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文期刊>微循环学杂志 >体外血栓形成后血液的流变性变化及体外血栓形成试验的规范化操作
【24h】

体外血栓形成后血液的流变性变化及体外血栓形成试验的规范化操作

机译:体外血栓形成后血液的流变性变化及体外血栓形成试验的规范化操作

获取原文
获取原文并翻译 | 示例
       

摘要

目的:观察体外模拟血栓形成后剩余血液的流变学变化,并探讨体外血栓形成试验的规范化操作.方法:采用30例健康人静脉血液.一部分抗凝后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细胞计数,另一部分不抗凝,于Chan-dler环内模拟血栓形成后,再测定剩余血液的血细胞计数及流变学指标,包括血液表观牯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血小板牯附率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等.结果:体外模拟血栓形成后剩余血液的表观粘度,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血小板粘附率、最大聚集率也显著降低(P<0.01);但红细胞计数、压积和变形指数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模拟血栓形成后剩余血液的流变性发生了显著变化,尤以血小板数量、血小板聚集性和粘附性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变化更加突出.规范体外血栓形成试验的操作方法,有利于提高该试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机译:目的:观察体外模拟血栓形成后剩余血液的流变学变化,并探讨体外血栓形成试验的规范化操作.方法:采用30例健康人静脉血液.一部分抗凝后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细胞计数,另一部分不抗凝,于Chan-dler环内模拟血栓形成后,再测定剩余血液的血细胞计数及流变学指标,包括血液表观牯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血小板牯附率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等.结果:体外模拟血栓形成后剩余血液的表观粘度,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均显着降低(P<0.01);血小板粘附率、最大聚集率也显着降低(P<0.01);但红细胞计数、压积和变形指数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模拟血栓形成后剩余血液的流变性发生了显着变化,尤以血小板数量、血小板聚集性和粘附性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变化更加突出.规范体外血栓形成试验的操作方法,有利于提高该试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外文文献
  • 中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