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先天性巨结肠的遗传发病机制及前瞻性队列研究进展

先天性巨结肠的遗传发病机制及前瞻性队列研究进展

摘要

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disease,HSCR)是一种常见的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由肠神经节细胞缺乏所致.其发病率约为1/4000~1/5000,男女发病率比约为41∶1[1].按神经节细胞缺乏所累及肠管的长度不同,国际上常将HSCR分为三型:短段型(short-segmentHSCR,SHSCR)、长段型(long-seg-mentHSCR,LHSCR)和全结肠型(totalcolonagangli-onosis,TCA)[2].

著录项

  • 来源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18年第2期|90-93|共4页
  • 作者

    张彦; 夏慧敏;

  • 作者单位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小儿外科 广东省广州市, 510623;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小儿外科 广东省广州市, 510623;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