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二次锂电池负极Sn-Co-C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二次锂电池

二次锂电池负极Sn-Co-C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二次锂电池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备二次锂电池负极Sn-Co-C复合材料的方法,以Sn:Co:C的摩尔比为3:2:1称取锡源、钴源和碳源,加入适量去离子水,普通球磨2~5h,将所述混合物在氮气气氛中700~1100℃下恒温煅烧6~12h,自然冷却后,研磨,得到Sn-Co-C复合负极材料,以及采用上述方法制备的复合材料负极的二次锂电池;通过本发明中使用的合成方法和条件,可以方便快速的制备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较高的比容量的二次锂电池负极Sn-Co-C复合材料。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3022447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3-04-03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苏州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210555481.3

  • 申请日2012-12-19

  • 分类号H01M4/38(20060101);

  • 代理机构11227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常亮

  • 地址 215123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仁爱路199号

  • 入库时间 2024-02-19 19:11:24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09-14

    专利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H01M4/38 登记生效日:20180827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21219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6-05-04

    专利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H01M4/38 登记生效日:20160411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21219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5-08-19

    授权

    授权

  • 2013-05-01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H01M4/38 申请日:20121219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3-04-03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二次锂电池负极复合材料的制备 方法及二次锂电池。

背景技术

二次电池,又称为充电电池,是在电池放电后可通过充电的方式使活性物 质激活而继续使用的电池。相对于干电池,二次电池的循环充电次数可达数千 至数万次,是一种新型的环保电池。

目前市场上的二次电池主要包括铅酸电池、镉镍电池、镍氢电池和锂离子 电池。铅酸电池价格便宜但含有污染环境的重金属铅,镉镍电池较为环保但能 量密度较低,镍氢电池能量密度较高但具有轻度的记忆效应,高温环境下充放 电效率差。相对于铅酸电池、镉镍电池和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具有较高的比 能量,放电曲线平衡,自放电率低,循环寿命较长,无记忆效应,对环境无污 染,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绿色电池。

锂离子电池由于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长的循环寿命,较低的自放电率和 环境友好等诸多优点,已广泛应用于手机、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等移动通讯 设备,更有希望应用在混合动力汽车(HEV)和纯电动汽车(EV)等新能源汽 车,同时,在风力发电或太阳能发电的储能方面也被人们寄予厚望。然而,如 果要在这些方面成功进行推广应用,锂离子电池就必须在电池价格、安全性、 使用寿命等方面做进一步的提升。目前,商品化锂离子电池主要采用天然石墨 或改性石墨作为负极材料,石墨的理论比容量仅为372mAh·g-1,其利用率已经 到达了它的极限。同时,石墨材料的嵌锂电位与金属锂的沉积电位非常接近, 在大电流充放电时易产生锂枝晶,从而引起安全问题。难于满足高比能量、高 安全性的锂离子电池发展需求。金属锡具有理论储锂容量高(994mAh·g-1)、 价格低廉等优点,同时锡基负极材料的脱嵌锂电位较高,避免了在大电流充放 电时负极侧锂枝晶的产生,可以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已成为高容量负极材料研 究的热点之一。但是锡基负极材料在锂嵌脱过程,存在较大的体积膨胀和收缩, 这将导致材料受内部应力的作用而龟裂从而引起粉化、失效,最终导致材料的 循环性能下降。目前,对于如何抑制锡基合金材料的体积膨胀和收缩以提高合 金材料的循环性能已成为开发锂离子电池锡基负极材料的关键问题。

由于钴原子在锡中具有较快的扩散速度且不与碳形成碳化物(如果形成碳化 物的话,在锂离子嵌入脱出时会导致其金属结构重排,从而造成结构不稳定, 循环性能不佳),所以如今Sn-Co-C复合材料已成为锡基合金负极的研究热点。

近年来,碳热还原法作为一种简便、低成本、无污染的技术已被应用于 Sn-Co-C复合材料的制备。但文献所报道的Sn-Co-C复合材料,仍存在制备过程 较为复杂对设备条件的要求也较高及循环特性还需要改进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艺过程简单的二次锂电池负极 Sn-Co-C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备二次锂电池负极Sn-Co-C复合材料的方法,具体包 括下述步骤:

以Sn:Co:C的摩尔比为3:2:1称取锡源、钴源和碳源,加入适量去离子水, 普通球磨2~5h,将所述混合物在氮气气氛中700~1100℃下恒温煅烧6~12h,自 然冷却后,研磨,得到Sn-Co-C复合负极材料。

