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原稿罩以及具备原稿罩的图像读取装置、图像形成装置

原稿罩以及具备原稿罩的图像读取装置、图像形成装置

摘要

本发明提供原稿罩及带原稿罩的图像读取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原稿罩覆盖箱体的原稿放置面。原稿罩包括罩框架、配置于罩框架的原稿按压部和铰链部。铰链部包括第一和第二构件。第一构件包括:转动轴,作为罩框架的转动轴心;第一固定部,安装于罩框架或箱体。第二构件包括:嵌合部,能转动地嵌合于转动轴;第二固定部,安装在罩框架和箱体之中、与安装第一固定部的一方不同的一方。第一、第二构件能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转换,第一状态是指: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均未安装于罩框架、且第一、第二构件能相互装拆的状态;第二状态是指:在转动轴与嵌合部嵌合的状态下,通过将第一固定部或第二固定部固定于罩框架,限制第一、第二构件相互脱离。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3118215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3-05-2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1210450449.9

  • 发明设计人 芝田直树;

    申请日2012-11-12

  • 分类号H04N1/00;G03G15/00;

  • 代理机构北京信慧永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李雪春

  • 地址 日本大阪府

  • 入库时间 2024-02-19 19:06:55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5-05-13

    授权

    授权

  • 2013-06-19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H04N1/00 申请日:20121112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3-05-22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读取原稿画像时按压原稿放置面上的原稿的原稿罩,以 及具备原稿罩的图像读取装置、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以往的在读取原稿图像时按压原稿放置面上的原稿的原稿罩, 已知以下技术方案。按照该技术方案,在具有原稿台玻璃(原稿放置面) 的装置主体上,以能转动的方式设置有从上方按压原稿的原稿罩(薄片 体原稿输送装置)。原稿罩包括铰链部,该铰链部包括铰链轴以及从该 铰链轴延伸设置的滑轨。滑轨能滑动地插入具有原稿台玻璃的装置主体。 而且,原稿罩被支承成能以铰链轴为支点相对于装置主体转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原稿玻璃台上有时会放置比纸张厚的图书原稿。 图17是示意性表示此时的原稿罩状态的侧断面图。原稿罩300利用铰链 轴301与滑轨400的上端配置的嵌合部401的嵌合,被支承成能相对于 接触玻璃225(原稿放置面)转动。用户将厚图书原稿B放置到接触玻 璃225上后,为了使机外的光不进入接触玻璃225,用户将原稿罩300 的身前一侧(图左侧)向下方按压。其结果,原稿罩300和滑轨400弯 曲而相互呈锐角。而且,铰链轴301和嵌合部401在转动方向上配置为 与普通纸张放置在接触玻璃225上时具有不同的转角。其结果,发生铰 链轴301从滑轨400脱出的故障(箭头D17)。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原稿罩以及具备原稿罩 的图像读取装置、图像形成装置,能够防止构成原稿罩铰链部的部件脱 离。

本发明一个方面所涉及的原稿罩覆盖具有原稿放置面的箱体的所述 原稿放置面。原稿罩包括:罩框架;原稿按压部,设置于所述罩框架; 以及铰链部,设置于所述罩框架,将所述罩框架支承成能够转动,以使 所述原稿按压部相对于所述原稿放置面开闭,其中,所述铰链部包括第 一构件和第二构件,所述第一构件包括:转动轴,作为所述罩框架的转 动动作的转动轴心;以及第一固定部,安装于所述罩框架或所述箱体, 所述第二构件包括:嵌合部,能转动地嵌合于所述转动轴;以及第二固 定部,安装在所述罩框架或所述箱体的与安装所述第一固定部不同的一 侧,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能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转换, 所述第一状态是指:所述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均未安装于所述罩框 架、且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能相互装拆的状态;所述第二状态 是指:在所述转动轴与所述嵌合部相嵌合的状态下,通过将所述第一固 定部或所述第二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罩框架,限制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 二构件相互脱离的状态。

