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发动机机油冷却系统改造装置

一种发动机机油冷却系统改造装置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机油冷却系统改造装置,包括本体,所述本体顶部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导管,所述第一导管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导管。本发明通过设置本体、第一导管、第二导管、第一固定块、第一固定杆、第二固定块、卡紧机构、第二拉环、第二卡杆、第一拉簧、第一挡圈、第二挡圈、第三导管、第三固定块、第四固定块、伸缩机构、固定管、滑块、第三固定杆、第二固定杆、卡块、第一拉环和第一卡杆的配合使用,解决了现有的机油冷却器在使用过程中不方便与发动机进行连接,从而造成使用不方便的问题,该发动机机油冷却系统改造装置,具备方便连接的优点,提高了机油冷却器的实用性。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983828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9-06-04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江苏台普动力机械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910233849.6

  • 发明设计人 尤春;

    申请日2019-03-26

  • 分类号

  • 代理机构北京冠和权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朱健

  • 地址 224015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张庄工业集中区

  • 入库时间 2024-02-19 10:02:02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9-09-27

    授权

    授权

  • 2019-06-28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F01M5/00 申请日:20190326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9-06-04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冷却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发动机机油冷却系统改造装置。

背景技术

机油冷却器是一种加速润滑机油散热使其保持较低温度的装置,在高性能、大功率的强化发动机上,由于热负荷大,必须装设机油冷却器,机油冷却器布置在润滑油路中,其工作原理与散热器相同。

发动机机油需要使用到机油冷却器,但现有的机油冷却器在使用过程中不方便与发动机进行连接,从而造成使用不方便的现象,降低了机油冷却器的实用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机油冷却系统改造装置,具备方便连接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机油冷却器在使用过程中不方便与发动机进行连接,从而造成使用不方便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发动机机油冷却系统改造装置,包括本体,所述本体顶部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导管,所述第一导管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导管,所述第二导管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块,所述第一固定块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杆,所述第一固定杆的表面套设有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二固定块靠近第一导管的一侧与第一导管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块远离第一导管的一侧设置有卡紧机构,所述第二导管的顶部固定连通有第一挡圈,所述第一挡圈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挡圈,所述第二挡圈的顶部固定连通有第三导管,所述第一挡圈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三固定块,所述第三固定块的正面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第四固定块,所述第四固定块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伸缩机构,所述伸缩机构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杆,所述第二固定杆底部靠近第二挡圈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卡块,所述卡块的底部贯穿第二挡圈并延伸至第二挡圈的内部,所述伸缩机构远离第二挡圈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拉环,所述第一拉环靠近伸缩机构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卡杆,所述第一卡杆远离第一拉环的一侧贯穿伸缩机构并延伸至伸缩机构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卡紧机构包括第二拉环,所述第二拉环靠近第二固定块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卡杆,所述第二卡杆远离第二拉环的一侧贯穿第二固定块并延伸至第一固定杆的内部,所述第二卡杆的表面套设有第一拉簧,所述第一拉簧靠近第二拉环的一侧与第二拉环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拉簧远离第二拉环的一侧与第二固定块的表面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伸缩机构包括固定管,所述固定管的底部与第四固定块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管的内壁活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三固定杆,所述第三固定杆的顶部贯穿固定管并与第二固定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卡杆远离第一拉环的一侧贯穿固定管并延伸至第三固定杆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杆远离第一导管的一侧开设有配合第二卡杆使用的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槽的数量为若干个,且均匀分布在第一固定杆的表面。

优选的,所述第一卡杆的表面套设有第二拉簧,所述第二拉簧靠近第一拉环的一侧与第一拉环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拉簧远离第一拉环的一侧与固定管的表面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三固定杆的表面开设有配合第一卡杆使用的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槽的数量为若干个,且均匀分布在第三固定杆的表面。

优选的,所述第一卡杆的表面套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的表面与固定管的内部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三固定杆的表面套设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的表面与固定管的内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挡圈顶部的两侧均开设有配合卡块使用的第三卡槽。

优选的,还包括机油过滤装置,所述机油过滤装置包括:

集油箱;

离心箱,所述离心箱固定连接在集油箱内底部;

过滤网,所述过滤网一端与集油箱一侧内壁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离心箱一侧外壁固定连接,所述外壁为离心箱靠近所述集油箱一侧内壁的一侧外壁;

