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巢湖学院学报》 >异质及边缘:'亭子间文人'的生存空间与身份形塑

异质及边缘:'亭子间文人'的生存空间与身份形塑

             

摘要

"亭子间文人"最初由毛泽东提出,但学界对其概念的界定游移于泛化与单向化两端."亭子间"的空间压迫映射于文人对"近端秩序"与"远端秩序"的感知,前者使其在与棚户区底层工人、上海普通市民的相处中呈现异质性面貌,因此距"大众文艺"亦远,后者在纵向形态上通过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学场中心的比照中显映"亭子间文人"的边缘性窘境.与此同时,"亭子间"的飞地特质,使得青年文人的聚居生态进一步被塑成,并加强了左联的力量.两代"亭子间文人"沿着文学生产机制的上升途径实现从边缘到中心的位移,但"亭子间文人"中产生的分化亦具有更大的阐释空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