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地质论评 》 >古亚洲构造域侵入岩时—空演化框架

古亚洲构造域侵入岩时—空演化框架

             

摘要

长期以来,许多著名学者提出众多模型,讨论古亚洲构造域的构造演化和造山(带)结构样式.但是,认识上的分歧很大,特别是关于主洋盆的空间位置和闭合时间.本文主要基于中国侵入岩大地构造编图(1:250万)和研究这个侧面,参与讨论.①侵入(岩)弧,碰撞和后造山岩石组合,随时间由西向东变新,同时,主构造带走向从近东西向转为近南北向,暗示古亚洲洋的闭合最终转化为太平洋构造域.②位于主洋盆北侧的是宽阔的西伯利亚克拉通南缘的沟—弧—盆系统;位于南侧的西面为南天山被动陆缘,中部为塔里木克拉通北缘的窄的沟—弧—盆系统,东面为华北克拉通北缘的活动陆缘.③主体侵入(岩)弧的内部分散地分布着从Pt3开始的残留弧和残留oφ,被看做是主体弧的基底.④传统上认为的构造相对稳定的"地块",本文基于它们的侵入(岩)组合归为残留弧,认为不是构造上相对稳定的性质,并未采用"地块"的术语,而把它们看作洋陆转换过程中早期残余岛弧处理.⑤提出主洋盆的识别有三个标志,(a)洋闭合最晚,(b)或为双向俯冲(当两侧均为活动大陆边缘时),或单向俯冲(当一侧为被动陆缘,另一侧为活动陆缘时),(c)长寿命的洋以及洋闭合带常常发育地中海式残余洋发育的陆—陆碰撞早阶段.⑥该构造域主要发育Pt3-T的侵入(岩)弧和oφ,支持S~ngor等关于大量新生陆壳的推测,亦与大量花岗岩类为εNd(t)"+"值符合.新生陆壳的形成又暗示,长时间的洋俯冲必导致地幔的冷却,以及大量榴辉岩进入地幔,最终导致高密度的地幔下降流形成,必导致洋的闭合与随后的陆—陆碰撞,形成最初的东亚大陆.

著录项

  • 来源
    《地质论评 》 |2015年第6期|1211-1224|共14页
  •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古亚洲构造域; 侵入岩弧; 主洋盆; 大陆边缘类型; 新生陆壳;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