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大型自平衡式安全省力型盖板装置

大型自平衡式安全省力型盖板装置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型自平衡式安全省力型盖板装置,用于设置在建筑物楼板的吊装口,吊装口的周围设有框架,该盖板装置包括:一对导轨,分别设置于所述吊装口相对的两侧,该一对导轨的一端与框架枢接;多块盖板,可移动地支承在一对导轨上;该多块盖板具有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举升装置,用于升降一对导轨的另一端,以使该多块盖板在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之间转换。本发明通过改变导轨相对于框架的转动角度起到调节盖板重心的作用,从而能够依靠盖板的自重打开和关闭沉重的盖板,而不需要任何额外的辅助设备,降低了制造成本,也解决了纯靠配重的折叠盖板在原理上不能做大长度的盖板的问题,并使操作过程更加简便。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3161390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3-06-19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上海太比雅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110426854.2

  • 发明设计人 施挺;马俊波;

    申请日2011-12-19

  • 分类号E06B5/01;E06B3/48;E05D13/00;E05F1/02;

  • 代理机构上海华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刘卫宇

  • 地址 200122 上海市浦东新区福山路450号新天国际大厦12G

  • 入库时间 2024-02-19 18:48:14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4-11-05

    授权

    授权

  • 2013-07-24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E06B5/01 申请日:20111219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3-06-19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置在建筑物楼板的吊装口的盖板装置。

背景技术

为安全起见,在建筑物楼板上的吊装口通常都设有盖板和安全护栏。对于普通结构的盖板而言,盖板竖立起来的高度由吊装口的开口大小决定。当开口较大时,盖板会比较高,吊装设备时就必须要把设备吊得更高。而在楼层高度有限的情况下,普通结构的盖板装置无法用于具有较大开口的吊装口。为了满足大开口吊装口对于吊装高度的要求,人们设计了折叠盖板,但这种折叠盖板仍具有以下缺点:

1.现有的折叠盖板必须依靠自身配重打开和关闭,在打开时,盖板打开的速度会越来越快,这是由于盖板和重锤都在惯性的作用下不断加速而造成的。而当吊装口的开口较大时,为了避免造成加速造成的撞击只能采用减小重锤的办法,因此折叠盖板做得越大就越不容易平衡,打开时需要的拉力也就越大。因此从此角度来讲现有的折叠盖板从原理上就不能做得太大;

2. 现有的折叠盖板必须通过专门的盖板开启装置来打开,操作起来较为复杂,而且在盖板的打开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

3.现有的折叠盖板只能靠盖板本身的强度来支撑载重,因此对于较宽和较长的吊装口都不适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大开口吊装口使用、并能方便快捷地打开盖板的折叠式盖板装置。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大型自平衡式安全省力型盖板装置,用于设置在建筑物楼板的吊装口,吊装口的周围设有框架,该盖板装置包括:

一对导轨,分别设置于所述吊装口相对的两侧,该一对导轨的一端与框架枢接;

多块盖板,可移动地支承在一对导轨上;该多块盖板具有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

举升装置,用于升降一对导轨的另一端,以使该多块盖板在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之间转换。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 通过改变导轨相对于框架的转动角度起到调节盖板重心的作用,从而能够依靠盖板的自重打开和关闭沉重的盖板,而不需要任何额外的辅助设备,降低了制造成本,也解决了纯靠配重的折叠盖板在原理上不能做大长度的盖板的问题,并使操作过程更加简便。此外,盖板打开的整个过程都十分安全,消除了人员和工具掉落的隐患;

2.由于采用了横梁结构,盖板的承重通过横梁支承于导轨上,因此能适用于较宽和较长的吊装口;

3. 起始端盖板与相邻的主盖板之间、以及相邻每两对主盖板之间设有同步连接件,每一对主盖板之间设有同步转动机构,这样,所有的盖板可以同步打开,拉开起始端盖板就可以拉起剩余的所有盖板,使整个盖板打开和关闭过程快捷流畅;

4.由于多块盖板采用了折叠式结构,所有盖板打开时所形成的高度,只是其中一块盖板的高度,从而使得本发明在用于具有较大开口的吊装口时,也能满足吊装高度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折叠式盖板装置和吊装口框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侧视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折叠式盖板装置的侧视示意图,其中,该折叠式盖板装置处于展开状态。

图4是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折叠式盖板装置的侧视示意图,其中,该折叠式盖板装置处于由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转换的过程中。

