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带有溢流堰的沉降式螺旋离心机

带有溢流堰的沉降式螺旋离心机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沉降式螺旋离心机,具有至少一个用于从转鼓(3)中导出经澄清的液体的出口,所述转鼓在转鼓盖(17)中具有至少一个或多个通孔(15),所述通孔分别配设一个堰板(19),这些堰板在其径向的内边缘上分别构成一个溢流堰(21),在外面在转鼓盖(17)上还构成至少一个转向装置(23),所述转向装置构造成,使得流出的液体流转向到圆周方向或受到沿圆周方向的涡旋,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转向装置(23)构造成,使得流出的液体流在将溢流堰(21)保留在所述至少一个堰板(19)的溢流边缘上的情况下直接在通孔(15)的没有被相应的堰板覆盖的区域的轴向延长部中转向到圆周方向。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3-08-04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B04B 1/20 专利号:ZL2011800278613 申请日:20110725 授权公告日:20141210

    专利权的终止

  • 2014-12-10

    授权

    授权

  • 2013-06-19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04B1/20 申请日:20110725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3-03-06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沉降式螺旋离 心机。

背景技术

沉降式螺旋离心机以各种不同的结构形式已知。

例如DE 102 03 652 B4公开了一种沉降式离心机,所述沉降式 离心机具有用于从转鼓中导出经澄清的液体的装置,所述转鼓具有带 有通孔的转鼓盖,所述通孔配设有节流装置,特别是节流板,所述节 流板到通孔的距离是可变的。这里通孔还配设有用于输出经澄清的液 体的喷嘴,所述喷嘴相对于通过转鼓轴线的径向方向倾斜地定向,以 实现节能。

沉降式螺旋离心机上的喷嘴及其在相对于转鼓轴线倾斜定向时 的节能效果还由DE 39 004 151 A1已知。

与此不同,出版物“日本专利摘要”,11179236A公开了,转鼓 盖中的通孔分别部分地由一个堰板封闭,所述堰板构成溢流堰,并可 以配设导板,所述导板使从转鼓中流出的液体发生涡旋,其中,所出 现的反冲效应应用于节能。导板在溢流堰的外侧例如安装在堰板上。 所述导板例如由平的金属板制成,所述金属板平行于转鼓旋转轴线定 向,平的金属板所处的平面不与转鼓旋转轴线相交并大约与径向延伸 的、分别通过转鼓旋转轴线和相应的通孔的直线成约45°的角度。

发明内容

由所述现有技术出发,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节能方面 进一步优化的沉降式螺旋离心机。

本发明通过权利要求1的主题来实现所述目的。

据此,优选在堰板上这样构成转向装置,所述转向装置在保留在 堰板边缘上的溢流堰的情况下使流出的液体流直接在通孔的轴向延长 部中形成沿圆周方向的涡旋。

根据一个特别优选的实施形式,这例如可以这样来实现,即转向 壁至少部分地直接在通孔的没有由相应堰板覆盖的区域的轴向延长部 中沿轴向在外部位于通孔的前面并沿轴向完全或部分地覆盖通孔。

例如由US 2004/0072668 A1或WO 2008/138345 A1还已知,替 代堰板上的溢流堰,给通孔配设壳体,此时溢流堰或喷嘴在通孔上的 壳体的倾斜面中构成。但这种结构带来了这样的缺点,即,在转鼓盖 的外侧构成了旋转的液体腔,该液体腔构成旋转的系统的一部分,从 而在液体腔中净化或分离过程仍在继续。由于这个分离过程在所述腔 中可能形成不希望的沉积物,这种沉积物会带来清洁问题。

因此有利的是,本发明将溢流堰直接设置在转鼓盖上的堰板上, 只有已经越过溢流堰离开旋转系统的液体才被转向到圆周方向。在从 转鼓中流出后,不会再出现澄清效果,流出的全部液体流束现在通过 转向装置转向到圆周方向。

其他有利的实施形式在其余的从属权利要求中得出。

附图说明

下面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其中:

图1是示意性示出的根据本发明的沉降式螺旋离心机的转鼓盖; 以及

图2是已知的沉降式螺旋离心机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2应示出沉降式螺旋离心机的基本结构。带有控制装置的驱动 装置、罩壳和其他本领域技术人已经了解的元件没有示出。

图2示出具有绕旋转轴线D能旋转的转鼓3的沉降式螺旋离心机 1,在转鼓中设置同样能旋转的蜗杆5。转鼓3和蜗杆5分别具有一个 基本上圆柱形的部段和一个这里锥形地渐缩的部段。

