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外文期刊>農業世界 >友善環境耕作技術
【24h】

友善環境耕作技術

机译:

获取原文
获取原文并翻译 | 示例
           

摘要

臺灣水稻慣行栽培法過程中肥料推薦量為 每公頃100〜140公斤,農藥用量次數約4〜5 次,但有些稻農為求高產所用的量常常超過上 述的量。過度使用化學肥料、農藥造成了環境 污染及危害到人類的身體健康,同時讓土壤產 生酸、鹽化,導致地力衰退,進而影響水資源 及生態環境,對國民的生活品質造成威脅。有 鑑於此,最近的新農業政策中提出推廣有機與 友善環境耕作,友善環境的栽培主要是配合田 間耕作制度、肥料及水分管理,減少人為過度 干擾(如施用過量肥料及藥劑),此種方式可以 緩和環境、寄主(抗性品種)等對害蟲之選汰 壓力,而達到環境友善、永續經營及安全生產 的目標。另友善農耕尚可導入「非市場財」的 觀念,讓水稻原只做為商品「白米」交易外, 尚可藉由具有涵養水源、保護地下水,保護國 土地質等功效,創造出「非市場財」的價值。 根據農委會陳吉仲副主委的計算,臺灣水稻對 生態環境的貢獻,若換算成貨幣,每年可創造 高達2千億的產值,遠高於單純做為「白米」 商品交易的3百億。本文針對水稻友善環境的 生產提出一些關鍵技術方法,提供稻農參考。

著录项

  • 来源
    《農業世界》 |2018年第414期|28-30|共3页
  • 作者

    張素貞;

  • 作者单位

    苗栗區農改場;

  • 收录信息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汉语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外文文献
  • 中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