图5是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折叠式盖板装置的侧视示意图,其中,该折叠式盖板装置处于折叠状态。

图6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对主盖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对主盖板的剖视示意图,其中,该一对主盖板处于展开状态。

图8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对主盖板的侧视示意图,其中,该一对主盖板处于由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转换的过程中。

图9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对主盖板的侧视示意图,其中,该一对主盖板处于折叠状态。

图10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同步机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多对主盖板,其中,该多对主盖板由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转换的过程中。

 图12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同步连接件的主视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同步连接件的俯视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同步连接件的剖视示意图。

图1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同步连接件的主视示意图,此时,该同步连接件处于随盖板转动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出进一步说明。

图1和图2示出了设置在建筑物楼板上的矩形吊装口100。该吊装口的周围设有框架200,该框架具有第一边210、第二边220、第三边230和第四边240,第一边210与第二边220相对,第三边230和第四边240相对。在吊装口100的两侧各设有一组折叠式盖板装置300,在吊装口的另外两侧设有能自由起伏的侧护栏(图中未示出)。当上述的两组折叠式盖板装置均处于关闭状态时,侧护栏可以倒在盖板上,从而可以将整个的吊装口100覆盖;当上述的两组折叠式盖板装置300均处于开启状态时,盖板和侧护栏都竖立,从而形成安全护栏。

参考图3至图5。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折叠式盖板装置包括一对导轨1、多块盖板以及举升装置。一对导轨1分别设置于吊装口相对的两侧,在图1中,其中一根导轨与框架的第一边210处于同一侧,另一根导轨和框架的第二边220处于同一侧。框架的第三边230上设有一对支座231,每一根导轨1的一端通过一枢轴232与所对应的支座231枢接。多块盖板可移动地支承在一对导轨1上,最好是,多块盖板通过滚轮可滚动地支承在一对导轨1上。该多块盖板具有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当该多块盖板位于展开状态时,该多块盖板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如图3所示;当该多块盖板位于折叠状态时,该多块盖板向上竖立,如图5所示。举升装置用于升降一对导轨1的另一端,以使该多块盖板在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之间转换。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该举升装置为用于分别升降一对导轨1的另一端的一对液压千斤顶2,导轨1采用箱型梁,该箱型梁具有一中心孔,在该中心孔内设有一支撑柱12,该支撑柱12与箱型梁焊接固定,支撑柱12的一端121伸出于箱型梁外,液压千斤顶2设置于支撑柱12的下方,并顶抵于该支撑柱12的一端121的底面。

上述的多块盖板包括一块起始端盖板31和至少一对主盖板32。起始端盖板31包括相对的第一边311和第二边312。框架的第三边230上设有至少一个支座233,起始端盖板31的第一边311上设有向外侧延伸的、与支座233的数目相等的连接臂315,起始端盖板的连接臂315与框架的支座233通过枢轴枢接在一起。起始端盖板的第二边312与相邻的主盖板之间、以及相邻每两对主盖板的两块相邻的主盖板之间可转动地相互连接。在图1和图2中,每组折叠式盖板装置300设置了一块起始端盖板31和三对主盖板32。在图3和图4中,为了简化说明,示出了设置一块起始端盖板31和一对主盖板32的示例。在实际使用中,主盖板的对数以及每一对主盖板的大小可以随吊装口的长度和宽度进行调整。

结合图6至图10所示,每一对主盖板32包括一块前主盖板321和一块后主盖板322,前主盖板321与后主盖板322之间设有一根横梁4,前主盖板和后主盖板可转动地与横梁4连接。横梁4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组滚轮,每组滚轮包括在导轨1上表面上滚动的一对滚轮51和在导轨1下表面上滚动的一对滚轮52。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前主盖板321通过至少一个前主盖板转动机构与横梁4连接,后主盖板322通过至少一个后主盖板转动机构与横梁连接。在图6的实施例中,前主盖板321通过四个前主盖板转动机构与横梁4连接,后主盖板322通过四个后主盖板转动机构与横梁连接。前主盖板转动机构和后主盖板转动机构均包括第一齿轮轴601、第二齿轮轴602、第一齿轮611、第二齿轮612、齿轮支架620和配重臂630。齿轮支架620固定在横梁4上,第一齿轮轴601和第二齿轮轴602上下平行地支承在齿轮支架620上。第一齿轮611设置在第一齿轮轴601上,并固定于主盖板靠近横梁4的一端;第二齿轮612轮设置在第二齿轮轴602上,并固定于配重臂630靠近横梁的一端;第一齿轮611与第二齿轮612相互啮合,较佳的是,该第一齿轮611与第二齿轮612的传动比为1:1。为了便于与第一齿轮611的连接,前主盖板321和后主盖板322靠近横梁的一端均设有向横梁侧延伸的、与齿轮支架620的数目相等的连接臂323。第一齿轮611的侧面与该连接臂323焊接连接。为了便于与第二齿轮612的连接,配重臂630靠近横梁的一端的上表面开设有凹槽631,齿轮612设置在该凹槽631中,并与配重臂630焊接连接。配重臂630作为平衡配重,在主盖板向上转动或向下转动的时可起到平衡重心的作用。