所述离心箱未连接过滤网的一侧与进油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进油管的另一端贯穿集油箱的未连接过滤网的一侧壁、并位于集油箱的外侧,所述进油管上连接有第三油泵;

电机,所述电机固定连接在离心箱的顶端;

转轴,所述转轴顶端与电机旋转轴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转轴底端贯穿离心箱顶端后伸入离心箱内,所述转轴通过转动轴承与离心箱顶端转动连接,所述转轴位于离心箱内部分的两侧设有多个旋转叶片;

第一吸油连接管,所述第一吸油连接管一端连接有第一伸缩管,所述第一吸油连接管另一端位于集油箱外,所述第一伸缩管伸入所述离心箱的上部,所述第一吸油连接管上连接有第一油泵;

第二吸油连接管,所述第二吸油连接管一端连接到所述过滤网上端,另一端连接有第二伸缩管,所述第二伸缩管伸入所述离心箱的中部,所述第二吸油连接管上连接有第二油泵;

多个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一端固定连接在离心箱底部,另一端位于集油箱外,所述第一连接管上连接有电磁阀;

排油管,所述集油箱安装过滤网一侧固定连接有排油管,所述排油管位于过滤网下方且靠近集油箱底部,所述排油管一端与集油箱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排油管另一端伸出集油箱外且与本体的进油端固定连接;

所述电机、第一油泵、第二油泵、第三油泵、电磁阀均由控制器控制工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通过设置本体、第一导管、第二导管、第一固定块、第一固定杆、第二固定块、卡紧机构、第二拉环、第二卡杆、第一拉簧、第一挡圈、第二挡圈、第三导管、第三固定块、第四固定块、伸缩机构、固定管、滑块、第三固定杆、第二固定杆、卡块、第一拉环和第一卡杆的配合使用,解决了现有的机油冷却器在使用过程中不方便与发动机进行连接,从而造成使用不方便的问题,该发动机机油冷却系统改造装置,具备方便连接的优点,提高了机油冷却器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结构伸缩机构的主视图;

图3为本发明结构A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发明结构B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发明机油过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本体、2第一导管、3第二导管、4第一固定块、5第一固定杆、6第二固定块、7卡紧机构、701第二拉环、702第二卡杆、703第一拉簧、8第一挡圈、9第二挡圈、10第三导管、11第三固定块、12第四固定块、13伸缩机构、1301固定管、1302滑块、1303第三固定杆、14第二固定杆、15卡块、16第一拉环、17第一卡杆、18第一卡槽、19第二拉簧、20第二卡槽、21第一密封圈、22第二密封圈、23第三卡槽、241第一连接管、242转轴、243离心箱、244进油管、245过滤网、246第二吸油连接管、247第二油泵、248第二伸缩管、249集油箱、2410电机、2411第一吸油连接管、2412第一油泵、2413第一伸缩管、2414旋转叶片、2415排油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一种发动机机油冷却系统改造装置,包括本体1,本体1为市面上常见的机油冷却器,本体1顶部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导管2,第一导管2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导管3,第二导管3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块4,第一固定块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杆5,第一固定杆5的表面套设有第二固定块6,第二固定块6靠近第一导管2的一侧与第一导管2的表面固定连接,第二固定块6远离第一导管2的一侧设置有卡紧机构7,卡紧机构7包括第二拉环701,第二拉环701靠近第二固定块6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卡杆702,第二卡杆702远离第二拉环701的一侧贯穿第二固定块6并延伸至第一固定杆5的内部,第二卡杆702的表面套设有第一拉簧703,第一拉簧703靠近第二拉环701的一侧与第二拉环701的表面固定连接,第一拉簧703远离第二拉环701的一侧与第二固定块6的表面固定连接,通过设置卡紧机构7,能够方便第一固定杆5的固定,避免第一固定杆5的松动,方便结构的卡紧,方便使用者的使用,第一固定杆5远离第一导管2的一侧开设有配合第二卡杆702使用的第一卡槽18,第一卡槽18的数量为若干个,且均匀分布在第一固定杆5的表面,通过设置第一卡槽18,能够有效增加第一固定杆5固定的灵活性,方便结构的卡紧,第二导管3的顶部固定连通有第一挡圈8,第一挡圈8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挡圈9,第二挡圈9的顶部固定连通有第三导管10,第一挡圈8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三固定块11,第三固定块11的正面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第四固定块12,第四固定块1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伸缩机构13,伸缩机构1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杆14,第二固定杆14底部靠近第二挡圈9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卡块15,卡块15的底部贯穿第二挡圈9并延伸至第二挡圈9的内部,伸缩机构13远离第二挡圈9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拉环16,第一拉环16靠近伸缩机构1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卡杆17,第一卡杆17远离第一拉环16的一侧贯穿伸缩机构13并延伸至伸缩机构13的内部,伸缩机构13包括固定管1301,固定管1301的底部与第四固定块12的顶部固定连接,固定管1301的内壁活动连接有滑块1302,滑块130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三固定杆1303,第三固定杆1303的顶部贯穿固定管1301并与第二固定杆14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一卡杆17远离第一拉环16的一侧贯穿固定管1301并延伸至第三固定杆1303的内部,通过设置伸缩机构13,能够使装置适应不同厚度的连接头,增加装置的实用性,方便使用者的安装和拆卸,第一卡杆17的表面套设有第二拉簧19,第二拉簧19靠近第一拉环16的一侧与第一拉环16的表面固定连接,第二拉簧19远离第一拉环16的一侧与固定管1301的表面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第二拉簧19,能够使第一拉环16始终保持向固定管1301的力,方便带动第一卡杆17卡入到第三固定杆1303的内部,提高了第三固定杆1303固定的稳定性,第三固定杆1303的表面开设有配合第一卡杆17使用的第二卡槽20,第二卡槽20的数量为若干个,且均匀分布在第三固定杆1303的表面,通过设置第二卡槽20,能够有效增加第一卡杆17固定第三固定杆1303的灵活性,方便第三固定杆1303的固定和调节,第一卡杆17的表面套设有第一密封圈21,第一密封圈21的表面与固定管1301的内部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第一密封圈21,能够减少第一卡杆17和固定管1301之间的磨损,增加第一卡杆17的使用寿命,避免第一卡杆17的卡死,第三固定杆1303的表面套设有第二密封圈22,第二密封圈22的表面与固定管1301的内部固定连接,第二挡圈9顶部的两侧均开设有配合卡块15使用的第三卡槽23,通过设置第二密封圈22和第三卡槽23,能够减少第三固定杆1303和固定管1301之间的磨损,增加第三固定杆1303的使用寿命,方便结构的传动,第三卡槽23能够方便卡块15固定第二挡圈9。

