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中国西北新生代犀牛古生态的稳定同位素证据(英文)

中国西北新生代犀牛古生态的稳定同位素证据(英文)

         

摘要

根据牙齿釉质的全样和系列碳、氧同位素分析,重建了甘肃临夏盆地25~2.5Ma期间犀牛的食性和环境。其结果支持先前根据牙齿和头骨-肢骨形态做出的一些推断,并对部分属的古生态提出了新的看法。同位素结果支持如下的推断:晚渐新世的巨犀Paraceratherium生活于森林环境,而与其共生的异角犀Allacerops栖息地相对开阔,食性特化程度低;中中新世的西班牙犀Hispanotherium在开阔领地上取食草本植物,而同时代的奇角犀Alicornops在森林环境中具有更特化的食性;晚中新世的副板齿犀Parelasmotherium在开阔的稀树草原上取食草本植物。与先前认为无鼻角犀Acerorhinus和额鼻角犀Dicerorhinus生活于森林化环境的推断不同,数据指示这两种犀牛也生活于开阔的稀树草原环境。同位素结果未能得出伊朗犀Iranotherium的确切生活环境,但支持先前认为它特化为C3草本植物取食者的推断。研究结果也显示大唇犀Chilotherium在晚中新世的大多数时间内是森林生活者,但其在晚中新世末期占据了更开阔的环境。此外,分析结果与先前的推断一致,即上新世的山西犀Shansirhinus和更新世的披毛犀Coelodonta是开阔生活环境中的食草者。最后,碳同位素数据支持在此项研究中的所有犀牛都是纯C3取食者,确认C4植物不是临夏盆地25~2.5 Ma期间植被的重要成分。

著录项

  • 来源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2018年第1期|45-68|共24页
  • 作者

    Dana BIASATTI; 王杨; 邓涛;

  • 作者单位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地球、海洋和大气科学系;

    国家高磁场实验室;

    塔拉哈西FL32306-4100;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44;

    暨南大学生态学系;

    广州510632;

    中国科学院生物演化与环境卓越创新中心;

    北京100044;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100049;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奇蹄目;
  • 关键词

    临夏盆地; 晚新生代; 犀牛; 同位素; 古生态;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