所述的碳源为蔗糖、葡萄糖和石墨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优选的,所述的碳源为蔗糖与石墨的混合物。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二次锂电池,包括:正极、上述方法制备的Sn-Co-C复 合材料负极、设置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的隔膜和电解液。

优选的,所述的正极为钴酸锂、镍钴酸锂、镍锰酸锂、镍锰钴酸锂、锰酸 锂或磷酸铁锂。

通过本发明中使用的合成方法和条件,可以方便快速的制备具有良好的循 环性、较高的比容量的二次锂电池负极Sn-Co-C复合材料。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 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有关本发明的附图 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 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比较例1~2及实施例1~3中获得的样品的X射线衍射图;

图2是本发明比较例3~4及实施例4~5中获得的样品在室温下循环特性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备二次锂电池负极Sn-Co-C复合材料的方法,具体包 括下述步骤:

以Sn:Co:C的摩尔比为3:2:1称取锡源、钴源和碳源,加入适量去离子水, 普通球磨2~5h,将所述混合物在氮气气氛中700~1100℃下恒温煅烧6~12h,自 然冷却后,研磨,得到Sn-Co-C复合负极材料。

所述的碳源为蔗糖、葡萄糖和石墨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优选的,所述的碳源为蔗糖与石墨的混合物。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二次锂电池,包括:正极、上述方法制备的Sn-Co-C复 合材料负极、设置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的隔膜和电解液。

优选的,所述的正极为钴酸锂、镍钴酸锂、镍锰酸锂、镍锰钴酸锂、锰酸 锂或磷酸铁锂。

本发明对所述二次锂电池用隔膜没有特殊限制,从成本因素考虑,优选为 聚乙烯隔膜或聚丙烯隔膜。

本发明对所述二次锂电池电解液没有特殊限制,可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公 知的用于二次锂电池的非水电解液,如含有LiPF6、LiBF4、LiAsF6、LiClO4、 LiCH3SO3、LiN(SO2CF3)2、LiC(SO2CF3)3、LiAlCl4、LiSiF6、LiB(C6H5)4、LiCl 和LiBr中的一种或多种电解质的非水电解液,优选为LiPF6的非水电解液。

本发明制备的Sn-Co-C复合材料负极可以作为圆柱形锂离子电池、方形锂 离子电池和纽扣式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并且可以作为锂离子动力电池和锂 离子储能电池的负极材料。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详 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 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比较例1

以Sn:Co:C的摩尔比为3:2:1称量锡源、钴源和石墨,加入适量去离子水, 以普通球磨5h,将所述混合物在氮气气氛中以700℃恒温煅烧12h,自然冷却后, 研磨,得到以石墨为碳源的Sn-Co-C复合材料。

比较例2

以Sn:Co:C的摩尔比为3:2:1称量锡源、钴源和蔗糖,加入适量去离子水, 以普通球磨2h,将所述混合物在氮气气氛中以1100℃恒温煅烧6h,自然冷却后, 研磨,得到以蔗糖为碳源的Sn-Co-C复合材料。

实施例1

以Sn:Co:C的摩尔比为3:2:1称量锡源、钴源、蔗糖和石墨(蔗糖和石墨的 碳原子比为1:1),加入适量去离子水,以普通球磨4h,将所述混合物在氮气气 氛中以900℃恒温煅烧10h,自然冷却后,研磨,得到以蔗糖和石墨为复合碳源 的Sn-Co-C复合材料。

实施例2

以Sn:Co:C的摩尔比为3:2:1称量锡源、钴源、蔗糖和石墨(蔗糖和石墨的 碳原子比为2:1),加入适量去离子水,以普通球磨3h,将所述混合物在氮气气 氛中以800℃恒温煅烧11h,自然冷却后,研磨,得到以蔗糖和石墨为复合碳源 的Sn-Co-C复合材料。

实施例3

以Sn:Co:C的摩尔比为3:2:1称量锡源、钴源、蔗糖和石墨(蔗糖和石墨的 碳原子比为1:2),加入适量去离子水,以普通球磨3.5h,将所述混合物在氮气 气氛中以1000℃恒温煅烧8h,自然冷却后,研磨,得到以蔗糖和石墨为复合碳 源的Sn-Co-C复合材料。

