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 >“元宇宙与体育的未来”笔谈

“元宇宙与体育的未来”笔谈

             

摘要

在元宇宙实践与理论探索日渐兴起,新技术不断加持体育发展的现实背景下,需要从多学科视角解构元宇宙与体育发展的关系。为此,本刊邀约不同学科的8名专家聚焦“元宇宙与体育的未来”这一主题展开学术讨论。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程志理编审认为,从生活世界现实感的存在一旦进入运动场域,人们在游戏状态中获得了乐趣。身体在场的游戏是自在自为的,玩者在行,观者投入。人因游戏而始,文化因游戏而生,体育挣脱了社会建构的价值预设就回到了“情本体”,因此,在游戏创造人的意义上体育的未来指向了元宇宙,体育成了不死的文化场。温州大学易剑东教授认为,人类文明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奥林匹克运动追求身体、精神和意志均衡发展并融为一体,是人类发展的理性逻辑。元宇宙通过人机交互、算力整合等建构新世界,塑造体育新场景,但不能取代人类强化、美化、优化身体能力的文明追求。上海体育学院路云亭教授认为,元宇宙是虚拟实体,具有脑科学、生物进化以及升级版大数据的元素,它是自然科学与契约精神相融合的产物,带有个体体验性和专利制度约束下的创造性。科学具有独立的裁决意义,当今世界并非所有族裔共同体都接纳了科学,人们所理解的科学更多的是科学主义。与体育相比,元宇宙与游戏的关系更为紧密。华东师范大学张震副教授认为,元宇宙产生的脱域(dis-embedding)与离身(dis-embodying)将彻底改变以身体作为本体论的体育。目前体育元宇宙化的路径主要有脑机融合、意识上传和体感模拟,不同的技术路径将可能走向“25号宇宙”“The Play的体育”“后人类身体运动”三种未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段伟文教授认为,随着作为下一代数字技术愿景的元宇宙的发展,不仅将为人类主体构建符合主观期待或意愿的世界,还将成为虚拟化身、数字人等泛主体的生成空间。具有“自己生命”的虚拟影响者应运而生,将对运动认知与体育教育带来颠覆性的改变,给体育传播带来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东南大学吕乃基教授认为,体育运动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技能隐性知识,既继承于哺乳动物,关系到莫拉维克悖论,也在于后天的训练。大数据有助于提升技能隐性知识并使之显性化,元宇宙提供形形色色的场景,虚拟吃一堑,现实长一智,区块链架起教练员、运动员和技术人员之间的桥梁,贯穿于其间的是体育精神和工匠精神。复旦大学徐英瑾教授认为,体育比赛的公平性主要建立在比赛双方软硬件条件的彼此对等上。元宇宙设备的加入可能会破坏这种对等,因为对于元宇宙设备内在性能的检测很可能会超出传统体育比赛组织方的能力范围,由此造成比赛结果的不公平。浙江大学王俊教授认为,元宇宙的实现有赖于主体沉浸,包括身体感在内的对于主体所处身的生活世界的感受构成了这种主体经验的基础。元宇宙只是生活世界的延伸,如果认为元宇宙可以取代生活世界、脱离身体有限性,最终只会导致主体行动能力退化、交往能力弱化、身体和生命经验边缘化等消极后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