最好是,前主盖板转动机构与后主盖板转动机构相互对称地设置在横梁4的前后两侧。前主盖板转动机构的配重臂与后主盖板转动机构的配重臂通过一同步机构相互连接。该同步机构包括齿轮支座640、第三齿轮轴653、第四齿轮轴654、第三齿轮663、第四齿轮664、第一连杆671、第二连杆672、第三连杆673和第四连杆674。齿轮支座640固定在横梁4底部。第三齿轮轴653和第四齿轮轴654并排支承在齿轮支座640上。第三齿轮663和第一连杆671的一端套在第三齿轮轴653上,并可同步转动;第四齿轮664和第二连杆672的一端套设在第四齿轮轴654上,并可同步转动。第三齿轮663与第四齿轮664相互啮合,较佳的是,该第三齿轮663与第四齿轮664的传动比为1:1。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三齿轮663的侧面与第一连杆671的一端焊接连接,第四齿轮664的侧面与第二连杆672的一端焊接连接。第一连杆671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杆673的一端通过枢轴681枢接,第三连杆673的另一端与前主盖板转动机构的配重臂630通过枢轴683枢接;第二连杆672的另一端与第四连杆674的一端通过枢轴682枢接,第四连杆674的另一端通过枢轴684与后主盖板转动机构的配重臂630枢接。上述的第一连杆671、第二连杆672、第三连杆673和第四连杆674均由两块相互平行的长条板组成,第三齿轮663位于第一连杆671的两块长条板之间,第四齿轮664位于第二连杆672的两块长条板之间。

最好是,第一连杆671与第二连杆672相互对称地设置在横梁4两侧,第三连杆673与第四连杆674相互对称地设置在横梁4两侧。

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起始端盖板31的第二边312与相邻的主盖板之间、以及相邻每两对主盖板的两块相邻的主盖板之间均是通过至少一个同步连接件7(图1的实施例中设有四个同步连接件7)可转动地相互连接。请参考图11至图15,同步连接件7包括相对设置的一对侧板711、712、第一齿轮连接板721、第二齿轮连接板722、第五齿轮轴735、第六齿轮轴736、以及相互啮合在一起的第五齿轮745和第六齿轮746。较佳的是,该第五齿轮745与第六齿轮746的传动比为1:1。第五齿轮轴735和第六齿轮轴736并排设置在该一对侧板711、712上。第一齿轮连接板721、第二齿轮连接板722、第五齿轮745和第六齿轮746位于该一对侧板711和712之间,并分别固定在相邻两个盖板的两个相邻的端部。第一齿轮连接板721和第五齿轮745套设在第五齿轮轴735上,第五齿轮745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于该第一齿轮连接板721的侧面上。第二齿轮连接板722和第六齿轮746套设在第六齿轮轴736上,第六齿轮746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于该第二齿轮连接板722的侧面上。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也可不设置第一和第二齿轮连接板,而将第五齿轮745直接与相邻两盖板中的一块盖板焊接连接,第六齿轮746直接与相邻两盖板中的另一块盖板焊接连接。此时可在第五齿轮745和第六齿轮746上设置缺圆部。

如图4所示,在需要打开多块盖板时,通过液压千斤顶2向上顶起支撑柱12的一端121,使该一对导轨1绕枢轴232向上摆动,此时导轨1的上表面呈一左低右高的斜面,多块盖板在自重的影响下向左移动,从而使多块盖板由展开状态转换为折叠状态,如图5所示。在需要多块盖板关闭时,液压千斤顶2缩回,使支撑柱12的一端121下降,使该一对导轨1绕枢轴232向下摆动,此时多块盖板在自重的影响下向右移动,从而使多块盖板由折叠状态转换为展开状态。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