使用时,使用者需要对连接头进行拆卸时,向远离第一导管2的一侧拉动第二拉环701,第二拉环701带动第二卡杆702向远离第一导管2的一侧移动,当第二卡杆702脱离第一固定杆5的内部时,向上移动第二导管3,第二导管3带动第一挡圈8向上移动,第一挡圈8带动第二挡圈9向上移动,第二挡圈9带动第三导管10向上移动,第一挡圈8带动第一固定块4向上移动,第一固定块4带动第一固定杆5向上移动,使第一固定杆5脱离第二固定块6的内部,当第一挡圈8和第二挡圈9需要拆卸时,向远离固定管1301的一侧拉动第一拉环16,第一拉环16带动第一卡杆17向远离固定管1301的一侧移动,使第一卡杆17脱离第三固定杆1303的内部,当第一卡杆17脱离第三固定杆1303的内部时,向上移动第二固定杆14,第二固定杆14带动第三固定杆1303向上移动,第三固定杆1303带动滑块1302移动,使第二固定杆14移动的更加稳定,同时第二固定杆14带动卡块15移动,使卡块15脱离第二挡圈9的内部,当卡块15脱离第二挡圈9的内部时,转动固定管1301,固定管1301带动第四固定块12围绕转轴转动,固定管1301带动第三固定杆1303转动,第三固定杆1303带动第二固定杆14转动,第二固定杆14带动卡块15转动,使卡块15移动到第二挡圈9的两侧,完成装置的拆卸,当机油冷却器需要和发动机连接时,向下移动第二导管3,使第二导管3带动第一固定块4向下移动,第一固定块4带动第一固定杆5向下移动,使第一固定杆5卡入到第二固定块6的内部,当第二导管3与第一导管2密封时,松开第二拉环701,第一拉簧703拉动第二拉环701移动,使第二拉环701带动第二卡杆702移动,当第二卡杆702卡入到第一固定杆5的内部时,完成第一导管2和第二导管3的连接,向下移动第二挡圈9,第二挡圈9带动第三导管10向下移动,使第一挡圈8和第二挡圈9接触,当第一挡圈8和第二挡圈9接触时,转动固定管1301,固定管1301带动第三固定杆1303移动,第三固定杆1303带动第二固定杆14移动,第二固定杆14带动卡块15移动,使卡块15移动到第三卡槽23的顶部,当卡块15移动到第三卡槽23的顶部时,向下移动第二固定杆14,第二固定杆14带动第三固定杆1303向下移动,当卡块15卡入到第二挡圈9的内部,同时第一挡圈8和第二挡圈9密封时,松开第一拉环16,第二拉簧19带动第一拉环16移动,第一拉环16带动第一卡杆17移动,使第一卡杆17卡入到第三固定杆1303的内部,完成装置的固定,提高了机油冷却器的实用性。