本发明另一方面所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包括具有原稿放置面的箱 体、上述的原稿罩以及读取部。读取部读取所述原稿放置面上放置的原 稿的原稿图像。

本发明另一方面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具有原稿放置面的箱 体、上述的原稿罩、读取部以及图像形成部。读取部读取所述原稿放置 面上放置的原稿的原稿图像。图像形成部对应于所述读取部读取的所述 原稿图像进行图像形成。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结构,能够防止构成原稿罩铰链部的部件脱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断面图。

图3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原稿罩的俯视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原稿罩的仰视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原稿罩安装于上部箱体时的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原稿罩安装于上部箱体时的俯视图。

图7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铰链部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铰链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铰链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0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铰链部的断面图。

图1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铰链部的断面图。

图12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原稿罩的放大立体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原稿罩结构的放大立体图。

图14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原稿罩的放大立体图。

图15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原稿罩的放大断面图。

图16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原稿罩的放大断面图。

图17是以往的原稿罩的断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 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简要表示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 置的内部结构的图。图1和图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为所谓体内排纸型的 复印机,但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打印机、传真装置、包括上 述功能的复合机,以及用于在薄片体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其他装置。

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大致长方体形状的主箱体2。主箱体2包括: 大致长方体形状的下部箱体21;配置在下部箱体21上方的大致长方体形 状的上部箱体22;以及连接下部箱体21和上部箱体22的连接箱体23。 连接箱体23沿主箱体2的右边缘和背面边缘延伸。进行了印刷处理的薄 片体排出到由下部箱体21、上部箱体22和连接箱体23围成的排出空间 24中。

向上部箱体22的正面方向突出的操作部221例如包括LCD触摸面 板222。操作部221能输入图像形成处理相关的信息。

设置在上部箱体22上方的原稿罩3用于按压原稿。原稿罩3以能上 下转动的方式安装于上部箱体22。用户以原稿罩3的后端为支点,使原 稿罩向上方转动,从而在上部箱体22上放置原稿。随后,用户对操作部 221进行操作,能够利用上部箱体22内设置的设备读取原稿的图像。另 外,将在后面详细叙述本实施方式的原稿罩3。

下部箱体21设有承载多张薄片体的纸盘250。纸盘250可以从下部 箱体21向正面方向拉出。纸盘250内收容的薄片体P在下部箱体21内 被送向上方,基于用户通过操作部221输入的指令,在下部箱体21内进 行图像形成处理,并向排出空间24排出。

托盘212以能转动的方式安装在下部箱体21的右面。如图1所示, 当托盘212位于向下部箱体21的右方突出的位置时,用户可以在托盘212 上放置薄片体。基于用户通过操作部221输入的指令,托盘212上的薄 片体被导入下部箱体21内之后,进行图像形成处理,并向排出空间24 排出。当托盘212向上方转动时,托盘212被收容在下部箱体21右面上 所凹陷设置的收容空间203内,以封堵用于将薄片体导入下部箱体21内 的供给口。

在下部箱体21中收容有用于在薄片体上形成图像的各种设备。此 外,在连接箱体23中收容有用于将进行了图像形成处理的薄片体向排出 空间24排出的各种设备。

上部箱体22设有包括所述原稿罩3的图像读取装置220。图像读取 装置220具有扫描机构224(读取部)。用户通过扫描机构224,可以在 图像读取装置220读取需要的原稿图像。在扫描机构224上方设有接触 玻璃225,该接触玻璃225安装于上部箱体22的上面。原稿罩3用于按 压接触玻璃225上放置的原稿。当用户通过操作部221使图像形成装置1 动作时,扫描机构224扫描并读取接触玻璃225上的原稿的图像。

