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提高南方小麦单产的方法

一种提高南方小麦单产的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南方小麦单产的方法,该方法将目前南方麦区普遍使用的春性小麦品种改为冬性小麦品种。适于南方种植的冬性小麦品种的培育方法为:以北方冬性小麦作为母本,选择南方春性小麦作为父本,将北方冬性小麦在中国北纬33度以南地区提前30至60天播种,使其花期与所述南方春性小麦的花期相遇,去雄,与所述南方春性小麦杂交,并从杂交后代中选育出冬性小麦新品种,所选育的冬性小麦新品种适于在中国北纬33度以南地区生长,并且单产比南方春性小麦提高近一倍甚至一倍以上。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3202215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3-07-17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号CN201210012129.5

  • 发明设计人 何仪;

    申请日2012-01-16

  • 分类号A01H1/02;A01H1/04;

  • 代理机构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温旭

  •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大成里秀园13号楼东侧楼

  • 入库时间 2024-02-19 18:03:05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03-06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A01H1/02 授权公告日:20150513 终止日期:20170116 申请日:20120116

    专利权的终止

  • 2015-05-13

    授权

    授权

  • 2013-08-14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01H1/02 申请日:20120116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3-07-17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作物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小麦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以及北方小麦产量的提高,中国的粮食生产基 本满足了食用需求,同时,由于南方春性小麦的产量远低于北方冬性小麦, 因此,许多南方(北纬33度以南)地区的小麦生产面积大幅度减少,长江流 域的小麦面积由30年代的1.33亿亩减少到目前的7500万亩,而在华南,目前已 经基本不种小麦。尽管如此,小麦仍然是中国南方地区的重要农作物。

中国南方种植的小麦春性品种,由于其分蘖能力弱,生长期短,耐旱性、 耐寒性差,产量一般比冬性品种低产50%以上。如果在北方麦区种植春性品种, 由于分蘖期温度较低,春性品种也有较长的分蘖期和穗分化期,因此在北方 种植春性品种,其出苗至出穗的时间也较长,因而穗数和穗粒数也较多,可 以获得较高的产量。而南方则相反。因此,与北方相比,南方更加需要冬性 品种。此外,中国一方面由于北方缺水,不得不花巨资修建南水北调工程, 而另一方面,又从北方大量调运生产过程耗水量大的小麦至南方,这无论从 经济上还是从生态上来说都是十分不合理的。如果南方可以种植小麦,就没 有必要舍近求远。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的小麦春化理论的影响, 北纬33度以南地区,被认为是冬性小麦品种的禁区。人们认为,在这些地区, 由于冬季温度不够低,冬性小麦品种难以通过春化阶段而进入生殖生长阶段, 也就是说,这些品种在南方将不能开花,结实。(刁操铨主编,作物栽培学 各论,南方本,北京,农业出版社,1994年;金善宝主编,中国小麦学,北 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主编,中国 油菜栽培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年)。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的发明人经研究发现,低 温春化现象不是小麦品种的普遍现象,它只存在于仅占少数的冬性品种中, 而大多数的冬性、春性品种不存在春化现象(见表1)。而且低温对冬性品种 也不是必需的,短日也可以加速冬性品种的生育进程,在没有低温和短日的 条件下,较长的生长期也可以使冬性品种抽穗开花,说明低温、短日对冬性 品种都不是必须的。因为低温对冬性品种可有可无,所以“春化”对冬性品 种也可有可无。因此,人们完全可以在南方种植冬性小麦品种,从而使南方 地区小麦产量大幅度提高,实现冬麦南移。在此基础上,本申请的发明人提 出一种可使南方小麦单产大幅度提高的方法,具体为将目前南方麦区普遍使 用的春性小麦品种改为冬性小麦品种,从而将南方小麦单产提高近一倍甚至 一倍以上。

表1温度、光长对不同生态类型品种“春化阶段”和“光照阶段”的影响

注:表中“+”表示加速生育进程,“-”表示延缓生育进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使南方小麦单产大幅度提高的方法,利用 该方法,南方小麦单产可提高近一倍甚至一倍以上。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实现,一种提高南方小麦单产的 方法包括:

将目前南方麦区普遍使用的春性小麦品种改为冬性小麦品种。

适于南方种植的冬性小麦品种的培育方法为:选择北方冬性小麦作为母 本,选择南方春性小麦作为父本,进行杂交,并从杂交后代中选择适于在中 国北纬33度以南地区种植的冬性小麦品种。

在上述方法中,可将所述北方冬性小麦在中国北纬33度以南地区提前30 至60天播种,使其花期与所述南方春性小麦的花期相遇,去雄,与所述南方 春性小麦杂交,采用系谱法对杂交后代进行选育,选育出的小麦品种适于在 中国北纬33度以南地区生长,并且单产比南方春性小麦提高近一倍甚至一倍 以上。

