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文OA文献 >Xiao-liu-qiu’s Social and Economic Changes (1622~1945)
【2h】

Xiao-liu-qiu’s Social and Economic Changes (1622~1945)

机译:ξ奥-刘-求’是social and economic changes (1622~1945)

摘要

[[abstract]]小琉球為一隆起珊瑚礁島嶼,不僅土壤貧瘠,也缺乏常流河。在氣候方面,每年侵襲台灣的颱風中,有近半的比率會路經該嶼,如此自然環境的限制,對於該嶼的原始產業而言,造成了相當程度的影響。在漁業資源方面,由於該嶼擁有珊瑚礁海岸,附近海域亦終年有黑潮支流與南海海流兩股暖流流經,因此漁業資源也相當豐富,加上距離台灣頗近,故仍能吸引漁民徙來。本文即欲深究小琉球在漢人移入後,嶼民如何在不同的時間脈絡下,展現出不同的社會與經濟型態;並企圖建構該嶼在社會、經濟變遷的歷史意識與時代意義。在漢人移居之前,該嶼原屬原住民的世界。不過,嶼上的原住民卻因為當時入據大員的荷人,於1633年起的連續六次征討而完全遭到屠殺和遷徙的命運。人去嶼空的小琉球,在荷蘭殖民當局的諸多考量下,以村莊包稅的方式贌予漢人,成為漢人移入之契機。就清代漢人徙居小琉球的戶數成長情形而言,基本上呈現出1720-1760及1770-1800兩個高峰期,也大致受到清代的移民政策與海禁政策相當程度的牽制。徙入的漢人,祖籍大多集中於福建晉江,其中在1904年佔大寮角頭姓氏比例達76%的洪姓,大多從晉江縣烏林鄉(即今英林鄉)移入;佔白沙尾姓氏比率達32.2%的蔡姓,大多從晉江縣呂厝鄉移入;佔杉板路姓氏比率達20.8的林姓,則大多於南安縣橋頭鄉移入;佔天台姓氏比率達56.5%的陳姓,則主要來自晉江縣呂厝鄉。移入的漢人,不僅從原鄉攜來香火,更因為經常有「水流屍」漂著,而為之立祠供奉。至於造成該嶼寺廟林立的原因,則是透過歷科迎王祭典中,科巡「大千歲」對「家內佛仔」及「無主孤魂」的冊封有關。至今小琉球的寺廟已經發展成具有公廟—角頭廟—小角頭廟—私人廟性質的階層關係。就該嶼的生產型態而言,在1904年仍有高達八成以上嶼民的職業兼具半農半漁性質,可說受到傳統漁業技術的限制仍大。直到日治以後,嶼民不僅因漁船的動力化而逐漸擴大漁場和生活圈,更因殖民政府的南進政策,而先後獲得補助建造燈塔和避難港等相關建設。在漁業技術的發展方面,殖民政府主要透過水產與漁場調查事業的展開、冷藏技術的改良及無線電技術的發展等現代化的過程,使得嶼民有機會銜接傳統與現代社會間漁業技術上的斷裂層面。日治時代的漁業發展對該嶼社會經濟的影響,除了可從漁業組合會員人數的成長及漁業從業比率的倍數成長等趨勢發展看出外,更可以該嶼於昭和年間的鳩資建造交通船—「琉球丸」及脫離東港溪流域迎王系統而獨立舉辦,作為該嶼一體感形成之具體指標。然而,該嶼在日治時代的社會經濟變遷,除了和漁業技術的提升,而得以累積經濟實力外,亦與殖民政府的介入統治有相當程度的關聯,其中又以庄役場、公學校和各種組合對嶼民公共人格的形塑影響最大,可說均是奠定日後獨立舉辦迎王祭典、祭典動員及爭取嶼民認同基礎的關鍵因素。
机译:[[abstract]]小琉球为一隆起珊瑚礁岛屿,不仅土壤贫瘠,也缺乏常流河。在气候方面,每年侵袭台湾的台风中,有近半的比率会路经该屿,如此自然环境的限制,对于该屿的原始产业而言,造成了相当程度的影响。在渔业资源方面,由于该屿拥有珊瑚礁海岸,附近海域亦终年有黑潮支流与南海海流两股暖流流经,因此渔业资源也相当丰富,加上距离台湾颇近,故仍能吸引渔民徙来。本文即欲深究小琉球在汉人移入后,屿民如何在不同的时间脉络下,展现出不同的社会与经济型态;并企图建构该屿在社会、经济变迁的历史意识与时代意义。在汉人移居之前,该屿原属原住民的世界。不过,屿上的原住民却因为当时入据大员的荷人,于1633年起的连续六次征讨而完全遭到屠杀和迁徙的命运。人去屿空的小琉球,在荷兰殖民当局的诸多考量下,以村庄包税的方式贌予汉人,成为汉人移入之契机。就清代汉人徙居小琉球的户数成长情形而言,基本上呈现出1720-1760及1770-1800两个高峰期,也大致受到清代的移民政策与海禁政策相当程度的牵制。徙入的汉人,祖籍大多集中于福建晋江,其中在1904年占大寮角头姓氏比例达76%的洪姓,大多从晋江县乌林乡(即今英林乡)移入;占白沙尾姓氏比率达32.2%的蔡姓,大多从晋江县吕厝乡移入;占杉板路姓氏比率达20.8的林姓,则大多于南安县桥头乡移入;占天台姓氏比率达56.5%的陈姓,则主要来自晋江县吕厝乡。移入的汉人,不仅从原乡携来香火,更因为经常有「水流尸」漂着,而为之立祠供奉。至于造成该屿寺庙林立的原因,则是透过历科迎王祭典中,科巡「大千岁」对「家内佛仔」及「无主孤魂」的册封有关。至今小琉球的寺庙已经发展成具有公庙—角头庙—小角头庙—私人庙性质的阶层关系。就该屿的生产型态而言,在1904年仍有高达八成以上屿民的职业兼具半农半渔性质,可说受到传统渔业技术的限制仍大。直到日治以后,屿民不仅因渔船的动力化而逐渐扩大渔场和生活圈,更因殖民政府的南进政策,而先后获得补助建造灯塔和避难港等相关建设。在渔业技术的发展方面,殖民政府主要透过水产与渔场调查事业的展开、冷藏技术的改良及无线电技术的发展等现代化的过程,使得屿民有机会衔接传统与现代社会间渔业技术上的断裂层面。日治时代的渔业发展对该屿社会经济的影响,除了可从渔业组合会员人数的成长及渔业从业比率的倍数成长等趋势发展看出外,更可以该屿于昭和年间的鸠资建造交通船— 「琉球丸」及脱离东港溪流域迎王系统而独立举办,作为该屿一体感形成之具体指标。然而,该屿在日治时代的社会经济变迁,除了和渔业技术的提升,而得以累积经济实力外,亦与殖民政府的介入统治有相当程度的关联,其中又以庄役场、公学校和各种组合对屿民公共人格的形塑影响最大,可说均是奠定日后独立举办迎王祭典、祭典动员及争取屿民认同基础的关键因素。

著录项

  • 作者

    李宗信;

  • 作者单位
  • 年度 2012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zh_TW
  • 中图分类

相似文献

  • 外文文献
  • 中文文献
  • 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