在下部箱体21中收容有调色剂容器900Y、900M、900C、900Bk、 中间转印单元902、图像形成部903、曝光单元904、定影单元97和排纸 单元96。

图像形成部903包含黄色用调色剂容器900Y、品红用调色剂容器 900M、青色用调色剂容器900C和黑色用调色剂容器900Bk。在上述容 器的下方,分别设有与Y、M、C、Bk各种颜色对应的显影装置10Y、 10M、10C、10Bk。

图像形成部903具有承载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的感光鼓17。从显 影装置10Y、10M、10C、10Bk分别向各感光鼓17供给黄色、品红、青 色、黑色的调色剂。

在感光鼓17的周围设有带电器16、显影装置10(10Y、10M、10C、 10Bk)、转印辊19和清洁装置18。带电器16使感光鼓17的表面均匀 带电。带电后的感光鼓17的表面由曝光单元904曝光,形成静电潜影。 曝光单元904根据上述的扫描机构224生成的数字信号照射激光。显影 装置10Y、10M、10C、10Bk使用分别从调色剂容器900Y、900M、900C、 900Bk供给的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将各个感光鼓17上形成的静电潜影显 影(可视化)。转印辊19与感光鼓17夹持中间转印带921形成夹缝部, 从而将感光鼓17上的调色剂图像在中间转印带921上进行第一次转印。 清洁装置18清洁调色剂图像转印后的感光鼓17的圆周面。

各显影装置10Y、10M、10C、10Bk包括显影箱体20。在显影箱体 20的内部收容有包括磁性载体和调色剂的双组分显影剂。此外,在显影 箱体20内的底部附近,以能转动的方式并列配置有将长边方向作为轴向 的两根搅拌辊11、12。

在显影箱体20的内部底面设定显影剂的循环路径,搅拌辊11、12 设置在循环路径内。在搅拌辊11、12之间的轴向上,从显影箱体20的 底部直立设置有隔板201。隔板201划定循环路径。循环路径围绕隔板 201的周围形成。双组分显影剂在循环路径中边被搅拌辊11、12搅拌输 送边带电。

双组分显影剂在被搅拌辊11、12搅拌的同时在显影箱体20内循环, 并使调色剂带电。磁刷被刮板13限制层厚,并向更上方的显影辊15供 给调色剂。显影辊15上的调色剂层由磁辊14和显影辊15之间的电位差 形成。利用调色剂层使感光鼓17上的静电潜影显影。

曝光单元904根据图像数据对感光鼓17的圆周面照射光,形成静电 潜影。

中间转印单元902包括中间转印带921、驱动辊922和从动辊923。 在中间转印带921上重叠涂覆来自多个感光鼓17的调色剂图像(第一次 转印)。在第二转印部98中,重叠涂覆的调色剂图像对从纸盘250或托 盘212(参照图1)供给的薄片体进行第二次转印。驱动中间转印带921 旋转的驱动辊922和从动辊923被下部箱体21支承成转动自如。

定影单元97对在中间转印单元902进行第二次转印的薄片体上的调 色剂图像,进行定影处理。定影处理后的带彩色图像的薄片体朝向定影 单元97的上部(连接箱体23内)形成的排纸单元96排出。

排纸单元96将从定影单元97输送来的薄片体排出到用作排纸盘的 下部箱体21的上表面213上。

(关于原稿罩)

以下参照图3至图6,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原稿罩3。图3是原稿罩3 单体的立体图。图4是从背面(下面)观察原稿罩3的立体图。图5是 本实施方式的原稿罩3安装于上部箱体22时的立体图。图6是原稿罩3 安装于上部箱体22的状态的俯视图。

原稿罩3具有罩框架30、罩面32和铰链部4。罩框架30具有平板 状的顶板31、从该顶板31的四边分别直立设置的前框34、后框35,以 及一对侧框33a、33b。参照图4,在罩框架30的背面上设有纵肋36、横 肋37和握持部38。