本发明中的母本可选自各种北方冬性小麦,父本可选自各种南方春性小 麦。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选择北京市主推的冬性小麦新品种京9843 作为母本,选择南方春性小麦品种扬麦158作为父本,从其杂交的后代中选育 出的冬性小麦新品种适于在中国北纬33度以南地区生长,并且单产比南方春 性小麦提高一倍以上。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中,选择山东省主推的冬性小麦新品种济麦19 号作为母本,选择南方春性小麦品种扬麦18作为父本,从其杂交的后代中选 育出的冬性小麦新品种适于在中国北纬33度以南地区生长,并且单产比南方 春性小麦提高近一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仅仅 是为了举例说明,对本发明不构成任何限定。

实施例1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选择北京市主推的冬性小麦新品种京9843作为母 本,在广东湛江10月15日播种,选择南方春性小麦品种扬麦158作为父本,在 广东湛江11月25日播种,翌年3月份两者花期相遇,母本去雄,与父本杂交, 获得F1种子;种植F1,条播,成熟期混收,获得F2种子;种植F2,点播,苗期 选择幼苗匍匐冬性单株,成熟期从冬性单株中选择穗数、穗粒重和千粒重性 状优良的植株,单收单脱,获得F3种子;种植F3,点播成株系圃,苗期从冬性 个体多的株系中选择幼苗匍匐冬性单株,成熟期从苗期当选单株中选择穗数、 穗粒重和千粒重性状优良的植株,单收单脱,获得F4种子;种植F4,点播成系 统、株系圃,苗期从冬性个体多的系统中选择幼苗匍匐冬性株系并从中选择 幼苗匍匐冬性单株,成熟期从苗期当选单株中选择穗数、穗粒重和千粒重性 状优良的植株,单收单脱,获得F5种子;种植F5,点播成系统、株系圃,苗期 选择幼苗全部匍匐的冬性株系,成熟期从苗期当选株系中选择穗数、穗粒重 和千粒重性状优良的植株,混收;品系鉴定,选择穗数、穗粒重和千粒重性 状优良的植株;品系比较,选择穗数、穗粒重和千粒重性状优良的植株。其 中,种植条件为高产田田间管理水平。由此,选育出冬性小麦新品种1号。在 广东湛江种植上述冬性小麦新品种1号,小麦的穗数、穗粒重和千粒重较扬麦 158均有较大提高,产量由2400kg/ha提高至5790kg/ha,即单产提高一倍以上, 具体请参见表2中的数据。

实施例2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2中,选择山东省主推的冬性小麦新品种济麦19号作为 母本,在广东湛江10月25日播种,选择南方春性小麦品种扬麦18作为父本, 在广东湛江11月25日播种,翌年3月份两者花期相遇,母本去雄,与父本杂交, 获得F1种子;种植F1,条播,成熟期混收,获得F2种子;种植F2,点播,苗期 选择幼苗匍匐冬性单株,成熟期从冬性单株中选择穗数、穗粒重和千粒重性 状优良的植株,单收单脱,获得F3种子;种植F3,点播成株系圃,苗期从冬性 个体多的株系中选择幼苗匍匐冬性单株,成熟期从苗期当选单株中选择穗数、 穗粒重和千粒重性状优良的植株,单收单脱,获得F4种子;种植F4,点播成系 统、株系圃,苗期从冬性个体多的系统中选择幼苗匍匐冬性株系并从中选择 幼苗匍匐冬性单株,成熟期从苗期当选单株中选择穗数、穗粒重和千粒重性 状优良的植株,单收单脱,获得F5种子;种植F5,点播成系统、株系圃,苗期 选择幼苗全部匍匐的冬性株系,成熟期从苗期当选株系中选择穗数、穗粒重 和千粒重性状优良的植株,混收;品系鉴定,选择穗数、穗粒重和千粒重性 状优良的植株;品系比较,选择穗数、穗粒重和千粒重性状优良的植株。其 中,种植条件为高产田田间管理水平。由此,选育出株高不同的两个冬性小 麦新品种2号和3号,其中,2号平均株高为80cm,3号平均株高为85cm。在 广东湛江种植上述冬性小麦新品种2号和3号,小麦的穗数、穗粒重和千粒重 较扬麦158均有较大提高,产量由2400kg/ha分别提高至4155kg/ha和4587 kg/ha,即单产提高近一倍,具体请参见表2中的数据。

表2冬性小麦新品种与扬麦158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比较

以上实施例仅用来对本发明进行举例说明,并不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构 成任何限定。此外,尽管本发明说明书中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各种 修改或者等同变换,在不脱离本发明实质的前提下,任何修改或等同变换仍 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