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地质论评》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构造作用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构造作用

         

摘要

濒太平洋西缘,位居东亚陆缘南段的中国东南部,是在EW向古亚洲构造域基底之上发育起来的.研究表明,该区在早、中侏罗世经历了一次从EW向古亚洲构造域向NE向西太平洋构造域的体制转换,其转换位置之一是在南岭一带,其地质标志是侏罗纪盆地内近东西走向的灰色沉积岩层、同位素年龄值为180 Ma左右的双峰式火山岩和中侏罗世A型花岗岩等.到早白垩世,本区已基本完成古亚洲域向西太平洋构造域的体制转换.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火成岩的成因机制基本上可用古太平洋岩石圈消减作用、玄武岩浆底侵作用和地壳深熔作用相结合的模式来解释.日本中央构造线-台湾纵谷带菲律宾民都洛-巴拉望带是晚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向东亚陆缘的消减带.晚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伊泽奈琦和库拉板块)低角度(<30°)、快速率(>10 cm/a)的俯冲,是西太平洋陆缘区能形成宽阔火山岩带的重要动力学原因.宽阔的火山-侵入杂岩区和6条区域断裂构成了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的基本构造框架.台湾纵谷带为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缝合带,而发育在大陆内部的5条区域断裂则具不同构造属性:长乐-南澳带是晚中生代大陆内部的左旋走滑带,上虞政和大埔断裂是古基底隆升区与晚中生代火山-沉积盆地区的分界带,绍兴-江山-东乡萍乡断裂是晚白垩世-古近纪红色盆地的引张断裂,东乡德兴断裂在晚中生代是火山弧的北部边界线,赣江断裂是晚中生代火山岩带的边界线.在早、晚白垩世之交,研究区内曾发生过一次从挤压到拉张的构造转换,导致陆内拉张断陷盆地的广泛发育.后三条断裂带均是晚中生代陆内红色断陷盆地的主控断裂带.最后用共轭断裂理论对广泛发育的倾向SE的断裂系的成因进行了探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