纵肋36从前框34跨至后框35,是设置在顶板31背面的多个肋构 件,同样,横肋37是在一对侧框33a、33b之间设置在顶板31背面的多 个肋构件。通过将纵肋36和横肋37在顶板31的背面交叉设置,确保了 平板状的罩框架30的刚性。

当原稿罩3安装于上部箱体22(箱体)时,罩面32(原稿按压部) 具有按压接触玻璃225(原稿放置面)上的原稿的功能。罩面32为平板 状的弹性构件,其面积略小于顶板31,并设置在原稿罩3的背面中央部。 罩面32粘接固定在交叉的多个纵肋36和横肋37上。

一对铰链部4在顶板31的背面沿后框35相互分开设置。该一对铰 链部4设置在分别从后框35的中央部偏向侧框33a、33b侧的位置上。 铰链部4包括臂部504,臂部504从罩框架30突出设置,且相对于顶板 31能以轴部603(图3)为中心转动。如图5所示,铰链部4的臂部504 (第二固定部)插入一对插口223a中,所述一对插口223a设置在上部 箱体22的上面框架223上、且配置在接触玻璃225后方。由此,原稿罩 3和上部箱体22被固定。并且,原稿罩3在被铰链部4支承的状态下, 以轴部603为中心转动,使前框34上下移动。通过该原稿罩3的转动, 接触玻璃225的前方敞开,用户可以将原稿设置在接触玻璃225上。

(铰链部4的结构)

下面参照图7至图9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铰链部4的结构。铰链部4 包括固定在上部箱体22的支柱构件50(第二构件),以及固定在罩框架 30的轴构件60(第一构件)。图7是在与铰链部4安装于原稿罩3时大 体相同的姿势下观察的俯视立体图。图8和图9是将图7的铰链部4上 下方向反转、使支柱构件50与轴构件60分离状态的立体图。图8和图9 是从水平方向上相互不同的视点观察的图。

支柱构件50包括:由剖视为C形的大致圆筒体构成的圆筒部501; 以及从该圆筒部501的圆周面朝向一个方向突出设置的臂部504(第二固 定部)。

在支柱构件50中,圆筒部501具有与轴构件60嵌合的功能。圆筒 部501由外周部501a、支承部502(嵌合部)、缺口部503以及一对侧 壁501f划定。外周部501a构成圆筒部501的外圆周面部分,支承部502 构成圆筒部501的内圆周面部分。通过沿圆筒部501的轴向切除支承部 502周向的一部分而形成缺口部503。缺口部503是使支承部502的环状 空间敞开的开口。一对侧壁501f在圆筒轴向的两端将外周部501a与支 承部502连接设置。当支柱构件50与轴构件60组装时,支承部502被 轴构件60的轴部603支承。此外,缺口部503与轴构件60的切入部603b 嵌合。

并且,圆筒部501在外周部501a的一部分上具有平端面501b。在 与圆筒轴垂直的断面上观察,通过使外周部501a圆周上的一部分向切线 方向延伸而形成平端面501b。此外,在平端面501b的前端设有相对于该 平端面501b垂直设置的抵接面501c,通过使平端面501b与抵接面501c 交叉,形成直角部501d。直角部501d具有比侧壁501f向圆筒轴向外侧 略微突出的形状。当支柱构件50安装到上部箱体22时,抵接面501c发 挥与上面框架223抵接的功能。

臂部504为与圆筒部501连接设置的大体棱柱形状构件,具有安装 于上部箱体22的功能。臂部504由第一插入面504a、倾斜部504b、第 二插入面504c(图9)、前端部505、一对侧壁肋504d以及一对凹部504e 划定。此外,臂部504包括止动件505a和限制部506。

