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自体下关节突骨块应用于骨质疏松患者腰椎椎间融合术的疗效分析

自体下关节突骨块应用于骨质疏松患者腰椎椎间融合术的疗效分析

         

摘要

目的:比较骨质疏松患者腰椎椎间融合术中植入自体下关节突骨块或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椎间融合器的疗效,评估自体下关节突骨块替代椎间融合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1年6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接受后路腰椎改良开窗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且术前合并骨质疏松(双能X线骨密度T值≤-2.5)患者的病例资料,随访时长不低于术后12个月。根据椎间融合材料的差异分为两组,椎间植入自体下关节突骨块的患者纳入下关节突组,植入PEEK椎间融合器的患者纳入PEEK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发病时长、主诊断及融合节段分布、腰椎骨密度、术前合并症的发病率)、围手术期资料(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围术期异体血输血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差异,同时对比两组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参数(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节段前凸角、融合间隙角、椎间隙高度改善率、融合率)以及腰椎功能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下腰痛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s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价两种椎间融合材料的临床疗效。结果:共纳入118例患者,其中下关节突组68例,PEEK组50例,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发病时长、主诊断及融合节段分布、腰椎骨密度、术前合并症的发病率、术前各影像学参数及腰椎功能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两组在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异体血输血率方面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下关节突组有3例浅表手术部位感染,PEEK组有2例;末次随访时下关节突组有3例椎间移植物塌陷,PEEK组有5例;下关节突组有1例移植物后退,PEEK组也有1例。各随访时间节点两组的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节段前凸角、融合间隙角均明显大于术前(P0.05)。腰椎功能评分的组内比较显示,两组术后的腰痛VAS评分、ODI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JOA评分明显高于术前(P<0.05);组间比较显示,下关节突组术后6个月时的ODI更低,而JOA评分更高(P<0.05)。结论:骨质疏松患者腰椎椎间融合术中,椎间植入自体下关节突骨块或PEEK椎间融合器均能获得良好的椎间融合率及腰椎功能改善,但术后6个月时自体下关节突骨块的融合率及腰椎功能改善优于PEEK椎间融合器。PEEK椎间融合器在术后早期的椎间撑开及椎间隙前凸改善作用优于自体下关节突骨块。骨质疏松患者腰椎椎间融合术后3个月内会出现明显的椎间隙沉降,椎间植入PEEK椎间融合器比自体下关节突骨块的沉降更为明显。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