综上所述:该发动机机油冷却系统改造装置,通过设置本体1、第一导管2、第二导管3、第一固定块4、第一固定杆5、第二固定块6、卡紧机构7、第二拉环701、第二卡杆702、第一拉簧703、第一挡圈8、第二挡圈9、第三导管10、第三固定块11、第四固定块12、伸缩机构13、固定管1301、滑块1302、第三固定杆1303、第二固定杆14、卡块15、第一拉环16和第一卡杆17的配合使用,解决了现有的机油冷却器在使用过程中不方便与发动机进行连接,从而造成使用不方便的问题。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机油过滤装置,所述机油过滤装置包括:

集油箱249;

离心箱243,所述离心箱243固定连接在集油箱249内底部;

过滤网245,所述过滤网245一端与集油箱249一侧内壁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离心箱243一侧外壁固定连接,所述外壁为离心箱243靠近所述集油箱249一侧内壁的一侧外壁;

所述离心箱243未连接过滤网245的一侧与进油管244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进油管244的另一端贯穿集油箱249的未连接过滤网245的一侧壁、并位于集油箱249的外侧,所述进油管244上连接有第三油泵;

电机2410,所述电机2410固定连接在离心箱243的顶端;

转轴242,所述转轴242顶端与电机2410旋转轴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转轴242底端贯穿离心箱243顶端后伸入离心箱243内,所述转轴242通过转动轴承与离心箱243顶端转动连接,所述转轴242位于离心箱243内部分的两侧设有多个旋转叶片2414;

第一吸油连接管2411,所述第一吸油连接管2411一端连接有第一伸缩管2413,所述第一吸油连接管2411另一端位于集油箱249外,所述第一伸缩管2413伸入所述离心箱243的上部,所述第一吸油连接管2411上连接有第一油泵2412;

第二吸油连接管246,所述第二吸油连接管246一端连接到所述过滤网245上端,另一端连接有第二伸缩管248,所述第二伸缩管248伸入所述离心箱243的中部,所述第二吸油连接管246上连接有第二油泵247;

多个第一连接管241,所述第一连接管241顶端固定连接在离心箱243底部,另一端位于集油箱249外,所述第一连接管上连接有电磁阀;设置多个第一连接管241便于从底部多处收集杂质,去除杂质效果好。

排油管2415,所述集油箱249安装过滤网245一侧固定连接有排油管2415,所述排油管2415位于过滤网245下方且靠近集油箱249底部,所述排油管2415一端与集油箱249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排油管2415另一端伸出集油箱249外且与机油冷却器的进油端固定连接;用于将经过滤网245过滤的机油排出集油箱249外且排至机油冷却器的进油端。

所述电机2410、第一油泵2412、第二油泵247、第三油泵、电磁阀均由控制器控制工作。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为:控制器控制第三油泵将含有杂质的机油从进油管244输送至离心箱243,然后控制器启动电机2410、第一油泵2410、第二油泵2412、电磁阀,转轴242对机油进行搅拌,质量较大的杂质由于离心力的作用会加速下沉从第一连接管241排出集油箱249外;质量最小的细小杂质会上浮到离心箱243上部,通过第一吸油连接管2411、第一油泵2412、第一伸缩管2413吸出后排出集油箱249外;离心箱243中部即为较为纯净的机油,通过过滤网245进行过滤,然后通过排油管2415排出集油箱249外且排至机油冷却器的进油端。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上述结构将机油进行过滤,去掉机油的质量大杂质和漂浮的小杂质,再经过过滤网245过滤,然后通过排油管2415排出集油箱249外且排至机油冷却器的进油端,上述结构过滤效果好,能够避免机油存在杂质影响发动机的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