第一插入面504a从抵接面501c的端部501e以垂直于抵接面501c 的方式延伸。此外,倾斜部504b以倾斜方式连接设置在该第一插入面 504a的前端。第二插入面504c(图9)在倾斜部504b和第一插入面504a 的相反一侧与该第一插入面504a平行延伸。前端部505在臂部504的前 端侧将倾斜部504b和第二插入面504c连接设置。一对侧壁肋504d是在 臂部504的侧面上分别沿第一插入面504a、倾斜部504b、前端部505和 第二插入面504c设置的肋状部分,一对凹部504e被该侧壁肋504d包围, 是端面凹陷后形成的树脂成型的减轻重量部分。

止动件505a在第二插入面504c的前端部505侧从第二插入面504c 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突出设置。止动件505a在与圆筒部501的圆筒轴垂直 的断面观察时呈梯形,并具有朝向前端部505侧倾斜的锥面。止动件505a 具有将支柱构件50安装在上部箱体22时的防脱功能。

在第二插入面504c上的与止动件505a相反一侧(臂部504的基端 部),限制部506(突起部)以垂直于第二插入面504c延伸方向的方式 突出设置。限制部506设置成横跨第二插入面504c的宽度方向全长。当 铰链部4安装到罩框架30时,限制部506具有防止支柱构件50与轴构 件60相互脱离的功能。

轴构件60包括:轴部603(转动轴);一对由平板构成的轴支承板 601;与该一对轴支承板601连接设置的连接板604;同样与一对轴支承 板601连接设置的底板605(支承板);以及从轴支承板601突出设置的 固定连接部602(第一固定部)。

轴部603,呈大体圆柱形状,具备:将圆柱形状的圆周面沿轴向切 掉而形成的一对切入部603b;以及连接所述一对切入部603b且由圆柱圆 周面构成的一对圆周部603a(图8),。另外,形成有一对切入部603b 的轴部603的最小外径部的距离被设定为:仅略微小于前述的支柱构件 50的缺口部503在垂直于圆筒轴的断面上的切口宽度。轴部603不仅支 承支柱构件50的支承部502,还成为使支柱构件50转动的转动轴心。

一对轴支承板601是在轴部603的两端相对设置的一对板状构件。 轴支承板601包括:圆板形状的轴支承面601a,其直径大于轴部603的 断面圆形的直径;以及大体矩形的固定连接支承面601b,其与所述轴支 承面601a连接设置(图8)。

连接板604(图9)与轴部603相对设置,是借助固定连接支承面 601b的一边将一对轴支承板601连接设置的板状构件。此外,底板605 (图7)与连接板604垂直,是与一对轴支承板601连接设置的板状构件。 底板605在沿轴部603轴向的两个部位上具有贯穿设置的孔605a和长孔 605b。

固定连接部602是从一对固定连接支承面601b分别向轴部603的轴 向外侧延伸设置的一对板状构件。固定连接部602设置为相对于底板605 呈规定的台阶。换言之,在表示与铰链部4安装于原稿罩3时的姿势大 体相同姿势的图7中,底板605以相对于一对固定连接部602具有台阶 的状态,向上方突出设置。一对固定连接部602分别具有大致U形的形 状,在各固定连接部602的中央部上,设置有贯穿板状构件而形成的固 定连接孔602a。

在由上述一对轴支承板601、轴部603、连接板604和底板605围成 的区域上,形成有对应于支柱构件50的转动而收容该支柱构件50的一 部分的可动空间606。

(铰链部4的组装)

下面参照图9~图11,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铰链部4的组装结构。在 将支柱构件50和轴构件60相互连接来组装铰链部4时,如图9所示, 支柱构件50的缺口部503与轴构件60的圆周部603a被配置成轴向平行、 且相互对置。图10是上述姿势下将轴构件60与支柱构件50连接时的断 面图。支柱构件50边使缺口部503摩擦穿过轴构件60的一对切入部603b 之间形成的小径部D91,边沿着箭头D92方向插入轴构件60。此时,支 柱构件的限制部506进入轴构件60的可动空间606。

