次感应区A12之间存在的部分重叠有利于提高感应灵敏度,然而,相邻的两个读写器仍然无法完全覆盖彼此之间的感应盲区A13,导致两者之间仍然存在如图所示的感应盲区A14。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有效地增加感应范围,且能够消除感应盲区的RFID读写器。

另外,还有必要提供一种使用上述RFID读写器的RFID系统。

一种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读写器,该RFID读写器包括主体及分别设置于主体两侧的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该第一连接部可与另一该RFID读写器的第二连接部相连,从而与另一该RFID读写器串接。

一种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系统,其包括电子标签、若干RFID读写器、数据处理器及主机端,该电子标签存储人员资料,该若干RFID读写器可在感应范围内采集电子标签所存储的资料,并将该资料传输至数据处理器,由数据处理器处理后传送至主机端管理,每一该RFID读写器包括主体及分别设置于主体两侧的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该若干RFID读写器经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相互串接。

本发明所述的RFID系统将多个RFID读写器串接后,所能够感应电子标签的感应范围得到了有效地扩大,且有效地消除了各RFID读写器相连处可能产生的感应盲区,使采集到的资料更为准确。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RFID读写器的辐射方向图;

图2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RFID系统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RFID系统的部分电路图;

图4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RFID读写器的辐射方向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感应区A10、A20主感应区A11次感应区A12感应盲区A13、A14子感应区A21RFID系统100电子标签10RFID读写器20电源端Vcc接地端GND第一数据接收端RX1第一数据发送端TX1第二数据接收端RX2第二数据发送端TX2导线30数据处理器40主机端50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2,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RFID系统100包括电子标签10、若干RFID读写器20、数据处理器40及主机端50。该RFID系统100可用于人员管理,如员工考勤管理、学生考勤管理等。

该电子标签10包括一RFID芯片,其可存储各类身份识别资料,例如员工姓名、工号;学生姓名、学号等。

每一该RFID读写器20包括主体21及分别设置于主体21两侧的第一连接部21与第二连接部23。请一并参阅图3,该主体21包括电源端Vcc、接地端GND、第一数据接收端RX1、第一数据发送端TX1、第二数据接收端RX2及第二数据发送端TX2。其中,一电源端Vcc、一接地端GND、与第一数据接收端RX1及第二数据发送端TX2一并形成一第一连接端;一电源端Vcc、一接地端GND、与第一数据发送端TX1及第二数据接收端RX2一并形成一第二连接端。另外,每一RFID读写器20具有身份识别号码(Identity,ID),用以与其他RFID读写器20相区别。

该第一连接部21与第二连接部23可为一现有的连接器,用以实现该RFID读写器20之间的互连,其中,该第一连接部21与第一连接端相连,该第二连接部23与第二连接端相连。

请一并参阅图3,对该RFID读写器20进行串接时,起始端的RFID读写器20的第一连接端通过第一连接部21与数据处理器40相连;第二连接端通过第二连接部23与相邻的RFID读写器20的第一连接端相连。该相邻的RFID读写器20的第二连接端与另一RFID读写器20的第一连接端相连,依次类推,直至串接至末端的RFID读写器20,并将末端的RFID读写器20的第一数据发送端TX1与第二数据接收端RX2通过一零欧姆的电阻R短接。因此,各RFID读写器20的第一数据接收端RX1、第一数据发送端TX1、第二数据接收端RX2与第二数据发送端TX2依次串接,形成一数据传输链路,各RFID读写器20可通过该数据传输链路与数据处理器40通信。

在本较佳实施例中,该RFID读写器20串接为两路分别与数据处理器40相连,同时,为便于理解,仅以每路包括3个串接的RFID读写器为例加以说明。

请一并参阅图4,每一RFID读写器20具有一大致为圆形的子感应区A21,且相邻的RFID读写器20的子感应区A21部分重叠,形成一连贯的感应区A20。因此,经过串接后的RFID读写器20的感应范围得到了有效地扩大,且消除了各RFID读写器20相连处可能产生的感应盲区。

另外,连接二相邻的的RFID读写器20的导线30的长度大致与子感应区A21的直径相当,可根据外界环境对RFID读写器20感应效果的影响作适当的调整。

该主机端50可为一电脑,其可从数据处理器40获取所有RFID读写器20所采集到的电子标签10资料,并进行管理,同时该主机端50也可通过数据处理器40发送指令至RFID读写器20获取其资料,如版本号。另外,该主机端50具有身份识别号码(Identity,ID),RFID读写器20可根据主机端50的ID将电子标签10的资料传送至该主机端50。

使用RFID系统100时,串接后的RFID读写器20可识别到处于感应范围内的所有电子标签10。例如,当起始端的RFID读写器20识别并采集到一电子标签10所存储的原始数据时,该RFID读写器20将该原始数据处理为数据包,并将该读取数据包传送至相邻的RFID读写器20,该数据包括传送者(该RFID读写器20)的ID、传送目标(主机端50)的ID及原始数据。当相邻的RFID读写器20接收到该数据包时,可根据传送目标ID判断该数据包需传送至主机端50,并将该数据包传送至下一相邻RFID读写器20,依次类推,直至将数据传送至主机端50。

此外,主机端50也可向各RFID读写器20发送指令。每一指令包括传送目标(其中一个/多个RFID读写器20)的ID、指令内容(例如,发送版本号至主机端50)及校验码。当起始端的RFID读写器20接收到该指令时,根据传送目标的ID判断该指令是否传送给自己的,如是,则执行指令内容,并将相应的执行数据及该指令一并传送至相邻的下一RFID读写器20;如否,则直接将该该指令传送至相邻的下一个RFID读写器20,依次类推,直至末端的RFID读写器20将执行数据一并通过数据传输链路回传至主机端50。

可以理解,在RFID读写器20进行数据包及指令传送时,为避免信号强度由于传输过程的损耗减弱而影响到传输效果,每一RFID读写器20的可通过升压的过程将信号加强再由第一数据发送端TX1及第二数据发送端TX2进行发送,相应地,在第一数据接收端RX1及第二数据接收端RX2接收到信号后,可通过降压的过程将信号减弱以便于RFID读写器20进行处理。

本发明所述的RFID系统100将RFID读写器20串接后,所能够感应电子标签10的感应范围得到了有效地扩大,且有效地避免了各RFID读写器20相连处可能产生的感应盲区,使采集到资料更为准确。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