沿轴向延伸的中心的流入管7用于经由分配器9向蜗杆5和转鼓 3之间的离心腔11中输入离心物料。

如果例如向离心机中导入泥浆式的糊状物,则粗大的固体颗粒会 沉积在转鼓壁上。进一步向内部方向则形成液相。

蜗杆5以略小于或略大于转鼓3的速度旋转并将朝锥形的部段将 离心析出的固体从转鼓3输送到固体出口13。液相反则流向转鼓3的 圆柱形部段的后端处的转鼓直径较大的部分,并在这里经由一堰装置 导出,所述堰装置在转鼓盖17中具有多个通孔15,每个通孔15配设 一个堰板19,所述堰板这里沿径向可调地安装的转鼓盖的外侧上。堰 板径向内部的边缘由此限定溢流边缘,并由此还限定实际的堰装置或 溢流堰21。

根据本发明,例如在按图2的类型的沉降式螺旋离心机中,转鼓 盖或转鼓盖上的至少一个堰板可以用图1的转鼓盖或堰板替代。

根据图1,转鼓盖17同样具有多个通孔15,所述通孔分别配设 一个堰板19。堰板19优选直接在转鼓盖17的外面与转鼓盖平行定向 地贴靠在转鼓盖上。

堰板19又在其相对于旋转轴线D的内半径(内圆)Rk上分别形 成一个溢流边缘并由此形成一个溢流堰21。

在外面优选在每个堰板19上安装有转向装置23。转向装置23 分别优选具有一个平行于堰板延伸的支撑壁25,即轴向壁段,和一个 与支撑壁成直角定向的转向壁27。轴向壁段可以构造成平的,但也可 以构造成倒圆的。支撑壁25和堰板19之间的连接线用附图标记31 标识。

支撑壁25优选与堰板19的半径Rk上的溢流边缘平齐。由此有 利地实现了,实际的溢流堰21在其位置上没有发生改变,与之前一样, 所述溢流堰由堰板15的内边缘或溢流边缘Rk构成。这带来的优点是, 保留了堰板19上的这种溢流边缘21的有利的特性。

也可以设想,支撑壁25相对于支撑壁(堰板)沿径向略微向外 错开,从而连接线31沿径向略微靠外,例如靠外0.5mm至3mm延伸。

与此不同,转向壁27促成流出的产物流的实际转向或沿圆周方 向的涡旋的实现,但溢流堰或溢流边缘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转向壁 27只是使得,流动越过溢流堰的液体转向离开轴向方向。这样,液体 流束的转向基本上实现为沿圆周方向,这在总体上相对于液体沿轴向 方向的流出实现了节能。

为了实现这一点,有利的是,转向壁具有弧状的壁段27a和连接 在弧状的壁段上的平的壁段27b。

弧状的壁段27a实现沿轴向X流出转鼓3的液相到圆周方向的转 向或形成沿圆周方向的涡旋(与旋转方向相反)。平的壁段27b沿该 方向继续引导产物流一段路程。优选弧状的部段27a的尺寸确定为, 使得这里基本上产物流的转向是离开轴向方向X与旋转方向U相反地 进行,从而形成反冲效应,所述反冲效应实现了节能或能量回收。

所选择的、对应于平的壁段相对于轴向方向的定向的转向角α优 选小于90°,转向角α优选为70°至85°。由于转向角α优选小于90°, 由此简单地确保了,不会有过多的从转鼓1中流出或离开的液体过远 地偏离轴向方向,以至于液体又喷溅到转鼓盖17的外侧上,这又意味 着一定的能量损失。

特别有利的是,转向壁27至少部分地直接在轴向延长部中在外 面位于通孔的前面并在通孔的半径上沿轴向完全或部分地覆盖通孔。

这样,相对于JP 11–179 236实现了这样的优点,即,流出的液 体的较大的部分已经在通孔的较小的半径上转向到圆周方向,从而实 现了较多的节能。另一方面,通过本发明确保了,实际的溢流堰的径 向位置没有改变,而是和以前一样通过堰板的边缘限定。

特别有利的是,堰板17和转向装置23相互材料锁合地连接并由 此构成一个结构单元。

优选堰板17和安装在堰板上的转向装置23能共同样径向调节, 例如借助于螺栓(未示出)调节,利用所述螺栓将堰板19分别旋拧在 转鼓盖17上。这里在堰板上分别优选沿径向相互错开地分布多个螺栓 孔29,从而通过适当地选择螺栓孔29能以简单的方式调整堰板19在 转鼓盖17上的径向位置。

特别有利的是,根据本发明的结构可以很好地清洁。通过保持溢 流堰21的位置避免了,形成可能易于沉积污物的空腔。

附图标记列表

沉降式螺旋离心机  1

转鼓              3

蜗杆              5

进入管            7

分配器            9

离心腔            11

固体出口          13

通孔              15

转鼓盖            17

堰板              19

溢流堰            21

转向装置          23

支撑壁            25

转向壁            27

孔                29

旋转轴线          D

半径              Rk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