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文期刊>生物技术通讯 >《生物技术通讯》征稿细则(2000年8月修订)
【24h】

《生物技术通讯》征稿细则(2000年8月修订)

机译:《生物技术通讯》征稿细则(2000年8月修订)

获取原文
获取原文并翻译 | 示例
       

摘要

@@1 稿件内容  本刊登载生物技术各类学科的研究论文、研究简报、技术方法、综述、信息交流、知识介绍等文章。所有来稿都应是没有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刊物上发表过的,为了作者的学术道德声誉,请不要一稿多投。研究论文应为原始研究工作报告;研究简报是为争取时间以简要的形式发表的具有重要结果的原始研究工作报告。研究论文中英文兼收。用英文撰写的研究论文,请附上较英文摘要更为详细的中文摘要。为充分利用版面,本刊欢迎有关生物技术的科学新闻、简讯、学术活动通知、书评、短评、启事等。2 投稿要求  来稿请附作者工作单位的推荐信,一式两份,其中一份可以是复制品,并请附文稿软盘。请另附纸写明稿件联系人详细通讯地址(包括邮政编码、电话、传真、电子信箱等)、第一作者个人信息(包括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学位等)。来稿正文请用小4号字通栏打印,行距适当宽松,数字与单位之间请空一格。请特别留意区分大小写、正斜体、上下角、希腊字母、罗马字母等。  作者来稿发表后,其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文责由作者自负,本刊有权将刊物制成光盘版或被其他正式出版的光盘版学术期刊以及数据网站收录。作者如不同意将自己的文章编入上述光盘或网站时,应在投稿时声明,否则视为同意。3 行文格式3.1 文题  文章题名应言简意赅,方便检索,不使用非公知的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符、代号等,也不宜将原形词和缩略词同时列出;一般不用副题名,尽量避免用“…的研究”等非特定词;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英文题名应与中文题名含义一致,一般不超过10个实词。请在文稿首页地脚标注课题基金来源及项目号。3.2 作者  文章署名人应是对文章全部或部分内容作出主要贡献,并能对内容负责的人,应征得各人同意。在不泄密的前提下作者工作单位应写标准全称及所在城市和邮政编码。请用脚注标明联系人。3.3 摘要  除短篇文稿以外,其它稿件(包括综述)均应有中、英文摘要。  摘要以第三人称撰写,内容应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英文摘要应包括文题、作者姓名、单位名称及摘要内容。英文摘要文题的首字母大写,其余部分小写(专有词汇例外)。请注意英文摘要中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写法为先姓后名,姓和名的首字母均大写,复姓和双名间均不加连字符,但会产生歧音的可加“′”区分,例如“Wang Xiaobing”、“Chen Xi′an”、“Liu A′nan”、“Ouyang Hong”等。3.4 关键词  每篇文章应选取反映文章内容的关键词3~8个。关键词分别列在中英文摘要之后。关键词应尽量从最新版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Index Medicus中医学主题词表MeSH(Medical Subject Headings)中选用,其中文译名可参照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编译的《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3.5 正文  引言只概述基本原理、研究背景、有关工作、研究目的等。正文部分一级标题一般为“1 材料和方法”、“2 结果”、“3 结论”,请左齐顶格顺序编排。二、三级标题如“1.1 菌株与质粒”、“1.2.1 cDNA第一链的合成”等也左齐编排。一、二级标题后的内容另起行,三级标题与正文之间空2个汉字距。三级以下可用(1)、(2)、(3)等区分段落。文中叙述性内容分级可用圈码如①、②、③等。3.6 脚注  脚注在正文首页地脚,内容应顺序包括经费(基金)来源及项目号、第一作者个人信息(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学位等,以及原工作单位或现工作单位)、联系人(电话、传真、电子信箱等)等。3.7 名词  科学名词、术语请采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英汉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工程词汇》、《英汉-汉英生物化学词汇》、《英汉生物物理词汇》、《英汉化学化工词汇》、《医学名词》以及各学科门类专业词汇等新近版本中的汉译名词,一般不必再出现英文写法。药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准。个别有争议的译名或无译名的附原文。外国人名、地名,生物学名可用原文,如用中文,应用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惯用译名。国际通用或上述名词汇编中已有的缩写词,可直接引用;但为了方便读者,除常用缩写外,在摘要和正文中第一次出现时,应先写出中文名词,再在括号中写出原文及缩写词。另外,本刊建议,表示基因座名称的英文缩写用斜体小写,基因位点用正体大写,突变或等位基因的符号或数字用正体,例如“大肠杆菌aroG基因”、“突变基因argSΔr245”;表示蛋白质名称的英文缩写用正体,首字母大写或全部大写,例如上例突变基因表达产物为“ArgRSΔR245"。限制性内切酶的前3个字母用斜体表示,例如“EcoRⅠ,HindⅢ”等。3.8 单位符号  量和单位的名称和符号请按国家标准GB 3100~3102—93《量和单位》书写。如:(1)溶液浓度用mol/L表示,而不是M、N;(2)相对分子量单位为“1”,即不需要书写kD;(3)转数用r/min表示,而不是rpm;(4)用百分数表示的物质浓度,其单位必须是“1”,即B物质的质量与混合物的质量之比,或B物质的体积与混合物的体积之比,例如75 ml 乙醇溶于水配制成100 ml水溶液,可表示为“75%乙醇”;而B物质的质量与混合物的体积之比不可用百分数表示浓度。如5 g NaCl溶于水配制成100 ml溶液,不能表示为“5% NaCl”,而应是“50 g/L NaCl”;(5)在一个组合单位中,不得有1条以上的斜线,如“g/L/h”应改为“g/L-1h-1”或“g/(L*h)”;(6)图表中表示数量的量和单位时,应采用“量/单位”的标准化形式,即把物理量符号写作分子,单位符号写作分母。如“t/h”(时间,单位“小时”),“p/kPa”(压力,单位“千帕”),Mr(相对分子质量,单位为1,不标出)。 请注意,量的符号为斜体字母表示(除pH用正体外),例如m(质量)、λ(波长)、T(热力学温度)、θ(摄氏温度)、U(电压)等。为表示不同的限定条件,量符号可设下角标,例如Mr为相对分子质量、物质B的质量浓度表示为“ρB/g*L-1”,物质B的量浓度表示为“cB/mol*L-1”。