从图1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比较例1~2,还是实施例1~3,按照我们设计的 实验路线得到的样品,在它们的X射线衍射图谱中均含有CoSn、CoSn2、CoSn3、 Sn相,除了比较例2外,其他均有石墨的衍射峰。

实施例4

将实施例1制备的样品与导电炭黑super P、粘结剂PVDF按8:1:1比例混合, 溶解在N-甲基吡咯烷酮(NMP)中,搅拌均匀后涂在铜箔上制成负极片,将所 述负极片在真空烘箱中在120℃下干燥12h,将干燥后的负极片、以磷酸铁锂制 备的正极、聚丙烯隔膜、以及电解液在充满高纯氩气的手套箱中组装,得到 CR2032型钮扣式实验电池。

放电电流为100毫安每克,充电电流为100毫安每克,充放电电压区间在 0.01~3.0伏之间。所述电解液中支持电解质为LiPF6,溶剂为碳酸乙烯酯(EC) 与碳酸二乙酯(DEC)按体积比为1∶1混合而成,所述电解液的浓度为1mol/L, 电池测试温度为室温。

实施例5

将实施例2制备的样品与导电炭黑super P、粘结剂PVDF按8:1:1比例混合, 溶解在N-甲基吡咯烷酮(NMP)中,搅拌均匀后涂在铜箔上制成负极片,将所 述负极片在真空烘箱中在120℃下干燥12h,将干燥后的负极片、以磷酸铁锂制 备的正极、聚丙烯隔膜、以及电解液在充满高纯氩气的手套箱中组装,得到 CR2032型钮扣式实验电池。

放电电流为100毫安每克,充电电流为100毫安每克,充放电电压区间在 0.01~3.0伏之间。所述电解液中支持电解质为LiPF6,溶剂为碳酸乙烯酯(EC) 与碳酸二乙酯(DEC)按体积比为1∶1混合而成,所述电解液的浓度为1mol/L, 电池测试温度为室温。

比较例3

将比较例1制备的样品与导电炭黑super P、粘结剂PVDF按8:1:1比例混合, 溶解在N-甲基吡咯烷酮(NMP)中,搅拌均匀后涂在铜箔上制成负极片,将所 述负极片在真空烘箱中在120℃下干燥12h,将干燥后的负极片、以磷酸铁锂制 备的正极、聚丙烯隔膜、以及电解液在充满高纯氩气的手套箱中组装,得到 CR2032型钮扣式实验电池。

放电电流为100毫安每克,充电电流为100毫安每克,充放电电压区间在 0.01~3.0伏之间。所述电解液中支持电解质为LiPF6,溶剂为碳酸乙烯酯(EC) 与碳酸二乙酯(DEC)按体积比为1∶1混合而成,所述电解液的浓度为1mol/L, 电池测试温度为室温。

比较例4

将比较例2制备的样品与导电炭黑super P、粘结剂PVDF按8:1:1比例混合, 溶解在N-甲基吡咯烷酮(NMP)中,搅拌均匀后涂在铜箔上制成负极片,将所 述负极片在真空烘箱中在120℃下干燥12h,将干燥后的负极片、以磷酸铁锂制 备的正极、聚丙烯隔膜、以及电解液在充满高纯氩气的手套箱中组装,得到 CR2032型钮扣式实验电池。

放电电流为100毫安每克,充电电流为100毫安每克,充放电电压区间在 0.01~3.0伏之间。所述电解液中支持电解质为LiPF6,溶剂为碳酸乙烯酯(EC) 与碳酸二乙酯(DEC)按体积比为1∶1混合而成,所述电解液的浓度为1mol/L, 电池测试温度为室温。

从图2可以看出,通过比较例3和比较例4获得的样品,在100毫安每克 的电流密度下,首次放电比容量为523毫安小时每克和639毫安小时每克,40 圈后,其放电比容量仅为215毫安小时每克和354毫安小时每克,其容量衰减 还是比较明显的。而通过实施例4和实施例5获得的样品,在100毫安每克的 电流密度下,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634毫安小时每克和618毫安小时每克, 40圈后,其放电比容量仍有488毫安小时和609毫安小时每克,其比容量衰减 比较慢,比容量均高于比较样制得的样品,表现了较好的循环性能。

可以说,利用蔗糖和石墨为复合碳源制备的Sn-Co-C复合负极材料,不仅 提高了其放电比容量,还能有效地改善锡基负极材料循环性能差等不足,因此 该体系材料是一种新型的高性能负极材料。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 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 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 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 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 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 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 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