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实用放射学杂志》 >脑出血后灶周水肿测量研究新进展

脑出血后灶周水肿测量研究新进展

         

摘要

脑水肿是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常见继发性损害,而紧密围绕在血肿灶周围的灶周水肿(perihematomal edema,PHE)与 ICH 患者预后不良密切相关,甚至在早期即可导致病情恶化[1].PHE 在发病后48~72 h内发展最为迅速,在2 周内达到高峰.其中,发生在出血后 96 h 内的 PHE 均属于早期水肿,影像学特点表现为在 CT 平扫中与血肿灶紧密相连的低密度区,同时在MR I 上该区域比正常脑组织低信号的病灶[2].PHE 对神经元可通过直接毒性作用、破坏颅内环境的稳态、扩大血肿占位效应等机制导致ICH 患者早期发生神经功能恶化[3].积极治疗PHE,降低水肿程度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率.最新研究发现,在发病后 72 h 内使用芬戈莫德可明显缩小PHE 体积[4];在发病 24 h 内使用甲磺酸去铁胺可减轻PHE,并改善患者预后[5].但是目前尚无经过证实的临床治疗方案,既能减轻 PHE,又能改善病情.因此,及早、准确评估 ICH 患者的 PHE 程度,对临床医生来说至关重要.目前对PHE的评估方法不尽相同,本文从 CT、MRI 及其他方面对 PHE 测量的最新文献作一综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