如果继续将缺口部503插入轴构件60,则如图11所示,支柱构件 50的支承部502的内圆周面与轴部603的一方的圆周部603a1抵接。并 且,另一方的圆周部603a2位于支承部502的圆周的内侧。其结果,轴 部603被收容于支承部502的内侧。此外,进入可动空间606的限制部 506停止在与底板605上形成的孔605a(长孔605b)相对的位置。

随后,如果使支柱构件50沿着图11的箭头D11所示的方向转动, 则伴随该转动,轴构件60的圆周部603a2离开缺口部503。即,由于原 来与缺口部503相对置的小径部D91(图10)在周向偏移,所以支柱构 件50变得不会从轴构件60脱开,从而将两者连接。此外,伴随支柱构 件50的转动,限制部506在与连接板604的内壁前端604b相对后,从 可动空间606退避。其结果,完成了图7所示的铰链部4(第一状态)。

(铰链部4的安装)

下面参照图12至图14,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铰链部4与罩框架30的 安装结构。参照图12,罩框架30按照铰链部4的安装位置具有安装部 39。安装部39设置在顶板31的背面、且位于后框35的内侧。安装部39 包括:与后框35之间形成收容空间的“コ”形的收容框391;与收容框 391相对,且将后框35的一部分切除而形成的退避部392;在收容框391 的内侧从顶板31的背面突出设置的一对螺钉孔部394;以及在比所述一 对螺钉孔部394更靠内侧从顶板31的背面突出设置的一对螺柱393。

参照图13和图14,将预先组装的铰链部4组装到安装部39。在铰 链部4上,将螺钉S插入轴构件60的一对固定连接孔602a(图7)内, 并将该螺钉S固定连接于安装部39的螺钉孔部394。此外,安装部39 的一对螺柱393分别插入轴构件60的孔605a和长孔605b。并且,在收 容框391与后框35之间的空间内,收容轴构件60的底板605和固定连 接部602的一部分。

(铰链部4的作用)

下面参照图15和图16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铰链部4的作用。图15是 将安装有铰链部4的原稿罩3安装于上部箱体22的状态的放大断面图, 图16是表示接触玻璃225上放置有图书原稿时的铰链部4周边的放大断 面图。

参照图15,在向上部箱体22安装原稿罩3时,将臂部504插入(箭 头D151)上面框架223上设置的插口223a(参照图5)。此时,插口223a 的开口宽度按照臂部504的第一插入面504a和第二插入面504c之间的 间隔来设定。因此,第二插入面504c的前端上突出设置的止动件505a 边与插口223a的内壁摩擦接触边插入插口223a。然后,从臂部504的基 端部朝向彼此相反方向突出的直角部501d和限制部506抵接到上面框架 223的表面,从而使臂部504停止插入。另外,由于臂部504通过插口 223a能向上方滑动,所以原稿罩3能在规定的范围内上下移动。

在原稿罩3安装于上部箱体22的状态下,接触玻璃225上承载有规 定厚度的图书原稿B等时(参照图17),用户为了不让机外的光线进入 接触玻璃225,从上方朝向下方按压原稿罩3的前部。其结果,如图16 所示,原稿罩3的前部(图中左侧)朝向下方下降、后部(铰链部4侧) 朝向上方抬起(箭头D161、D162)。此时,臂部504向上方的移动因止 动件505a抵接到上面框架223的内侧端部223b上而停止。

