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野中遭遇“非遗”

     

摘要

在当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运动如火如荼.人类学家在田野中司空见惯的各种仪式以及生活实践被冠以“非遗”之名,正在成为一些地方精英和政府创造业绩的有利资源.另一方面,“非遗”的承担者们围绕着传承人的认定以及各种利益而反目不和.“日常”正在变成“非日常”,成为可操作的对象.在旅游开发中常见的类似“文化的客体化”的现象同样发生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场.生活实践者一方面响应相关部门的号召,另一方面或者依然坚持日常生活中的“非遗”实践,或者不断变换形式与内容,被动或主动走向各种展演的舞台.一些“非遗”正在离开其所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由生活走向舞台,走进校园,走入商业街,走入庙会,成为夺人眼目的展品.面对调查对象身上所发生的这一切,人类学家不可能因“非遗”所招致的种种质疑,对其视而不见,绕道而行,也不可简单地为其歌功颂德.人类学家在进行孰好孰坏的价值判断之前,首先应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视为当下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而加以审视,对其进行学理上的分析,必要时对其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与困境作理论上的阐释并寻找脱离困境的途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