无论量浓度或质量浓度,一般使用“L”(升)作为浓度基准单位;(7)光密度(吸光度)量符为斜体D,如D292nm;(8)带长度单位的每个数值后的单位不能省略,例如30 mm×40 mm×50 mm不能写成30×40×50 mm,也不能写成30×40×50 mm3。3.9 数字的使用  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且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和时刻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计数和计量的数字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不是表示科学计量和具有统计意义数字的一位数可以用汉字,例如:四种产品、三本书、两次检查等。4位和4位以上的数字,采用三位分节法,节与节之间留适当空隙。  数值的修约不能采用“四舍五入”法则,应为“4舍6入5看后,5后有数进上去,5后为零向左看,左数奇进偶舍弃”。例如:修约到一位小数,12.149修约为12.1;12.169修约为12.2;12.152修约为12.2;12.150修约为12.2;12.250修约为12.2。  数字的增加和减少要注意用词的概念,增加可用倍数或百分数,如原来为100现在为200,应为增加了1倍或增加了100%;减少不能用倍数,只能用百分数或分数表示,如原来为100现在为50,应为减少了50%或减少了1/2,不能用减少了1倍。  数值范围的表示形式,例如:5至10应为5~10;5万至10万应为5万~10万,不能写成5~10万;3×109至5×109应为3×109~5×109,或(3~5)×109,不能写成3~5×109;60%至70%应为60%~70%,不能写成60~70%。3.10 统计学符号  统计学符号均为斜体,本刊常用统计学符号如下:样本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x;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标准误用英文小写s;t检验用英文小写t;F检验用英文大写F;卡方检验用希腊文小写χ2;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r;样本数用英文小写n;概率用英文大写P。3.11 图表  应将照片和插图的复印件贴在正文中,原图请另行包装,以防皱折、污损或丢失;照片图上不要用手写字;请用铅笔在图稿背面注明图序号及上下方向。插图及照片可采用≤10 cm×10 cm(线条较少的简单插图)或≤21 cm×21 cm大小。图题、图注输入正文中图的位置下面。图中的文字数字如相对分子量、条带编号等请在正文中标出。函数图、质粒示意图等图中的文字、符号、数字等用五号字,英文字体用“Times New Roman”。照片应反差明显,主题突出。  表格请使用“三线表”,不用竖线。表中不能用“同上”、“同左”、“″”和类似词语,一律填入具体数字;如无此项可空白;未发现用“…”;结果为零用“0”。3.12 致谢  对参加部分工作的合作者、进行某项工作的辅助人员,以及给予指导、提供资助者,可用简短的文字表示感谢。原则上应征得被感谢人的同意方可提名致谢。致谢内容应置于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3.13 参考文献  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即依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标出。未正式公开发表的文章、著作、数据以及个人通讯等不能作为文献引用,但可在正文中叙述时引用(个人通讯的内容需征得对方同意)。参考文献中的作者,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出前3名,后加“等”或“et al”。已被期刊或出版社接受,但尚未出版的文章、专著可列入参考文献,应在刊名或出版者后用括号注明“在排印中”或“in press”。  引用期刊的格式为:  著者. 题(篇)名. 刊名, 出版年, 卷号(期号): 起止页码  引用专著(书)的格式为:  著者. 书名. 版本(第1版可省略).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 起止页(所在页)  引用专著中析出的文献时格式为:  析出责任者. 析出篇名. 见(In): 原文献的责任者. 原文献题名. 版本.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 起止页  引用会议论文集的格式为:  著者. 题(篇)名. 见(In): 文集的编者. 文集名, 会议名, 会址, 开会年.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 页次  引用专利文献的格式为:  著者. 题(篇)名. 专利国别, 专利号, 出版日期  文献著录举例如下:  1 张大兵,姜育蕾,吴祥甫等. 人乳铁蛋白基因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1998, 30(6): 575~578  2 Claessens M, van Cutsem E, Lasters I et al. Modelling the polypeptide backbone with ‘spare parts' from known protein structures. Protein Eng, 1989, 2: 335~345  3 Weinstein L, Swartz MN. Pathologic properties of invading microorganisms. In: Sodeman WA eds. Pathologic physiology: mechanisms of disease. 8th ed. Philadelphia: Saunders, 1974. 457~472  4 汪敏刚. 支气管哮喘. 见: 戴自英主编. 实用内科学. 第8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 833~840  5 吴川灵. 论高校学报模式的改变. 见: 邹宜昌, 陈国治, 钱俊龙等编. 上海市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学术论文集, 上海市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 上海, 1994. 上海: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4. 16~19  6 0姜锡洲. 一种温热外敷药剂的制备方法. 中国专利,
机译:None

著录项

  • 来源
    《生物技术通讯》 |2001年第001期|S4-S6|共3页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信息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 入库时间 2022-08-18 23:13:55

相似文献

  • 外文文献
  • 中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