这样,在原稿罩3上,罩框架30与臂部504相互呈锐角的姿势下, 从罩框架30突出设置的螺柱393抵接于从臂部504的基端部突出设置的 限制部506。所以,罩框架30进一步的转动(箭头D162)得到抑制。因 此,可以防止这样一种情况发生,即:通过罩框架30与支柱构件50的 相对转动,支柱构件50的缺口部503与轴构件60的圆周部603a变得相 互对置,从而引起轴部603从支承部502脱出(防止轴部603从支承部 502脱出的状态称为第二状态)。因此,在将原稿罩3安装于上部箱体 22后,支柱构件50不会在轴构件60原状留在罩框架30一侧的状态下从 轴构件60脱开。这样,即使在图书原稿B放置于接触玻璃225上的情况 下,由于铰链部4的一部分不会脱离,所以被夹持在原稿罩3和接触玻 璃225之间的图书原稿B也不易偏移。因此,可以利用扫描机构224稳 定读取图书原稿B的原稿图像。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在将铰链部4安装于罩框架30铰链时,安装 部39的一对螺柱393分别插入轴构件60的底板605上设置的孔605a和 长孔605b。其结果,由于孔605a和长孔605b被螺柱393定位,所以能 稳定维持轴构件60在罩框架30上的位置。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限制部506从臂部504的基端部505b突出设 置。因此,即使在臂部504插入上部箱体22的状态下,螺柱393也与限 制部506抵接,能够使轴构件60与支柱构件50相互不会脱离。此外, 由于限制部506朝向与臂部504的延伸方向不同的方向突出,所以该限 制部506与上面框架223抵接,决定了臂部504插入上部箱体22时的停 止位置。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罩框架30安装有铰链部4的情况下,由于 罩框架30的螺柱393与支柱构件50的限制部506抵接,所以支柱构件 50与轴构件60不会相互脱离(第二状态)。另一方面,当铰链部4未安 装于罩框架30时,由于不存在螺柱393,所以支柱构件50的限制部506 可以进入到轴构件60的可动空间606(图11)。因此,支柱构件50相 对于轴构件60的相对转动不会受到限制,通过让支柱构件50的缺口部 503与轴构件60的切入部603b相互嵌合,支柱构件50与轴构件60能够 相互脱离(第一状态)。

因此,本实施方式在组装阶段,可以在将轴构件60与支柱构件50 组装后,再将一方安装到罩框架30。此外,一旦将一方安装到罩框架30, 轴构件60与支柱构件50就不会相互脱离。因此,防止了在将铰链部4 安装于罩框架30铰链后,轴构件60与支柱构件50脱离从而丢失其中一 方。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切入部603b与缺口部503嵌合,轴构 件60与支柱构件50能够相互拆装。因此,通过具备切入部603b和缺口 部503,实现了罩框架30与上部箱体22之间的简单的拆装机构。

以上说明了具有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铰链部4的原稿罩3和图像形成 装置1,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还可以采用下述变形实施方式。

(1)上述实施方式中,关于铰链部4的结构表示了以下方式,即, 固定于罩框架30的构件(轴构件60)具有轴部603,并且插入上部箱体 22的构件(支柱构件50)具有圆筒部501,但是不限于此。即,也可以 使固定于顶板31的构件具有圆筒部501,使插入上部箱体22的构件具有 轴部603。即使在该情况下,利用圆筒部501上设置的缺口部503与轴部 603上形成的切入部603b的嵌合,形成铰链部4,从而将原稿罩3支承 成能够相对于接触玻璃225开闭。

(2)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将铰链部4安装于原稿罩3的方式, 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铰链部4安装到ADF(自动原稿读取装置) 上,该ADF放置有原稿、且将原稿自动输送到原稿读取位置。

(3)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从罩框架30突出设置的一对 螺柱393贯穿轴构件60的底板605上设置的孔605a和长孔605b,并抵 接于支柱构件50的限制部506的方式,但不限于此。即,轴构件60也 可以不具有底板605(孔605a、长孔605b),并且一对轴支承板601仅 通过连接板604连接。此时,将铰链部4安装于罩框架30,一对螺柱393 向由一对轴支承板601包围的空间内突出。而且,伴随支柱构件50围绕 轴部603转动,螺柱393直接抵接于限制部506。即使采用这种结构,在 将铰链部4安装罩框架30之后,也抑制了支柱构件50与轴构件60相互 脱离。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